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退位,劉備為什麼不迎漢獻帝入蜀為帝,而是自己當了皇帝?

喜歡你你是我獨家的記憶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漢丞相曹操去世,十個月過後,曹操的兒子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曹丕就是魏國的開國皇帝,歷史上的魏文帝。

也就是說,曹丕取代漢獻帝劉協做了皇帝,西漢消亡,劉協被降為山陽郡公,隨後遷到自己封地山陽郡養老去也。

山陽郡在哪裡呢?在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一帶。

講真劉協夠悲催的,曾經的一國之君,現在只能待在下轄22個縣屁股大的地方。

(山陽郡公劉協)

更悲催的是,自稱是劉協的皇叔劉備,這時候不是想法把他“迎蜀稱帝”,而是自己急急忙忙在成都稱帝,著實讓劉協心哇涼哇涼的,劉備為何這樣做呢?

史載劉備入蜀後在成都自稱“漢中王”,此時曹操還活著,劉協還是名譽上的皇帝,劉備遙拜北方,把自封詔書宣讀一遍,意思是受漢獻帝皇封。畢竟劉備打著清君側、恢復漢室的旗號和曹操死磕,劉備必須做表面文章尊漢朝為正統。

當曹丕“代漢立魏”後,劉備打的旗號失去了意義,漢朝消亡了,曹丕成了天下之主。

劉備此時是漢中王,假如劉備以漢中王的身份和曹丕死磕,這屬於以下犯上的行為。

有鑑於此,劉備在群臣進諫下,為了和曹丕平起平坐,於公元221年(即曹丕稱帝不久)在成都稱帝。

(劉備稱帝)

據說當時劉備三辭三讓,最後忸怩作態才做了皇帝。

其實這都是劉備虛偽的表演,符合劉備的性格。劉備不想當皇帝是騙人的,他可沒有曹操來得光明正大,曹操具備當天子的一切條件,但到死都不稱帝。

劉備則不同了,口上說不稱帝,其實早就想當皇帝了,這從他為兒子起的名字可窺一斑。

劉備的兒子分別叫:劉封、劉禪、劉永、劉理。連起來就是:“封禪是劉備永遠的真理”。這正是“言由心生”的最好註解。

這就不難理解了,劉備稱帝是夢寐以求的理想,當理想成為現實時,他會放棄這一切嗎?他會迎來一個廢帝當自己的頂頭上司嗎?答案只有一個,除非劉備是傻缺。

大家可以想一想,劉備當割據軍閥自己說了算,和土皇帝沒啥區別,這時他會請來一個失去一切的劉協,當婆婆一樣供奉著嗎?

(曹操和劉協)

劉備不會做這樣的傻事,他很會表演,為了能夠名正言順稱帝,他乾脆宣稱劉協已經被曹丕害死了。

說實話,由於過去信息不暢,劉備說這樣的話可信度很高,畢竟沒人瞭解真相。

其實劉協是自願把皇位禪讓給曹丕的,這屬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在劉協看來權力只是交給了小舅子。

原來劉協和曹家是親戚,曹操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劉協,換言之,曹操是劉協的老丈人,曹丕是劉協的小舅子。

這還不算,劉協禪讓皇位後,曹丕為了表示感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劉協。反過來說,曹丕是雙重身份,即是劉協的小舅子,又是劉協的老丈人。

(曹丕和劉協)

劉協的禪讓使劉備很憤怒(劉備是知道內情的),他想:“我是皇叔,劉協應該徵求我的意見,你丫不想當皇帝,你叔我可想當了,丫的讓給曹丕!”。

劉備恨不得劉協去死,突然腦海中靈感一閃,於是乾脆拋出劉協被曹丕毒死的假消息,為自己稱帝掃清了障礙。

說實話,劉協幸虧沒去蜀地,如果劉協真去了成都,我估計會被劉備毒死。劉協也不傻,以後乖乖待在封地哪裡也不去,畢竟這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不想再做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了。

一個不願去,一個不願迎,雙方的想法不謀而合,這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劉關張哥仨)

最後一句話:劉協在禪讓的那一刻,他在劉備心中就沒了位置,劉備為了得天下可以三顧茅廬跪求諸葛亮,但對於一個無可利用的廢物,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你覺得劉備會迎立劉協為帝嗎?退一萬步即便他答應,關羽、張飛也不答應。


秉燭讀春秋


公元220年在曹操死後沒多久,漢獻帝劉協被曹丕逼迫禪讓了皇位,這一刻曹魏政權徹底取代東漢王朝,曹丕象徵性的封劉協為山陽公,在山陽地界可以隨意活動。

那麼作為一直打著大漢旗號的劉備,為什麼不迎接劉協進蜀稱帝,而是自己當了皇帝呢?

劉備字玄德,自出道以來一直以漢景帝玄孫為名到處招搖撞騙,騙了關羽,張飛兩人跟他結拜,對他死心踏地。後來到了皇宮面見漢獻帝劉協竟然真的混了個皇叔的稱呼!從此名正言順的成為了皇族後裔,打著大漢的旗號,到處混吃,混喝,混地盤。先是來到徐州,徐州太守陶謙硬趕著把徐州讓給他,結果三弄兩弄徐州讓曹操給佔了。劉備跑到新野縣後,以大漢皇叔的身份把當時還在種地的臥龍諸葛亮騙出山為他賣命。沒多久曹操軍隊殺到新野,劉備又跑到荊州,跟劉表又認作兄弟,劉表死前要讓荊州給劉備,由於各方面原因劉備不肯接手,沒多久曹操軍隊又殺了過來,劉備繼續跑!

赤壁之戰過後,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佔據了荊州,沒多久劉備出兵以幫助“族弟”劉璋的名義一舉拿下了劉璋佔據的益州之地,從此劉備佔據了荊州,益州,跟曹操,孫權,形成三國鼎力的格局。

回過頭來看一看劉備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怎麼來的,完全可以說是靠他大漢皇叔的身份。然而當劉備聽說漢獻帝劉協被曹丕逼迫退位時,卻沒有主動聯繫劉協來到他地盤繼續當皇帝,而是不久以後自己稱帝建立了蜀漢王朝。




劉備也是個凡人在皇權,地位面前哪有說不心動的,大好江山怎能白白送人。在古代爭奪皇權的路上父子相殘,兄弟相殘的事例很多,更何況劉備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叔呢!


唐古看今


漢獻帝退位,劉備為什麼不迎漢獻帝回蜀做皇帝而自己做皇帝呢?我覺得原因有幾點。


其一,魏帝曹丕(這個時候還只是魏王)不可能放走漢獻帝。

眾所周知,長安被叛軍攻破後,漢獻帝帶領群臣流離失所,離皇帝最近的袁紹不去迎接天子,被曹操知道了急行軍前往長安迎接天子遷都許昌,從而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得了天子就相當於得了天下大半了!可以以漢室正統號令天下。曹丕肯定知道這個厲害的關係的,所以漢獻帝一直處在深宮中被嚴密看管,根本沒有機會逃出去。

其二,劉備也不希望更不會迎漢獻帝來巴蜀登基繼位。

自己辛辛苦苦出生入死才打下的基業,不可能拱手讓人!即使這個人是當今天子漢室正統!人都是有私心,劉備作為亂世梟雄,他希望的是藉助漢室正統的名號來為自己打天下。大漢朝廷已經名存實亡,即使劉備希望大漢延續國祚,也是以自己的名號來繼位稱帝,而不是寄希望於被曹魏控制下的漢獻帝。所以劉備不會迎漢獻帝入川!

其三,漢獻帝退位,又迎天子無望。所以劉備需要一個漢室正統的名號來收復天下人心,振奮士氣。

漢獻帝退位後,劉備肯定知道漢獻帝會被曹魏所害以絕後患,大漢朝廷宣告徹底滅亡。所以劉備需要站在漢室正統的制高點上號令天下收復人心。只有以漢室皇族後裔身份繼承帝位才能聚集天下仍心懷大漢的有志之士共討逆賊,興復漢室!


竹林論風月


可以反過來問,漢獻帝退位,為什麼劉備要迎漢獻帝入蜀為帝?

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漢獻帝出了幾分力?漢獻帝對劉備和蜀漢帝國有過什麼貢獻?雖然在名義上,劉備是臣,漢獻帝是君。但是三國形勢,大家都清楚,大家都忙著搶地盤,沒有人把漢獻帝當回事。

劉備能建立蜀漢帝國,是他和自己的部下如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經過多年的奮鬥,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和漢獻帝沒有任何關係,劉備為什麼要迎漢獻帝入蜀為帝?漢獻帝何德,配做蜀漢的皇帝?

雖然劉備的這個蜀漢政權,名義上是東漢政權的延續,但劉備心裡對東漢是沒有感情的,對漢獻帝也是沒有任何感情的。甚至劉備巴不得漢獻帝早點死,這樣好讓他名正言順地在蜀地稱帝。

漢獻帝主動禪讓給曹丕之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還給了他一塊封地,在這塊封地裡,漢獻帝還是皇帝。而曹丕也沒有派人暗害漢獻帝,這和後來的宋武帝劉裕毒殺東晉的退位皇帝,有著天壤之別。漢獻帝退位後又活了十幾年,直到魏明帝時期才死的。

而漢獻帝剛一退位,人活得好好的。劉備就故意稱漢獻帝已經被曹丕害死了,在成都遙祭漢獻帝之後,就迫不及待地登上帝位。

當初劉備晉封漢中王時,也是他自封的,根本沒有經過漢獻帝同意。可見劉備眼裡根本沒有漢獻帝,他自然不可能迎漢獻帝入蜀為帝。如今劉備自己當皇帝了,就更不可能迎漢獻帝入蜀為帝了。

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漢獻帝有什麼資格當蜀漢的皇帝?蜀漢江山是劉備和部下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他為什麼要把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送給漢獻帝?

這和元末農民起義時,朱元璋害死韓林兒是一個道理。雖然朱元璋是韓林兒父親韓山童的部下,朱元璋的隊伍,名義上也是屬於韓山童的。韓山童死後,韓林兒繼承了他的政治遺產,此時朱元璋名義上還是要受韓林兒的節制,但是後來朱元璋自己打下了大片江山時,已經和韓林兒沒有任何關係。

朱元璋攻下南京後,表面上派人迎韓林兒來南京登基,背地裡卻派人暗殺了韓林兒。這很正常。朱元璋辛苦打下的江山,憑什麼要讓韓林兒摘桃子。這事放在劉備和漢獻帝身上,同樣適用。


袁衛宇


漢獻帝劉協作為東漢最後一位皇帝,他的命運是極其悲慘的。公元181年漢獻帝出生,其生母是“王美人”,大家閨秀,長得亭亭玉立,深得漢獻帝父親漢靈帝的寵愛,當時王美人懷著劉協,怕得罪後宮之主何皇后,曾偷偷喝過墮胎藥,但因藥力失效,劉協保住一命。可王美人卻因此喪了命,何皇后嫉妒王美人,於是派人往王美人的調理湯藥中下了毒,就這樣王美人一命嗚呼,劉協也喪失了母親。

劉協剛出生就沒了母親,漢靈帝怕他也被人毒害,就將他送給董太后,也就是劉協的祖母撫養。漢靈帝晚年曾考慮過讓劉協繼承自己的皇位,但是礙於皇室立嫡長子的傳統,於是遲遲沒有將劉協立為太子。後來漢靈帝病逝,其嫡長子劉辯繼承皇位,也就是漢少帝,劉協被封為了渤海王。

漢靈帝死後,朝內發生了爭權的鬥爭,董卓趁機把控朝權,並在不久後廢了漢少帝,立劉協為漢獻帝。當時劉協才9歲,也正是從這年開始,劉協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董卓被殺後,曹操又挾持劉協,劉協依舊沒有實權。

劉協曾經也和心腹密謀過誅殺曹操,但事情敗露,牽連多人,就連皇后和皇子也被曹操所殺。此事過後,曹操逼迫劉協立其女為皇后。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逼迫劉協禪讓皇位,曹丕成為皇帝,改國號為魏,劉協責備封為了山陽公。

自從曹丕稱帝后,天下人都在傳劉協被曹丕殺害了,這句話後來傳到了劉備的耳朵裡,劉備才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建漢稱帝。

當然,劉備很有可能知道劉協沒有被殺,但他依舊稱帝了。為啥呢?因為劉備早就有這個想法了,只不過沒有機會。畢竟他要以漢室宗親的身份來獲得天下人心。

就算劉備確認了劉協還活著,他也不可能將劉協接來做皇帝。劉備想要光復漢室,需要藉助的是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一個劉協,劉協做了那麼多年的傀儡皇帝,如果有能力早就光復漢室了,不可能最後被廢掉。

劉備也知道,接回劉協就等於給自己多了一個累贅,劉協可有可無,沒有是最好的,這樣做什麼事都不需要受制於人,更有機會光復漢室。


理科男讀歷史


220年12月,曹丕於許昌西南17公里的繁陽(今河南繁城)舉行受禪儀式,逼迫漢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劉協雖不情願,但還是很配合地完成了儀式,將玉璽交給了曹丕。隨後,曹丕貶劉協為山陽公,東漢由是滅亡。


在劉協退位四個月之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遠在成都的皇叔劉備在祭告天地與漢朝高皇帝以下後,宣稱自己成了漢朝的皇帝,將繼續驅除漢賊,復興漢室的事業。漢獻帝還健在,這皇叔劉備為何不去迎奉天子,反而自己稱帝呢?

一、劉備迎奉獻帝難度太大。劉協被貶為山陽公,封地在山東菏澤。如果劉備要把劉協從山東接到四川,這距離實在太遠,而且要穿過曹魏的中心區域,這對於劉備來說太難了,很不現實。

二、劉備也不想迎奉獻帝。雖然劉備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但隨著劉備勢力的強大,劉備的初心已經改變了。此時的劉備希望做一個主角,而不是之前的配角。所以在得知曹丕篡漢後,劉備的內心是非常波瀾的。在波瀾糾結了四個月之後,劉備想通了,他要做主角,給自己搖旗吶喊,為自己代言。

但是劉備在當主角之前,必須得處理一下劉協。劉備找了一個很尷尬的理由,就是他聽說劉協被曹丕害死了!聽說被害死,我估計劉備自己都不信。可不論這理由有多麼尷尬,反正蜀漢集團的人是信了,於是一大波人勸劉備稱帝。劉備給劉協草草舉行葬禮後,就在群臣的簇擁下登基了。
三、劉備稱帝,劉協應該是知道的,劉備為他舉行葬禮,劉協也應該知道。這時的劉協已然想通了,無論是冠冕堂皇的口號,還是明目張膽的威脅,對他來說都一樣。當他被董卓擁立的那一刻起,漢室早已傾頹,他的命運已經註定。他也清楚,留在曹魏尚可性命無憂,萬一被劉備找到,他只有死路一條。


石頭說歷史


劉備怎麼可能迎劉協入蜀。這在主觀上和客觀上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主觀因素:劉備本身得原因。劉備是一個梟雄,更是一個政治家。他一生打著漢室的旗號來為自己謀取政治資本(不排除是真心的),在公元208年之前是沒有任何成績的,之後一路突飛猛進,到公元219年進位漢中王,公元221年稱帝。辛辛苦苦總算有了一個好的結果。如果公元220年,劉備迎回漢獻帝入蜀,那劉備這輩子都不可能更進一步了,如果想更進一步,就只能是廢帝自立。那他背的罵名可就不是隻有曹操那一點可以比的了。所以,劉備辛辛苦苦打下來江山是不會拱手交給劉協的,畢竟皇位的誘惑還是很大的。不然,劉備也不會說漢獻帝已經被曹丕殺了,所以他才稱帝的。所以主觀來講,劉備是不會迎獻帝入蜀的。


客觀原因:劉協的江山是被曹丕篡奪的,但是這是後世的講法,在那個時候還叫禪讓。既然是這樣,曹丕肯定會讓這個謊言繼續下去,那麼劉協肯定是要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曹丕是不會輕易讓劉協離開自己的勢力範圍的。並且,成都離河南幾千裡,在古代的社會交通還是很不方便的,劉備不可能越過幾千里到河南迎接有重兵看守的漢獻帝的。


風雨奕生局


如果劉備迎接漢獻帝入蜀為帝,那他就是二百五了。

劉備,本來幹個體的,織個草蓆,編個草鞋,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養活自己不成問題。

可是,劉備不甘心,不甘心一輩子做個體戶,他想出人頭地,做個人上人,於是他來到了涿縣,準備參軍。


在涿縣,他遇到了豬肉店老闆張飛,偽裝賣棗的殺人逃犯關羽,劉備一個勁地忽悠:

“吾乃中山靖王之後,正兒八經的皇室宗親,現在天下大亂,我準備出來恢復漢室,現在正好缺左、右兩名將軍,你倆做好準備了嗎?”

張飛咧開大嘴,笑了笑:“我一個賣豬肉的,只會殺豬,不會打仗!”

關羽摸了摸長鬍須,說道:“我倒是殺過人,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現在手生的很!”

劉備說:“夢想一定要有,萬一實現了呢,我給你們講一講劉秀的故事吧!”

一個鐘頭之後,三人結拜了!



說了這麼多,劉備的夢想是什麼呢?

興復漢室?是的!興復了之後呢,誰做皇帝啊?

這個問題劉備不好正面回答,因為他想當皇帝,想的都快瘋掉了,可是他又不敢,為什麼呢?

因為北邊有個漢獻帝,人家才是正統,雖然漢獻帝是個傀儡,但在普天之下看來,漢獻帝就是正兒八經的皇帝。

而劉備和孫權,說的好聽一點是地方軍閥,說的難聽一點,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漢獻帝被逼退位之後,劉備毫不猶豫地稱帝了。

劉備擔心有人說閒話,佯裝漢獻帝已經死了,“痛哭數日”,“百官掛孝”,可謂是做足了表面工作。

其實,漢獻帝並沒有死,人家活得好好的,劉備豈能不知,難道安插魏國的眼線都瞎了嗎?但他卻故意裝傻。


不管漢獻帝死或者沒死,反正我劉備認為你死了,劉備用意昭然若揭,“哥要當皇帝了!”

但總是有腦袋缺根弦的人,不能深切體會領導的用意,還三番五次地勸阻劉備,“不要稱帝,說好了的,興復漢室的呢?”

這兩個缺根弦的人,一個是費詩,一個是雍茂,他倆一個是牂牁郡太守,一個是秘書。或許他倆是好意,因為劉邦“緩稱王,高築牆”,二人期望劉備效仿劉邦,不要那麼著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然而,劉備卻急了,“混賬東西,我都六十了,還能活幾天啊?我再不過一把皇帝癮,就死翹翹了!”

劉備一氣之下,把費詩貶了,把秘書雍茂咔嚓了,這下子,再也沒有不同意見了!

劉備如願以償地稱了帝。


一半秋色


劉備出道一來,就或明或暗要稱帝,從來都沒有表現出忠臣的樣子!

一、他把自家門前的一棵大樹,喻為皇帝華蓋,就是想稱帝!只不過是借鄰居之口而已。

二、衣帶詔還沒東窗事發,就溜之大吉。人家馬超之父馬騰,就是因衣帶詔才被殺。

三、與諸葛亮在隆中密謀天下走向,不論是三分天下,還是統一天下,沒談待皇帝如何。

四、他一直高喊匡扶漢室,恢復劉家江山。他是玩文字遊戲,因他姓劉。

五、他開口閉口自己是劉皇叔,就是告訴別人他姓劉,是劉邦之後,有皇室血統,有資格稱帝。

六、自封漢中王,皇帝還在,哪有忠臣自己稱王的?曹操的魏王,無論怎麼說,還是皇帝封的,好歹還有正規手續。

七、漢獻帝退位,他也不遮遮掩掩,而迫不及待稱帝。

他認為漢中是劉邦起家之地,是劉家龍脈發源之地,實際那是困龍之地。因劉邦當年被困漢中。故僅一年多,就被書生陸遜打敗,氣死在白帝城。


碧水青山0


答:公元220年,剛接班的曹二代曹丕廢了漢獻帝,自立為帝。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把雙刃劍,曹丕沒曹操的本事,玩不起。

好在,念起是親妹夫,人家劉協又很配合的自己辭職,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安享富貴。

三國演義裡說,劉備大哭,向東遙拜後,稱帝。

這大哭是表面,心裡歪提有多高興。趕緊的稱帝,不然哪個二貨,比如關羽,張飛,誰提議去迎接獻帝到成都來生活,那不是難為領導嗎?主要是自己平日裡常唸叨要“匡扶漢室”,那些二貨們保不準真還信了。

另外,立即稱帝還有三大好處:

1、讓眾兄弟迅速明白過來:統一思想。咱流血打拼就是為當老大,共享富貴,那些虛頭吧腦的口號,以後就不要提了。

2、讓漢獻帝迅速明白過來:小樣,以前都是忽悠你的,姓劉不假,為你甘當墊腳石,沒門。以避免這個二貨為情所困,主動提出到成都生活。到那時你是答應不答應呢?左右不好做人。倒不是怕給他一套房子,主要是這江山算誰的。

3、讓曹丕迅速明白過來:別想往成都塞,你老爸請的神,你自己擦屁溝。愛扔哪扔哪,老子壓根就沒在乎過。再者,你也別提防俺會去把獻帝偷搶過來,傻逼才會幹那事。

所以,不用遮掩的時候,就要快速讓人明白,這叫果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