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班主任,要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

有一次我到一個女孩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女生剛進學校時,因為是第一次遠離父母住校,很不適應;再加上進入青春期,她感到自己心中有許多苦悶得不到排遣,實在憋不住了,便找到班主任老師,這是她第一次找老師談心。她想給他傾訴種種困惑,期待老師給點幫助,但是她的話剛剛開了個頭,老師便打斷了她的話:“你是不是太嬌氣了點兒?人生的意義在於不斷的戰勝各種困難,何況你說的這些還談不上什麼困難,當然對你來說第一次住校也許是一個很大的困難,但是你應該想想,你的這點困難難道比張海迪姐姐的還要大嗎?”

至今記得當時這個女孩對我說了這件事之後,激烈的評論:“老師說的很對,我的困難的確不如張海迪大,但老師的話根本不能解決我的任何問題,我並不是張海迪呀,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找班主任談心了。”



很難說這位老師不負責任,相反說不定他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老師呢,但這樣和學生談話顯然是失敗的。

他的失敗之處在於:

  • 第一,他沒有珍惜學生對他的信任,老師找他談心,不管老師是否能夠圓滿解決學生的困難,這份信任應該珍惜,這是日後和學生保持心靈交流的基礎。
作為班主任,要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


  • 第二他對信任他的學生缺乏,起碼的尊重,學生的話都還沒有說完,他便自以為是的打斷了學生說的話,這樣的談心很難說是真正平等的心靈交流。
  • 第三他缺乏對學生的理解,有些在成人看來不算什麼的事,但學生看來卻是天大的困難,如果不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很難真正走進學生的心。
  • 第四,他用原則取代了對具體問題的分析,用抽象的人生意義取代了學生這個具體的困難,又用遠在天邊的榜樣,取代了近在眼前的學生,用看似毋庸置疑的說教取代了富有針對性的開導,於是學生向他永遠的關閉了心靈的大門。

準確的說應該是,因為心靈的隔膜才造成了語言的隔膜。所以走進孩子的心靈僅僅靠真誠是遠遠不夠的,還得講求語言的技巧,特別是第1次和孩子談心更要特別講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第一次談心將決定孩子心靈的大門是否願意隨時敞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