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数不多的朝鲜战争电影

好莱坞电影里的朝鲜战争,1959年的美国名为《猪排山》的电影上映了,在朝鲜停战前夕,K连却要执行一个倒霉的任务——夺回一座刚被中国志愿军攻占的小山头。经过一番残酷的战斗,他们夺回了山头,战斗开始前有135人的K连最后站在山头上的只剩32人。志愿军决心夺回“猪排山”,发起了猛烈的攻击。K连丢失了表面阵地,躲在坑道里绝望地继续抵抗。

另一边,板门店谈判桌上,在与顽固的中国谈判代表进行了冗长的谈判后,美军谈判代表终于愤然说出了此片著名的台词:“这个山头的价值就在于:它没有价值!”他认为,中国人不在乎伤亡多少,他们只想要在精神上战胜美国人,“自由世界”怎能接受这样的羞辱!

影片中的“猪排山”并非我们熟悉的“上甘岭”,而是志愿军记载中的“石岘洞北山”。“猪排山”的名字由来是同样由于这个山头的轮廓,但随着美军在这里付出的巨大代价,这个名字也似乎有了另一重意思,让人联想到屠宰场和血腥。

围绕这个标高仅300米的“猪排山”,双方从1952年到1953年先后多次交战。

中国电影人拍摄过两部电影与这个标高300米的高地有关,一部是著名的《英雄儿女》,另一部是不那么出名的《英雄坦克手》。《英雄坦克手》中,一辆中国T-34坦克伏击消灭6辆美国M46重型坦克的故事,恰恰发生在《猪排山》片中表现的战斗期间。在影片中K连被围困在山头上得不到援兵,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美军上级不肯派援兵,而是因为后续部队遭到中国坦克和炮兵的伏击,冲不上来。

历史上,在派克扮演的那个连长终于被换防下去之后,志愿军随后发起一次夜袭,夺回阵地。此后战斗扩大,美军第七步兵师及其配属的南朝鲜、泰国、埃塞俄比亚军队,共计19000人;中朝方面投入两个师,共计20000人。双方死死纠缠在一起,整整打了4天,“联合国军”前后9次试图夺回阵地,均未能成功。

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美军最终放弃夺回山头的企图,中方拉直了这段并不长的战线。

这场战斗可以说是整个1952-1953年38线附近双方拉锯战的缩影。当时,两大阵营各百万大军将朝鲜半岛三千里江山一分为二,陷入了残酷血腥的堑壕战。

那个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力量还占据着主动地位。就朝鲜半岛而言,南朝鲜民众过着用女儿的身体换取吃美军基地泔水(美其名曰“部队锅”)权利的生活。相比之下,重建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无疑更具吸引力,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全世界许多地方。这使西方国家不敢在朝鲜表现出任何的“软弱”。朝鲜变成了两种意识形态交锋的地方,这里的战斗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

此外,让西方感到尴尬且无法解释的是,刚刚结束长达30年的内战,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由共产党执政短短不到一年,竟然就脱胎换骨,敢于做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在自己的境外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进行一场战争。而且居然还把这个世界头号强国从自己的国境边推回到她认为合适的位置。这一事实,让很多人60年后仍然感到如鲠在喉,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声音试图抹黑这场60年前从精神层面重建了一个国家的战争。

当时,美国想要消灭、压制新中国,而不是与之平起平坐。尽管战场现实让他们不得不坐下来谈,但美国仍信奉“没有战场的胜利,就没有什么谈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场为了停战而打的战斗,正如美方谈判代表现实中在板门店甩下过的话:“让机关枪和大炮辩论去吧!”——这是那个时代的帝国主义唯一听得懂的语言。

西方战史评论家称:”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长津湖地区)战场中稳操胜券,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同样,如果在三八线上的拉锯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为了这些小小的山头前赴后继,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也一样会不一样。至少,抗美援朝战争就不会在1953年8月宣告停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