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頻?高頻?量化裡的高頻交易是什麼?很賺錢麼?

Q1:量化交易和高頻交易的關係?

“高頻交易”首先要定義什麼叫“高頻”,手工交易也可以實現一秒鐘多次報撤單,一天幾萬次成交,但是隻有輔助量化模型和計算機硬件,才能實現超高頻率,一秒鐘幾千、幾萬次的交易。

要了解高頻交易要區分高頻率、低延遲兩個不同的概念。

市面上很多說自己是高頻交易系統或者用了高頻交易軟件之類的,會說自己有這麼幾個特點:

一、硬件設備牛逼,交易指令完全在服務器內運算和實現,執行速度達到毫秒、微秒級;

二、直連交易所,硬件設備直接放在離交易所物理距離最近的地方,可以實現最快速度報撤單;

三、運算設備牛逼,組播行情收發速度快,使用深度行情(比如lv2,十檔行情),對數據響應延時在微秒級。

中低頻?高頻?量化裡的高頻交易是什麼?很賺錢麼?

但是這三個特點,沒有一個在討論“頻率”,這些系統,嚴格意義上來說,都叫做“低延遲系統”,形容系統在行情接收、數據計算、交易指令傳達的時候時間損耗小,這種低延遲系統可以在所有的量化策略軟件上,減少交易滑點,降低交易執行和量化模型之間的誤差,優化交易的效果。

從“頻率”的角度定義高頻交易的特點,還應該包括:

一、平均每次持倉時間極短;

二、大量發送和取消交易指令,頻繁報撤單;

三、沒有隔夜倉(數字貨幣這種24小時交易的市場除外)。

中低頻?高頻?量化裡的高頻交易是什麼?很賺錢麼?

高頻交易本質上賺的是短期價格波動和交易所手續費返傭的錢,國內很多做期貨“日內炒單”的盤手,也是這個策略。國內市場由於散戶實在多,市場幾乎90%都是個人投資者,交易所為了保護交易的公平性,其實人為對交易頻率進行了限制,比如股票不允許日內交易,期貨市場不允許頻繁報撤單(基本上是撤單3000次以上就會接到交易所警示電話了),股票市場沒啥返傭,期貨交易所的返傭比例也非常不穩定。只是”低延遲”或者只是“高頻率”本身並沒有很大的優勢。只能說,大家都有量化模型的時候,低延遲系統好的人就牛逼,大家都有低延遲系統的時候,量化模型好的牛逼。市場流動性就這麼多,缺了一個,錢就被別人都賺走了。

Q2:高頻交易一定賺錢嗎?怎麼賺錢的?

市場有種觀點覺得,只要速度快,就一定可以“割韭菜”,純粹是個誤解。

高頻交易的常見策略:

  • 做市策略(Market Making):這種策略中,做市商手中持有一定現貨,在交易所掛限價單,同時和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為市場提供流動性。這種策略的收入包括買賣價差和交易所返傭兩個部分。
  • 趨勢策略(Directional):簡單說就是進行價格預測。高頻使用了更深度、顆粒度更細的行情,會做相對中低頻更精細的預測,並且會用報撤單速度的優勢,先下單來人為製造趨勢。
  • 套利策略(Arbitrage):簡單說就是價格迴歸。流動性越好的市場,具有相關性的品種、合約價差會越快消失,速度最快的玩家才可以抓住這些轉瞬即逝的機會。

這幾種策略中,其實只有做市策略是高頻相對獨有的。

對於交易者和交易所來說,最可怕的情況是,所有人對價格的趨勢判斷都是一致的,買方找不到賣方,空頭找不到多頭,市場沒有流動性,交易無法繼續,所以交易所會引入做市商扮演所有人的”對手盤“,並且支付給做市場一定的返傭費用。這個叫”contractual market maker“,做市商承諾一定量流動性,交易所給予一定的返傭。


在能夠獲得”交易所返傭”的情況下,做市策略的核心不是賺取價差的能力,而是避免虧損的問題,做市商始終是持有現貨頭寸的,所以一定要迅速鎖好對沖,另一方面,發現形勢不利,要及時撤單。這就需要考驗整個系統的穩定性、運算速度和報撤單的速度。國外的證券、期貨交易所都是營利性的機構,相互之間有明確的競爭關係。所以天然交易所和高頻交易團隊會達成合作,在數字貨幣市場,這種合作就更加常見了,

而在套利策略和趨勢策略中,其實高頻交易主要提供的是運算速度和交易執行速度上的優勢,但是一旦策略本身研發能力跟不上,速度也不會給策略帶來明顯的優勢。而且套利和趨勢策略追求的對價格和價格關係的準確計算,並不是說做到了高頻就一定能賺錢,刻意提高頻率,一味追求頻繁交易只會增加交易費用,增加虧損的概率。


Q3:常見的高頻交易機構有哪些?

越是高頻的交易策略,資金容量就越小。所以,最核心的高頻交易都是一些交易公司、私募公司的自營部門,還有一些是經紀商或者是交易所的一個部門,在2010年美國出臺“沃爾克法則”之前,很多銀行的投行部門也會設立高頻自營交易的部門。在市場上最有知名度的是一些對沖基金,但是如果這個對沖基金是以對外接資管盈利為目的,高頻作為只會佔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做高頻起家,往中低頻發展的邏輯。


Q4:介紹一下高頻交易的發展歷史?

  • 1983年,彭博(Bloomberg)獲得美林證券公司(Merrill Lynch)3000萬美元投資,建立了首個計算機系統,以向華爾街金融公司提供實時市場數據、金融運算和分析。
  • 1998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給予電子交易所授權,這一步為執行速度是人工速度1000倍以上的計算機化高頻交易服務鋪平了道路。
  • 2000年,高頻交易已經達到數秒執行時間
  • 2010年,這個速度已經下降到毫秒和微妙,2012年達到納秒。
  • 2011年,納秒交易技術推出:一家名為Fixnetix的公司研發出微芯片,使得交易執行速度達到納秒。(1納秒=0.000000001秒)
  • 2012年,高頻交易在美國股票交易中達到約70%的比例,很多IT公司開始在HFT技術上投資數百萬美元。一個特別為HFT推出的新電腦芯片使執行速度提高到.000000074秒;
  • 2013年,一個價值3億美元、橫跨大西洋的電纜線項目正在建設中,目的僅是為了將紐約和倫敦之間的交易時間減少0.006秒;
  • 2015年,,很多 投資公司下單最快時間已達 0.03秒,一秒最多下單31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