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延被楊儀所殺,那麼魏延到底有沒有反心呢?

蜀國後期,魏延無論資歷還是戰功,可以說是蜀漢第一大將,諸葛亮病逝後,楊儀和魏延起了衝突,最後魏延被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留下錦囊妙計,在魏延造反的時候,馬岱斬殺了魏延;留下了“魏延反、馬岱斬”的俗語,那麼歷史上的魏延究竟有沒有造反之心呢?


魏延原本是長沙太守韓玄帳下,和黃忠一起鎮守長沙;在演義小說中,劉備攻取長沙的時候,魏延殺掉韓玄,率眾部曲獻城投降劉備,後來屢立戰功,被提為牙門將軍,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奪取漢中後,魏延被提為鎮遠將軍鎮守漢中,劉備登基後,又封魏延為鎮北將軍,這是僅次於前後左右之下的名號將軍,而魏延也不負劉備所託,鎮守漢中沒有絲毫意外。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皆驚。

《三國志 魏延傳》

漢中是蜀漢的門戶,對於蜀國來說,位置及其重要,而劉備將此重要的任務交個魏延,可以看出劉備對魏延的器重和信任。事實證明,三國時期劉備和曹操的識人用人之術確實相當了得。

三國時期魏延被楊儀所殺,那麼魏延到底有沒有反心呢?

三國時期地圖

楊儀原本是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投靠了關羽做了功曹,後來關羽覺得楊儀是個人才,便派他去蜀中見劉備,劉備和楊儀商討了一番軍國大事,也相當於劉備考驗了下楊儀,劉備非常滿意,進位漢中王后,讓楊儀做了尚書。

楊儀這個人才華是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大才,但官威十足,恃才傲物;與尚書令劉巴不合,被貶做了弘農太守;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覺得楊儀是個人才,又重新啟用了楊儀,對他也是很器重。

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草,不稽思慮,斯須便了。

《三國志 楊儀傳》

諸葛亮每次北伐的時候,都讓楊儀調度糧草,楊儀對於軍需分配等事宜,不用過多的思考,一會就做好了,可見楊儀智商極高,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

三國時期魏延被楊儀所殺,那麼魏延到底有沒有反心呢?

楊儀影視劇照

魏延和楊儀是勢同水火、互不相容

1、連諸葛亮都感嘆二人不能和睦,只能和稀泥

魏延和楊儀,一見就爭執,視同水火,而兩人又是蜀漢的重臣,楊儀雖不及魏延資格老,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要不然也不會得到諸葛亮的器重,面對二人的不和睦,諸葛亮只能保持兩不相幫的態度,保證一碗水端平,但二人的矛盾越結越深,到了要相互致對方於死地的地步。

亮深惜以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三國志 楊儀傳》

2、其實魏延和楊儀根本就沒什麼深仇大恨

實際上楊儀和魏延根本沒什麼深仇大恨,既沒有奪妻之恨也沒有殺父之仇,兩人在共事之前根本就沒有交集。魏延在蜀國後期功勞大又資歷老,變得居功自傲,有些驕縱跋扈,除了諸葛亮和趙雲能壓制住一點外,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所有人都讓著他,唯獨楊儀不鳥魏延,還時不時的和魏延扛上一下,漸漸的二人就勢同水火了。

楊儀和魏延扛的時候,魏延也是個火爆脾氣,動不動就把佩劍抽出來拍在楊儀面前,嚇的楊儀跑到諸葛亮那去告狀說魏延要殺他,一個大男人鼻涕眼淚的去告狀,可見魏延把楊儀也嚇的不輕。

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至為忿,有如水火。

《三國志 魏延傳》


三國時期魏延被楊儀所殺,那麼魏延到底有沒有反心呢?

魏延影視劇照

諸葛亮死前留下了兩道命令

諸葛亮在臨死前曾留下兩道命令,一道是給楊儀、姜維等安排撤離事宜;一道是給魏延的密令,令魏延統攝全軍。這兩道命令完全是相矛盾的,既然安排楊儀、姜維等人撤離,為何又要給魏延統攝全軍的命令呢,這不是激化、引發二人的矛盾嗎?

1、諸葛亮給楊儀、姜維等人的撤退安排

諸葛亮在病重的時候,秘密召見費禕、楊儀、姜維等人他死後的撤退事宜,令魏延斷後,依次是姜維,最先行的是楊儀等,如果魏延不遵從命令,就不管魏延了,讓他們先撤。

費禕去給魏延傳達諸葛亮的命令,魏延果然不同意撤退,還要拉著費禕聯名告訴諸將繼續支持他北伐,費禕找了個藉口溜回去,立馬的就和楊儀、姜維等人撤軍了,再沒管魏延;魏延知道楊儀他們已經撤軍後,一點也沒給自己說,就勃然大怒,率兵直接南下追擊楊儀。

2、諸葛亮給魏延統攝全軍的密令

諸葛亮在召見費禕、楊儀等人的時候,並沒有通知魏延,而是單獨給了魏延一道密令,令魏延統攝全軍。

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死之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

《三國志》

魏延接到這樣的命令,楊儀等人不通知自己就撤軍南下,是為了做什麼,想沿途設伏殺掉自己嗎?所以魏延直接率軍南下,跑到了楊儀的前面,燒掉了橋樑棧道。

3、蜀漢朝廷多是保楊儀、疑魏延

楊儀和魏延同時向朝廷奏報,都說對方謀反,後主劉禪召見群臣商議,董允、將琬等人都覺得是魏延造反而不是楊儀,認為楊儀只是個文官,不可能造反,而魏延是猛將,又素來居功自傲,所以蜀漢朝廷派兵沿路堵截魏延。

琬、允鹹保儀疑延。

《三國志 魏延傳》

魏延在南谷口,和楊儀對戰,王平喝散魏延的軍隊,魏延帶著少數侍從和兒子逃往漢中,途中被馬岱所殺。可以說魏延的死對蜀國來說是極大的損失。魏延的居功自傲和驕縱跋扈也為自己埋下了禍根,到後期,魏延對諸葛亮的話也是有所違抗,數次北伐,魏延都請求諸葛亮給他分兵幾萬人,他自己帶著單獨去北伐。

魏延到底有沒有造反之心呢?


三國時期魏延被楊儀所殺,那麼魏延到底有沒有反心呢?

魏延影視劇照

我們從這個事情的經過考驗判斷出,魏延實際上是沒有造反之心的,他的目的就是殺了楊儀等人,但魏延有接替諸葛亮掌握大權的心思。

1、魏延是積極的抗操分子

可以說魏延是蜀漢陣營中最支持北伐的將領,從他給諸葛亮的子午谷奇謀,每次出兵又想讓諸葛亮同意自己單獨另一路軍去北伐,感覺魏延對伐魏有著狂熱的情懷。魏延也是有勇有謀的大將,他很自信自己能夠北伐成功,建功立業。

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不同意撤退,要堅持北伐,還要費禕同他聯名上書,讓諸軍跟隨他一起北伐。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事耶?”

《三國志 魏延傳》

所以魏延造反的可能性幾乎很小,他自恃戰功,想接替諸葛亮繼續北伐。

2、魏延率軍南下而不是北上

做為一個征戰多年的統帥,如果魏延想造反,那他會選擇北上投靠曹魏,而不是南下讓自己陷入前後夾擊之中,不光率軍南下,還燒燬了沿途的橋樑、棧道,這不等於自毀後路嗎?

如果魏延是率軍逼近成都,直接武力逼宮,但魏延絕不會這麼做,因為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魏延所率領的只是北伐軍隊的一部分,大部分的軍隊是在楊儀、姜維等人的率領下撤退的,況且成都是蜀國國度,守備兵力不弱。

所以魏延沒有造反之心,而是想殺掉楊儀。所以他直接率軍南下,阻擊楊儀等人。

3、魏延持功而驕,覺得他和楊儀火拼朝廷會幫自己

蜀國後期人才匱乏,像魏延這樣的大將是國家的中流砥柱,可以說魏延高估了自己,他覺得殺了楊儀,以自己的功勞、能力、資歷,朝廷不僅不會殺他,還是依舊會重用他,但他沒想到的是,朝廷直接把這場火拼定性為了造反,而且是他魏延造反,不是楊儀造反。

蜀國朝廷也不知道具體的事情,但魏延的造反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楊儀,同樣的魏延造反的嚴重性也要遠遠高於楊儀,朝廷裡的多數人也是保楊疑延。

4、楊儀有才,但也不是什麼太好的東西

三國時期魏延被楊儀所殺,那麼魏延到底有沒有反心呢?

楊儀影視劇照

楊儀才華很高,但此人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也很想除掉魏延這個障礙來接替諸葛亮的大權,他想繼承諸葛亮丞相的職務;回到蜀中後,蔣琬做了蜀國的丞相,楊儀是整天抱怨埋怨,都沒人願意搭理他了;後來費禕去看他,楊儀就給費禕抱怨,早知道這樣當初還不如帶著軍隊投靠魏國去呢。可見楊儀這人人品也不咋地。

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並以就魏氏,處事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三國志 楊已傳》

費禕回去就告了密,楊儀罷官被貶為庶人,發配到漢嘉郡;結果楊儀還是死性不改,上書誹謗別人,最後被關起來自殺了。

結語

也有人說魏延的死和諸葛亮脫不了干係,諸葛亮兩道相矛盾的命令激發了楊儀和魏延的矛盾,引發雙發火拼;也有人說諸葛亮藉此來除掉魏延,因為擔心他死後沒人能夠壓制的住魏延,諸葛亮為何如此做,原因有多種說法,也沒有統一的。

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魏延在後期確實驕縱跋扈、居功自傲又目中無人,為自己埋下了禍根,縱觀歷史,這樣的臣子都沒有能夠善終的;楊儀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恃才傲物、又自私極端。

但不管怎麼說,魏延的死對蜀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他有掌權繼續北伐的心思,但沒有造反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