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百万粉丝育儿博主粥悦悦近期的一篇育儿文章被讨论上了热搜。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又一度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父母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不是什么过来人,也不是教育界的大V,只是想从心理学角度,以我个人所学,来分享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完粥悦悦为了让6岁的老二习得一些纪律,即文中的完成学习任务才可以出去玩,而毫不心软果断将6岁孩子独自留在家接受惩罚。从心理学角度,这不就是典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吗?操作内容是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了即可收到正向反馈,带出去玩。完成不了就会收到惩罚,不止是不可以出去玩,而是全家人都出去玩,唯独自己被留在家。在孩子终于完成学习任务后,又将孩子接出去玩。


父母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孩子够聪明的话,就会因为避免一个人被留在家的痛苦记忆而习得下次提早完成学习任务。如果不够聪明,可能同样的场景实验多来几次,孩子总会从这个不开心的教训中学到改变痛苦的法子。正如斯金纳的小白鼠实验,斯金纳设置了一个噪音环境,小白鼠在笼子里因为噪音烦躁不安,上蹿下跳,但是噪音却毫无改善。一次无意的动作刚好按压到一个按钮,这时候噪音便停止了。随着一次次噪音实验,小白鼠终于习得了,按压按钮是关掉噪音的应对方式。从实验角度来看,粥悦悦操作无疑很牛逼,竟然可以学以致用,将书本上的实验转化教育孩子的手段。孩子在一次次不快的记忆中,最终习得了要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父母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想有争论的点,大多不在于行为实验的效果本身,而是粥悦悦怎么忍心将一个6岁的小孩独自留在家里呢?从家长角度,我们会评价这个家长虎妈,或是狠心。而从一个6岁小孩角度,6岁小孩虽然已经发展出了伙伴关系,但是小孩的主要社会关系还是围绕家庭来的。想想看,在一个家庭占了我几乎全部的世界观里,看到自己最亲近的家人开开心心结对出游,而把自己一个人丢在家是什么感觉。我不敢说一次性的冷漠行为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但是肯定会影响到孩子对家庭的信赖值和安全感。


父母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么,不由得让人思考: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现在社会的确压力很大,特别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家长教育都会跟钱扯上关系。几乎所有家长都会说,你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赚到钱。你看,赚钱就成为了终极目标。这种话我听多了,但是却很少听到有家长说,希望我的孩子有着健全的人格,快乐的成长。


父母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上周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是小学老师,是那种孩子王型的老师,孩子都喜欢他,愿意亲近他。他说,当老师久了才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本身的问题,比如父母离异,隔代抚养,单亲家庭……毕竟我的朋友是体育老师,他看不到的是在这些外在形态的背后,其实还能挖出更深层的问题……


父母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读过心理学都知道,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一个小孩的心理健康有多重要。只有在安全的氛围中成长的小孩,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的自信,才能勇敢的去向外探索,追求自己的目标。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小孩,才会内心富足,会同样以爱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样的孩子,或许在未来不会成为亿万富翁,但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父母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相反,如果童年的安全感被破坏,那么孩子将会用一生去努力填补童年时的感情缺失。即便是学业有所成,事业成功,却无法变成一个心智健全,容易获得快乐的人。这就是为什么社会新闻总是骇人听闻,比如前阵子北大学生弑母,诸如此类。


父母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么,家长们真的要思考一下,以”狠心“的方式,让孩子情感上疏离你,给家庭带给孩子的安全感大打折扣,只为了孩子完成一个学习任务,这样的交易是否值得?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情感的赚钱狂人,还是让孩子快乐的成长,长大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自己的价值。行必有果,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的确值得深思。


最后补充一句,孩子快乐成长≠不学习,这两件事情完全不是互斥的。不是说学习不重要,是不是可以用正向的鼓励替代惩罚来起到教育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