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新冠肺炎是公共安全大事件


防控新冠肺炎是公共安全大事件


目前,新冠病毒在世界各地肆虐,疫情已成為影響全世界的大型傳染病感染的公共安全事件。


是否能立刻開發特效藥

事實上,任何一種傳染病,包括鼠疫、霍亂(兩者都屬於中國法定傳染病中的甲類傳染病)在最初暴發時,我們都很難找到適用的特效藥。

中世紀的歐洲,鼠疫來勢洶洶,教皇在四周點燃熊熊大火進行自我隔離,幸運的是,他逃過了這一劫。20世紀初,中國哈爾濱暴發了兩次鼠疫,在應對過程中也沒有特效藥,主要依靠有效的隔離來解決問題。某種意義上說,最後誰能幸運地活下來屬於概率事件。

直到20世紀50年代,世界上才有了應對鼠疫的抗生素。之後,鼠疫再也沒有大規模暴發,這主要有賴於現代衛生體系的建立,和藥物的關係不大。當然,我們不能說開發藥物是做無用功。事實上,2019年年末,中國內蒙古確診的鼠疫患者已在北京醫療機構獲得妥善救治,其中抗生素在治癒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霍亂的出現主要因為生活水源被汙染,它的消失也主要是因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消毒後的自來水。當然,如今世界上已經有了治療霍亂的藥物。

防控新冠肺炎是公共安全大事件

2003年,SARS疫情橫掃中國,然而一直到現在,國際上都沒有研製出高效治療的藥物。當時,一些患者由於大量使用了激素類藥物而產生了嚴重的後遺症。

這次我們面對新冠肺炎,也沒有特效藥,只能不斷嘗試以前在治療其他類型肺炎中起過積極作用的藥物,也在試用尚未進行三期臨床試驗但在之前試驗中已有一定效果的瑞德西韋。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申請了瑞德西韋在中國的使用專利,以求真正將其用於治療時不至於有專利障礙。

當一個新的傳染病出現時,我們很難一下子找到有效藥物。這也告誡我們要儘量抵制引起傳染病的行為,比如,不再食用野生動物等,以免疫情出現時,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幸運的概率”。


面對疫情,要不要“小病大治”

如果我們發現了傳染病的苗頭,是否需要嚴陣以待?甚至是否需要“高射炮打蚊子”?

正如美國電視劇《血疫》中,生物學家殺滅了攜帶埃博拉病毒的猴子,國會議員質疑道:“這個病毒的變種可能完全不會影響人類,為何還要耗費資源應對?”生物學家答道:“也許這個變種不會感染人類,但是人類不能依靠僥倖來躲過病毒的攻擊。”

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一旦臨床上發現了傳染病的存在,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裡以最強的措施進行應對。

2018年,美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單位的一項研究成果:2017年導致廣東2.4萬多頭豬死亡的致命疾病,是一種源於蝙蝠的新型冠狀病毒,它被命名為“豬急性腹瀉綜合徵冠狀病毒”,簡稱SADS病毒。由於其主要宿主是豬,幸而沒有對人類造成巨大的傷害和影響。

而這次疫情中的新冠病毒,雖然與SADS病毒都是新型冠狀病毒,但並非同一種病毒,其在傳染性上就明顯強於SADS病毒。現代科學技術能夠幫助研究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影響人類健康的病毒基因,進而和已知的一些病原體的基因進行比對,發現相似性。

但是,相似的病原體哪怕只在幾個基因片段上存在不同遺傳信息,也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對於人類的影響不可輕忽。尤其是在面對可能感染人類的病毒時,我們絕對要用心對待,不能有一點兒馬虎。一個“大病小治”,就有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傳染病的防治,如何做到無一遺漏

事實上,即使長時間內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傳染病,國家的疾病預防與控制系統也應該時時待命,而不是被隱形裁撤。傳染病的預防工作就像空氣一樣,我們不一定感覺得到它的存在,但是它一旦缺失就可能會帶來巨大的災難。

在2003年SARS疫情之後,中國加強了疾病預防與控制的力量,同時在疾病的報送邏輯上有所加強。比如,醫生在患者就診時,如果發現有造成大規模傳染的可能,就會在醫療服務系統的終端填寫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將同步到達不同級別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畢竟,一家醫院不見得能判斷疫情規模,但是一個區的衛生部門可能會蒐集全區同類疾病的信息;與之類似,一個區裡出現了傳染病患者也許是個例,而在一個市的範圍內,就可能有明顯的傳染規律;一個省可能沒有疫情擴散趨勢,而從國家的角度看,可能就有燎原之勢。

防控新冠肺炎是公共安全大事件

疾病信息的報送系統如果不受人為干擾,就能在同一時間讓不同級別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獲知信息。這些信息經過大數據技術的集成處理,就能儘早反饋給不同地區的衛生部門和醫療機構,讓其提高警惕。

我想,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國家會在疾病信息報送系統上繼續加強運轉流程,保證不再有漏網之魚;各地各級政府也會吸取經驗和教訓,使得瞞報或漏報的事情不再發生。

人類如何與其他生物和平共處

人類在幾千年的進步歷程中漸漸走向文明,在這一過程中,世界各地都有先行者在不斷嘗百草和尋找可馴化的動物。人類逐漸找到了“馬、牛、羊、雞、犬、豕”等適合作為工具或食物的動物,發現了可供食用和種植的植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適合人類使用的動植物進一步獲得高產,滿足了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

但是,人類也要適可而止,要儘量避免對野生動物做無意義的開發,不要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對野生動物不厭多、不厭奇地食用。野生動物身上可能攜帶著不為人類所知的病毒,這些病毒一旦感染人類,將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本文刊發於《科學畫報·新知版》2020年第3期。若需瞭解更多抗疫知識和觀點,請郵購或訂閱《科學畫報·新知版》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