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建文帝的忧虑


《明朝那些事儿》建文帝的忧虑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子朱允炆继位,他安心地去了,但朱允炆却一刻也不敢松懈,因为还有九个人一直虎视眈眈,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朱元璋在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被称之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藩王能拥有几千到几万的兵力,这也是朱元璋的安排,不能让藩王拥有太多的兵力,其中燕王和晋王的势力最大。他们各自佣兵十余万,可谓兵势强大,但另外一位宁王拥有一支最强的军队:朵颜三卫,这是一支特殊的军队,可以说是民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

反观朱允炆,在朱元璋眼里是个聪明的孩子,有仁慈之心。在朱允炆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经常惹是生非。

朱元璋留下了三个主要成员辅佐朱允炆,帮他治理天下。

第一个是方孝孺,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此人过于傲气,需要压制他一下,才能成大器。方孝孺是在空印案中被杀害的方克勤之子,方孝孺自幼饱读诗书,为人称道,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宋濂。

第二个是齐德,在参与了朱元璋一次祭祀之后,朱元璋便注意到此人,于是改名为齐泰,此人是位文人,虽未带兵,却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有一次朱元璋因为不放心,想考验一下他,让他说出边界将领的名字,齐泰无一遗漏的说出来,然后朱元璋又问其各地的局势,齐泰拿出一本册子,上面记载的十分详细,朱元璋十分惊讶,大为赞赏。

第三人是朱允炆的死党黄子澄,此人江西人,在当年高中会员,后被选拔为东宫伴读,就是陪未来的皇帝太子读书,所以一直与朱允炆的感情要好。

总结以上三人,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建文帝登基后,这三人成为了建文帝的智囊团。

此时,朱允炆也断定朱棣必定会造反。

等待中的朱棣:朱棣的痛苦

《明朝那些事儿》建文帝的忧虑

朱棣虽然想当皇帝,但其实他并不想造反,至少一开始是不想的,这似乎看起来很矛盾。朱棣深知造反所付出的代价有多高,除了现有高枕无忧和荣华富贵的生活可能失去外,更重要一旦失败就会掉脑袋,而且纵观历史,也很少有王爷造反能成功的先例,所以即便朱棣有造反之心,也未敢有所举动。

然而历史就是用来改变的,改变朱棣的这个人就是道衍的和尚。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从民年选拔十名僧人,准备分给诸位藩王讲经祈福,道衍就这样抓住了这次机会,与朱棣结缘,此后在朱棣造反这件事上,他起来很大的作用。

人才分为三种,一种是治世之臣,这种人每个朝代都有,他们掌握圣人之言,君子之道,皇帝拥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开创太平盛世,代表人物比如唐朝的妖崇、宋璟之类。

第二种是乱世之臣,他们掌握了阴险估计,权谋手段、精通厚黑学,这类人往往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社会阅历丰富,往往能将一个大好的朝代断送,比如安禄山,他们属于破坏者。

第三种是救世之臣,这种是稀有品种,他们兼具以上两类人的特点,他们能灵活地使用各种手段治理天下,并用自己的能力延续一个衰败的朝代,比如张居正。

道衍这个人属于第二类乱世之臣,他饱读诗书,然而空有一身抱负,却一生历经磨难和挫折,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他的真名叫:姚广孝。

姚广孝长洲人,出生于至正元年(1335),只比朱元璋小七岁,他出生于乱世,擅长吟诗作画,十四岁出家为僧,取名道衍,交际广泛,杨基、宋濂等人都跟他交情不错。

他抓住了跟朱棣的一次见面机会,跟随朱棣前往北平,在庆寿寺做了主持。他其实并不甘于做主持,而是日复一日地教唆朱棣造反,只为他实现心中所谓的抱负。

《明朝那些事儿》建文帝的忧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