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數不多的朝鮮戰爭電影

好萊塢電影裡的朝鮮戰爭,1959年的美國名為《豬排山》的電影上映了,在朝鮮停戰前夕,K連卻要執行一個倒黴的任務——奪回一座剛被中國志願軍攻佔的小山頭。經過一番殘酷的戰鬥,他們奪回了山頭,戰鬥開始前有135人的K連最後站在山頭上的只剩32人。志願軍決心奪回“豬排山”,發起了猛烈的攻擊。K連丟失了表面陣地,躲在坑道里絕望地繼續抵抗。

另一邊,板門店談判桌上,在與頑固的中國談判代表進行了冗長的談判後,美軍談判代表終於憤然說出了此片著名的臺詞:“這個山頭的價值就在於:它沒有價值!”他認為,中國人不在乎傷亡多少,他們只想要在精神上戰勝美國人,“自由世界”怎能接受這樣的羞辱!

影片中的“豬排山”並非我們熟悉的“上甘嶺”,而是志願軍記載中的“石峴洞北山”。“豬排山”的名字由來是同樣由於這個山頭的輪廓,但隨著美軍在這裡付出的巨大代價,這個名字也似乎有了另一重意思,讓人聯想到屠宰場和血腥。

圍繞這個標高僅300米的“豬排山”,雙方從1952年到1953年先後多次交戰。

中國電影人拍攝過兩部電影與這個標高300米的高地有關,一部是著名的《英雄兒女》,另一部是不那麼出名的《英雄坦克手》。《英雄坦克手》中,一輛中國T-34坦克伏擊消滅6輛美國M46重型坦克的故事,恰恰發生在《豬排山》片中表現的戰鬥期間。在影片中K連被圍困在山頭上得不到援兵,實際上並不是因為美軍上級不肯派援兵,而是因為後續部隊遭到中國坦克和炮兵的伏擊,衝不上來。

歷史上,在派克扮演的那個連長終於被換防下去之後,志願軍隨後發起一次夜襲,奪回陣地。此後戰鬥擴大,美軍第七步兵師及其配屬的南朝鮮、泰國、埃塞俄比亞軍隊,共計19000人;中朝方面投入兩個師,共計20000人。雙方死死糾纏在一起,整整打了4天,“聯合國軍”前後9次試圖奪回陣地,均未能成功。

在付出巨大的代價後,美軍最終放棄奪回山頭的企圖,中方拉直了這段並不長的戰線。

這場戰鬥可以說是整個1952-1953年38線附近雙方拉鋸戰的縮影。當時,兩大陣營各百萬大軍將朝鮮半島三千里江山一分為二,陷入了殘酷血腥的塹壕戰。

那個時代,在意識形態領域,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力量還佔據著主動地位。就朝鮮半島而言,南朝鮮民眾過著用女兒的身體換取吃美軍基地泔水(美其名曰“部隊鍋”)權利的生活。相比之下,重建社會公平正義的呼聲無疑更具吸引力,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全世界許多地方。這使西方國家不敢在朝鮮表現出任何的“軟弱”。朝鮮變成了兩種意識形態交鋒的地方,這裡的戰鬥不再是單純的軍事行動。

此外,讓西方感到尷尬且無法解釋的是,剛剛結束長達30年的內戰,100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由共產黨執政短短不到一年,竟然就脫胎換骨,敢於做出“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在自己的境外與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進行一場戰爭。而且居然還把這個世界頭號強國從自己的國境邊推回到她認為合適的位置。這一事實,讓很多人60年後仍然感到如鯁在喉,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的聲音試圖抹黑這場60年前從精神層面重建了一個國家的戰爭。

當時,美國想要消滅、壓制新中國,而不是與之平起平坐。儘管戰場現實讓他們不得不坐下來談,但美國仍信奉“沒有戰場的勝利,就沒有什麼談判”。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場為了停戰而打的戰鬥,正如美方談判代表現實中在板門店甩下過的話:“讓機關槍和大炮辯論去吧!”——這是那個時代的帝國主義唯一聽得懂的語言。

西方戰史評論家稱:”如果中國人沒有於1950年11月在清長(長津湖地區)戰場中穩操勝券,此後的世界歷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同樣,如果在三八線上的拉鋸戰中國人民志願軍沒有為了這些小小的山頭前赴後繼,此後的世界歷史進程也一樣會不一樣。至少,抗美援朝戰爭就不會在1953年8月宣告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