朱瞻基真是文武全才,以武解決朱高煦,以文解決朱高燧

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素有反心。為保障江山穩固,朱棣早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就剝奪了朱高煦的二個親王護衛隊,並把他趕到封地樂安州就藩。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又奪回朱高燧的常山左右護衛,也讓他去封地彰德府就藩。然而朱高熾當皇帝不到一年時間就駕崩,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年紀輕輕的朱瞻基顯然被朱高煦和朱高燧輕視了,這兩個叔叔又開始蠢蠢欲動。

朱瞻基真是文武全才,以武解決朱高煦,以文解決朱高燧

朱棣

  不過,朱瞻基年輕歸年輕,卻是個文武全才。朱瞻基自小就跟隨爺爺朱棣巡視軍隊,隨軍北征,對軍事也比較瞭解。即便是在軍中,朱棣也讓胡廣等名士為朱瞻基講解文史,傳授知識,培養他的文才和治國之道。長期過這種生活,讓朱瞻基同時兼有朱棣和朱高熾身上的優點,即能文能武。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在封地樂安州率先起兵造反。造反前,他派人聯繫了朱高燧,約定共同起兵,但朱高燧並沒有草率呼應。原因其實很簡單,即便合兩兄弟的兵力仍然是不足夠的,兩兄弟各一有支親王護衛,人數在5000到10000人之間,總兵力不足兩萬人馬。況且朱高煦和朱高燧之前的關係雖好,但畢竟多年未曾見面。對於朱高燧來講,朱高煦能約他起兵,卻未必能在功成之後能與他同享富貴。所以朱高燧選擇按兵不動,坐觀形勢。

朱瞻基真是文武全才,以武解決朱高煦,以文解決朱高燧

朱高煦

  既然朱高煦已經起兵,朱瞻基不能講叔侄情面了,只能堅決以武力壓制。朱瞻基做了個極為巧妙的安排,即對外宣傳讓陽武侯薛祿掛帥征討。薛祿是朱棣靖難之役時的老將,曾與朱高煦多次並肩作戰。朱高煦對薛祿瞭如指掌,他不怕薛祿,於是朱高煦決定在封地固守以待薛祿,與薛祿對決。然而他等來的是朱瞻基,朱瞻基要的就是朱高煦固守樂安州,而不是去攻打其他地區。朱高煦果然上當,朱瞻基以絕對優勢圍困樂安州,形成甕中捉鱉之勢,朱高煦無處可逃,敗亡已定。朱瞻基並不急於與朱高煦交戰,而是往城裡面投射火器以震懾朱高煦,再投射大量的招降信,以瓦解朱高煦的軍心。最終,朱高煦舉手投降,朱瞻基兵不血刃平定叛亂。

朱瞻基真是文武全才,以武解決朱高煦,以文解決朱高燧

朱高煦

《明史》:己巳,親征高煦,命鄭王瞻、襄王瞻墡居守,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將前鋒,大賚五軍將士。辛未,發京師。辛巳,至樂安,帝兩遣書諭降,又以敕系矢射城中諭禍福。

  以武力搞定朱高煦的朱瞻基,把眼光投向了他的三叔朱高燧。看來朱高煦並不是一個厚道之人,他居然招供起兵前曾約朱高燧共同起兵。拿到這個口供之後,以時任戶部尚書的陳山為首的一些群臣建議捉拿朱高燧。當然也有些大臣反對捉拿朱高燧,例如楊士奇、楊溥等。如果是普通的將領,光憑這個口供朱瞻基就可以下令抓人。可是朱高燧畢竟是朱瞻基的叔叔,朱瞻基萬萬不想擔上殺叔之惡名,所以僅憑這個口供捉拿朱高燧是不夠的。然而朱高燧又沒有響應朱高煦起兵,朱瞻基就沒有理由對付朱高燧了。

朱瞻基真是文武全才,以武解決朱高煦,以文解決朱高燧

朱高燧

  不能用武力解決朱高燧,聰明睿智的朱瞻基想到了一個妙計。他召見楊士奇,對楊士奇說:“我想把這些要求捉拿趙王的奏摺,交給趙王看,讓他自己來處理。”於是朱瞻基派人把群臣的奏摺通通都送給趙王看。

  朱高煦被抓,朱高燧心中忐忑不安,想想此時看到這些奏摺的朱高燧會是什麼的心情?肯定是汗流浹背。他雖然沒有起兵,朱瞻基抓不住他的把柄,但畢竟有漢王朱高煦的口供,如果朝臣都想要他死,朱瞻基不介意假裝屈服於朝臣,動手拿他。朱高燧也是聰明人,當然知道朱瞻基為什麼會把這些奏摺送過來。朱瞻基不想因此捉拿他,但需要他做些事情,以讓朱瞻基放心。那麼朱瞻基最擔心的是什麼呢?當然是朱高燧的兵權,朱高燧擁有常山中護衛,兵力可是近萬人。

朱瞻基真是文武全才,以武解決朱高煦,以文解決朱高燧

朱瞻基

  朱高燧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他立即上表,請求歸還常山中護衛及儀衛司。朱瞻基順勢收回常山中護衛,至於儀衛司幾百人的禮儀隊伍,朱瞻基當然不介意。一場本會硝煙瀰漫的戰爭,就這麼消失於無形。

《明史》:帝曰:“吾欲封群臣章示王,令自處何如?”士奇曰:“善,更得一璽書幸甚。”於是發使奉書至趙。趙王得書大喜。泣曰:“吾生矣。”

朱瞻基真是文武全才,以武解決朱高煦,以文解決朱高燧

朱瞻基

  從朱瞻基對付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手段來看,朱瞻基真是睿智,對付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手段。朱高煦為人傲慢粗獷,一言不合就起兵,只能用武力壓制。朱高燧為人小心謹慎,做事瞻前顧後,朱瞻基用一條妙計打消朱高燧的疑慮,朱高燧自然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朱瞻基在解決朱高煦和朱高燧的過程中未打一仗,避免了戰爭的發生,基本上相當於和平解決,這也是萬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