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莊科“三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利津縣地處黃河尾閭、渤海灣畔,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在縣城東北2.1公里處,一個小村子叫莊科,竟然誕生了李長之、酆雲鶴、李竹如三位歷史名人,他們在當地被譽為“莊科三傑”。真可謂,靈氣的黃河哺育了英賢。

李長之,1910年10月30日出生於黃河岸邊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幼聰穎,勤奮好學。12歲起所開始寫的新詩、散文就發表在《兒童世界》《少年》和《小朋友》等雜誌上,從小便被稱之為“小作家”。後考入清華大學,與季羨林、吳組緗、林庚並稱“清華四劍客”。上大學期間主編《益世報》副刊,他的《魯迅批判》曾在該報副刊上連載。因此,與魯迅先生結緣,成就了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李長之先生筆力縱橫,著書立說,自成體系,尤其是在文藝評論界和古典文學研究領域造詣極深。縱觀先生一生,可圈可點,特別是在艱苦的歲月裡,依然保持著有魂、有骨、有根的文人風範;晚年病重之時,依然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堅持讀書寫作。這裡面,單單拿出任何一條,都令人折服,令人尊敬。

利津庄科“三杰”

酆雲鶴,1899年1月27日出生在莊科村的一戶貧寒人家,8歲就給有錢人當小女傭。她是我國第一位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的女性;一生情繫“雲絲”,為祖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期,“雲絲”為解決人民穿衣問題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代棉產品有云絲布、雲絲毛巾、雲絲棉胎、雲絲衣絮等,深受歡迎。1942年初,在四川舉辦的展覽會上,黃炎培題詞稱頌“雲絲之美,既潤且溫,寒者遇之,雪裡回春”。鄧穎超、董必武、馮玉祥、李德全、林森、于右任等都前往參觀,對雲絲產品稱讚備至。酆雲鶴是中國民主建國會創始人之一,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黨員,她曾擔任紡織工業部和上海紡織工業局顧問、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她攻克了苧麻纖維化學變性科研中的一道道難題,在史冊上書寫了一位女性的博大胸懷。

利津庄科“三杰”

李竹如,原名李貽萼,字世華,又名一凡,1905年1月5日出生於莊科村,是利津縣早期的共產黨員。他主持起草了中國第一個人權保障條例;在晉東南創辦了我黨抗日根據地的第一張報紙《中國人報》;創建了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山東分會和新華社山東分社。1939年5月進入山東敵後抗日根據地,先後任第一縱隊民運部長,中共山東分局民運部長、宣傳部長、政府工作部長,山東省參議會秘書長,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省政府)秘書長,併兼大眾日報社管委會主任,新華社山東分社第一任社長,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山東分會理事長,山東省文化界救亡協會會長等職。1942年11月2日,在對崮山突圍戰鬥中,血灑沂蒙壯烈犧牲。

母親河的滋養,賦予了利津人獨有的靈氣。永阜場、鐵門關、文昌閣早已成為遺址古蹟,但是利津兒女寬厚的氣魄、睿智的頭腦、果敢的勇氣卻世代相傳。

文化承載歷史。利津縣城歷史悠久,依河而建,因河而興,有著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豐厚的人文資源。李長之、酆雲鶴、李竹如等先輩的事蹟,增添了故鄉的分量,照亮了故鄉前方的路途。

(大眾日報客戶端 記者 逄春階 通訊員 魏媛媛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