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蔣新國


大家都錯了。此“床”非彼“床”,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含義。

實際上李白所說的床指的是“井柵欄”,他壓根兒就不在屋內,而是在天井裡。

李白沒事兒在天井裡踱步。突然看到井柵欄前面的月光,老了眼神不好,感覺地上下霜了,一種淒涼的感覺。然後抬頭看看月亮,又情緒陰鬱的低下頭想起了故鄉。然後吟詩一首,這就是千古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其實我們可以考究一下床的字義,我們現在的床原先的時候叫臥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指的是宋朝初年的時候,趙匡胤對南唐後主李煜所說的。我們可以想想,李白處於唐朝盛世時期,過了一兩百年還叫臥榻,所以,李白時候的床肯定指的不是我們現在的床鋪了。否則就會變成“榻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了。你是不是這麼理解的呢?請大家交流一下。


暖心人社


晚上月光透過窗戶照在窗前的地上,看上去白白的像結霜一樣!很正常啊,古人那時候沒有電燈💡,只有蠟燭光線有限,不如月光透亮!我小時候在我外婆家玩去,你就是這樣,透過窗子灑進來的月光照在地上!晚上出門漆黑一片,天上滿天的星星,月亮跟著我走......


V風月無邊V


李白作為文人當時非常落魄,以乞討過日子,晚上以木板當床睡在廟門邊,看看現狀,就想在老家不愁吃穿的日子,於是有感而發呤詩一首用木炭寫在廟門邊的牆上,後來他朋友救濟他並當上了縣令的書記員,他才把那詩收到自已的詩集裡。


靈魂有處安放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其實這個矛盾是由於歷史發展,古今文化差異和缺失造成的。

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看起來公認非常簡單的古詩,簡單到入選小學低年級的課本。意思就是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關鍵是“床”,不是“霜”

從中可以看出,矛盾解決的關鍵點不是在“霜”,因為李白其實給出答案了,他後來認出地上的只是月光,所以寫詩是用“疑是”,這是描述他當時一個思維過程而已。而且李白當時是在南方城市揚州,下霜的時間不多。

關鍵是在於“床”。要是這個“床”在房間內,那明月怎麼照得到室內呢?其實古代的“床”和我們現在的“床”並不是一回事。


第一,李白當時應該是在室外

現在我們課本收錄的《靜夜思》並非流傳的唯一版本,在和唐朝相近的宋朝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還有宋代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所收錄的《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

既然是“望山月”,那李白應該就是在室外才有如此開闊的視線,如果在室內那是不大可能看到山月的,起碼也要走到院落才行。

而且由於宋朝和唐朝相隔時間短,收錄的版本更有權威性。至於“望明月”版本是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裡才改“望明月”的。我們選這個版本入課本,估計是《唐詩三百首》名氣大,也為了呼應第一句的“明月光”吧。


第二,古代“床”可能是胡床,或者是竹床等在室外的床。

這個可能性很大,因為現在很多農村的地方把一種半臥的竹椅叫“竹床”。我自己本人在小時都坐過。農村人喜歡把這種竹床放在室外,乘涼或者休息。一邊拿著葵扇,一邊半躺在竹床,甚是寫意。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中秋之夜室外並不寒冷,他完全有可能躺在這種竹床上,賞月懷鄉,月光灑在竹床前面的空地上,好像鋪上一層白霜。


第三,“床”有可能是井欄

古代井欄為了防止人跌入井內,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高有數米。這方框形像古代的床,所以也有“床”的稱呼。

例如古詩“君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說的就是這個井欄,因為不可能兩個人圍著我們現在的床來玩竹馬吧?

如圖所示,這個就是一個古代井欄。

這個可能性也很大,我現在還記得我小時候的農村,水井就是在村頭的一塊空地上。那時候還沒有通電,大人們經常在夜裡在水井邊上的空地上乘涼聊天。有時候月色好,婦女還一邊聊天一邊在月下洗衣服。

李白當年很有可能就在這樣子的一個井欄旁邊賞月,從而寫下流傳千古的《靜夜思》。


還有說法,“床”和“窗”是通假字

有人說,“床前明月光”實際是“窗前明月光”,“床”“窗”是通假字借用了。這樣也就能解釋了,李白是明月夜不成寐,起來窗前踱步,看到了窗前的空地月光如霜,因而寫出了《靜夜思》。

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從唐朝來說,“床”和“窗”都是常用字,而且床和窗都是明確意義的東西,沒有必要假借。


總而說之

總而說之,“床前明月光”的“床”應該不是我們現在室內的床,而是室外的某個物件,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不存在矛盾的。

就眾多專家的認為,“床”很大可能是說“井欄”。

就我個人認為,“床”最大的可能是“竹床”。當然,我人微言弱,和專家沒有辦法相比。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我自己就曾經跟隨大人們,坐在“竹床”上賞月,對於南方來說,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文藥書生


磚家哪去了?出來走兩步,古漢語學不會,很多詩意是理解不了的。

床:唐音[ceng5],單獨一個字表達的時候一般指桌子。而睡床的床,一般叫:[kang3]。

在潮汕地區,現代的人們說桌子,還是叫:[床ceng5],而沒有人叫[桌doh4]。

更有意思的是,老人家以前也不會把床說成[ceng5]的,也就是說,以前讀成[ceng5床]的,那不可能是床,絕對是桌子了。

現在倒是會這麼叫了,那是受現代文化的影響。

文化的流失就在眼前,要了解唐詩,你最好多去潮汕走一走,學學潮汕話,會有很多最真實的發現。

我的兒子跟我爭辯說“床”指的是井欄,我說誰說的,他說:“磚家”。我無語了。


建盞匠人愛單叢


李白24歲攜帶30萬金出川,兩年後的一個秋夜,他在金陵的一家客棧投宿。當夜秋高氣爽,月色如洗,他獨自走到客棧的院子裡,院子裡有一口水井,古代水井為了安全都會用石頭砌一圈圍欄,稱作銀床。月光灑在銀灰色的銀床上,像是鋪上了一層銀霜。這個時候的李白,30萬金已經散光了,又生了病,人在脆弱的時候最想家。於是便寫下了那首三大明月詩之一的靜夜詩。



柳舞殘陽


(明代版本)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宋代版本)

靜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靜夜思: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

《靜夜思》詩配畫

⑵床:此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今傳五種說法。①指井臺。②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③“窗”的通假字。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床”,《易·剝床·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⑤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紮,一種坐具)。

⑶疑:好像。

⑷舉頭:抬頭。[5] [6]

白話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7] [8]

創作背景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5] [7]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靜夜思》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淨。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李白《靜夜思》詩意圖

前兩句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作客他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後兩句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思”字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緻而深曲,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3] [9]





貴良飄香


1.此“床”為“井床”,即水井周圍的一個臺基,好像水井的“床”一樣。月光照在溼的井床上會有反光,就像一層“霜”一般。

2.在井旁看月,加深了“飲水思源”(故鄉)的意思。而且比在屋內的睡床邊看月畫面更美。



鯤子的翅膀


看了幾個答案,感覺現在的人生活在大城市霓虹璀璨、光華耀目,天上的星星都沒幾顆,“月華似銀”更是再也不現;我們對恬淡清幽的農業社會的夜生活已經沒有多少深切體驗了,不知道什麼是“月光如水”,不知道什麼是“銀河橫亙”,不知道什麼是“水映雲月輕如鏡,風播微瀾翠成環”的妙趣。

那麼,我們根據記憶中的時光來談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千古絕唱吧!

一、“床”。過去,見過古井的人應該知道,井的四周是有用青石墊起的平臺,以方便人們站立穩定,汲水時不至於沾溼布鞋;同時,也防止車輛碾壓垮塌,甚至車輪陷進井口;還因為它高出地面,又防止了汙水和下雨時流穢進入井中,汙染井水而導致人群飲用後的發病傳染疾疫。

因其高於地面又平整,這個結構即被人形象的稱呼為井床,老百姓也叫它“井臺兒”。所以這裡的“床”,就是井床。

另外,為防止人行走失腳落入井中,一般大戶人家還在井臺上鑿洞樹立兩面或三面圍欄,也方便了打水人用手攀扶。這就是井欄了。七十年代初,我在太姥爺家院井邊還看到過這樣的情景。

二、“月光”“似……霜”。如果你有機會走在沒有霧霾汙染的山區,晴天少雲的夜晚,又幸運地恰逢月盈或月圓的日子,你就會在一派幽悠靜寂裡看到清泠的中天上明月流輝、燦若白晝的景象,體會“長天有月光如水,溪峽流波影昭雲”的美麗。乾爽的石板路面,反映著月華流螢,天光散漫中如霜雪鋪地,乾淨的讓人不忍前踏一步,流連躑躅、逡巡徘徊間遐想萬千。

朋友,無論是春花孕香時節,還是秋風正長的日子,去一個沒有汙染的農鄉山村,去看看,看星空燦爛,看雲幕月輝。

你,不思念自己曾經的家的鄉土嗎?


用戶綠水青山高克林


這首流傳千古、婦孺皆知的《靜夜思》,其動人之處,在於平淡自然、意象真切、含蘊綿綿,讀起來琅琅上口,聲韻鏗鏘。不少人在兒童時代就能背誦如流。

可是,很多年來,對於如此簡單的20字詩,卻出現了兩處誤解,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詩中的含義和李白所處的境況,即李白何時、何地“思鄉”。絕大部分人只是望文生義,把“床前”的“床”誤認為是“寢臥之床”,將“疑是”的“疑”誤解為“懷疑”。

其實,李白此詩所說的“床”,是指“井欄”“井垣”;疑是”的“疑”是“比擬”“比喻”之詞,應該解釋為“擬似”而不是“懷疑”。

《辭海》裡明確註釋,床是“井上圍欄”的意思。古人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詩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生思鄉之情。床作井欄、井垣解,_古有之。《古樂府·淮南王篇》有句:“後園鑿井銀作床。”李商隱在《富平侯》詩中有:“不惜金彈飛林外,更築銀床在井頭。”杜甫亦有詩句:“露井凍銀床。”這些詩句中,“床”與“井”連在一起,就很清楚地表明這些“床”即為井欄。

如果把古人的床全部理解成睡床的話,是很容易鬧笑話的。例如李白在《長幹行》中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難道小朋友會騎著竹子繞“睡床”玩耍嗎?另外,“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常有人把它理解為“懷疑”,把這句釋為“懷疑地上有霜”,這樣解釋是不準確的。“疑是地上霜”是用了“比”的手法,“疑”是比擬、比喻之詞,解釋為“比如”“好像”“類似”“彷彿”才恰當,即“好像地上的霜”。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宋代陸游《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裡的“疑”字,當“好像”或“彷彿”解。宋代秦觀有詩句“弱柳迎風疑舉袂”,說的是,迎風的纖纖楊柳,好像美人揚袖起舞一樣。庾信《舟中望月》“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是指:當空明月光,疑是山有雪;岸邊皎亮白,不關是沙澈。這個“疑”字,亦作“好像”解釋。

李白崇仰陰鏗,所以,杜甫有句:“李白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李白也師學庾信,很明顯,在《靜夜思》裡的頭二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取法於庾信所吟的“山明疑有雪”。

總而言之,李白詩“疑是地上霜”,應釋為“井欄前的月色,好像地上鋪滿一層潔白的霜”,因為,李白此詩開頭便已清楚地寫出了井前的明月光,又怎麼會“懷疑”是地上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