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軍隊戰鬥力為何不行了?

查伯


明朝在朱元璋、朱棣在位期間,軍事實力是空前強大,北方有藍玉對蒙古的捕魚兒海大捷,朱棣五次親征北伐大漠,打的北元退化成了蒙古部落,南方有徵服安南,在南洋駐軍。但是從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的軍事實力就逐漸衰弱, 以至於後來無力抵擋流寇李自成,大好河山拱手讓人。



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有三個方面是主要原因。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 、朝中權貴對軍隊的腐蝕

朱棣去世之後,天下長期的處於太平,加上部隊管理制度的不嚴謹,很多的王侯權貴都將自己的家丁護院等人送往軍隊來充兵役,可這些人說是從軍,其實大多數都是來佔個位置,只是貪圖於朝廷的餉銀,很多時候都是”有名無人“,加上宦官監軍,大吃空餉,於是部隊戰鬥力一年不如一年。

二 、土木堡一役精銳盡失

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親率大軍出征瓦剌。


結果是將朱棣留下的幾十萬帝國精銳給敗個精光,直接造成大明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如此規模的精兵存在,此事還間接影響了明朝的對外政策。

三 、軍隊制度存在問題

自從土木堡戰役之後,于謙就發現了軍隊中存在的制度問題,那就是各大軍營(比如五軍、神機、三千等)之間號令不統一,他就向朝廷提出,要挑選驍勇戰士十五萬,劃分為十個營,統一進行操練,以備邊境緊急時刻時調用,稱為”團營操練法“。 這個方法非常的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遺憾的是,後來英宗回朝登基,于謙被殺,團營操練法被廢止。


以上就是本人總結出的觀點,當然明朝軍隊的戰鬥力下降,肯定不止這幾個原因,自古評論出大神,希望各位在評論區多發表自己的看法!


長山居士


話說明朝末年,關內農民起義連綿不斷,關外清朝已成氣候,在東北虎視眈眈。那麼,那支在兩百多年之前驅除達子,一統中原,並追亡逐北,吊打北元政權的能征慣戰之師哪裡去了呢?答案是,在內外交困中逐漸消亡了。

首先來說內部的,大明王朝軍隊軍無鬥志,甚至是叛變不斷。首要原因是軍餉的缺乏。大家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也要軍餉。戚繼光的戚家軍能征慣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待遇優渥。但是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已經拿不出軍餉犒勞戰士了。軍餉哪裡去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供養王室。大明朝的王子王孫近百萬,這些人,很多不事生產,專吃皇糧。還有一個方面,明朝後期的官場,貪汙腐敗非常嚴重。比如,崇禎帝的岳父家裡就非常有錢,但還老是哭窮,不肯出軍餉,明朝滅亡,李自成進京,在一頓拷打之後,被迫捐獻自己好幾十萬兩的家財。而極具諷刺的是,這些貪官中,很多人都是東林黨,最後投降清朝的,很多也是這些“風骨錚錚”的東林黨。而在軍隊中,本來少得可憐的軍餉,很對還被軍官給扣了,缺乏軍餉,造成明末軍隊戰鬥力的迅速下滑。

而造成明末軍隊戰鬥力的迅速下滑的另外一個內因,則是崇禎帝的剛愎自用。崇禎帝可以說是明朝“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代表了,他兢兢業業的為了大明王朝,但是他的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也毀了大明王朝。在李自成兵敗之時,他沒有乘勝追擊,在缺軍餉而國內貪汙橫行之時,也沒能用雷霆萬鈞之力加以解決。在明朝急需將領之時,斬殺袁崇煥,使得很多將領離心離德。以至於後來李自成攻佔北京城的時候,沒有軍隊勤王。因為誰也不想當袁崇煥。

至於外因,就是明朝末年的連綿戰爭,拖垮了明朝軍隊的主力,明朝軍隊早就外強中乾了。明朝中後期,軍隊實力早已大不如前了,土木堡之變還可以用王振的胡亂指揮來搪塞,而明朝中後期俺答汗劫掠北京城,倭寇肆虐南方則能很好說明問題了。萬曆三大徵的勝利,則是大明軍隊的迴光返照。後來隨著東北女真族的崛起,農民起義的爆發,戰爭連綿不斷,大明軍隊的主力早就被摧毀,甚至連一般的農民軍都不如了。

明軍戰鬥力的迅速退化,使得明朝的滅亡成了必然。


填哥講史


趣談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歷史新知識!

明末軍隊的戰鬥力其實還是非常可觀的,只不過軍心不穩,戰爭還沒打呢就一直想著投降。來回在這趟幾圈,自然把明軍折騰到陰溝裡去了。而尚且可以的明軍之所以表現的很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錢。

老百姓缺錢會當土匪,軍人缺錢會譁變

前面一篇文章重點講了一下明朝的稅收制度,可能細節講得太多,太過於繁瑣。接下來,咱們講點具體數據化的東西:


明朝與日本打的那一次戰爭,需要的火器和武備彈藥幾乎是不計成本的。之所以不計成本,是因為當時的明帝國能製造的出這麼多東西來。

戰爭就是燒錢,此言非虛。明史記載:明軍一個軍鎮鐵的儲備超過2000噸,火箭以及小的彈丸超過200萬,戰車更是無數。(每輛戰車造價30兩)。這是全盛時期明軍的主要裝備庫,除此之外戰馬、刀槍劍戟更是數不勝數。

可製造這些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有錢。打仗,是需要成本的。嘉靖二十九年,俺答進攻北京城,當時各軍庫餉銀必須達到525萬兩,與此同時賑濟在內的耗費也達到了800萬兩。可嘉靖當年能拿出的錢財只有九百萬兩,這是遠遠不夠的。

沒錢,就只能被人打。

在明朝崇禎年間,除了關寧軍團能按時保質保量的發放薪水,其他軍隊可

能連下頓飯吃什麼都是個問題。沒錢,誰還跟你混?

明清時期有部分野史,講的是八旗子弟和李自成率軍進攻時,大批量的漢奸部隊批量

倒戈,後來李自成在處理這批軍隊時非常的頭疼。

為什麼會出現軍隊倒戈現象?因為所謂的難民和闖王比明政府有錢,投降他們就有白麵饃饃吃。

沒錯,這就是事實

一般歷史情節會按照這樣的順序發展:

百姓沒錢會造反或者當土匪,軍隊鎮壓!軍隊沒錢會譁變,誰來鎮壓?

當然,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明帝國為什麼會沒錢?明朝在當時也算得上世界頂級的帝國之一,為何會混得如此貧困?

我們從帝國財報來分析下:

明帝國全盛時期的稅收也沒有超過3000萬白銀;而南北宋時期的稅收達到了15000萬兩白銀;唐朝稅收為5000萬白銀;清帝國稅收8000萬白銀。


明帝國為什麼稅收如此至少?因為明帝國把所有的稅收都安排在農業上。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這樣強大的稅收政策,使得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稅收越來越少。

稅收少,錢就少,國家沒錢了,發不出工資來,就開始裁減政務人員。再後來加上幾場大災,帝國越發困難起來,賑災和安撫士兵都做不成了。好死不死的,滿洲站起來了,直接把明帝國摘了桃子。


趣談唐宋元明清


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腐敗。

從古至今,沒有一種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就論戰鬥力而言,各朝各代的軍隊戰鬥力的下降無一例外都是腐敗導致的。

以唐朝為例,唐朝施行的是府兵制,那戰鬥力絕對是一等一的強,從唐朝滅東突厥和西突厥的戰爭就可以知道。但是在唐玄宗後期,玄宗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奸臣當道,先是李林甫,在是楊國忠。而楊國忠和安祿山是水火不容,玄宗卻又讓安祿山擔任三鎮節度使,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而衰。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朝廷腐敗,爾虞我詐這其中皇帝一定是要承擔第一責任。

再說宋朝,宋朝給我們的感覺就是軍隊戰鬥力最弱的一個王朝,但是就是這樣的大家口中的弱宋卻存在了300多年,而這其中出現了潘美、狄青、岳飛、韓世忠、吳玠等著名將領,在這些名將手下的士兵戰鬥力放在任何時期都絕對是精兵強將。但是大家知道的是岳飛的結局是怎樣的,最後還是含冤死於莫須有的罪名,韓世忠也是一樣被剝奪了軍權,這些事還是說明了一點是因為朝廷奸佞當道,腐敗不堪的原因。

還有我們離我們最近的國民黨的失敗,國民黨無論是論軍隊數量、論軍隊裝備都要領先我黨,但是這幾百萬的國民黨軍隊,在彈指間就被我黨消滅殆盡,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國民黨內部腐敗的問題所致。

最後說到明朝,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皇帝、孝宗皇帝外,大多數皇帝個個都是混球,有的不務正業,有的煉丹修道,有的當木匠。國家大事都交給奸臣、宦官的手中,導致忠良被害,上行下效,貪官汙吏,黨同伐異。內憂外患導致滅國。

所以,世界上任何一種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看這種制度在什麼人的手裡執行,同樣一種制度交給張居正這樣的人,和交給嚴嵩這樣人表現出來的戰鬥力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暖風醉友人



軍隊的兩大靈魂是武器和士氣。武器的精良和士兵對國的忠誠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明末的軍隊有火炮等熱武器,軍事技術還算世界前列,但腐敗嚴重,讓倭寇就騷擾了上百年。 縱觀歷史,系統分析,其軍隊衰落主要原因有:先是經濟破產,大旱天災不斷,導致農民起義,內戰爆發;其次是政治腐敗和強清夾攻可為內外交困,不亡才怪。

明朝的軍戶制度在建立初期通常會起到積極作用,元末農民吃不飽飯參加軍隊,當兵能獲得軍功而升遷,軍隊待遇比百姓好自然打仗賣力。但是在和平時期,軍戶的最大弊病就是世代當兵,不能脫離。外面普通百姓種田或者經商可以發財,而軍戶除非恩典,永世不能脫離軍籍,地位比普通百姓還差。



軍戶地位低下,導致打仗沒有動力;到明末軍田被軍官侵佔,軍戶收入不能保證;打仗軍戶要自備武器乾糧,後期時候軍戶就如同服苦役;軍戶世代傳襲,軍戶的後代不一定能像祖上一樣是好兵,另外也不是自願當兵;軍戶逃亡,部隊不能滿編制,配合成問題。

所以綜合分析來看,明末軍隊戰力下降,不是輸在武器裝備上,也不是輸在天災,而是輸在人禍。不合時宜的軍戶制度和腐朽的官僚機構,嚴重的挫傷了軍隊的士氣,底層官兵不知道為誰打仗和該不該打仗,離心離德,造成了軍隊的全面潰敗和政權的瓦解。


絲路一粒沙


明軍自朱棣後戰力就一直都不行,因為朱元璋訂下的衛所制度非常糟糕!

所謂的衛所制度,便是每個士兵都要負責一塊田地,既要保家衛國,還要耕田納糧,一但士兵死亡則由家中壯年頂替,名副其實的終身奴隸制!而且軍中腐敗嚴重,大量士兵淪為軍官的免費奴隸和勞工,軍官為了吃空餉人員缺編嚴重!常常一個人要幹幾個人的事!糟糕的工作環境和低人一等的待遇,導致了大量士兵逃跑,明朝補充士兵都途徑就是用犯人充軍或強徵壯年入伍!可想而知這種奴隸和罪犯士兵能有什麼戰鬥力!

現在很多人把土木堡到戰敗算在文官和太監身上,其實那時候明軍的戰鬥力已經非常的差勁。在團滅前跟也先大小戰二十多戰,無一勝績!不團滅那才有鬼了!

到嘉靖年間明朝的天才張居正上位,一改衛所制度,極力推進募兵制,明軍的戰鬥力才有起色,戚家軍,關寧軍,遼東李家的家軍,就是募兵制的產物。但好景不長萬曆一上位,就馬上廢除了張居正的改革,三大徵也是靠張居正推行募兵制度攢下來的精銳撐下去的!當三大徵耗光了精銳,衛所制度捲土重來,募兵也只在戰役前招募,明軍戰鬥力之低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唯心唯物2


明末軍隊素質差,裝備差,紀律差,制度差,指揮差,根源是治國思想走偏,制度弊病積重難返。

如果明軍一對一清軍,基本是輸,二對一五五開。

一千對五百,必輸無疑。一萬對三千,必輸無疑。

二十萬對五萬,必輸無疑。

明軍(專指明末軍)的幾大問題:

第一,戰鬥意志和紀律都非常差,這是越多越廢的根源。明軍會觀察友軍的情況,一旦友軍潰退,自己就會不戰而逃。

流寇(農民軍)這種問題也一樣嚴重。但流寇可以原諒,畢竟流寇非職業,是農民鐵匠驛卒逃兵罪犯的混合體,領導人沒受過什麼軍事教育而且文盲率極高。

第二,明軍的裝備和後金相比差很多,裝備問題在和流寇作戰時不明顯,和後金交手就明顯了。

這點徐光啟指出過“言賊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故鮮營對壘,被奴步兵驟進,將拒馬木登時撤去,鮮兵非無銃箭,而無可奈何者,甲堅故也。”

徐光啟推出了十二兩的盔甲,比工部造價四兩四的貴兩倍。(有些網絡言論說這是推銷,我說你別把戰爭當逛街,如果能比後金的盔甲強,二十二兩也是值得。)

從明軍將領陣亡記錄看,箭傷比例高的驚人,薩爾滸的劉挺杜松都中箭傷,盧象升中四箭三刀,都證明“清弓”可以輕易穿透明鐵甲。(明軍馬軍用鐵盔甲,步軍用棉盔甲)

希望大家多看看明末將領(含流寇)的具體死狀,對分析裝備很有用。

在弓箭論壇裡看到的說法,清弓為大稍弓,低速但破甲性能好。明弓小稍弓,高速但破甲性能差。

對比之下,明弓造成的傷害就很可憐了。同樣是盧象升,按“明事”的說法,被流寇射中額頭,嘛事沒有,越砍越有勁!

這不是孤證:明弓的穿透力著實不佳。李自成則被射瞎了一隻眼,但他沒死。張獻忠曾被官軍射中額頭,據說一直流膿沒好,但不影響他繼續作戰。

後來豪格領兵進四川,清弓一箭射死張獻忠。

在官軍和流寇內戰中,死於弓箭的將領很少,不論流寇還是官軍都是如此,而和後金交戰時被射死的將領很多; 明弓的弱雞可以算鐵證了。

而明軍另一大遠程輸出“銃”的戰績更差,我認為明末單兵銃估計不如弓箭好用,故障率極高,因此其戰績幾乎沒有。

滿文老檔記載:明軍的火槍,颳風不響,下雨不響,不颳風不下雨也經常不響。滿文老檔說這是努爾哈赤的天命,我看就是劣質產品,畢竟工部建個王宮都能塌了。

第三,軍隊制度落後,這一項可以有很多方面。但總的來講,一是重文輕武,必須以文統武,雖然也出了少量“牛人”,但更多的是給流寇送經驗值送裝備。二是權力集中在北京,統兵將帥於轄區內既沒有人事權,也沒有收稅權。

重文輕武這一點,在明末就是國策錯誤。腐朽如晚清,還知道幾次興練新軍,大明壓根就沒意識到有什麼要改的。明末的幾位牛人,從留下的文檔看,沒有人象戚繼光那樣從底層細節抓起,只有不在其位的西法派提到武器的重要性,還被黃道周懟“在德不在器”。

晚清也有這麼一位黃道周式人物,叫做倭仁,堅決反對辦同文館;幸好晚清有比徐光啟官大的----議政王鬼子六,所以同文館還是辦起來了。

第四: 可能所謂的牛人沒那麼牛。

善始善終(取得最終勝利)的人,那實實在在的牛。

沒有取得最終勝利的人,用“如果……就”來論證有多牛,我持懷疑態度。

朋黨交結,黨同伐異,誰知道什麼事真發生過,什麼事沒有發生過?

反正孫傳庭敗給了李自成。

洪承疇,盧象升要是不栽給八旗,遲早也會栽在李自成手裡。


城邊的吃貨


明朝末年軍隊戰鬥其實還是可以的,但是從萬曆年間明朝連年災害、朝中大臣又內鬥厲害(以東林黨與魏忠賢為首的內官)、遼北戰事不斷、各地商家無家國情懷等重要原因造就其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

一、萬曆年間明朝連年災害

在萬曆年間明朝處於小冰川時期,北方從陝甘地區到草原大漠連續天災。由於各類糧食欠收嚴重。而各類賦稅卻和往常一樣,造就大量的流民出現。使得本就危機四伏的大明王朝更加的岌岌可危。從而使得調撥給軍隊的餉銀一減再減。邊軍更是常常為了吃飯而發愁。

二、朝中大臣又內鬥厲害

和平盛世讓大部分人忘記了國家,朝中的大臣表現的更加明顯。在萬曆時期由於由於萬曆皇帝賭氣而常常不上朝,各類國家大事都一時難以決定。而每天從邊關到民間各地都發生著很大的變化。造就其國家管理體系不在線的情況。而連年各地災害卻常常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國庫本就空虛,各地災害更是雪上加霜。為了賑災有加徵賦稅,這是東林黨卻保持朝政,維護各類商賈、小地主利益,將賦稅的大部分加重在普通農戶身上,使得各地民不聊生。邊關軍人更是被直接忽視。

三、遼北戰事不斷

恰巧也是在萬曆年間遼北地區,女真族也就是後來的滿族,後金開始不斷強盛,對大明朝邊關進行大舉入侵。而明軍一敗再敗,為了保證京師地區安全,一方面再次加徵各類賦稅,一方面調兵遣將,同時斷絕邊貿。遼北戰事卻無向好方面轉變,反而,百姓在各類自然災害與賦稅下進行起義。邊軍更是出現兵敗與投敵。

四、各地商家無家國情懷

在後金先後攻下遼東地區、廣寧地區等等,卻因為連年征戰與災害,出現軍資不足等情況。而以晉商為首的各類商人,卻進行大批量的走私生意,將大量的糧食、鐵器及各類軍資甚者軍事情報等等都販賣給後金。讓後金軍資充足後更好的大舉入侵大明朝。

可想明朝末年的軍隊在面臨無糧無響、軍備更是形同虛設、背後還有自己人出賣等情況,哪裡來的戰鬥力,怎樣可能打過後金的部隊。在交戰中隨有小勝,卻也被朝中派系的內鬥而毀於一旦。


惜花公子


明代衛軍民合一,由於缺乏國庫,沒有一個機關統一劃撥軍費,軍隊的軍費來源基本只有兩種,一是屯田,自給自足,一是地方財政就近補給與劃撥。這種制度的特點就是靜態與固定,因此軍費開支不大。而且軍費主要是以實物支付,在一個流動性非常差的小農社會中,這種補給制度足以應對防禦與國內治安戰的要求。

而這種衛所制度也隨著農業社會土地兼併的惡化,稅收的枯竭最終必然崩潰。明代中後期,由於土地兼併的嚴重,稅收更多地轉嫁到了小農身上的同時,也轉嫁給了軍隊自己。導致衛所兵中大量人員必須從事生產才能維持補給,戰兵稀缺,戰鬥力銳減。

所以我認為造成明朝中後期軍隊戰鬥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個:衛所制度。

下面就來簡單說下我認為的造成明軍戰鬥力低下的幾點原因:

1.衛所作為半職業軍隊,從永樂大帝橫掃漠北之後幾十年也沒有大規模戰爭,很多士兵都成了農夫,軍官也只能發財,吃軍戶,國家軍屯的田跑到軍官的手裡,軍戶卻還要負擔,他們要麼打仗搏富貴,要麼老實被壓榨,無法脫戶籍,只有逃。

2.土木堡之變葬送了20萬軍隊的同時也斷送了明初的優秀軍事人員與將領,從此之後武將徹底淪喪,上層統治階層對武將充滿了懷疑與不信任,武將再也沒有太多的話語權,一個四品武將可能見了六品文官都需要點頭哈腰。

3.因為政治腐敗再加上獨特的太監政治,軍隊要派太監監軍,而太監打仗。。。。明軍武器遙遙領先清軍而打不過清軍的原因就是人心渙散根本無心打仗.



舟曉


這主要是由於明末的情況決定的, 明朝實施的是軍戶制, 軍人有自己的田地,吃飯問題由自己的田地解決. 但是到了明末,經過上百年的和平時期, 這些軍戶的田地早都已經被權貴富豪們巧取豪奪走了, 軍戶制已經崩潰.明末的那些軍戶們與其說是軍人,還不如說是叫花子,整天愁的就是吃飯穿衣,根本沒有訓練,哪來的什麼戰鬥力.

因為這種情況,朝廷的解決方式是募兵制, 那就是給軍官們發軍餉,由他們招募士兵訓練作戰, 結果漸漸的這些士兵都成了軍官們的私兵. 這種方式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一個軍官能拿到多少銀子糧食,能擁有多少私兵, 最主要取決於你面對的危險有多大, 面臨的危險越大,能拿到的軍餉越多, 如果沒危險,那朝廷當然就不會給你那麼多的軍餉.



這就是明末的情況, 軍戶制已崩潰,軍戶們沒有戰鬥力,有戰鬥力的都是軍官們的私兵, 但是這些軍官們為了私利卻不願戰鬥, 反而養寇自重. 實際上後金的戰鬥力根本沒有有些人想像得那麼強, 早期不過就幾萬兵力, 而且好多都掙扎在餓死的邊緣上, 但是問題是明朝已經快走到頭了, 朝廷想平定遼東只能冒著民變的危險不停地加稅, 下面的軍閥們為了私利卻故意出工不出力,整個國家正在一步步地邁向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