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為何會失敗?只因關羽違背諾言,怨不得孫權

三國時期發生過很多著名的戰役,而襄樊之戰尤其特殊,我們現在來看襄樊之戰的結果直接決定了三國後期的走勢。想必大家對於“關羽大意是荊州”這個事情都是非常瞭解的了。

但是關羽前期打得順風順水的,”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一度讓曹操要遷都撤離,但為何一下就兵敗如山倒了,這其中其實包含了很多深層次的緣由,並不只是呂蒙偷襲荊州那麼簡單,今天嘩嘩君從劉備、曹操、孫權三方面側面解析下襄樊之戰為何會失敗,它又是怎樣影響三國走勢的

曹操西線漢中新敗,東線被孫權牽制,襄樊兵力空虛

我們要了解為何關羽要發動襄樊之戰,就要來看看關羽在發動襄樊之戰前,三國的大體動向,關羽是在219年發動的襄樊之戰,在西邊戰場中,公元215年,曹操攻佔了漢中,這讓劉備很不安,因為漢中直面益州,可以隨時威脅到益州。

“襄樊之戰”為何會失敗?只因關羽違背諾言,怨不得孫權

襄樊之戰全局圖

所以劉備發動了漢中之戰,歷經2年之久,黃忠在定軍山斬殺曹軍大將夏侯淵,趁勢攻下漢中,並自稱漢中王。並派劉封、孟達拿下房陵、上庸。

並且在218年曹魏內部出了問題了,曹魏境內爆發了多起叛亂事件,可以說此時的曹魏已經亂成一團,自顧不暇了。加上劉備和孫權的君子協議,雙方劃湘江而治,孫權去打合肥了,合肥也是曹魏的重鎮,不容有失,孫權雖然沒有打下合肥,但是卻牽制住了在東線曹魏的大部分兵馬,為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提供了便捷。

在看這時候曹魏在襄樊和關羽的兵力對比:

《三國志》: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關羽包圍樊城,關羽在荊州總歸兵力大概在4-5萬的樣子,荊州本部要至少留1萬,不然荊州就成空城了,所以包圍樊城應該在2-3萬人,曹仁守樊城,曹仁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領,他既然選擇了死守,就表面了他的兵力沒有關羽多,出去也打不贏,不如死守。

“襄樊之戰”為何會失敗?只因關羽違背諾言,怨不得孫權

關羽

《三國志》: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接著曹操又派了于禁,大概3萬人去支援,卻遇到秋雨,漢水暴漲,被關羽水淹七軍,自己也被俘虜了,所帶兵馬全軍覆沒。

《三國志》: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

再後來,曹操又派了最後一支兵馬前去救援,終於把關羽擋住了,打退了關羽。這是曹操能派出的最後點兵馬了,而關羽也打了三個月襄樊了,很是疲憊了,在這同時聽聞東吳來襲,關羽不得不放棄了攻打襄樊,曹魏這邊暫時鬆了一口氣。

“襄樊之戰”為何會失敗?只因關羽違背諾言,怨不得孫權

曹操內部多起叛亂

最後,就算沒有呂蒙的偷襲,關羽如果久攻不下襄樊,關羽也會敗,襄樊歷來就是堅城,宋朝的時候被圍攻了6年才攻破,可見一斑。所以關羽拿不下襄樊註定會失敗。

東吳計劃完美偷襲荊州,荊州重鎮南郡守將傅士仁、糜芳先後投降

其實在東吳這一次攻打荊州之前,雙方已經有過一次摩擦了,在公元215年,也就是曹操攻打漢中的時候,呂蒙就曾前來攻打過荊州了,這一戰的進程非常快,魯肅牽制關羽主力,另一邊呂蒙輕取長沙,桂陽,圍夷陵。

在這個時候,孫權就已經把南三郡收下了,此後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孫劉和談,最終結果就是雙方以湘江為界,一人佔三郡,而這次和談的結果,也是一大迷霧,也是讓關羽放鬆警惕的原因之一。因為誰都想不到,孫權會這麼快就返反悔,發起了第二次奪荊州

“襄樊之戰”為何會失敗?只因關羽違背諾言,怨不得孫權

關羽敗走麥城

其實這也是必然的結果,如若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成果不顯著,或者很快的失敗而歸,孫權也不會冒這麼大風險前來攻打荊州,可惜的是關羽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讓孫權害怕了,他擔心什麼呢?嘩嘩君認為有兩點:

1、害怕關羽佔領襄陽後,反過頭來直撲東吳而來。

2、三國之間相互制衡,孫權不願意蜀國一家獨大。

再加上吳蜀兩國曆來都是有間隙的,因為什麼?有幾點:

1、赤壁之戰,孫權出力最多,劉備得好處最多。

2、孫權也想攻取西川,被劉備拒絕。

3、“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關羽把孫權比喻為犬,這就是罵人了。

“襄樊之戰”為何會失敗?只因關羽違背諾言,怨不得孫權

關羽水淹七軍

最後關鍵點就是,駐守公安和江陵兩個關鍵地方將領投降了,不戰而降,直接讓呂蒙輕輕鬆鬆的就拿下了荊州,如果兩人能堅守,關羽當時已經在撤軍路上,就算荊州會丟,但是關羽保全性命還是沒有問題的。

劉備剛經歷漢中苦戰,關羽水淹七軍讓劉備過於自信了

有陰謀論者說,劉備不救援關羽是故意的行為,這純粹就是無稽之談,先不說是他的兄弟,就關羽的能力,和荊州的重要性,劉備會不知道嗎?他當然知道,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這邊漢中之戰剛剛結束,而且聽到的消息都是關羽大勝的消息所以他並不慌。

“襄樊之戰”為何會失敗?只因關羽違背諾言,怨不得孫權

漢中之戰與襄樊之戰

實在是漢中之戰剛結束,根本無力支援關羽,加之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本身就是得到劉備首肯的,但是他並沒有想到,忠實的盟友孫權會在這個時候和曹操聯合起來,在背後捅刀子,在劉備知曉後,再想去救援已經沒有機會了。

關羽忘記諸葛亮臨走告誡“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劉備在入川之戰的時候帶的龐統,但龐統沒幾個回合就死了,劉備不得不招諸葛亮前來相助,前後總共兩次,劉備帶走不少荊州兵馬。

《三國志-先主傳》有記載:“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

這是第一次打益州帶的兵馬。

“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

這是第二次從荊州調兵,兵力少,這也是導致關羽兵敗的一個客觀原因。

“襄樊之戰”為何會失敗?只因關羽違背諾言,怨不得孫權

關羽兵敗被俘

在諸葛亮臨走的時候,問過關羽:

“如果曹操來攻荊州,你如何做?”關羽:我率兵擋之

“如果曹操、孫權同時來攻荊州,你如何做?”關羽:我分兵擋之

諸葛亮斷言,如此做,荊州必失,最後給關羽留下了“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戰略計劃,可保荊州無憂。

可是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連戰連捷,早已不記得諸葛亮的叮囑了,特別是水淹七軍後,更是不把天下英雄放眼裡了。焉能不敗!

總結 關羽計劃趕不上變化,兵敗身死,可悲可嘆

總體來說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是沒有問題的,也符合諸葛亮隆中對中的策略部署:“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天下有變,這裡指的就是曹操漢中新敗,東線被孫權牽制,內部叛亂不斷,這個北上的機會選擇是沒有問題的

很多人說是孫權先毀約,偷襲荊州,但實際上是關羽先毀約的,我們來看看,雙方本是以湘江為界,而先打破這個界限的就是關羽,關羽是越過了湘江北上的,在這種關鍵時候,給了吳國動手的藉口

所以孫權立馬發動對荊州的戰役,呂蒙奉命襲擊荊州,最後導致襄樊之戰爛尾,關羽也兵敗身死,諸葛亮隆中對策略也宣告終結,間接導致後面的夷陵之戰,最終蜀漢只能偏安一隅,成為率先被滅國的。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