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盛行、碑学崛起的清代,这些书家的名字你一定听过


帖学盛行、碑学崛起的清代,这些书家的名字你一定听过

中国书法是我国5000年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书法的发展与汉字的演变和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散发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

清代书法发展史上涌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新乡市博物馆藏有部分名家书法作品,本文精选几幅以飨读者。

《翁方纲行书条轴》

帖学盛行、碑学崛起的清代,这些书家的名字你一定听过

翁方纲 行书条轴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米元章谓柳子宽书,乃不俗于其兄,武侯词记并阴,皆其所书也,宜以评鹤铭之法例之。”行文下有题款:“翁方纲”,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翁方纲印”白文方印,下方为“覃溪”朱文方印。其行书运笔酣墨流畅,结字稳健、笔画丰满、温润柔和,颇具神韵,具有大家风范。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是清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考据学家。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曾为《四库全书》撰写提要。翁方纲精于考证金石之学,擅长书法,名震一时,其楷书学欧阳询、虞世南,行书学颜真卿、米芾、董其昌等家,亦能篆善隶,用法颇深。他不仅精于帖学,亦推崇碑学研究,在当时的书坛有很大影响力,与当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清代帖学四大家”,又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称“翁刘成铁”。

《冯敏昌行书横轴》

帖学盛行、碑学崛起的清代,这些书家的名字你一定听过

冯敏昌 行书横轴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大岩之前,横岭之上,双峰如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悬流,望之雪飞,听之风起。石梁翠屏,琪树珠条,信足赏也。”出自唐代诗人崔尚所写《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中对天台山桐柏宫四周景色的描写,此处最后一句对原文有所改动,原文应为“石梁翠屏可倚也,琪木珠条可攀也。仙花灵草,春秋竞发,幽鸟素猿,晨暮合响,信足赏也。”文下有题款:“书应捷三老长兄属,鱼山冯敏昌”,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冯敏昌印”白文方印,下方为“伯子”朱文方印。

冯敏昌(1747~1807),字伯求,又字伯子,号鱼山,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州)人,是清代乾嘉时期誉满两广的书法家、教育家、诗人、金石学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户部主事、刑部河南司主事,师从翁方纲,对其一生影响很大,翁方纲称赞其“以纯笃至行而兼众长”。冯敏昌书法诸体皆精,以二王为宗,广涉诸家,受师翁方纲影响,精研《兰亭》诸本。其对草书极为推崇,喜临二王作品,其楷书苍劲古朴,其隶书笔法瘦劲,其行书用笔刚柔兼备,遒劲矫捷,其师翁方纲曾评价其书法:“仙风道骨我不如”。冯敏昌的书法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力,与黎简、宋湘、吴荣光并称为“清中叶岭南四大书家”。

《郭尚先行书条轴》

帖学盛行、碑学崛起的清代,这些书家的名字你一定听过

郭尚先 行书条轴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吴真有游飞英寺诗云:‘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非秋到吴越者,不见此景清雾也。”左侧有题款:“郭尚先”,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郭尚先”白文方印,下方为“兰石”朱文方印。

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父,斋号芳坚馆、曾默庵、盍孟晋室、守元有居、思无邪斋等,福建莆田人,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诗人、画家。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与林则徐同榜,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大理寺卿。郭尚先家学深厚,一生精于学问,精通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有“四绝”之称。其书法名重当时,深得嘉庆帝赏识,备受时人推崇,涉猎诸体,尤以楷、行为长,更以行书成就最高,楷书学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敬客等名家,行书则师法颜真卿,并对王献之、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王铎等也多有学习和研究。

《何绍基行书横轴》

帖学盛行、碑学崛起的清代,这些书家的名字你一定听过

何绍基 行书横轴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此蔡君谟《梦中》诗也。”出自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写《天际乌云帖》中北宋蔡襄的《梦中作》一诗,此《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清代时由翁方纲收藏。文左侧有题款:“猿叟仿雨舲、坡意书完短幅,请诗翁辨正。”猿叟是何绍基晚年的号,雨舲是何绍基知己好友崇恩的号,这幅字应是何绍基晚年所作。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何绍基印”朱文方印,下方为“子贞”白文方印。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东洲山人,晚号蝯叟(一作猿叟),湖南道州(道县)人,是晚清著名书法家、诗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曾任四川学政、主讲长沙城南书院等。何绍基精通经史、小学,旁及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被后人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他的书法结碑帖两派,融汇南北,涉楷、行、篆、隶、草等诸体,尤以行书和行草最精,又“临创一体”而自成一家,近代书法家吴隐在《跋〈东洲草堂金石跋〉》中评价何绍基“书法具体平原,上溯周秦两汉古篆籀,下逮六朝南北碑碣,搜孴至千余种,皆心模手追,卓然自成一子”。

《吴大澂篆书条轴》

帖学盛行、碑学崛起的清代,这些书家的名字你一定听过

吴大澂 篆书条轴

此藏品纸本,书法内容为:“齐国给献素缯帛,飞龙凤皇相追逐。河南洛阳人蕃息,与天相保无穷极。真定常山至高邑,乘而嘉宠升进立。”出自西汉黄门令史游所著《急就篇》,这是一本教学童识字兼常识性的课本。左侧题款:“史游《急就篇》文为又村仁兄大人书,庚辰二月吴大澂”,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吴大澂印”白文方印,下方为“愙斋”白文方印。

吴大澂(1835~1902),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一号郑庵,又号愙斋,人称愙斋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晚清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收藏家等。同治七年(1868)进士,历任陕甘学政、河南道员、左都御史、广东巡抚、湖南巡抚等职。吴大澂政绩斐然,又专金石鉴藏、文字考释、篆刻等,更是在晚清书坛有重要地位的书法艺术家。吴大澂幼年开始习书,涉猎诸体,尤善篆书,早期师学陈硕甫,临摹研习《说文解字》,中期融合邓石如等名家风格,结字修长,晚期结合钟鼎古籀文字,将大、小篆融汇贯通而自成一体,书风严谨淡雅、沉着稳健。吴大澂的篆书独树一帜,在清代书法史上有重要影响。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11期《新乡市博物馆藏清代名家书法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