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非常之楼”大观楼和“非常之人”孙髯

西山之下,滇池之滨,坐落着一座三层木结构阁楼建筑——大观楼。整座楼琉璃黄瓦,翘角飞檐,由下至上,逐层递收,造型十分优美。登临楼顶,远山青影与百里滇池融为一体,烟鹭沙鸥,亭台楼阁,点缀着湖光山色。如此美景,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极尽赞美之词。然而,真正让大观楼誉满天下的,并非眼前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而是多半要归功于一位“奇人”,他便是布衣寒士——孙髯。这位孙髯到底有何本事?做出了哪些异于常人的非常之举?这座别具一格的大观楼流传着多少奇闻轶事?是哪些绝妙景观成就了这座楼宇的“大观”之名呢?

非常之名

云南昆明的大观楼看起来只有三层,但是从它的名称到它的建筑还有有关的人,有关的事,有关的景,有关的楹联都非同寻常,可以说是非常之名,非常之楼,非常之人,非常之事。

带你了解“非常之楼”大观楼和“非常之人”孙髯

我们先看第一点非常之名。我们看大观楼这个楼的名字,一座楼的名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部分是通用名,另一各部分是专用名,比如说像黄鹤楼,它的通用名就是“楼”,它的专用名就是“黄鹤”,大部分的楼专用的名词都是具象名词,这些名词它们所代表的事务都是看得见的,甚至是摸得着的,至少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但是大观楼不一样。

“大观”的含义

“大观”是个什么呢?看得见吗?摸得着吗?“大观”的意思需要我们去感受,去认知,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抽象名词,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有时候比具象名词,所代表的意义还要丰富。“大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辞源》大家很熟悉的这部工具书,它对“大观”这词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指通达透彻的观察,还有一种解释是很壮观的景色,就是指这种很壮观的景色。

我们先讲第二种解释,范仲淹认为“岳阳楼之大观”在“洞庭一湖”,那么我要问大观楼之大观在哪里呢?站在大观楼上,放眼望去似乎比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色还要丰富,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色主要是洞庭一湖,那么在大观楼上看到的景色,那就不仅仅是一个湖了,既有像海一样宽的滇池,还可以看到西山的群峰,很高的群峰,所以说看到的景色就比岳阳楼还要丰富,这也就是古人在称赞大观楼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叫做“

擅湖山之胜”,既有湖,这个湖就是滇池,也有山,这个山就是西山。

这个无论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还是在文学作品当中真正以“大观”来命名的景观是不多的。这个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里面有一个大观园,这个大观园可以说是天上人间诸景备,但是毕竟是文学作品毕竟是虚构的,真正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如此大,如此壮观的私家园林,那还是非常少的,倒是昆明的大观楼,这倒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观”。

非常之楼

自从大观楼建成之后,无数高人雅士慕名而来,达官显贵临湖宴饮,骚人墨客登楼歌赋,不远处石桥倩影,桃柳堤坝,触手可及的芦苇芙蓉,芳草萋萋,为这眼前的美景增添了几抹亮色。那么坐落在风情雅致之地的大观楼,到底有着怎样不凡的身世呢?

下面我们讲第二点非常之楼。这个大观楼看起来也就是一座三层楼,体量并不大,更谈不上巍峨壮观,我们说它是“非常之楼”体现在哪里呢?我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第二是体现在它的设计和建筑。

带你了解“非常之楼”大观楼和“非常之人”孙髯

我们先说它的地理位置,大多数的文化名楼要么坐落在山上,要么坐落在地势比较高的平原上,但是大观楼不一样,它是建在一片沼泽上面的,它所在的这个地方叫近华浦,“”是什么呢?浦就是水边,由于这个地方离太华山这个地方很近,所以人们就称它近华浦,一直到了明朝末年,这个地方还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沼泽,那么要在这一片沼泽之上建一座楼,这里面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说大观楼的兴建与其他的文化名楼的兴建相比,它的难度是很大的。人们必须首先开发这一片沼泽之地,只有把这一片沼泽之地开发好了,才有可能在它上面建楼。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也就是明朝初年的时候,镇守云南的叫沐英的他就曾经在近华浦建过一个园子,叫“西园”。还有一个记载是云南人叫舒藻的,他在《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在这篇文章里面讲到这样一件事,其中也是说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从湖北过来的人,他就在近华浦的一个岛屿上面,他到那里做了一个茅棚子,这是一个记载。

就是说建西园也好,建茅棚子也好,可以说是对近华浦的一种开发,但是这种开发都属于那种小规模的开发,还不是那种较大规模的开发。真正较大规模的开发是在清朝初年。清朝康熙初年,吴三桂镇守云南的时候,他就从这个近华浦到昆明的小西门这一带他就修了一条河,他修这个河的目的就是要把滇池沿岸的那些州县的粮食运到昆明城里,他除了修这条河以外,他还在这个小西门外,他还挖了很大的一个码头,另外他还在一个篆塘的前边还盖了大仓库。他这样做是什么目的呢?用《清史稿》的说法就是为了他个人敛财,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他也会为了近华浦的开发做了贡献,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自从这个运粮河开通之后,这个官商船只从此就络绎不绝,所以客观上来讲是起到了这个作用。

到了清康熙二十九年的时候,云南巡抚叫王继文,他们几个人就发现这个近华浦这一带自然景色很好,人气也不错,觉得可以把它开发为游览之地,于是就在这里挖池,修堤,栽花,植柳,大兴土木,先后就建了大观楼,还建了涌月亭,还建了澄碧堂,建了好几处楼台馆所,所以说到了这个时候近华浦的开发就比较好了,所以说大观楼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在近华浦的开发比较好,比较成熟的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建起来的。

带你了解“非常之楼”大观楼和“非常之人”孙髯

因此说到大观楼的历史,应该从康熙二十九年算起,到今天就有330年左右了,所以昆明人叫舒藻的在《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这篇文章里面他就这样讲,他说大观楼正好在滇池之滨:

从此高人韵士,选胜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

从此以后,那些高人韵士就在这里选胜等临,没有哪一天不是热热闹闹的,所以这个大观楼就成为“省城第一名胜”,这是康熙二十九年以后的事情。最早的大观楼之后两层,138年以后,也就是清道光八年,云南按察使叫翟觐光的,就把这个两层楼的大观楼加了一层,就成为三层。到咸丰六年的时候,大观楼遭遇一场战火,被烧成灰烬。十年之后,也就是清同治五年,云南提督马如龙重建大观楼。因此,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大观楼就已经不是康熙二十九年始建的那个大观楼了,而是清同治五年重建的大观楼,到今天也有150多年的历史了,也是一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我们再讲讲它的建筑,这个大观楼是一个亭阁式的建筑,它的一楼是前后门都开了门的,大门的两边它有两个圆窗,它的二楼和三楼就都是槅扇窗,它是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它的檐面都是黄色玻璃瓦,它的里面就装有木梯,它的设计是很有特色的,建筑师很别致的,像这样一座楼和其他的文化名楼比起来是别具一格的。

非常之楼

大观楼名扬天下要归功于一位饱学之士,他就是清代的学者孙髯。孙髯,字髯翁,他自幼聪颖好学,尤以诗文见长。正是这样一位读书人将自己对于世间的万千感慨熔铸于一副长达一百八十字的长联中,也正因为有了这副“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得以名扬天下。那么,这位学者孙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诗文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呢?

大观楼之所以有今天这么大的名气,主要还不是因为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不是因为它的别具一格的建筑和设计,因为什么呢?是因为这里挂了一副长达180字的由孙髯创作的对联。说自从有了这个孙髯的这一副长联之后,没有谁是不是那样的很兴奋地希望能够亲自来看一看,冀一登临为快,这就说明这个楼给它带来巨大影响的是孙髯的这一副长达180字的楹联。

那么孙髯又是什么人呢?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之人”,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生而有髯,第二是贫而有骨,第三是虽为一介布衣,但是有淑世情怀。我们先看第一点生而有髯,髯就是胡子。由于生而有髯,所以他的父亲就给他取名叫孙髯,果然长大之后这个孙髯就像美髯关公关云长一样。

带你了解“非常之楼”大观楼和“非常之人”孙髯

第二点是贫而有骨,这个“骨”是指傲骨,孙髯他的祖籍是陕西三原县,由于他的父亲在云南做武官,所以他就成了云南人。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孙髯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他还可以经常和那些名士在一起诗词唱和,还可以经常出去旅行,但是父亲一死,家道就开始中落,孙髯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困顿了。孙髯的大半生都是在穷困潦倒当中度过的,但是这个人一生都洁身自好,从来都不巴结权贵,云南著名的历史学者叫师范,据师范讲这个孙髯曾经在自己的住所周围栽种了许多的梅花,他自称“

万树梅花一布衣”,他就是用梅花的这种品性来砥砺自己,他这种贫而有骨的这种性格,应该说跟梅花的精神是想通的。

再说第三点,身为布艺而有淑世情怀。“淑世情怀”就是救世情怀,孙髯这个人在穷愁潦倒当中,坚持读书,坚持做学问,坚持文学创作。他的著述原本是有很多的,但是由于生活艰难,所以许多作品都没有刻印,没有发行,甚至都没有保留下来。但是我们通过阅读他的这些诗文和楹联,我们就发现孙髯是一个很正直,很善良,很有见解的这样一个人。他能够透过所谓的“康乾盛世”的表象看到社会的不公,看到官吏的腐败,看到人民群众的痛苦。他有两句很有名的诗,就是一直流传到今天的:

龙王不下栽秧雨,躲在苍山晌日头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晌午,睡午觉就和这个意思。说龙王根本就不顾及人间这个时候正在插秧,正是需要下雨的时候,它不去下雨,它躲在苍山里面去睡午觉。这是什么行为呢?这就是玩忽职守。实际上作者就是用这个玩忽职守的龙王的形象来讽刺现实生活当中的那些不作为的官吏。

总而言之,孙髯这个人是一个“非常之人”,一个生而有髯的人,一个贫而有骨的人,一个一介布衣但是有淑世情怀的人。

非常之事

生而有髯,贫而有骨,淑世情怀,这三点是对孙髯独特个性的总结,正是这样一位与俗世格格不入的“怪”人,却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天下第一长联”,足可以配得上“非常”二字了。“非常之人”成就“非常之事”,那么这位“非常之人”孙髯还做过哪些“非常之事”呢?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面讲过这样一段话: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

孙髯就是这样一个“非常之人”,这个“非常之人”所做的“非常之事”是很多的,我这里就讲三件。

带你了解“非常之楼”大观楼和“非常之人”孙髯

第一件“非常之事”就是弃考,放弃考试。孙髯参加了一次云南乡试,按照规定考生在进入贡院之前,都要受到严格检查,但是在某些地方也有一种潜规则,就是你只要向这个考场的有关工作人员行贿,送银子,那么你就可以避免结合搜检查。于是那些纨绔子弟,有钱人家的子弟就送来银子之后,他们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入考场,还有一部分人就是没有送银子的或者不愿意送银子的就要经过严格检查了。他们要把考生的肤色,长相,身材都要经过严格检查,还要搜身,也就是要检查考生的鞋子,帽子,袜子,衣裤,衣裤上的口袋,甚至衣裤上的补丁他们都不放过。

面对这一种看似很严格,实际不公平的这种搜身,许多考生他们内心里是有怨气的,但是他们为了功名,所以都隐忍了,但是孙髯不一样。他公开反对,他认为这种搜身有损于一个读书人的尊严,当然他的反对是无效的,他也知道他的反对是无效的,那怎么办呢?干脆就弃考,掉头而去,一走了之,放弃功名。

由于反对搜身而放弃考试,由于维护尊严而不要功名,像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如果不是仅见的也是非常罕见的,这就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壮举,一个“非常之人”的“非常之举”,这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几乎所有介绍孙髯的文字都讲到他弃考这件事,那么这件事究竟是真实的故事还是传说呢?我们不妨看一看孙髯自己的文字。乾隆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71年,这个时候的孙髯他写了一首长诗叫《辛卯观诸生入闱》,辛卯年就是乾隆三十六年,“诸生”就是生员,“入闱”就是进考场,它是一首长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唱名胥吏嫌字难,趁空余丁劫横财

……

倩代不妨金厚许,咨询打点笑先开

这个“唱名”就是按照名册点名,“胥吏”就是在官府里面办理文书的官员,在这里就是指考场上的那些工作人员,这些唱名的胥吏你别看他官气十足,其实他们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有些考生的名字,他们都认不出来,认不出来怎么办呢?他们往往就读偏旁,念白字,那么“余丁”是什么呢?就是无事可做的那些胥吏向考生索贿,所谓“倩代”就是请人代考,请人代考在那个时候不是难事,只要你给银子就行了,多给一些银子。那些胥吏收了银子之后,他不仅不搜身,还给人家当“顾问”,就是提供咨询,教人家怎么去来行贿,怎么来过这一关,所以诗里面叫“咨询打点笑先开”。所以我们说这四句诗可以说是对清代云南乡试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孙髯这个人对于考场上的这种行贿的,受贿之风是深恶痛绝的,所以通过这首诗我们就不难判断他放弃考试这件事情,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第二件“非常之事”就是徒步考察盘龙江。这个盘龙江是昆明市境内的一条江,发源于昆明市北郊的崇山峻岭,然后由北而南穿越昆明市区,在昆明市的西南部注入到滇池,明末清初由于这个河道长期的年久失修,所以说这个泥沙还有石块都淤塞严重,每逢上游发大水,这个河水就没有办法宣泄出去,所以中下游就泛滥成灾,老少男女失所飘零。

孙髯对昆明的老百姓所遭受的这种洪灾他是感同身受,非常同情,于是他就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徒步考察盘龙江,在仔细地完成了对盘龙江的考察之后,他又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最后完成了一篇长达六千字左右的论文,题目就叫《拟盘龙江水利图说》。在这个图说里面,孙髯岁治理盘龙江提出了五条建议,后来的学者认为说这个孙髯的这部图说言之最详,筹之最当,就是说不仅他的调查是非常细致的,他对治理盘龙江所提出的那五个建议也是切实可行的。我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经考察过盘龙江,徐霞客考察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他发现盘龙江是滇池的两大水源之一,这是他的重要发现,但是徐霞客对盘龙江的考察也就是纯粹的学术考察,他没有就盘龙江的治理提出措施。孙髯不一样,他考察的地方没有徐霞客多,但是他集中地专门地考察了盘龙江,考察完了之后他还提出了盘龙江治理的五条措施,所以从这点上来看,他是超过了徐霞客的。

带你了解“非常之楼”大观楼和“非常之人”孙髯

通过这件事情,我深有感触,我认为孙髯这个人虽然他没有再当时的太学或者国子监这样的高等学府工作,也没有在其他的一些书院研究机构工作,但是他同样也在做学问,但是他的学问和那些国子监太学的书院的那些博士,那些山长,那些“教授”们的学问不一样,他不是为了阐扬圣人之学,不是为了论证圣人的正确性,他的学问是接地气的,是为民生的。孙髯他也写论文,但是他写论文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不是为了评职称,他就是为了解除昆明老百姓所遭受的痛苦,就是要解决这个盘龙江的水患问题,所以我们说孙髯的论文他是写在“大地”上的,这是孙髯的学问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件“非常之事”也就是他一生当中最“非常”的“非常之事”就是为大观楼写了一副长达180字的对联,这一副对联为称为“海内第一长联”,还有的说它是“海内长联第一佳者”。

那么这篇对联究竟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色呢?由于文章篇幅原因,下篇文章我们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