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如果南迁,他会得到南方各派别、军队的拥护吗?

司马长史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崇祯帝作为一国之君,他勤于政务,企图扭转乾坤。尽管崇祯帝消除了宦官之害,也多次起用将领对外作战,仍然无济于事。崇祯帝曾有南迁之意,最终因臣下阻挠而未能实施。

若南迁成功,崇祯帝是否能得到南方各派别、军队拥戴,继而重整旗鼓呢?

南方之地富庶,兵卒又多,南迁确有一定可行性,但崇祯帝却未必能得到南方各派别、军队的拥护。崇祯帝本人生性多疑,多次误杀臣子,南方派别未必愿意拥戴他。明末农民起义频繁,其中最盛的乃是李自成的闯军。为剿灭起义军,崇祯帝起用将领围剿。但这短短时间内,崇祯帝因生性多疑而数易将领,使得围剿功亏一篑。实际上,这些将领大多堪当大用。最可惜的葬送于崇祯帝多疑性格下的臣子莫过于袁崇焕。他在对外作战中数次取得大捷,但是这样一位名将却死于反间计。后金诬陷他与后金有秘密约定,崇祯帝对此信以为真,最终将他凌迟处死。

崇祯帝若是南迁,最重用的仍然会是北方臣子,而这些臣子惯爱党争,铲除异己,这对南方派别并非好事。陈演此人乃是内阁首辅,深得崇祯帝信赖,但他此人却是不折不扣的小人。首先,他为人刻薄,对与他政见不合者大肆诋毁,使许多臣子无辜受害。其次,陈演此人才质平庸且屡次犯错。李自成打到山西时,崇祯帝及众臣本想调吴三桂抵抗李自成。陈演却坚决反对,导致吴三桂没能及时赶至山海关。等再下调令时,大同等地已经沦陷,作战时机已失。有这样的臣子伴随君侧,南方派别也担心为其所害。

南方各军队将领经营多年,拥兵自重,拥护崇祯帝远不如自立为王自在。在南方的军队将领看似是臣下,其实已经拥有嚣张跋扈的资格。左良玉此人乃是明末将领,他在镇压农民军起义时,不断壮大队伍。明朝后期时,崇祯帝已经完全无法左右他。应天巡抚曾三次要左良玉进山剿匪,但左良玉并不听从。他在舒城屯居一个多月,才进入山中。后来,淅川沦陷,左良玉也对此无动于衷。此时的崇祯帝不仅无法惩戒他,反而要屡次奖赏他来为己所用。后来,左良玉甚至造反。事已至此,即使崇祯帝南迁,也未必可以让这些将领顺从。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灾乱频发,实际上,明朝已经无力统辖南方地区。瘟疫和干旱在明朝末年几乎频发,明朝已经是强弩之末。疫情严重时,几乎每十人中有五六人身亡。而且,疫情来势迅猛,几乎早上发病,晚上就身亡。瘟疫使得许多城成为空城。崇祯临朝以来,干旱也几乎是年年不断。百姓无粮可吃,许多人吃观音土致死。明朝政权本就千疮百孔,加此天灾,更是腐朽不堪,也难以使南方军队顺服。

崇祯帝南迁与否,并非南方军队臣服的关键。盛唐时期,诸多远方小国慕名归顺,而明朝末年,自己的领土都难以收复。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政权和国力的强大与否。


邓海春


我们对崇祯皇帝应该客观的评价,当时李自成围困北京,崇祯皇帝不是不想走,他是不好意思走,如果当时有大臣站出来奏上一本要求迁都,估计崇祯皇帝二话不说拍屁股就往南边跑了,到最后居然没有一人说出来,北京城陷落后,搞的崇祯家破人亡,无怪乎崇祯临死时说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可见崇祯对这些大臣们是彻底失望了。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崇祯帝在北京城陷落后突破重围逃了出来,到南京重组政府,由于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南京还有一套政府机构,六部和各司衙门一应俱全,到了就可以开工干活 国家政权还可以正常运行。

崇祯到达南京后,虽然他是逃难的皇帝,面子上可能挂不住。但他还是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南方那些个骄兵悍将还得听他的,之前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和洪承畴等一流的统帅都不敢反水,何况南方像马世英、左良玉这些二流将领那,所以只要崇祯活着,他们就不敢有异心,所有的兵马调动必须经过皇帝同意,有皇帝在的话 ,军队就是国家的,他们效忠的对象是大明朝廷,而不是这些将领他们个人。


虽然崇祯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在重大决策上还是他的意见最重要的。如果南方的哪个军阀敢不用命,崇祯完全可以以各种理由收拾他们。毕竟,从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还没有哪个将军敢公开谋反的,所以,如果崇祯南迁的话,肯定会得到南方各派别、军队的大力支持。


大飞哥爱历史


首先,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帝自杀那一年,朱由崧就在南京称帝(即弘光帝),但仅仅过了一年之后,清军便迅速南下攻下了南京。朱由崧被清军所俘,押往北京后被处死。在此之后,南明政权还经历了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但都没有成大气。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不难看出,在南明抗清这段时间中,他们是不团结一致的,其中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是同时存在的,并且在后来的永历政权中的李定国和孙可望之间的斗争就可以表明他们基本都是各自为政,并没有全心全意抗清整个南明犹如一盘散沙。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么一个情况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一个真正的领导人,在崇祯自杀后,他这一支的正统皇室血脉就算绝了,那剩下的那些在南方诸如朱由崧,朱由榔之类的南明明王室后裔,南方多的是,那就造就了一个谁也不服谁的现象,因此南明政权也就没有太大的号召力。所以,基于以上的情况,如果崇祯帝南下,受到南方各方的支持那是必然的。


灯泡年


在崇祯十七年,尽管坐镇北京的崇祯皇帝连续下诏要求各地勤王,但是面对军势正盛的李自成起义军,各地手握重兵的官员将领要么保存实力,不愿把自己手里的筹码消耗在对抗李自成大军方面,要么驻军地离北京路途遥远,还没等到自己整顿军马完毕北京就已经陷落。在当时的情形下,固守北京等待勤王之师只是在军事上还有可行性,在人心涣散的时刻,要想重现当年明代宗朱祁钰那样守住北京的战绩已然不切实际。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么,崇祯帝如果迁都南京,会得到南方各派别、军队的拥护吗?答案是肯定的,崇祯皇帝此举有望稳住江南半壁江山,南明政权会比我们认知的坚持更长时间。

先说说朝廷官僚体系。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就开始实行两京制,南京为陪都,与北京一样设置有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政府机构,明末李自成起义主要活动在淮河以北地区,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没有遭受战火的侵袭。在北京周边局势危急之际,崇祯皇帝如果选择南下到南京,留守在南京的政府机构马上就可以开始运转,凭借南方丰富的资源,崇祯皇帝完全可以将政权稳固下来,再徐图北上收复失地也是很有可能的。最重要的是,崇祯皇帝及其太子朱慈烺等三位皇子在法统方面最具正统性,即使是崇祯皇帝的儿子们来到南京,也会被认可为法定接班人继承大统,不至于像崇祯皇帝和三个皇子均未逃出北京,使得留守在南方的群臣各怀心思,提出福王潞王桂王等多个方案,没法提出能统一人心的皇帝人选,后来即使推出了福王朱由崧为帝,也是无法服人心。假如崇祯皇帝能成功来到南京,其在法统上最正统,可以有效凝聚民心,团结抗清力量,大事仍有回圜余地。

再看看乱世之中的硬道理——驻守在南方的军队。应该说,虽然明朝末年不少明朝将领已经开始不太服从崇祯皇帝的调遣,毕竟山高皇帝远,皇帝一时鞭长莫及。但是,在200多年的皇权威严之下,只要正统的皇帝还在位,还没有哪个将领敢于公开拒绝皇帝的旨意,手握关宁铁骑的吴三桂也不敢。在当时来说,南方的军队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统领的江北四镇—淮安、扬州、庐州、泗州等四个重要军区,其主要将领为黄得功、刘良佐、高杰以及刘泽清。这是位于南京附近最精锐的军队,考虑到即使是在得位不是最正统的弘光帝时期,江北四镇都臣服于弘光帝,江北四镇拥护来到南京的崇祯帝应无悬念。

第二部分是驻守在武昌的宁南伯左良玉军队。左良玉虽然拥兵自重,早在崇祯年间就不尊王命,李自成包围北京时,崇祯皇帝传诏左良玉,要求他进京勤王,他却按兵不动。等到北京城陷,崇祯死难,左良玉却痛哭不已,伤心欲绝;却又是一副忠臣模样。后来南明“太子案”发生,左良玉认为太子是真的,他想去拥立太子,以此来报答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这应该是左良玉的真情流露。如果崇祯帝来到南京,左良玉拥护崇祯帝也没有问题。

第三部分是驻守福建的郑芝龙军队。应该说,这支军队起家于郑芝龙的海盗队伍,更像是郑芝龙的私人军队。但是,郑芝龙集团历来是见风使舵的主,在崇祯皇帝仍然坐拥江南半壁江山的情况下,郑芝龙集团没有理由贸然抛弃明朝投靠清朝。因此,郑芝龙军队在崇祯皇帝南下大势仍有可为的情况下,权衡利弊,拥戴崇祯帝是正常举动。


沧海拾遗录


崇祯帝如果南迁,他肯定会得到南方各派别、军队的拥护,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上,当初李自成包围北京城前,崇祯帝确实是想让城别走,南迁到南京去的,可事情就坏在一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大臣之手。这些文臣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义坚决反对崇祯帝南迁,并信誓旦旦的表示要与北京共存亡。谁知李自成刚进北京城,这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就卑躬屈膝的跪在李自成面前摇尾乞怜了。

由于大臣们的极力阻扰,北京城破后,不仅崇祯帝被逼煤山自尽,他的太子和其他几个儿子都被闯军俘获,一个都没有跑掉。这就造成了南京这个大明的副都群龙无首,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皇族来继承皇位。结果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帝位各不相让,大打出手。短短几年时间,南明先后就有几个皇帝轮流登基,把原本大好的抗清局势消耗殆尽。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把江南大片的国土拱手相让给了清廷。

实际上,只要崇祯帝当时南迁到了南京,马上就可以利用南京现成的一套管理机制行施权利。崇祯帝是大明正统的皇帝,只要崇祯帝发号施令,南方没有任何一派势力敢于不服调遣,否则就是形同谋反,人人得而诛之。退一万步说,就算崇祯帝没有及时南迁,只要他派太子前往南京监国。大明能不能收复北方不好说,但是南明肯定可以像南宋一样延续国祚,这是毋庸置疑的。


镇苏先生


大明为什么打不赢?关键是没钱。南方富有但收不上来税,就只好压榨贫农,最后弄得李自成造反。假如真发生了崇祯南下的事,那些原本就不肯出钱的人会又出钱又出人战胜一个比之前更强大的对手?

历朝南迁之后都没杀回去(唯一例外是刘裕,但也没保持住成果),根本原因就是即使支持顶多也就是支持你在南方当个老大,真帮助皇帝打下更大的江山,对这些大地主没什么实际性好处,更何况打下去十有八九是要输。因此即使真难牵,顶多是南明坚持下来,形成有一次南北朝。但东晋和南宋都是在国家没有彻底崩坏的前提下南下的,而大明这时已经到了王朝能够坚持的极限。

为什么崇祯不南下?不想去那些不完活的人的大本营才是真的。如果本就互相猜忌,去了就算没有党争,也必然是君臣之争,还是完。

而且,提前南下,主动放弃的地盘会归清朝或农民军,使敌人强大。如果是最后几个月,崇祯就是敢南下,能不能走到都是问题。

打个比方,大明是一个人,原本就剩下一只手还在支撑,其他器官不听大脑的了,可是这一只手实在完成不了工作,这时候提个建议,这只手截肢,直接把头连到腰部,大脑离腿近了,就好使了,你信吗?


pegasus1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什么好回答,试问在明朝这个中央集权、君主集权高度集中的王朝,谁敢不听明朝皇帝的?难道你没发现明朝这二百余年就没有大臣和将领敢造反的吗?造反的基本都是皇族和穷苦百姓,再者崇祯帝在当时已经在位17年,两京十三省的官员几乎都是他任命的,试问谁敢反对他,即使到崇祯末年,袁崇焕这位手握数十万精锐士兵的大将不也是一道圣旨就杀了吗?所以说崇祯帝要是南迁,就绝对不会出现吴三桂投清,也不会出现弘光朝江北四镇、马士英和左良玉这些将领不听朝廷调令事情的出现。可以这么说崇祯帝若南迁,南方百万大军不会分崩离析,满清也根本就不可能毫无顾忌的进入关内,满清不能入关南京也就不丢,南方这块税赋重地也就不会被占。



可以说如果崇祯南迁,明朝就还有回到中原的机会。我们都知道明朝是采用两京的制度,北京和南京的政府机构几乎完全一样,北京有内阁和六部,南京也有,北京有禁军,南京也有 ,可以说崇祯帝只要一到南京,就可以立马颁布政令统治天下,南方数百万的军队再加上南方充足的钱粮,崇祯帝完全有卷土重来的资本,即使到时候满清入关,以满清数十万的兵力顶多就是掠夺一番,它也完全占领不了中国。再以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的那个尿性,一进入北京就贪图享受,纵然手下抢夺京城百姓的钱财,百姓早已看穿李自成的本性,北京的官员也已然知道这所谓义军的劣根性,你觉得那个时候他们还会支持李自成吗?显然不会,到那个时候崇祯帝登高一呼,返回中原指日可待啊,明朝还是依然能够统治着中国。



但是以上的结果,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崇祯皇帝能够知道自己在北京犯的错,他能翻然悔悟,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改掉他那多疑、薄情、严苛和猜忌的心理,只有这样明朝才有机会回到北京,再加上南京的官员能够抛弃派别之争,团结对外,和崇祯帝一起抵御外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即使满清入关也能抵挡的住。如果这些实行不了,那么崇祯帝是否南迁,明朝也终会亡,不会出现其他的结果。试想下,如果崇祯帝还是那么多疑,你认为他会放过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吗?要知道当时的吴三桂家人可都在李自成的手中,即使吴三桂还是依然忠心为国,以崇祯帝那么多疑的性格,绝对是会收拾他的,恐怕那个时候满清会更加容易的进入关内。



而且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问题,如果崇祯帝南迁了,那么北京的封疆大吏肯定也会过去,他们过去了,可能就不再是北京一派之间的对抗啦,而是南京与北京两派之间的互殴啦,毕竟尚书、侍郎这些官职的位置就那么几个,本来南京这边官员之间就不够分了,现在倒好,你们这些北京的高官还要跑过来跟我们争,不打你打谁。所以如果这个时候的崇祯处理不好北京和南京官员的冲突,可能明朝会灭的更快。再者即使北京的封疆大吏因为是“正统”,南京方面不敢跟他们争,他们还是继续坐着这些位置,以我们过来人的眼光看,你们认为这帮人可以吗?答案显然是不行,想想看真实的历史李自成进京之后,那帮官员的表现就知道啦。



所以说这个问题其实应该是问崇祯帝如果南迁,明朝还有机会吗?这个答案是有,但是得看崇祯和官员的表现,如果崇祯帝能够励精图治,并且不多疑、不多变、不猜疑,而官员之间也能抛弃党争,团结所有的力量众志成城的去对付外敌,那么明朝随时随地都能回到北京,重新统一全国。但是如果崇祯帝南迁之后,不改变自己的性格,官员也依然在尔虞我诈,还在搞党争,还在敌视崇祯而不愿意献计献策,那么明朝可能会亡的更快。


澳古说历史


明朝的皇帝非常喜欢挖别人祖坟,明末两大敌人,李自成的祖坟被崇祯皇帝挖了,满清一开始也叫金,也是女真人,估计明朝皇帝也弄不清,这个金和以前的金朝是不是一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金皇陵也给刨了。说明了当时人对祖坟风水还是很迷信的,就这样,崇祯帝还老琢磨着南迁。


如果崇祯皇帝南迁,历史怎么记载这个皇帝呢,刚愎自用,而又贪生怕死的皇帝,贼在千里之外,不顾北方还有姜瓖、吴三桂等名将,望风而逃,仓促南迁,企图偏安一偶。


就这种形象,崇祯在北京就不大能管的住人了,到南方去得到各派别、军队的拥护?


书剑漂零


公元1944年3月18日,立国277年的大明王朝,随着崇祯帝在煤山自尽殉国而宣告结束。

崇祯临终前哀叹:“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勤政节俭,然而却落此悲凉下场,让人唏嘘不已。有人说崇祯如果迁都南下,大明王朝或许不会灭亡,这有没有可能呢?

其实崇祯有过迁都计划,而且是四次,但可惜的是都无疾而终。

1944年初,内忧外患的大明都城北京已岌岌可危,明眼人都知道迁都已势在必行。然而整个朝堂都没有一个人提出这个建议。

万般无奈的崇祯帝只能借着皇嫂张皇后的由头,召集李明睿、李邦华、吕大器三位重臣商议迁都之事。经过一番商议大家都口头同意迁都。

君臣会谈散场后,崇祯单独留下李明睿商议细节。李明睿建议借祭拜孔庙,偷偷转道南京,然后再重新征集军队。

想法很好,那问题来了,钱从哪来呢?崇祯让户部掏银子,李明睿不同意,他认为如果动用国库剩下的那点钱,那仗就打不下去。

李明睿建议动用皇家内库的钱,崇祯沉默不语。其实他是有苦说不出,李自成攻进北京后,盘点后宫财产,库银加首饰不到十万两。

崇祯不好意思说出口,也怕引起朝局动荡,所以这个问题就没有再探讨下去。

2月10日,李自成逼近大同,形势更加危急。崇祯又召集李明睿及几名南方大臣,秘密商讨迁都南京的事情。

这次崇祯顾不上面子了,直接表明了自己的难处,他希望家底殷实的南方东林党大臣,能做表率帮忙募集资金。

李明睿等人领命而去,但再也没有了消息。2月25日,忍耐不下去的崇祯授意李明睿,在朝堂之上牵头廷议迁都之事。

结果东林党南方的大臣支支吾吾,不发表意见,北方的官员却表示强烈反对。


为啥反对呢?其实很简单,迁都南京等于放弃了整个北方,那他们的那些家产就基本全完了。所以这次迁都廷议泡汤了。

3月6日,大同告急,南北的大臣都急了,纷纷主动找崇祯商议南迁的事。崇祯开始很开心,可一听大臣们的方案时,他怒了。

原来这帮“贤臣”让崇祯留守北京,而太子南下。表面理由是南北呼应,其实就是各怀鬼胎,都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控制朝权。

崇祯寒了心,斥责道:“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第三次迁都计划破产。

大同告急的军报如雪花般地飞进京城,大臣们真的急了,一旦李自成兵临城下,大家就都玩完了。于是3月11日早朝,众大臣都妥协了。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大同已于头一天沦陷了,大明朝廷迁都的路已经被堵死了。

六天后,李自成攻进了北京城,崇祯在煤山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大部分大臣家破人亡,不过后来也有结局不错的。

比如崇祯最宠幸的李明睿,清兵入关后,他投奔了吴三桂。不仅吃香的喝辣的,还“蓄养多妓,有八面观音和四面观音。”

从崇祯迁都的闹剧来看,大明这条破船已千疮百孔,即使勉强划到了南京,结果恐怕也是船沉人亡。总之,崇祯已穷途末路,明亡清兴,已成定局,迁不迁都已没什么两样。



花木童说史


个人认为名义上他还是天下共主,是这个王朝的统治者。但是纵观我国古代史只要皇帝被迫永久性离开了都城那就意味着改朝换代基本上就可以正式开始了。详情可以参考隋炀帝,崇祯帝比杨广运气好一点,因为朱氏皇族统治明朝已经数百年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应该还能再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想要重振旗鼓基本是妄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