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多年前,刘欢的一首《好汉歌》就唱红大江南北,也让大家了解了大河普遍是向东流的。那么,有没有向西流的呢?还真有,在山东境内就有最大一条倒流河——大汶河。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大汶河为什么会倒流呢?这和其周围地势有关,大家知道,水都往低处流。在大汶河流域,北边有泰山,东边有鲁山、蒙山,西南则是华北平原,由于地势原因,东边山上流下来的水便只能往西流了。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大汶河,古代时叫汶水,它是黃河的一条支流,干流河道长239公里,流域面积9098平方公里,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大汶河主流发源于泰莱山区沂源县松崮山南麓的沙崖子村,从源头下来后,又在沿途汇集了众多支流,如在泰安境内就汇集了牟汶河、柴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等五大支流,俗称五汶汇流。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正因为有这么多支流汇入,再加上都是季节性山洪,这条河有汛期就会变得非常凶险。而大汶河中部的宁阳段,两岸堤坝土质松软,支流纵横,每年雨季,常为水患。尤其是地处堽城坝下游的伏山镇、鹤山乡沿岸,地势低洼,沙化严重,汛期一到,泛滥成灾。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为此,对于该河的治理从历史就开始了。据史料记载,"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决春城(今鹤山乡八大荒至徐家平一带)十余里,邑人谭洪作堤捍之。"后人为纪念谭洪治水的功德,于泰和元年(1201年)在他的家乡堽城镇张家店村立碑铭记。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元代的交通以漕运为主,元宪宗七年(1257年),为减缓水势,避免灾害,同时利于漕运,始筑堽城坝遏大汶河水南流。因坝为土筑,夏秋洪水季节常被冲毁,且泥沙淤积,河床升高,河道塞流。因此,每年秋末重筑大坝成了当地百姓一项繁重的劳役,也增加了地方上的财政负担。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元延佑五年(1318年),当地官府发动百姓将堽城坝改为石堰。由于设计敷衍,施工草率,五月堰成,六月即被洪水冲垮。等水退后,又用乱石堆砌拦水,导致河床升高,从此堽城坝东常年存水患。至元(顺帝年号)四年(1338年)七月,大水冲决东闸,洪水径直流入洸河,大闸几近冲垮,洸河也泥沙淤积。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明成祖初年,迁都北京,恢复航运,重新建坝。明成化十年(1474年),都水分司员外郎张盛动工修建堽城坝及闸门,坝址选定在该段河流唯一一处河底为坚硬石质、距元朝堽城坝址以西4公里处的堽城坝村北,改土坝为石坝,坝体用大小石块间杂铺排,并用玉米、高粱的汤汁调和石灰粉灌注,次年竣工。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新坝底宽25尺,面宽17尺,坝高11尺,南北长1200尺;共砌垒石7级,每级上缩8寸。坝体共设7个过水孔,木板闸门启闭。两端各建两个逆水雁翅和顺水雁翅。坝面用方形条石铺设,石与石之间连以铁锭,条石上下均护以铁栓。在新建石闸南部开凿河道4.5公里,连接洸河旧道,航运日盛。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这段历史被记载在了一个石碑上,如今存放在大汶河堽城堰南岸的禹王庙景区内。碑由时任兖州知府钱源立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碑文记载,堽城坝是拦截汶水,通过洸河,为济宁至临清大运河段注水,以利漕运的配套工程。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碑文内容主要包括选址、建筑过程,用工用料、建筑特点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的。碑文由明代大学士,兵、户、吏部尚书商辂撰文,书丹碑文的是明代太仆少卿李应祯,李应祯是“吴中四才子”祝允明、文征明的老师,也是明朝少有的书法大家。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该碑如今立于禹王庙殿前东庑南侧,石灰岩质,座东朝西,龟趺螭首,通高650厘米,碑身宽142厘米、厚44厘米、高321厘米,边饰錾刻山峦瑞鸟、缠枝花草纹饰。碑首篆额“造堽城石堰记”。碑文阴刻楷书,字体端庄工整,刻工精良,字径4厘米。署款与正文27行,每行3—66字不等,共1144字。

山东宁阳现明代碑刻,碑文由内阁首辅撰写,揭开500多年前一往事

碑文记载拦截汶水,通过洸河,为京杭大运河注入水量,以利漕运的配套工程堽城堰的易址、堰的建筑结构特点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等内容,是我国古代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水文碑刻,又鉴于此碑由商辂、李应祯二人撰文书丹篆额,具有很高的书法、文学、艺术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