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口中,一个人能抵五个师的人,不是钱学森


毛主席口中,一个人能抵五个师的人,不是钱学森

1946年6月7日,延安。

中共中央的领袖们在开会,主要研究东北停战问题。

此时正值时任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派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来华调节国共军事冲突的尾声。

会议连夜进行,一直开到了9日上午。

其中一位顾不得休息,开完会又马不停蹄的乘坐马歇尔的专机从延安飞往南京,他的目的是和国民党展开激烈的谈判。

天气很热,飞机上的人只穿着一件贴身衬衣。

连日的工作未休息和不断的舟车劳顿让他很疲惫,不得不躺一会,这一趟,很快就睡着了。

不知不觉,飞机到了南京降落,但是他仍未醒来。

同行的人叫起他,下了飞机一起回到了南京住的地方。

回去后,多年的战斗让他的注意力格外警觉,这时,他发现了一个不对劲的地方。

一个随身带的小东西不见了。

6月10日,南京。

一个小巷子里,一个27岁的年轻人正在家中看报。

这时,来了一位戴着草帽的小个子,问清楚了这位年轻人的姓名和大致情况后,告诉他:胡公找你。

年轻人听了后没有迟疑,简单做好化妆伪装后,穿过街市,前往胡公所在地——梅园新村30号,那里是中共代表团的驻地。

不一会有汽车开来。

上车后,他很自然的躺卧在后座上,用帽子遮住了脸。

车子一路穿过特务的监视,到达驻地。

丢了的贴身小东西,到处找都找不到。

这位久经沙场和隐蔽战线上的老手开始隐隐不安,手心里直冒冷汗。一定是睡着的时候,不小心从衬衣口袋里溜出来掉到飞机上了。

只能冒险给飞机的主人马歇尔打电话了。

时间过得很慢。

过了半日,马歇尔的副官带着一件自称是机密文件的东西来了,说马歇尔指示,必须亲手交到他手里。

打开文件,里面是一层厚纸包裹,再平静的拆开纸,一个火漆密封的小盒子出现在了面前。

打开盒子,果然,丢掉的小东西就静静的躺在里面——一个小本子。

年轻人一路不停,很自然的直走到中共代表团的会客室。

在这里,他要见的胡公正在等着他。

一见面,胡公立刻拉着这位年轻人坐到了沙发上,马上说到了失而复得的小本子。

小本子上记的东西倒没几件重要的,唯一牵扯重大干系的是小本子上记着一个地址,一个南京的地址,地址的旁边还额外写着一个字:熊。

马歇尔郑重其事的派人将原物送来,必定知道了其中的原委。他虽把小本子原封不动的送了回来,但是肯定会把上面的内容拍照留存。

马歇尔连着的那头正是国民党蒋介石。

这时一个两难的抉择摆在胡公面前,马歇尔会不会把内容告诉蒋介石,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撤还是不撤?

撤可以一走了之,很安全。

但是撤了,这么多年的努力,就如同泡影一般不复存在了,代价太大了。

年轻人准备随时牺牲,还有幸存的可能,就不打算撤离。

胡公分析后,认为即使马歇尔将这个关键的东西交给蒋介石,到最终处理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而这一小段宝贵的时间,就是用来缓冲危险最关键的时候。

一系列缜密部署后,安排这位年轻人暂时借住在了上海一位颇有名望的书法家的家里。

一有异动,立马安排送出上海,到苏北解放区。

若长时间无异动,则危险自解。

接下来,是会面的重头戏。

胡公正问年轻人道:胡宗南之前欲进攻陕北延安,蒋介石为什么让他暂缓?蒋介石会不会发动全面内战?

年轻人一一回答。

美国特使马歇尔调节国共内战失败,铩羽而归。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到了1947年3月,这位年轻人刚举行完婚礼,准备携妻去之前定好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研读硕士。

不料,临走前夕,被手握几十万重兵,号称蒋介石“天子门生第一人”——胡宗南召回。

胡宗南一见面,就告诉他,去美国要推迟三个月,要打延安了。明天就回西安,打完这一仗再走。

这次胡宗南率二十五万大军要一举进攻共军老巢——延安。

延安危在旦夕。

这位年轻人已经完全取得了胡宗南的信任,竟然让他根据绝密文件——进攻延安方略和共军延安兵力配置情况——来起草图。

此时的延安,是中共党政军的指挥中枢所在,而且最为紧要的是,延安的军队只有不到3万多人。

将延安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蒋介石誓要把延安“犁庭扫穴,切实占领”。

年轻人遵照胡公指示,立即将胡宗南部“闪击延安”的计划告诉了延安的毛泽东和周恩来。

蒋介石和胡宗南的如意算盘再一次落空了。

中共中央从容撤退,延安变成了一座空城。留下了彭德怀和胡宗南打游击战。

胡宗南,这位蒋介石的得意门生,黄埔军校的一期生,在进攻延安前还颇有闲情雅致的让随从带着四大名著上战场,打仗期间,看看小说,显示出大将风范。

但是,让胡宗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大将风范,却难以对付连蒋介石都承认对其“又怕又恨又佩服”的胡公——周恩来。

胡宗南极度信任的这位年轻人,就是受周恩来指示秘密潜入胡宗南身边,后成为胡宗南侍从副官和机要秘书的“潜伏者”——熊向晖。

周恩来在南京期间丢失的小本子,记载的地址正是熊向晖在南京的家。在面临撤与不撤的危机关头,周恩来和熊向晖决定后发制人,伺机而动。

当时的周恩来说了这样的话:

秘密党员一暴露,就要撤走。对你却不能采取寻常办法,毛主席说过,你顶几个师,一下子撤走几个师,我下不了这个决心。

熊向晖被毛主席称作顶几个师,是在1943年的时候。当时胡宗南奉蒋之命,准备进攻陕北地区,熊向晖得知情报后,立即汇报到党组织,随后胡宗南的进攻计划破产,不了了之。

1947年,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胡宗南占领延安,不败而败。

十一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张治中等一批原国民党高级军官会面。这些人见到了熊向晖,颇为惊讶。直到周恩来郑重的向他们介绍了1936年就入党的熊向晖,此时的原国民党国防部次长刘斐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

真想不到,怪不得胡宗南老打败仗。

周总理听了后说: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还没有下达到军长,毛主席就先看到了。

熊向晖的潜伏经历实在太过传奇。

国民党陆军上将张佛千曾说道:延安之役若胜利,则双方最终命运可能就会改写,能抵几个师实在是不能说明熊的重要。怪只怪周恩来善于择人,造成胡的毕生大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