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中年危機的真相,說白了就3字

馮唐:中年危機的真相,說白了就3字

馮唐:中年危機的真相,說白了就3字

島 君 說

危機總會來臨,中年也好,青年也罷,重要的是當某一階段的危機到來時,認清現狀,做出改變,而不是一味的追悔過去或是幻想未來。畢竟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只有當下此刻是真實的。

正確的心態應該是不管命運好也罷壞也罷,只管積極專注於調整好做好目下當前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則命運會在不知不覺中向好處發展,危機感就只會是一枚警鐘鞭策我們前行。

作 者:維小維

來 源:LinkedIn

47歲的馮唐似乎對中年這件事看得最透徹。

他不僅發明了“油膩”這個精準的形容詞,還曾經在一檔夜談節目中一語道破中年危機的實質:

什麼隨時被清退的不安全感、拖家帶口的疲憊不堪都不過是一種表象,中年危機反而是來自於你的“確定感”。

中年,你已經知道你多少斤兩,哪些事你能幹,哪些你一輩子幹不了,這種時候,你還有什麼興奮點?

你的事業,你還敢不敢改變?你還能不能學新手藝?

你原來的手藝還能吃飯,如果你不敢改變,你是不是要忍了,一輩子就這樣過下去了?

看來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誤會了“中年危機”。

不計其數的人都認為,在這個年齡階段“一睜眼周圍都是依靠你的人,一回頭背後卻空無一人”才是最可怕的現實。

事實上更可怕的是:你早已看透了變化,卻不敢擁抱它。

所有的繁榮

都躲不過週期噩夢

最近跟一個醫療基金的合夥人聊天,他的基金投了醫療行業幾乎所有的賽道,沉穩耐心,一點都不愛跟風。

我問他會不會考慮投資互聯網,他笑了:

現在人人言必稱互聯網,似乎跟互聯網不搭界的項目都不值一投。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他呷了一口茶,繼續說:

互聯網是生命週期特別短的投資品種,雖然短期內回報可能很高,但是拉長來看,醫療雖然激情少,但是生命週期長,兩者的總回報是一樣的。

馮唐:中年危機的真相,說白了就3字

生命週期,這四個字在這裡顯得尤為刺眼。

如火如荼的互聯網,迭代快產品又短壽這個事實,的確是客觀又殘酷。

早幾年風靡全國的開心網,全民偷菜和搶車位可謂風光無倆。但是8年後,還是支撐不住,悄悄賣給了上市公司。

上線24天就完成A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元的分答,上線三個月後就停擺,然後在差點被人忘了的時候,悄然改名,把語音回答這種形式退而變成知識付費的其中一部分而已。

除了這些現象級產品,還有號稱互聯網界最賺錢的遊戲,那是我最為熟悉的領域。

從網易拳頭產品的《夢幻西遊》這種端遊形式,到現在已經過氣了的網頁遊戲,再到已經成為紅海的手機遊戲,這期間不過是區區經歷了7年。

如今,手遊遍地皆是,每個細分品類都能抓出一大把,90%的市場份額被10%的遊戲佔據,逆襲越來越難了。

我們公司曾經投資過的遊戲團隊,有的在洶湧的競品大潮中甚至燒光了錢也沒辦法把一個產品做完。

只能說,在行業本身都動盪不安,市場產品供過於求的市場情況下,失業不得不成為一種常態。

如馮唐所說,有的時候,讓人麻木了的一成不變你忍著忍著就可以一輩子過去了。但更多的時候,你連忍的機會都沒有,世界早就天翻地覆。

變化,從來都不會由著你的性子來。

除了天生速生速朽的互聯網,也有不少行業盎然走過了鼎盛,也在不知不覺之間走向了沒落。

諾基亞、柯達、黑莓已經成為過往,隨便看看福布斯中國富豪榜2008年和2018年的變化,就會發現前20名的榜單已經有一半隕落。

最近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3》第一集,給大家種草了一個名叫“章丘鐵鍋”的傳統器具,因為過於依賴人工,賺錢有限,傳統的手藝只剩下老人在堅持。

馮唐:中年危機的真相,說白了就3字

不知道未來有沒有人會通過機器化的方法讓這種鐵鍋延續下去,但是,老式手工匠的職業生涯,的確是在新時代的衝擊下一不經意就看到了盡頭。

環境從來都不會因為你害怕它的變化而停止變化,失業也不會因為你早已經習慣這份工作別的什麼都不會而悄然遠離。

從賺錢獲取收益的角度,一個職場人也可以說是一種提供給社會的產品。

既然任何產品都有生命週期,任何項目方向都可能自盛而衰,那你的職場生命週期自然有結束的一天。

這是自然的規律,就看你能不能提前認知,接受,做好準備。

增量思維

對職業生涯尤為重要

把文初馮唐的話說得透徹點,所有危機,無論年少的,中年的,老年的,幾乎都來自存量思維。

對擁有的東西不肯放手,對新給的機會諸多計較,才是年齡增長給我們帶來的陷阱。

一旦有一天被迫在大浪淘沙的產業退潮中裸泳,你可能突然發現自己不但沒穿泳衣,以前的泳式早已不能游上十米。

我也曾經在一個年利潤數億的公司裡工作,因為平臺流量好,產品爆款,老闆開始了瘋狂的擴張。一度,從我加入時的200人,擴展到3000人,十幾個工作室,老總一大堆。

馮唐:中年危機的真相,說白了就3字

但是即使業務這樣瘋狂橫向擴張,用的還是以前積累的互聯網流量,做的還是不斷抄襲別人的產品,盛行的還是以前的小作坊管理思維。

當時我就看出這樣的經營模式一定不會長久,果斷地離開了這家公司。

果然不多久,它內部管理混亂,人心潰散,又從3000多人慢慢裁員了一半。

公司如此,人更是如此。增量思維,不僅僅是體現在表面的自欺欺人,而是必須從內到外對過往歸零。

我曾經見過一個以前的媒體人應聘新媒體編輯的職位。他的經歷相當完美,中山大學的科班出身,廣州日報的實習生起步,多年南方都市報的記者生涯,到最後做到某個版面的副主編。

面試的時候,我問他為什麼要做新媒體,他的回答讓人啼笑皆非:

因為我寫了那麼多年稿子,聽說很多紙媒的人現在做新媒體都暴富了,所以自己也想試試。

當問及他為此做了什麼準備的時候,他竟然沒有掏出自己做的什麼公眾號、簡書或者微博的文章,而是拿出一疊報紙,說這些都是我的作品。

我當時想著,這應該就是典型的存量思維模式了吧。

眼光的焦點聚在過往,對於新世界新工作的瞭解,還因循守舊用老方式來呈現。

就像透過磨砂玻璃看世界,以為自己看清楚了,實質上看到的只不過是模糊幻影的鳳毛麟角。

增量思維是什麼?那就是看今後,找賦能,甚至把過往清零重啟。

比如單車這個舊事物,即將被淘汰之際,在2016年找到了共享經濟這個增量鑰匙;平穩的老實業金融,加互聯網的便利才能再掀起一波高潮。

我們這些普通的職場人,又有什麼理由在失業、淘汰、清退之前,不好好考慮一下給自己的未來增加更多的可能性?

馮唐:中年危機的真相,說白了就3字

職場也是生意場

安全感本來就不存在

據說日本的職場,有一個由松下公司開始創立的終身僱傭制度和一種叫做“年功序列制”的規矩。

一個人在企業裡面工作,除非犯了大錯誤,基本上不用擔心被公司淘汰,而且年紀越大,“年功”越高,得到的薪酬越多。

這個制度看似人性化,實質上在挑戰著一個企業的競爭力。所以日本的經濟趨勢十年來都一蹶不振。

一個看似保護著每個人舒適區的環境,實質上就是在踐踏社會的公平流動。

所以,漸漸地,日本很多大公司開始打破終身僱傭這個不成文的規矩。

到如今,也僅僅只有不到10%的企業在堅持這種偏袒舒適,崇尚資歷的僱傭制度。

可見,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自己沒有辦法終身幫員工把風險過濾在外部。所有的人生起落,必須由每個人自己去奮力支撐。

馮唐:中年危機的真相,說白了就3字

一個人走在職業道路上,就是把時間、心血、智力賣給企業和用戶,跟創業做生意是一個道理。

從工作的第一天起,每一個人都是在“經營自我”。選擇努力,那是你選擇在精進業務,選擇偷懶,那是你選擇放棄銷售。

如果以這個角度看職業發展,那一個人無論做什麼都是為自己積累勢能,連老闆的責罵都不過可以看做是“用戶意見”。

如果有一天,真的走到了企業需要你的生命週期末端,你依然是一個獨立的主體,有能量、有資源、有能力主宰著自己的命運。

而這可能才是最終的抗風險能力,無論從事什麼行當,即使下坡路迫在眉睫,你也可以從容掌控人生。

龍應臺曾經在《目送》裡面寫到: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

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

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

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是的,從小我們只學習如何成功,卻很少學會如何面對失敗。更加沒有人教我們,怎樣的心態,才最適合面對失去。

事實上,無論你是不是對中年危機傷風悲月,惆悵萬分,它都依然會在,不遠,不近,也可能觸手可及。

真正理智的職場人會知道:危機是常態,而我們早就為此蓄勢已久。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維小維。曾任四大、寶潔、網易等名企管理層,10+年CFO及投資高管,專注職場、財商和個人成長。個人公眾號“維小維生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