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家裡蹲大學”開創了未來教育模式,全國共享一套最好老師怎麼樣?

胡洋芋


說起這個問題,前段時間我們還在家中玩笑道:“這家長孩子都辛辛苦苦熬出了頭,終於考上了大學,如願以償地進了夢想中的學府!”但是呢,隨著這次的疫情影響,才剛剛體驗了一學期大學生活的學子又回到了家中,並且還開啟了“家裡蹲大學”模式,真的讓人無奈之後又哭笑不得。


在全國線上開課之後,新穎的教學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而題主所問的這個問題,也是近期有些人疑惑的問題之一。那麼,無論教育方式以後如何發展,我們跟著題主的問題來假設並理解一下,如果高校推行線上教育,全國就共享一套最好的老師,這種行為是否可取?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要“因材施教”,而全國共享一套“所謂的最好的”老師顯然是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的。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有不可缺少的一環,那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雖然對大學生來說,自學能力相對都比較不錯了,但缺少了溝通的學習,其效率和結果收穫也是不可比的。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討論的是中國有一名物理天才叫尹希入籍美國不願回國的話題,其成長經歷簡直就是在世的神童,打破哈佛的傳統,24歲就成為博士,現在是一名非常優秀的科學家。他不願回國發展的原因就是因為美國有一流的物理學家,隨時可以討論交流,而回國發展的話也不能一個人回國,而是要帶一個組的物理學家回國。我們暫且不去討論他回國與否的對錯,目前已經成為教授的他也在學術提升的原因下選擇與更多優秀的人方便溝通,而“全國共享一套最好的老師”,這個方式真的可以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再沿著題主的思路來想一想,如果這樣做的話,一套課程的老師要面對多少的學生?老師忙的過來嗎?那這樣的結果豈不就是全國的教師大批量裁減,只保留少數的篩選下來的最好的。因為老師面對的學生太多,這種教育基本上又近似於視頻錄播方式了。這樣的話,對國家師資人員的就業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太少的老師需求會導致願意做老師的人原來越少,最後還會導致所謂的好的老師都是不是還存在。所以結論依然是否定的。

最終,我個人認為題主提出的問題“全國共享一套最好老師”的想法不可行。


安心明


這種想法"不怎麼樣"!這種想法表面上看,高大上,但脫離教育現實,不合乎教育規律。

不得以而為之。"家裡蹲大學"是特殊情況下的權宜之法。瘟疫肆虐,學生不能按時開學,為確保教育教學大計,在"停學不停課"的感召下,倡議網上授課,“家裡蹲大學"應運而生。但不久,官方就發聲,不得講授新課!因為"家裡蹲大學"表面上在推進教育教學進度,但實際上弊大利。另外,一此實驗和實訓更是無法進行,"家裡蹲大學"只適合紙上談兵。

加劇教育不平衡。網上授課,打破時空限制,充分發揮優秀教育資源優勢,促進教育資源平衡。但教育現狀是,教材不同,生源知識水平不同,網絡普及水平不同,學生接收端條件不同,學生接受方式習慣不同…等等不同的現實,讓平衡教育資源來實現教育平衡的想法,在"家裡蹲大學"學習過程中變得更不平衡。

違背教育規律。教育的規律是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年齡、性別、興趣、學習目的和社會的人才需求等,把學生送到不同年級,不同學校,不同專業,分別進行教育培養。"家裡蹲大學"極大地忽略了"材"的具體區別,而實施一刀切的教育之法。

教育過程教學脫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是教學主導。"家裡蹲大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受信息媒體現實的制約,只能凸顯教師的主導優勢,但由於與教學主體"咫尺天涯",教與學脫節,很難實現主導與主體的互動,從而無法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淡化人文關懷。"家裡蹭大學"是意識形態裡的大學,現實中是各自獨立,相互隔離,這就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無法過"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集體生活。相對獨立的學習,缺少集體成長沃土,缺乏相互間的人文關懷。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難以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與人文情懷的影響。"家裡蹲大學"教育教學過程,淡化了人文情懷,人文情懷的缺失,不能培養出為社會服務的品學兼優的人才。

危害健康增加負擔。"家裡蹲大學"以電子媒體為工具,長期教學勢必嚴重危害教師、學生視力等健康。"家裡蹲大學"以"家"為校,以學生嚴格自律為保障,但學生自律性不強,這又勢必以家長監管為補充,一旦監管不力,教育教學就成了一種聊以慰藉的自欺其人的形式。這無疑增加了家長的一種精神負擔。"家裡蹲大學"以電子產品為接收端,要求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立的設備,這無疑增加了家庭的開支,加大了家庭的物質負擔。

綜述。隨著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家裡蹲大學"一定會越來越重要,將成為教育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充形式,但他永遠取代不了學校教育。"家裡蹲大學"是無奈之舉,不符合教育規律,不利於教育具體實施,淡化人文關懷,影響教育結果,對師生健康和家庭生活都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所以“全國共享"是不現實。


老樵


“家裡蹲大學”會成為未來的教育模式嗎?我認為不會,它只能成為未來教育的比較好的組成部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教育要完成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有與人交往、社會實踐等等,這種教育方式只是完成了知識的傳授,卻把學生培養成孤立的人,這樣的路只能越走越窄。

再說說“全國共享一套最好的老師”這種假設。先提幾個問題,最好的老師的標準是什麼。孔子,魯迅,算不算最好的老師?是指指知識最淵博的人嗎?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適應最好的老師?

再來繼續假設,在這種情景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會是什麼樣?都成為頂尖的人才,還是千人一面,所有學生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恐怕是後者吧!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還有生命力,競爭力嗎?看看身邊的大自然,就知道這種想法是多麼幼稚無知啊!


冬踏雪夏賞荷


如果全國能共享最好的老師,那是多麼幸福的事情。我們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人人享受名師的教導,國家可以節省多少人力,物力,我們在家裡上課,又節約了時間,還緩減了交通。這真是一本萬利的事啊!但是大家想想可行嗎?

首先我們沒有人際交往,每天呆在家裡,對著屏幕,學習生活。我們不用和同學相處,不用過集體生活,可以說我們沒有朋友,整天孤獨地生活,慢慢你的交際能力退化,你不和人交流,你的語言也會退化,想想都可怕,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其次全國多少人用一套教育方法,再好的老師,都不合適。學生的性格,習慣各不相同,一套優秀的教學內容,適合所有的學生嗎?再說有多少孩子的自律性夠好,能管住自己,一天坐在電腦前認真聽講呢?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又不相同,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一套教育方法即使再優秀,也不能適合眾人。


taotao178303124


理論上像是可以,但是什麼叫最好,咱中國有句話,文無第一,武無敵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者說只有合適。

所以選好自己合適的老師以及自學能力尤為重要。

什麼事都各有利弊,選擇多了,學生也是迷茫。弄不好經常想著換老師了,不總是關注知識本身。以前固定的老師,我們沒的選,只能學學學,不明白也很少想著換老師,因為老師也不能因為一個人換。無論如何教材大家在一個教室裡是一樣的,按理是學的會。

所以,慎重,別把時間都用在選上。真理是,外因是條件,內因是基礎。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多好的老師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學生都教好。好老師重要。學生自己更加重要。

說句口冷的話,要是想著有了好老師,自己不用努力讓老師一教自己馬上全全全都會了,那更是天方夜譚。

希望對你有幫助。


Xin神英語


這是最大的誤解。家裡蹲的時候,對於高知家庭,高收入家庭是極為有利的,那種區域性通用課程坦白講沒有多少含金量,又費時間費視力。所以個別知名學校(lots and lots)都為自己學生開設了內部課程,在家長的全力支持下,恐怕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大


言風言吾之


我相信大家其實都是知道的,沒有最好最優最適合自己的!

這種教育模式,乍一看很新鮮,省事省時省人省物省地方,又是最好的老師教我們,又可以自己規劃,再說了前些年的時候就有很多孩子自學成才的案列。如果這樣的話,那豈不美好了麼?

細細一想,其實不是那麼回事?大學裡學的僅僅是知識嗎?不止吧?社交?相處?責任等等的吧!你在家裡能學習點什麼?知識嗎?本來我們面對的就是很多的東西學無一用,如果在待在家裡,後果不敢想象,未來的教育模式也許會發生改變,但是這種智能模式只能做好輔助而已。他的確可以給教育添加趣味性和多面性,但始終就代替不了學校和老師,要知道,無論多麼先進的東西首先你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上的。

我是秋風嫵媚,歡迎留言我們一起成長那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