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職場真相136|識時務懂分寸知進退,仕途最安全的“護身符”


透視職場真相136|識時務懂分寸知進退,仕途最安全的“護身符”


人性最大的弱點,我以為,就是得勢順境時,極容易自我膨脹,搞不清自己幾斤幾兩,忘乎所以,自高自大,洋洋得意,從而迷失了自我。


一不注意,個別早就對你“虎視眈眈”的小人,稍微“使個絆子”,你老人家便不自覺地“乖乖就範”,在“陰溝裡翻了船”,被迫狼狽下野。


為什麼會這樣呢?以本人之觀察,歸根結底,主要還是其不識時務,不懂分寸,不知進退,不存敬畏。


懂分寸,有尺度,知進退,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人生中,最難把握的也正是這“分寸”二字。這個問題,其實我以前探討過。


掌握分寸,如同拿起一把散沙,手指間的力度太鬆了,沙子便從指間流逝。抓得太緊了,又反而加速了沙子流失的速度。不鬆不緊,正好。


依照本人體會,打拼職場,至少在三個方面要把握好尺度:


首先,做人必須講分寸。


用《易經》上的話講,就是性格上講求內外協調,不揚不抑,剛柔相濟,外圓內方,張弛有度,有禮有節。這些才是正確的為人之道。


在這方面,李鴻章可以堪稱典範。他與沈葆楨、左宗棠一起,都曾受過曾國藩提攜和關照,後兩人因為一些利益衝突,都先後與曾國藩分道揚鑣了。唯有李鴻章與恩師之間既有衝突,也有妥協與合作,懂得有進有退。


曾國藩弟弟曾國荃為了爭得平定太平天國的首功,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孤兵挺進南京城下。然而直到同治三年,南京還是沒有攻下。


清廷等得著急,命李鴻章會攻。李鴻章當然知道曾國荃不願與他人分享這一“首功”。所以他軟磨硬抗,甚至不惜裝病,拖延會攻金陵達數月之久,使曾國荃順利攻佔金陵,賣了老師一個面子,曾國藩對此深為感激。


為人一定要講分寸,不能太過自卑,過於卑微最終都會變成懦弱;同時也不能太過高傲,傲氣太盛,最終會讓一個人變得咄咄逼人。


其次,人際交往也要講分寸。


無論是多親近的關係,保持距離,要懂得“禮讓”都是很重要的。面對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聽眾,怎麼說、如何辦,都是要講究的。正所謂,謹言慎行。


與朋友交往,親疏遠近也是要注意的,“自來熟”其實是很討人嫌的。就算是開玩笑也要言之有度,直戳人傷心處的玩笑就是語出傷人。直言直語,不留情面,甚至出言傷人,並不是直爽,是光顧自己快活的自私。


再次,混仕途也得講分寸。


千人千面。人們通常很善於偽裝自己,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給你一副笑臉,儘管有時可能是皮笑肉不笑。這個時候,不能被迷惑誘使,輕易就上人家當了。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誰必須設防,誰可以深交,自己心裡面一定得“有譜”。


唐初名將李靖就是一個自始至終很有譜的人,及時知進退,懂得把個人奮鬥與歷史進程、低調做人與高調做事完美結合,功績卓著,得以善終。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五月間,秦王李世民下決心政變動手,先和邊關大將李靖打了招呼,想取得他的支持,順便借點兵用用。李靖果斷拒絕,但也沒有將李世民想動手的情況上報給李淵。他也許是想起了往事,離改朝換代和政治鬥爭這種歷史進程還是遠些吧。


李靖的這次抉擇無疑是正確的,李世民也因為李靖的不站隊而更加看重他。李世民清楚,如果今天李靖能支持他奪權,明天也有可能支持別人造他的反。兩不相幫的政治態度,對皇帝來說才是最安全的政治忠誠。


太宗剛即位,就調李靖回朝,擔任刑部尚書(正三品)。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決定對東突厥全面開戰,李靖轉任兵部尚書,並擔任總指揮,帶領數路大軍,發動對東突厥的滅國之戰。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五月,李靖凱旋迴朝,很知趣地及時上交兵權,當了個掛名宰相。


宰相班子開會時,李靖往往“恂恂然似不能言”,多聽少說甚至只聽不說,後來又屢屢打辭職報告,堅決要求退休。太宗對李靖的行為很讚賞,專門派人給他傳話,“公能識達大體”,“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十一月初,太宗批准李靖的辭職申請,讓他回家養老。但不到半個月,十一月十九,繼東突厥而起的吐谷渾進犯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太宗決定大軍出擊,徹底解決吐谷渾問題。64歲的李靖再次掛帥出征,於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十八,攻滅吐谷渾。


此事後,李靖徹底閉門謝客,連親戚朋友也不見,最終在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十八,以79歲高齡善終。


可以不聰明,但是不可不懂分寸。如此,我們才能在人生的方寸之間,生活得更加從容和自在,省卻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和受傷。


————摘自本人公眾號“公務員樹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