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突然駕崩,兩位大臣緊急搜繳一種金屬,避免了天下大亂

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征蒙古,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朱棣病重。朱棣病重期間,隨駕親征的內閣大臣

楊榮金幼孜代行軍令,明朝大軍按部就班地回京。七月十八日,兩位內閣大臣突然聯合下令:所有將士必須把隨身攜帶的一種金屬上繳,這種金屬就是“錫”。內閣大臣公然搜繳金屬 “錫”,有何目的?讓人費解。但軍令如山,將士們也不敢反抗,所有的錫壺、錫罐、錫杯等帶錫的物件,都被搜繳到楊榮和金幼孜的大帳中。33天后,人們才知道,兩位大臣收繳“錫”的舉動,避免了天下大亂。

朱棣突然駕崩,兩位大臣緊急搜繳一種金屬,避免了天下大亂

這件事還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按《明史》的說法,朱棣是馬皇后親生,是朱元璋嫡子,但目前仍存在爭議。朱元璋稱帝后,效仿古制,把自己的兒子都分封到各地為藩王,朱棣被封為燕王,屏藩北平。朱棣在北平期間,一直謹小慎微,徐達北伐時,朱棣跟隨徐達出塞,立下不少戰功。

朱棣突然駕崩,兩位大臣緊急搜繳一種金屬,避免了天下大亂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曾打算以“燕王英武似朕”為由,立朱棣為太子。但最後因大臣們反對,而改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六年後,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為了鞏固皇權,朱允炆隨即開始削藩,連續削掉五位藩王,朱棣預料到噩運早晚會降臨到自己頭上,所以在姚廣孝等人的支持下,開始密謀造反。翌年,靖難之役爆發,歷經三年之餘,朱棣成功佔領南京,登基稱帝,史稱明太宗(或明成祖)。

朱棣突然駕崩,兩位大臣緊急搜繳一種金屬,避免了天下大亂

朱棣一生好武,為了讓蒙古人永遠不敢南下牧馬,朱棣曾先後五次御駕親征,橫掃漠北。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朱棣在他64歲那年,第五次北伐蒙古,卻再也沒有活著回來。

公元1424年春,朱棣開啟了第五次北伐的征途,此時的朱棣,已經64歲,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臨行前,他令太子朱高熾監國。朱棣在草原上行軍五個月,只打了幾場小規模的戰爭,沒有發現蒙古韃靼部首領阿魯臺的蹤跡,無奈班師回朝。在大軍行至榆木川的時候,朱棣病重,隨後駕崩。然而,朱棣駕崩的消息,在當時,只有三個人知道,分別是宦官馬雲,以及內閣大臣楊榮、金幼孜。

朱棣突然駕崩,兩位大臣緊急搜繳一種金屬,避免了天下大亂

楊榮和金幼孜都是朱棣的重臣,從朱棣登基開始,這二人就是內閣成員,這二人不僅勤勉,而且足智多謀,為明朝做出過重要貢獻。在朱棣剛駕崩時,楊榮、金幼孜二人密謀了一件大事:隱瞞朱棣的死訊。

楊榮、金幼孜都是老臣,他們為何要隱瞞皇帝的死訊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當時大軍遠在關外,若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出,會導致軍心大亂。朱棣麾下的諸多蒙古士兵可能會趁機反叛。更為甚者,若蒙古三大部落聽聞朱棣駕崩,必會全力追擊,到時候明軍將面臨巨大損失。

朱棣突然駕崩,兩位大臣緊急搜繳一種金屬,避免了天下大亂

第二,朱棣雖然已經欽定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但這些年來,朱高煦(朱棣次子)仗著靖難之役時立下大功,屢次挑戰太子權威,甚至拉幫結派,試圖扳倒太子。若朱棣駕崩的消息傳到關內,朱高煦、朱高燧等人肯定會起兵鋌而走險,到時候就難免天下大亂。

朱棣突然駕崩,兩位大臣緊急搜繳一種金屬,避免了天下大亂

所以,基於以上兩種原因,楊榮、金幼孜二人打算隱瞞朱棣駕崩的消息。但當時正值七月中旬,天氣炎熱,從榆木川到京師至少需要12天的時間,朱棣的屍體一旦腐爛,消息肯定會洩漏出去。最後,楊榮和金幼孜想了一個辦法,收繳全軍將士們所攜帶的金屬“錫”。《明史》雲:

“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楊榮二人要錫,是為了製造容器,而盛放朱棣的屍體。

古代沒有特別好的密封材料,錫器自明朝以來,發展迅速,有許多錫器做成的茶葉罐(下圖),能夠使茶葉和空氣完全隔絕,從而避免使茶葉的口味變質。楊榮和金幼孜正是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收繳將士們的錫器。

朱棣突然駕崩,兩位大臣緊急搜繳一種金屬,避免了天下大亂

據《智囊全集》記載:

榆木川之變,楊榮、金幼孜入御幄密議,以六師在外,離京尚遠,乃秘不發喪,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軍中錫器,召匠人銷製為椑,斂而錮之,殺匠以滅口。

也就是說,楊榮和金幼孜二人收繳將士們的錫器後,讓工匠將錫器熔化,製成一個器皿,然後將朱棣的屍體裝進器皿中,進行密封。事後,再將工匠殺掉,這件事就沒其他人知道了。不僅如此,楊榮還讓人每天三餐給朱棣送飯,因此,三軍將士都不知道朱棣已經駕崩。

朱棣突然駕崩,兩位大臣緊急搜繳一種金屬,避免了天下大亂

在這期間,由金幼孜帶領大軍繼續返京,而楊榮則先行一步,快馬加鞭到達京城,把朱棣已經去世的秘密告訴太子朱高熾,33天后,朱高熾得以順利即位,避免了天下大亂。

楊榮、金幼孜身為朝廷重臣,為了隱瞞朱棣死訊,想到用錫來密封朱棣屍體,從而成功隱瞞朱棣的死訊,直接促成了明朝皇位的順利交接。這種做法,雖然詭詐,但對於明朝歷史來說,意義重大,否則,繼承朱棣皇位之人是不是明仁宗,也未可知。

本文參考:張廷玉《明史》;馮夢龍《智囊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