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为何不行了?

查伯


明朝在朱元璋、朱棣在位期间,军事实力是空前强大,北方有蓝玉对蒙古的捕鱼儿海大捷,朱棣五次亲征北伐大漠,打的北元退化成了蒙古部落,南方有征服安南,在南洋驻军。但是从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的军事实力就逐渐衰弱, 以至于后来无力抵挡流寇李自成,大好河山拱手让人。



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有三个方面是主要原因。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 、朝中权贵对军队的腐蚀

朱棣去世之后,天下长期的处于太平,加上部队管理制度的不严谨,很多的王侯权贵都将自己的家丁护院等人送往军队来充兵役,可这些人说是从军,其实大多数都是来占个位置,只是贪图于朝廷的饷银,很多时候都是”有名无人“,加上宦官监军,大吃空饷,于是部队战斗力一年不如一年。

二 、土木堡一役精锐尽失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亲率大军出征瓦剌。


结果是将朱棣留下的几十万帝国精锐给败个精光,直接造成大明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如此规模的精兵存在,此事还间接影响了明朝的对外政策。

三 、军队制度存在问题

自从土木堡战役之后,于谦就发现了军队中存在的制度问题,那就是各大军营(比如五军、神机、三千等)之间号令不统一,他就向朝廷提出,要挑选骁勇战士十五万,划分为十个营,统一进行操练,以备边境紧急时刻时调用,称为”团营操练法“。 这个方法非常的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遗憾的是,后来英宗回朝登基,于谦被杀,团营操练法被废止。


以上就是本人总结出的观点,当然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下降,肯定不止这几个原因,自古评论出大神,希望各位在评论区多发表自己的看法!


长山居士


话说明朝末年,关内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关外清朝已成气候,在东北虎视眈眈。那么,那支在两百多年之前驱除达子,一统中原,并追亡逐北,吊打北元政权的能征惯战之师哪里去了呢?答案是,在内外交困中逐渐消亡了。

首先来说内部的,大明王朝军队军无斗志,甚至是叛变不断。首要原因是军饷的缺乏。大家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也要军饷。戚继光的戚家军能征惯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待遇优渥。但是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已经拿不出军饷犒劳战士了。军饷哪里去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供养王室。大明朝的王子王孙近百万,这些人,很多不事生产,专吃皇粮。还有一个方面,明朝后期的官场,贪污腐败非常严重。比如,崇祯帝的岳父家里就非常有钱,但还老是哭穷,不肯出军饷,明朝灭亡,李自成进京,在一顿拷打之后,被迫捐献自己好几十万两的家财。而极具讽刺的是,这些贪官中,很多人都是东林党,最后投降清朝的,很多也是这些“风骨铮铮”的东林党。而在军队中,本来少得可怜的军饷,很对还被军官给扣了,缺乏军饷,造成明末军队战斗力的迅速下滑。

而造成明末军队战斗力的迅速下滑的另外一个内因,则是崇祯帝的刚愎自用。崇祯帝可以说是明朝“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代表了,他兢兢业业的为了大明王朝,但是他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也毁了大明王朝。在李自成兵败之时,他没有乘胜追击,在缺军饷而国内贪污横行之时,也没能用雷霆万钧之力加以解决。在明朝急需将领之时,斩杀袁崇焕,使得很多将领离心离德。以至于后来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时候,没有军队勤王。因为谁也不想当袁崇焕。

至于外因,就是明朝末年的连绵战争,拖垮了明朝军队的主力,明朝军队早就外强中干了。明朝中后期,军队实力早已大不如前了,土木堡之变还可以用王振的胡乱指挥来搪塞,而明朝中后期俺答汗劫掠北京城,倭寇肆虐南方则能很好说明问题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则是大明军队的回光返照。后来随着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农民起义的爆发,战争连绵不断,大明军队的主力早就被摧毁,甚至连一般的农民军都不如了。

明军战斗力的迅速退化,使得明朝的灭亡成了必然。


填哥讲史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明末军队的战斗力其实还是非常可观的,只不过军心不稳,战争还没打呢就一直想着投降。来回在这趟几圈,自然把明军折腾到阴沟里去了。而尚且可以的明军之所以表现的很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钱。

老百姓缺钱会当土匪,军人缺钱会哗变

前面一篇文章重点讲了一下明朝的税收制度,可能细节讲得太多,太过于繁琐。接下来,咱们讲点具体数据化的东西:


明朝与日本打的那一次战争,需要的火器和武备弹药几乎是不计成本的。之所以不计成本,是因为当时的明帝国能制造的出这么多东西来。

战争就是烧钱,此言非虚。明史记载:明军一个军镇铁的储备超过2000吨,火箭以及小的弹丸超过200万,战车更是无数。(每辆战车造价30两)。这是全盛时期明军的主要装备库,除此之外战马、刀枪剑戟更是数不胜数。

可制造这些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有钱。打仗,是需要成本的。嘉靖二十九年,俺答进攻北京城,当时各军库饷银必须达到525万两,与此同时赈济在内的耗费也达到了800万两。可嘉靖当年能拿出的钱财只有九百万两,这是远远不够的。

没钱,就只能被人打。

在明朝崇祯年间,除了关宁军团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发放薪水,其他军队可

能连下顿饭吃什么都是个问题。没钱,谁还跟你混?

明清时期有部分野史,讲的是八旗子弟和李自成率军进攻时,大批量的汉奸部队批量

倒戈,后来李自成在处理这批军队时非常的头疼。

为什么会出现军队倒戈现象?因为所谓的难民和闯王比明政府有钱,投降他们就有白面馍馍吃。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一般历史情节会按照这样的顺序发展:

百姓没钱会造反或者当土匪,军队镇压!军队没钱会哗变,谁来镇压?

当然,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明帝国为什么会没钱?明朝在当时也算得上世界顶级的帝国之一,为何会混得如此贫困?

我们从帝国财报来分析下:

明帝国全盛时期的税收也没有超过3000万白银;而南北宋时期的税收达到了15000万两白银;唐朝税收为5000万白银;清帝国税收8000万白银。


明帝国为什么税收如此至少?因为明帝国把所有的税收都安排在农业上。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强大的税收政策,使得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税收越来越少。

税收少,钱就少,国家没钱了,发不出工资来,就开始裁减政务人员。再后来加上几场大灾,帝国越发困难起来,赈灾和安抚士兵都做不成了。好死不死的,满洲站起来了,直接把明帝国摘了桃子。


趣谈唐宋元明清


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腐败。

从古至今,没有一种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就论战斗力而言,各朝各代的军队战斗力的下降无一例外都是腐败导致的。

以唐朝为例,唐朝施行的是府兵制,那战斗力绝对是一等一的强,从唐朝灭东突厥和西突厥的战争就可以知道。但是在唐玄宗后期,玄宗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奸臣当道,先是李林甫,在是杨国忠。而杨国忠和安禄山是水火不容,玄宗却又让安禄山担任三镇节度使,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朝廷腐败,尔虞我诈这其中皇帝一定是要承担第一责任。

再说宋朝,宋朝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军队战斗力最弱的一个王朝,但是就是这样的大家口中的弱宋却存在了300多年,而这其中出现了潘美、狄青、岳飞、韩世忠、吴玠等著名将领,在这些名将手下的士兵战斗力放在任何时期都绝对是精兵强将。但是大家知道的是岳飞的结局是怎样的,最后还是含冤死于莫须有的罪名,韩世忠也是一样被剥夺了军权,这些事还是说明了一点是因为朝廷奸佞当道,腐败不堪的原因。

还有我们离我们最近的国民党的失败,国民党无论是论军队数量、论军队装备都要领先我党,但是这几百万的国民党军队,在弹指间就被我党消灭殆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国民党内部腐败的问题所致。

最后说到明朝,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皇帝、孝宗皇帝外,大多数皇帝个个都是混球,有的不务正业,有的炼丹修道,有的当木匠。国家大事都交给奸臣、宦官的手中,导致忠良被害,上行下效,贪官污吏,党同伐异。内忧外患导致灭国。

所以,世界上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看这种制度在什么人的手里执行,同样一种制度交给张居正这样的人,和交给严嵩这样人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暖风醉友人



军队的两大灵魂是武器和士气。武器的精良和士兵对国的忠诚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明末的军队有火炮等热武器,军事技术还算世界前列,但腐败严重,让倭寇就骚扰了上百年。 纵观历史,系统分析,其军队衰落主要原因有:先是经济破产,大旱天灾不断,导致农民起义,内战爆发;其次是政治腐败和强清夹攻可为内外交困,不亡才怪。

明朝的军户制度在建立初期通常会起到积极作用,元末农民吃不饱饭参加军队,当兵能获得军功而升迁,军队待遇比百姓好自然打仗卖力。但是在和平时期,军户的最大弊病就是世代当兵,不能脱离。外面普通百姓种田或者经商可以发财,而军户除非恩典,永世不能脱离军籍,地位比普通百姓还差。



军户地位低下,导致打仗没有动力;到明末军田被军官侵占,军户收入不能保证;打仗军户要自备武器干粮,后期时候军户就如同服苦役;军户世代传袭,军户的后代不一定能像祖上一样是好兵,另外也不是自愿当兵;军户逃亡,部队不能满编制,配合成问题。

所以综合分析来看,明末军队战力下降,不是输在武器装备上,也不是输在天灾,而是输在人祸。不合时宜的军户制度和腐朽的官僚机构,严重的挫伤了军队的士气,底层官兵不知道为谁打仗和该不该打仗,离心离德,造成了军队的全面溃败和政权的瓦解。


丝路一粒沙


明军自朱棣后战力就一直都不行,因为朱元璋订下的卫所制度非常糟糕!

所谓的卫所制度,便是每个士兵都要负责一块田地,既要保家卫国,还要耕田纳粮,一但士兵死亡则由家中壮年顶替,名副其实的终身奴隶制!而且军中腐败严重,大量士兵沦为军官的免费奴隶和劳工,军官为了吃空饷人员缺编严重!常常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事!糟糕的工作环境和低人一等的待遇,导致了大量士兵逃跑,明朝补充士兵都途径就是用犯人充军或强征壮年入伍!可想而知这种奴隶和罪犯士兵能有什么战斗力!

现在很多人把土木堡到战败算在文官和太监身上,其实那时候明军的战斗力已经非常的差劲。在团灭前跟也先大小战二十多战,无一胜绩!不团灭那才有鬼了!

到嘉靖年间明朝的天才张居正上位,一改卫所制度,极力推进募兵制,明军的战斗力才有起色,戚家军,关宁军,辽东李家的家军,就是募兵制的产物。但好景不长万历一上位,就马上废除了张居正的改革,三大征也是靠张居正推行募兵制度攒下来的精锐撑下去的!当三大征耗光了精锐,卫所制度卷土重来,募兵也只在战役前招募,明军战斗力之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唯心唯物2


明末军队素质差,装备差,纪律差,制度差,指挥差,根源是治国思想走偏,制度弊病积重难返。

如果明军一对一清军,基本是输,二对一五五开。

一千对五百,必输无疑。一万对三千,必输无疑。

二十万对五万,必输无疑。

明军(专指明末军)的几大问题:

第一,战斗意志和纪律都非常差,这是越多越废的根源。明军会观察友军的情况,一旦友军溃退,自己就会不战而逃。

流寇(农民军)这种问题也一样严重。但流寇可以原谅,毕竟流寇非职业,是农民铁匠驿卒逃兵罪犯的混合体,领导人没受过什么军事教育而且文盲率极高。

第二,明军的装备和后金相比差很多,装备问题在和流寇作战时不明显,和后金交手就明显了。

这点徐光启指出过“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

徐光启推出了十二两的盔甲,比工部造价四两四的贵两倍。(有些网络言论说这是推销,我说你别把战争当逛街,如果能比后金的盔甲强,二十二两也是值得。)

从明军将领阵亡记录看,箭伤比例高的惊人,萨尔浒的刘挺杜松都中箭伤,卢象升中四箭三刀,都证明“清弓”可以轻易穿透明铁甲。(明军马军用铁盔甲,步军用棉盔甲)

希望大家多看看明末将领(含流寇)的具体死状,对分析装备很有用。

在弓箭论坛里看到的说法,清弓为大稍弓,低速但破甲性能好。明弓小稍弓,高速但破甲性能差。

对比之下,明弓造成的伤害就很可怜了。同样是卢象升,按“明事”的说法,被流寇射中额头,嘛事没有,越砍越有劲!

这不是孤证:明弓的穿透力着实不佳。李自成则被射瞎了一只眼,但他没死。张献忠曾被官军射中额头,据说一直流脓没好,但不影响他继续作战。

后来豪格领兵进四川,清弓一箭射死张献忠。

在官军和流寇内战中,死于弓箭的将领很少,不论流寇还是官军都是如此,而和后金交战时被射死的将领很多; 明弓的弱鸡可以算铁证了。

而明军另一大远程输出“铳”的战绩更差,我认为明末单兵铳估计不如弓箭好用,故障率极高,因此其战绩几乎没有。

满文老档记载:明军的火枪,刮风不响,下雨不响,不刮风不下雨也经常不响。满文老档说这是努尔哈赤的天命,我看就是劣质产品,毕竟工部建个王宫都能塌了。

第三,军队制度落后,这一项可以有很多方面。但总的来讲,一是重文轻武,必须以文统武,虽然也出了少量“牛人”,但更多的是给流寇送经验值送装备。二是权力集中在北京,统兵将帅于辖区内既没有人事权,也没有收税权。

重文轻武这一点,在明末就是国策错误。腐朽如晚清,还知道几次兴练新军,大明压根就没意识到有什么要改的。明末的几位牛人,从留下的文档看,没有人象戚继光那样从底层细节抓起,只有不在其位的西法派提到武器的重要性,还被黄道周怼“在德不在器”。

晚清也有这么一位黄道周式人物,叫做倭仁,坚决反对办同文馆;幸好晚清有比徐光启官大的----议政王鬼子六,所以同文馆还是办起来了。

第四: 可能所谓的牛人没那么牛。

善始善终(取得最终胜利)的人,那实实在在的牛。

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人,用“如果……就”来论证有多牛,我持怀疑态度。

朋党交结,党同伐异,谁知道什么事真发生过,什么事没有发生过?

反正孙传庭败给了李自成。

洪承畴,卢象升要是不栽给八旗,迟早也会栽在李自成手里。


城边的吃货


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其实还是可以的,但是从万历年间明朝连年灾害、朝中大臣又内斗厉害(以东林党与魏忠贤为首的内官)、辽北战事不断、各地商家无家国情怀等重要原因造就其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

一、万历年间明朝连年灾害

在万历年间明朝处于小冰川时期,北方从陕甘地区到草原大漠连续天灾。由于各类粮食欠收严重。而各类赋税却和往常一样,造就大量的流民出现。使得本就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更加的岌岌可危。从而使得调拨给军队的饷银一减再减。边军更是常常为了吃饭而发愁。

二、朝中大臣又内斗厉害

和平盛世让大部分人忘记了国家,朝中的大臣表现的更加明显。在万历时期由于由于万历皇帝赌气而常常不上朝,各类国家大事都一时难以决定。而每天从边关到民间各地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造就其国家管理体系不在线的情况。而连年各地灾害却常常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国库本就空虚,各地灾害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赈灾有加征赋税,这是东林党却保持朝政,维护各类商贾、小地主利益,将赋税的大部分加重在普通农户身上,使得各地民不聊生。边关军人更是被直接忽视。

三、辽北战事不断

恰巧也是在万历年间辽北地区,女真族也就是后来的满族,后金开始不断强盛,对大明朝边关进行大举入侵。而明军一败再败,为了保证京师地区安全,一方面再次加征各类赋税,一方面调兵遣将,同时断绝边贸。辽北战事却无向好方面转变,反而,百姓在各类自然灾害与赋税下进行起义。边军更是出现兵败与投敌。

四、各地商家无家国情怀

在后金先后攻下辽东地区、广宁地区等等,却因为连年征战与灾害,出现军资不足等情况。而以晋商为首的各类商人,却进行大批量的走私生意,将大量的粮食、铁器及各类军资甚者军事情报等等都贩卖给后金。让后金军资充足后更好的大举入侵大明朝。

可想明朝末年的军队在面临无粮无响、军备更是形同虚设、背后还有自己人出卖等情况,哪里来的战斗力,怎样可能打过后金的部队。在交战中随有小胜,却也被朝中派系的内斗而毁于一旦。


惜花公子


明代卫军民合一,由于缺乏国库,没有一个机关统一划拨军费,军队的军费来源基本只有两种,一是屯田,自给自足,一是地方财政就近补给与划拨。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静态与固定,因此军费开支不大。而且军费主要是以实物支付,在一个流动性非常差的小农社会中,这种补给制度足以应对防御与国内治安战的要求。

而这种卫所制度也随着农业社会土地兼并的恶化,税收的枯竭最终必然崩溃。明代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的严重,税收更多地转嫁到了小农身上的同时,也转嫁给了军队自己。导致卫所兵中大量人员必须从事生产才能维持补给,战兵稀缺,战斗力锐减。

所以我认为造成明朝中后期军队战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卫所制度。

下面就来简单说下我认为的造成明军战斗力低下的几点原因:

1.卫所作为半职业军队,从永乐大帝横扫漠北之后几十年也没有大规模战争,很多士兵都成了农夫,军官也只能发财,吃军户,国家军屯的田跑到军官的手里,军户却还要负担,他们要么打仗搏富贵,要么老实被压榨,无法脱户籍,只有逃。

2.土木堡之变葬送了20万军队的同时也断送了明初的优秀军事人员与将领,从此之后武将彻底沦丧,上层统治阶层对武将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武将再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一个四品武将可能见了六品文官都需要点头哈腰。

3.因为政治腐败再加上独特的太监政治,军队要派太监监军,而太监打仗。。。。明军武器遥遥领先清军而打不过清军的原因就是人心涣散根本无心打仗.



舟晓


这主要是由于明末的情况决定的, 明朝实施的是军户制, 军人有自己的田地,吃饭问题由自己的田地解决. 但是到了明末,经过上百年的和平时期, 这些军户的田地早都已经被权贵富豪们巧取豪夺走了, 军户制已经崩溃.明末的那些军户们与其说是军人,还不如说是叫花子,整天愁的就是吃饭穿衣,根本没有训练,哪来的什么战斗力.

因为这种情况,朝廷的解决方式是募兵制, 那就是给军官们发军饷,由他们招募士兵训练作战, 结果渐渐的这些士兵都成了军官们的私兵. 这种方式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一个军官能拿到多少银子粮食,能拥有多少私兵, 最主要取决于你面对的危险有多大, 面临的危险越大,能拿到的军饷越多, 如果没危险,那朝廷当然就不会给你那么多的军饷.



这就是明末的情况, 军户制已崩溃,军户们没有战斗力,有战斗力的都是军官们的私兵, 但是这些军官们为了私利却不愿战斗, 反而养寇自重. 实际上后金的战斗力根本没有有些人想像得那么强, 早期不过就几万兵力, 而且好多都挣扎在饿死的边缘上, 但是问题是明朝已经快走到头了, 朝廷想平定辽东只能冒着民变的危险不停地加税, 下面的军阀们为了私利却故意出工不出力,整个国家正在一步步地迈向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