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都是三國名將,為啥死心塌地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

心靈飛揚漫天飛


關羽、張飛願意死心塌地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這恰恰是他們二人忠義的表現。

戰國初年,韓趙魏三家一起滅了智伯,有刺客豫讓,為了報答智伯的知遇之恩,用漆塗身,吞炭使啞,謀刺趙襄子未遂,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三斬其衣,以示覆仇,然後伏劍自殺,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

臨死前,趙襄子問豫讓:你之前投靠過範氏,範氏被智伯滅亡的時候,你沒有為範氏報仇,而是忍辱偷生,投靠了智氏;現在智氏滅亡了,你怎麼沒想著投靠趙氏,而一心想著為智氏報仇呢?

豫讓說:君臣之間交往,有情義的才合得來。如果君主對待臣屬像手足一樣,那麼做臣子的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一樣回報。如果君主對待臣子像牛馬一樣,那麼臣子對待君主就會像路人一樣。當初,範氏以眾人的態度對待我,我自然以眾人的態度回報他;等我到了智伯那,智伯對我推衣解食,用國士的態度來對待我,我當然也要用國士的態度回報他了。這怎麼能相同看待呢?

當初,劉備和關羽、張飛相知相遇於微弱的時候,劉備對待關、張二人,是吃則同桌,寢則同床,以兄弟般對待他們。自然,關羽、張飛他們就以兄長般伺奉劉備,在人多的時候,兩個人始終站立侍奉在劉備身邊,陪著劉備四處流浪,一起共對艱難險阻,哪怕劉備一窮二白,他們也從不曾背叛離開過劉備。

其實,英雄也好,名將也罷,最怕的,就是沒有得到賞識自己的人,就像豫讓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天下的明主,在選擇英才,天下的英才,也在選擇明主。

所以,鄧禹覺得劉秀是懂得自己的,所以孤身一人,仗策渡河,千里迢迢去尋找在河北落難,連飯吃了上頓就愁下頓的劉秀;荀彧、郭嘉願意逃離袁紹,投奔身處四戰之地,實力相對弱小的曹操;房玄齡碰到了李世民,感激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就“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

真正有遠見的智者,他們看的是長遠的人生,而不是一時的一窮二白;真正有忠義之心的英雄,他們看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知遇之恩,人投我與木桃,我報之以瓊瑤,並且用一生一世的行動來報答。


文士野


首先應該說明,關羽、張飛成為名將是後期的事情,他們和劉備結拜為兄弟並追隨他時,關羽、張飛並沒參軍,連兵都不是,更談不上是名將。

我認為關羽、張飛之所以願意死心塌地地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劉備是漢室宗親,跟著他感覺光榮。

古人講究出身,出身高貴,別人會刮目相看。劉備雖然當時窮困潦倒,但他說是漢室宗親,而且說得有鼻子有眼,關羽、張飛信以為真,覺得跟著皇室的後裔很光榮。即使劉備是假皇室,打著這面大旗,也好招募鄉勇,以後成為一方諸侯也容易。

二、劉備為人和善,值得信任。

劉備的性格很好,仁慈和善,看上去還非常誠實,值得信任,任何人都愛和這樣的人交往。關羽、張飛的性格都比較急,他們三人在一起可以互補。

三、劉備有遠大志向,將來能成大事。

當時是東漢末年,各地起義不斷,皇帝也是大權旁落,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劉備當時雖窮,但他有匡扶漢室的遠大志向,關羽、張飛認為劉備將來必定能夠成大事。

四、既然桃園結義,就不背誓言。

劉備、關羽、張飛結識的時候,張飛頗有些資產,當時他是賣酒殺豬的,他們三人結義也是在張飛家的桃園裡。“桃園三結義”成為一段佳話,結義誓言裡說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既然對天發誓,那麼以後不論發生什麼事,關羽、張飛都誓死追隨劉備。劉備也一直不忘結義誓言,當關羽被東吳殺害,劉備舉蜀國全國之力伐吳,要為關羽報仇,充分說明了他們兄弟三人的情義之深,都不肯違背誓言。

結語:

中國儒家文化講究“忠”、“孝”,從關羽、張飛死心塌地地跟隨劉備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很忠心的人,值得人們尊敬和效仿。


博超講堂


很簡單,因為他倆傻啊。

傻到看不清強弱,傻到看不清形勢,傻到有可能一無所獲仍死不悔改啊。

要說當年三國亂世,幾家諸侯哪家不比劉備這個織蓆販履的平頭百姓來得高貴,來得家大業大?劉備也就一個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世可以吹噓了。

可問題是,東漢末年皇室宗親有幾十萬人,中山靖王當年生了一百多個兒子,到了劉備那輩,這血緣早已稀薄到和平民百姓沒有太大的差距了。

就像我們現在找工作都知道要找個大的、有實力的、待遇好的,可是關、張二人就是這麼一根筋傻乎乎的跟著劉備征戰輾轉,屢敗屢戰。

正因為他們“傻”,卻比無數“聰明人”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他們看到了劉備出身雖然微末,但卻有雄心不安於現狀,想要匡扶天下拯救蒼生的志向;

看到了雖然小舅子叛亂,卻仍然善待大舅子的寬厚;

看到了大將黃權投降曹操,卻仍然終養其全家的仁慈;

看到了簡雍跟他當街“開車”,諷諫他的施政策略後哈哈一笑虛心接受的大度;

所以他們才會“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所以才有曹孟德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

關羽、張飛只有在劉備手下才能稱之為“關、張”、劉備也只有在關張等人的輔佐下才成為劉備。

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成就了彼此,共同為一個崇高的理想奮鬥,直至生命終止的那一刻。


強哥說文史


你搞反了關係,因為他們跟了劉備,所以才成為三國名將,而不是因為他們是三國名將然後到劉備手下去打工了。

正史上說,劉備和關羽張飛並沒有結拜,在人前,他們是主僕,是君臣,在人後,他們是兄弟,吃飯在一個桌上,睡覺在一個床上。

他們三個是一同成長起來的,劉備做了君主,關張成了三國名將。

可以假設,倘若二人去曹操手下。在那個講究出身的時代,你以為曹操會看上出身市井的兩個人?就算看上了,他在曹操手下的位置也不如在劉備手下那麼顯赫。

這就好比二十年前。你面臨兩個機會,一個機會是進入一家大型國企上班,收入穩定,福利又好,另一個機會是跟著一個姓馬的人創業。姓馬的哥們特別看重你,感情上你倆也跟兄弟一樣。你會選擇進國企端著鐵飯碗呢?還是會跟著姓馬的哥們去創業呢?

當然大部分都會選擇進國企,當然也不代表你沒有機會。但機會再大也是在這個國企裡做個總經理。

跟著創業,一開始很苦,但是抬眼有前途,身邊有兄弟,你也覺得很暖,慢慢地你的企業佔領了整個四川市場。

大家都覺得你是個特別牛逼的人才,大家都問你為什麼跟著那麼窮的老馬呢?


錦翼


為什麼關張二人從始至終,跟著劉備絕無二話,因為劉備在當時確實是大英雄,亂世中跟對人很重要,就連曹操也說出過一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裡的所指就是劉備。我們就說兩件事,通過別人的兩件事,來看看劉備是怎麼待人的。


第一個事:呂蒙襲擊荊州

當時,駐紮在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居然都不抵抗就直接投降了。關羽沒有出路,被殺了。這種情況下很大的程度上和糜芳是有關係的,糜芳也應該承擔責任。然而,當時糜芳的哥哥糜竺把自己捆綁起來去向劉備請罪時,劉備親自給他解了綁,還告訴他:弟弟的事和哥哥無關。像往常一樣和糜芳相處。

第二個事:黃權投降曹丕

夷陵戰敗後,劉備退守永安宮。負責保衛江北的黃權被吳軍切斷了退路,不能去找劉備的軍隊。他不想向孫權投降,就帶著軍隊北上,向魏國投降了。當時曹丕很高興,對他也很好。還問黃權劉備是否會責怪他,然後處斬他在蜀地的家人,或者斷絕他們的聯繫。黃泉斬釘截鐵的說:肯定不會。劉備不是那種人。蜀國這邊聽說黃權投靠曹丕之後,很多人提議依法追究黃權家人的責任。但劉備嘆了口氣說:“我對不起黃泉,不是黃泉對不起我”。而後,不允許再提起此事,還像以前一樣對待黃權的家人。黃權的兒子黃崇留在蜀中,後來加入尚書檯,擔任尚書郎的官職。最後,鄧艾入蜀的時候,為國獻身,戰死在綿竹。

看到劉備對待人的態度,再看曹丕于禁之事、孫權陸遜之事,劉備的手下能不死心踏地地追隨劉備嗎?


有李行天下


良臣擇主而事,關羽、張飛是跟隨劉備在涿州起兵的老臣,也一直跟著劉備。如果沒有劉備,關羽、張飛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名氣。實際歷史上,在張飛大勝張頜,關羽北伐以前,兩個人的名氣都很小。只不過因為劉備投奔曹操以後,曹操對關張比較瞭解,所以才對關羽很佩服,想招降關羽。而關羽離開以後,曹操並沒有派人追擊、攔截,歷史上,關羽也並不需要過五關斬六將。

所以說,這件事,首先要讚揚關張的忠誠,再來,如果二人不跟隨劉備,或者劉備一戰敗,二人就離劉備而去,絕對不會有後來的成就。我們可以看出,曹操除了諸曹諸夏侯以外,典韋許褚是貼身侍衛,都較早的跟隨了曹操。五子良將加上李典,有三個是曹操的絕對親信。只有張遼、徐晃、張頜投奔曹操較晚。關羽叫徐晃大兄,可見資歷比徐晃差很多。張遼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也是曹魏集團唯一一個異性藩鎮。而張頜後來僅僅是夏侯淵的手下,可見地位之低。所以關張投奔曹操,未必站得住腳。而孫權集團,武將似乎只有甘寧是投降而來。如果跟隨碌碌之輩,還不如跟著劉備。



歷史的真相l


在三國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桃園三結義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許多人都欽佩關羽、張飛的義氣,當初曹操用重金和美女都沒有留住關羽,反而關羽千里走單騎一直追隨劉備,劉備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關羽、張飛等人一直死心塌地的跟著他。

  • 劉備以仁義招攬人心
    在亂世三國中,由於仁、義、禮、信的缺失,人們為了生存經常不擇手段,在以叢林法則為前提的三國中,誰的拳頭大誰就厲害。然而劉備卻反其道而行,自從在逐鹿起兵,邊將仁義的來標榜自己,無論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劉備的仁義在當時簡直就是當代偉人般的存在,成功的吸引一大批人才。

  • 劉備重感情

當初在長坂坡之戰中,趙雲為了就劉備唯一的血脈劉禪,七進七出曹操的陣營,導致自己身上的傷口有數十起,劉備見狀一把摔開劉禪,哭著對趙雲說“為了一個豎子幾乎損失一員大將”。此外在關羽被東吳殺害後,劉備舉全國之兵帶喪討伐吳國,雖然最後失敗,但也向眾人表明自己的重感情。重感情講義氣固然很好,但也是成也在這裡敗也在這裡。


  • 劉備能夠禮賢下士

劉備當初起兵的時候,身邊一個謀士都沒有,劉備自己也深知自己的短板,因此在徐庶走後,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也是非常感動,更是鞠躬盡瘁的替劉備賣命。而其他的君主都是以一紙招賢令將人才拉來,沒有像劉備一樣彎下身軀來求賢。

因此關羽、張飛等人之所以願意一直跟著劉備,是因為在三國時代由於道德的喪失,仁義、重感情、講義氣的人幾乎沒有,呂布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因此曹操才會痛殺呂布,而劉備簡直就是一個正面案例,大家覺得跟著劉備有安全感,劉備更是會真心實意的對待他們。


趙小三與戰神們


在三國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桃園三結義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許多人都欽佩關羽、張飛的義氣,當初曹操用重金和美女都沒有留住關羽,反而關羽千里走單騎一直追隨劉備,劉備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關羽、張飛等人一直死心塌地的跟著他。

劉備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後,但由於家境衰落,到了自己這一輩只能靠賣草鞋為生。從小也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而且自己家境貧寒更沒有什麼背景,在動亂的三國時代,按照正常人的眼光,劉備就是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一生也許就碌碌無為而終。社會地位低、沒有任何超能力、更沒有財富的劉備為何會受到眾人的愛戴呢。

1、劉備以仁義招攬人心

在亂世三國中,由於仁、義、禮、信的缺失,人們為了生存經常不擇手段,在以叢林法則為前提的三國中,誰的拳頭大誰就厲害。然而劉備卻反其道而行,自從在逐鹿起兵,邊將仁義的來標榜自己,無論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劉備的仁義在當時簡直就是當代偉人般的存在,成功的吸引一大批人才。

2、劉備重情義

當初在長坂坡之戰中,趙雲為了就劉備唯一的血脈劉禪,七進七出曹操的陣營,導致自己身上的傷口有數十起,劉備見狀一把摔開劉禪,哭著對趙雲說“為了一個豎子幾乎損失一員大將”。此外在關羽被東吳殺害後,劉備舉全國之兵帶喪討伐吳國,雖然最後失敗,但也向眾人表明自己的重感情。重感情講義氣固然很好,但也是成也在這裡敗也在這裡。

3、劉備能夠禮賢下士

劉備當初起兵的時候,身邊一個謀士都沒有,劉備自己也深知自己的短板,因此在徐庶走後,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也是非常感動,更是鞠躬盡瘁的替劉備賣命。而其他的君主都是以一紙招賢令將人才拉來,沒有像劉備一樣彎下身軀來求賢。

因此關羽、張飛等人之所以願意一直跟著劉備,是因為在三國時代由於道德的喪失,仁義、重感情、講義氣的人幾乎沒有,呂布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因此曹操才會痛殺呂布,而劉備簡直就是一個正面案例,大家覺得跟著劉備有安全感,劉備更是會真心實意的對待他們。





阿輝看歷史


關羽、張飛能夠死心塌地地跟著一窮二白的劉備,原因很多,個人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劉備的出身背景、個人德行以及情深恩重三點:

1

劉備出身漢室正統,符合當時觀念。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三國志·先主傳》)

這個說法在今天看來可謂是笑話,然而,在古人看來,可真的是太重要了。那個時代的人是非常注重出身的,什麼皇室血統,什麼嫡長子繼承製等正統觀念深入人心,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也有人說,這個漢室正統未必靠譜。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由頭只要能點燃群情激憤的導火索就好,古來起事的大人物哪個不打著一些由頭呢?

正是因為有如此身份,就更加能得到關羽、張飛等人的信賴,得到劉元起、張世平、蘇雙等人的資助。

德然父元起常資助先生,與德然同。(《三國志·先主傳》))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劉備)金財。(《三國志·先主傳》))

2

劉備仁義行世,一攬人心。

如果說身份只是“敲門磚”,那麼,以後劉備在德行方面的表現可謂一攬人心。

亂世之中,禮崩樂壞,仁義缺失,而這時劉備卻以仁義行世,可謂與眾不同,魅力獨特。

這樣的例子隨手拈來,劉備起事前就很懂得尊重別人,好結交豪俠之士。

少語言,善下人……好交結豪俠……(《三國志·先主傳》)

北進到達葭萌後,沒有立即出兵討伐張魯,而是廣施恩德,以收攬當地人心。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三國志·先主傳》)

取得成都後,大擺酒宴犒勞將士,把成都倉庫中的金銀分別賞賜給他們,又把糧食布帛發還給當地百姓。

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三國志·先主傳》)

如此仁政結果怎麼樣呢?

不光是當時的年輕人都爭著追隨他,就在他有危險時,刺客也不忍動手。

年少爭附之(劉備)……客不忍刺,語之而去。(《三國志·先主傳》)

後來,徐州牧陶謙病重,對糜竺說,除了劉備沒人能使這個州安定。陶謙死後,糜竺率徐州人士迎接先主出任徐州牧。劉備推辭,這時孔融也對劉備說,當今世事,百姓幫助有能力的人。

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今日之事,百姓與能……”(《三國志·先主傳》)

劉備的仁義由此可見一斑,關羽、張飛誓死追隨也在情理之中。

3

情深恩重,豈能背叛。

說到他們的關係,史書記載,他們三人同睡一張床,感情如同兄弟一樣。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志·關羽傳》)

關羽曾對前來試探自己的張遼說過一句話,我知道曹公厚待於我,然而我已經受了劉將軍的大恩,發誓同生共死,不能違背。

吾(關羽)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三國志·關羽傳》)

如果說關羽的話只是公關之詞,我們來看看關公被殺後,劉曄回答曹丕的話,關羽與劉備,理論上是君臣,情義上則如同父子。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三國志·劉曄傳》)

說到這裡,禮賢下士、重用人才,曹操、孫權也做得很好,但做到“恩若兄弟”“恩猶父子”如此地步,恐怕只有劉關張了。

重要的還有,後來天下三分劉備有其一,也委以關羽、張飛重任,這不僅僅是一個職位而已,而是兩人在劉備心中的分量,關羽、張飛的誓死追隨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當然,劉備的禮賢下士、個人才能等也是二人誓死追隨的原因之一。


曉暉文史館


三國是一個人才輩出,英雄輩出的時代,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卻是後世人津津樂道時代。有人說,劉備一窮二白,為什麼關羽,張飛作為三國名將,為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呢?其實這話說的有點說反了。誠然,張飛,關羽是三國名將不假,但在沒有成名之前,張飛不過是一個屠夫,關羽則是一個逃犯。而劉備卻不是一窮二白,他是中山靖王之後。

東漢末年,整個國家都戰火四起,朝廷更是腐敗至極,搞得到處民不聊生。一天,劉備逛街碰到了張飛在找茬關羽,當時誰也不認識誰,正當他們在比劃手勁的時候,劉備覺得二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屬於熱血漢子,可以共聚大業,儲備人才,就以一己之力分開了讓他們,從此,桃園三結義成為歷史美談。

劉備、關羽、張飛“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結拜完成,劉備為老大,關羽為第二,張飛為老三。

劉備問,二弟,你是哪裡人,哪裡高就?

關羽回答說:“吾乃解良人士,因看不慣潑皮流氓欺負人,打抱不平就失手出了人命,今逃亡於涿郡,販棗為生,今有緣遇到大哥和三弟,乃吾之幸也”。

劉備又問張飛,三弟,你呢?哪裡人?家裡幹啥的?

張飛大嗓門地回答道:“吾乃本地人,家裡有百畝良田,以屠豬為生,沒事就在桃花園練練武功”。

關羽,張飛異口同聲地問劉備,大哥,你是哪裡人?幹什麼的?

劉備溼潤著眼睛,仰天而嘆,道:“吾乃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現居涿郡,沒事時,我就編點草蓆,拿到市場販賣換點生活補貼。今朝廷奸臣當道,作為漢室宗親,有心報銷朝廷,卻無門路,可恨!可恨!”。說完,用袖子摸了摸眼睛。

一段對話後,大家明白了各自的身份,張飛愉快地把自己的家產全部作為啟動資金貢獻出來了,從此走上了征戰四方的路。

所以,說劉備是一窮二白,是沒有道理的,雖然家道中落,鳳凰沒毛,依然是鳳凰,人家可是正宗的皇親國戚。

關羽,張飛死心塌地的追隨劉備,主要是結拜兄弟,古人都特別注重這種文化,同時,蜀漢政權的建立,是他們三個人的共同努力的結果,雖然名義上劉備是蜀漢皇帝或蜀漢政權的一把手,但關羽,張飛的權限也僅次於劉備了,在任何的場合,張飛從來沒減輕嗓門,關羽也從來都眯縫著眼睛看人,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除了劉備敢慫張飛和關羽,也沒有第二個人了,這也恰恰證明了張飛,關羽在蜀漢政權的地位,所以,與其說是死心塌地追隨劉備,不如說是他們一起守護勝利的果實。

我是梁一雜說,如果您有更好的觀點,請留言下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