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寻寻觅觅”,到底在寻找什么?

山野老人


先看《声声慢》全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开篇,李清照便说“寻寻觅觅”,在下文,词人也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寻什么东西,而且一个“寻觅”不够,还是两个“寻觅”,但是又没有什么寻觅的目标,这说明,其实李清照也不知道自己在寻觅什么,这是一种不知失落的失落感。

我们一直想知道,李清照的这种失落感,为什么会如此复杂、难以捉摸,且又迷人?下面,我以李清照的生平和其他诗词为辅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究李清照寻觅的目标和这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感。

一、知人论世:风烛里寻觅残年

这首词,学术界大多认为作于李清照晚年。晚年的李清照,之所以会存在她这种飘忽迷茫的失落感,和深沉的悲郁,是因为她的一生太曲折。

我们从诗句中看,“浓睡不消残酒”的少年时光毕竟已经过去,那些欢快与无忧无虑也随着时间流逝了,留下的是“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漫漫孤寂和内心的荒凉,岁月给这个老人留下的,不是祥和,而是悲苦。

家国犹在之时,云中大雁可寄锦书,可是现在,放眼望去,是满目疮痍,家国不在,锦书难寄,就算勉强寄去锦书,可是收锦书的人又在哪里呢?战火给这个老人带来的,不是家国兴旺繁盛,而是国破家亡,夫死孤寂。

自己也像这憔悴的黄花一样,惨遭时间的蹂躏,青春不再,活力不再。日子越过越慢,越过越长。

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飘零、再嫁受辱,无子无嗣、青春不在、风烛残年,李清照的词,也像她的人一样,失去朝气,失去轻快,变得沉重而悲戚

二、内心空虚,试图寻觅精神上的慰藉

在《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中,她还尚且知道落红无情,韶华易逝,她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失落的是青春,那时的她还没有很孤独,也不凄惨、冷清。

而在《声声慢》中,她不但孤独,冷清,而且凄惨,这种备受煎熬的感觉,一直都是以叠词的形式出现的,说明词人内心的凄惨、冷清、孤独是非常沉重的,悲伤到极致。

她知道,失去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同时也是寻觅不回来的。她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地体验着、孤独地忍受着这种失落感,若断若续,飘飘忽忽,迷迷茫茫。

她沉迷于失落感之中,不能自己,不能自拔。

她的这种失落感,让她很不好过,心里空荡荡的,所以她说“最难将息”,这种心里的感觉是最难调理的,但还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清照用了“三杯两盏淡酒”调理。

可是酒是淡酒啊,不太浓,不能大醉一场,忘却人间烦恼,说明喝酒不是为了浇愁,而是为了打发漫长的白昼。后来忽然听到大雁的叫声,发现自己锦书难寄,这让悲伤至极的李清照更加神伤。原本想借酒度日的她,被悲鸣的大雁引出往事,心理调整不但失败,反而令自己更加悲愁郁闷。

然而,低头一看,满地憔悴的黄花,“人老珠黄”这四个字跳入脑海,让李清照更加无奈、无望。

这一切,让李清照完全无计可施,但日子毕竟还要过下去,可是漫长的白日该怎么过呢?只得独自坐在窗边,利用外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完全放弃与老天对抗,接受排遣不了的孤独。

无论是对自己、老天,她都选择认命了,不抵抗了,只希望白天快点过去,让她的视觉能够休息。但是,雨落梧桐的声音,还声声入耳,将漫长的白日无限延长,无休无止地提醒自己:孤独、寂寞、失落、凄惨。

心情已经至此,一个“愁”字,哪里说得出词人心中的苦呢?整首词中,李清照都试图在寻找自己的精神慰藉,淡酒、黄花、大雁、梧桐、细雨,都没有成为她的精神慰藉,这些年轻时候或欢乐或美好的事物,寻到最后,无一不在告诉她,只能愁上加愁,苦上加苦。可以说,李清照在清冷孤寂中寻觅精神的慰藉,其结果还是无尽的凄冷和悲戚。

综上,寻寻觅觅,不一定有特定的寻觅目标,只是作者内心的失落感、悲伤感和空虚感的叠加。我们似乎也过这种经历,有时候心里空荡荡的,总想找点事情转移注意力,拿起事情之后,又发现毫无心思去做。我想,这种感情应该是古今共有的。

一家之言,请大家批评指正!

(图片源于网络)


书文小品


声声慢\r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r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最被后人称道的名篇。词中通过残秋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在国亡家破之后的哀苦之情。词的上片一开头就在十四字中用了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对自己凄凉心情的复杂描写。前四字说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内心的孤寂;中四字是外在环境传达给作者的感受,是寻觅后的失望;而后六字是精神极端苦痛的总概括。惨然伤残的心境偏又逢上这种“乍暖还寒时候”,自然特别需要注意身体。“最难将息”是说自己本来体质单弱,在冷暖无常的时节,更加难以调养。其实这不单指季节的影响,联系开始三句,心情的郁闷也是将息不易的原因。在这种天气,这种心情的影响下,难免有借酒去寒暖暖身体,并以酒解愁的打算,可是饮了“三杯两盏淡酒”结果如何?酒量少,酒味淡,敌不住那“晚来风急”。以上都没有直接进行景物描画,只是通过强烈的抒情来表达心绪。上片最后三句突然引出秋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里的“雁”既是作者亲见的物象,也带给词人想象的空间。旧雁的飞翔能否捎来家乡的音信?到此为止,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凄苦似乎已经尽情抒发,但更为煎熬悲痛的哀伤还是留给了下片。\r

词的下半阙,紧接上片,开头用三句描绘最具有时令特征的菊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第一句说菊花凋谢之多,第二句说莉花零落的形态,第三句说菊花无人赏玩的苦况。这都可以看作是作者如今的真实写照。既然陷入这种境地,自有度日如年的感慨。下面好象是自言自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语气极为沉痛。不说长夜漫漫,却言天黑难挨,可见愁苦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然而这时偏偏又逢凄风中的苦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上句取意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及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但“兼”字和“细”字,更为细腻地写出了愁人的苦闷,不用滴到天明,已是滴透作者的悲凉之心,终于引出了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联系上面一系列的渲染,显然下ー个“愁”字是远远不够的,可是除了“愁”又能用什么呢?以愁字收束,余韵无穷。\r

《声声慢》之所以流传不衰,是因为它最真切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悲伤,甚至相当消沉乃至绝望的心情,词中最为后世激赏的又是开头的十四个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这种“创意出奇”,确实如周济所论:“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介存斋论词杂著》)。它虽字数仅占全词的七分之一,但却为全篇奠定基调,起到统领全局,直贯篇终的作用。不但准确地表现出作者感情活动的层次,而且使后面的景物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尾的叠字“点点滴滴”也照应开篇,使全词浑然一体,这些叠字都用的是唇齿音,声情口吻与词的内在情绪和谐统一,表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杰出才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称起始的叠字手法是“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贵耳集》)也并不是过分的赞美之词。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


“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是有着家国情怀的诗人眷恋故国热土不变的痴情。晚年的李清照,不但经历了国家破碎,亲人死别的悲残遭遇,而且在流亡逃难的途路上历尽千辛万苦和无端的灾难。她最后只落得一无所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腔悲楚孤苦无处可诉,惟有手中之笔,方能排遣内心的孤独之感,抒发自身的遭遇和对故国热土的思念之情,“寻觅”逝去的一切,可又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长唳。

为了增强词作的表现效果和抒发诗人内心深处痴热的情感,李清照用了一连串“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重叠词,通过自身悲惨凄凉的遭遇,把满怀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是古代诗歌史上绝无仅有的著名女诗人,“婉约派”词风的开创者。她后期的词作老成持重,一脱缠绵婉约之气,尽显沧凉悲壮之感。

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晚年所作,此时她自觉回乡无望,又孤苦伶仃,日夜借酒浇愁,麻痹自己。所以,这首词词意哀婉悲怆,落寞凄凉,如泣如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晚年的李清照,在孤独落寞中所能寻觅的,惟有“落叶归根”般的故国情怀,和思亲念旧之间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黄土情愫




从李清照的名句【东篱把酒黄昏后…………人比黄花瘦】可以看出李清照寻的是东篱陶渊明,觅的是黄花。




李清照在黄婚去东篱,或许去赴月下之约,迟到的阿明,让李清照左顾右盼,有牧童经过,李清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黄花村。李清照看着一路的黄花铺向天涯,微风轻抚绸裙,暗香盈袖,顿感自己纤纤玉体宛如黄花之瘦美。



李清照以东篱入句,可见对陶渊明崇拜之余又多一层暗恋,陶渊明喜菊,李清照爱黄花,二人可谓志同道合,于艺术境界而言,正是此唱彼随的天作之合。李清照黄婚私约东篱且把酒,美人微醉,桃面如春,体若黄花,美哉渊明,乐哉东篱。



从李清照自比黄花,暗喻自己虽然历经婚姻,还是个黄花大闺女,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丈夫赵明诚前列腺有问题,后来赵明诚英年早逝,也是死于前列腺。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寻的是爱,觅的是心中男神陶渊明。词义哀怨凄凉,根据专家估计,陶渊明就是读了李清照这首荡气回肠的词作,痛哭三天三夜,避世桃花源。



李清照的词,深情之处憾人心脾,催人泪下,美丽多才的李清照,纵然寻寻觅觅,这朵天涯的小黄花依然在风雨中摇拽,孤独于炎凉的世间。



陶渊明走出桃花源时,踏破铁鞋,寻寻觅觅,两个惺惺相惜的人终于寻觅到华山,自古华山一条路,二人相逢,无言泪多,华山古道,残阳如血,李清照依偎在陶渊明怀抱,远处传来一曲高山流水,一人站于华山之巅,哈哈大笑道,好一对恩爱人,陶兄一向可好?陶渊明道,黄兄安好。山巅之人正是桃花岛主黄药师。黄药师道,李妹爱黄花,渊明爱黄兄,哥是闲云野鹤之人,明弟勿归桃花源,哥把桃花岛送与弟作为贺礼,愿你们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笑声渐行渐远。



白这个颜色


李清照“寻寻觅觅”一句出自其词《声声慢》,《声声慢》一词写于其晚年。

李清照的晚年可谓无依无靠,晚景凄凉,如果一生都在这种状况下度过,那么也许感觉会麻木或无尽的痛苦。

但曾经的快乐与幸福,相思与离愁,背叛与欺骗,国破与家亡,奔逃与流落,交织缠绕,也就酿出了复杂的情绪,因此也使得《声声慢》一个愁字道不尽。

此词最为人反复咀嚼地莫过于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周济认为此十四字乃锻炼而成,非偶然拈得之。除音乐上的刻意安排之外,更隐含的丰富复杂的情感。

寻寻觅觅,寻什么 ,觅什么?于本词中所呈现的物象,所可见者是举头见到飞雁?是园中盛开的菊花?还是那黄昏中的秋雨梧桐?

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这是对丈夫的相思;

亦是”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的哀怨;

也有”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的友情期盼,

更是南渡后”归鸿声断残云碧“的无尽乡愁。

雁来钩沉,雁过还空。也许这满园菊花可以慰藉心灵吧,

词人曾赞过菊本是”“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的清幽高洁。这何尝不是易安的自比呢,但再美好的心灵也不能如愿与所钟爱之人“无限依依”,终是“泪洒纨扇”,一度见弃于明诚。

还有那相思离苦,与菊在西风中相对,见证着她的”人比黄花瘦“。

如今更是家破人亡,所可望者,隐隐还有那乡国。

词对乡国的思念亦如“仲宣怀远更凄凉”,如果向时还有那“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强自开解。

此时却是菊花虽盛,人尽憔悴。在潜意识中,作者当是对归乡不抱希望了吧。

再有那黄昏中的雨打梧桐,易安有词《忆秦娥》中有句云:“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又有《鹧鸪天》句云: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是一种无边的寂寞一次次来袭,伴着对往日的离愁与今日的乡思。

在词人一生中,所重者乃少女时的欢乐无忧的生活,与婚后曾经的志同道合,亦兼着士大夫对家国的关注。所伤者乃明诚曾经的离弃,二婚的被歁骗,更是乡国已远,故国难复的痛苦。这也就使得词人南渡后的词基调沉郁忧伤。

但一个在童年时得到满足的人来讲,既使晚年生活中安全需要不能满足,爱的需要不能满足,也不会让她放弃追求人生的价值。

这也就有了词人为什么敢于开启第二段婚姻,又在第二段婚姻不得意的情况下也敢于离婚。

也就有了她在国破家亡孤苦寂寞的情况下还是想着开解自己,哪怕一杯酒,”也莫负东篱菊蕊黄“,哪怕”物是人非事事休“,但”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由此,其《声声慢》中的这首句”寻寻觅觅“,焉又不是其不甘于这凄苦悲愁,要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得到些安慰?尽管拟在双溪泛轻舟,又”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尽管要 ”寻寻觅觅“些聊可慰藉的物事,最终却也不过”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显然,这是一种男性视角下的评论,也就是古代文人并不是不知道女子能诗文,但从来是一种“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心态,也因此,《声声慢》一出,“妇人能创意出奇如此“,从未有过男性文人会想到如此的创意,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羡慕激赏。

因此,张端义《贵耳集》赞: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茶香炖鱼


李清照“寻寻觅觅”,是晚年心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的一种下意识动作,并不是真的为了寻找什么,这和她晚年的不幸遭遇关系密切。

1、晚年的不幸遭遇

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李清照遍尝了国破、家亡、夫死、收藏的文物丢失的惨痛经历,不仅如此,更让她痛苦不堪的,还有再嫁张汝舟并与其离婚。赵明诚死后,张汝舟以赵明诚同学的身份接近李清照,对其百般呵护,博得李清照的好感,其实他是为了得到李清照夫妇收藏的金石字画。结果他与李清照再婚后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对其拳脚相加,简直是赤裸裸的家暴。

李清照忍无可忍,向官府检具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欺君之罪,最终离婚成功。按照当时法律,李清照被关押,后得綦崇礼相救,得以出狱。

2、寻找什么

此时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文物丢失、再婚失败、坐牢等等,她“寻寻觅觅”,在寻找什么?这只是她当时心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的下意识动作,并不是真的在寻找什么。家庭幸福能找回来吗?不能!赵明诚能找回来吗?不能!丢失的藏品能找回来吗?也不能!损失的清誉能找回来吗?更不能!她所失去的东西都是找不回来的。“寻寻觅觅”四个字,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李清照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态。

3、寻找的结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的结果,就是冷冷清清。她独自一人,找来找去,什么也找不到,找到的只有这“冷冷清清”。这种孤寂,是彻骨的寒冷,就像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凄凄惨惨戚戚”是她的心里感受。她是才女,曾经有过幸福的生活,现在和命运抗争,得到的也只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综合来看,李清照“寻寻觅觅”,是晚年心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的一种下意识动作,并不是真的为了寻找什么。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梅鹤读书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素有名家好评,然多是着眼起头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或评“无斧凿痕”,或评“创意出奇”,更有好评认为“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些评价当然不能说不对,然只观表现手法,不顾词中悲意,此乃舍本逐末,不懂易安心思。

幸有梁启超先生,算是读懂了此词,他感慨:

“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梁先生说的“茕独凄惶”正是此词的感情基调,“一字一泪”可见他感同身受,“咬着牙根咽下”更非无情者所懂,对此,六甲番人深以为然,十四叠字不过是营造悲伤气氛,道出清照内心的空虚寂寞、百无聊赖,此时虽有凄惨悲意,但意象仍不完整,只能算是铺垫,我们也只能远远看到清照孤寂的身影,隐约听到她在低声倾诉。

接下来清照方才补叙季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有人根据下句黄花、大雁等意象理解成秋天小阳春,但六甲番人还是认为这是春天,江南花开得早,清明前后已有花谢了,春季乍暖还寒,最易感染风寒,清照此时已是中年,孀居独处,无人照顾,甚是可怜,所以“最难将息”,即便“三杯两盏淡酒”,又“怎敌他、晚来风急?”,正伤心时,又见旧时大雁北飞,“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她另外一首词《武陵春·春晚》所说的感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至此,我们仿佛看到冷清天气,清照独处孤寂,正借酒浇愁,睹物思人。

下片明显难写,上片已悲甚,凄意尽出,不过清照却另起重写眼前景物,似乎刚目送大雁归去,低头却见花落纷飞,“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不禁顾影自怜“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而细雨偏又不解风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最后清照只能一声低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欲说还休,即使说了无人懂,其中悲婉凄楚,无情者不能懂,不经孤独者不能懂,而有情之孤独者却不忍再读,再读已是泪流满面。

细细体会全词意境,再回到起头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清照在寻寻觅觅什么呢?《诗词库》解释“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虽然不能说不对,但总觉公式化,六甲番人认为,清照此时应是在寻觅内心的温暖,寻觅不得才会出现内心的冷清,才会面带凄惨悲戚。

想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温暖的,可终其一生,又有几人能寻到内心的温暖呢?我的你若在,温暖自然在,你若不在了,世界便只剩了冷清。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大家关注。


六甲番人


这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声声慢》,大家都很熟悉了。最有名的是开头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串的叠词,瞬间就把人带到一种孤独无助、情态凄凉的意境之中。李清照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北宋危亡作为分割线。在国家还是太平的时候(虽然已经是表面现象),她的生活还是过得不错的。出身好,年轻貌美有才华,还嫁给了如意郎君,没事就写上一首词打发时间。那时候的词风,满纸透出的都是闲情雅致。看过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点都看不出忧伤的影子,倒感觉有一种幸福爆棚的“慵懒”。等到国破山河碎,匆匆南渡,最后只剩下孤身一人,晚景凄凉,写出来的词,无不流露出极度的感伤和悲哀。这首《声声慢》就是她后半生的代表作。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她,还在寻找什么?其实已经没什么可以寻找的了,她哪里会不知道,不过发出一种绝望的沉吟罢了。曾经经历过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此时此刻,她能抓住的,也许只有回忆,也许只有空气……



与君未央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此时国破家亡,山河凋零,李清照的词一改往日的明媚活泼,变得凄婉哀伤。

整首词仿佛一个伤心人在絮絮倾诉。天气凉了,一个人冷冷清清的,喝杯清淡的酒吧,可也抵御不了寒气逼人。空中飞过的大雁,是曾经给我捎过信的那只吧?菊花开得正盛,可我却没有心绪去采摘。黄昏飘起了秋雨,点点滴滴,打在梧桐叶上,如满怀的愁绪在心底氤氲。

这词极富音律感,文字优美,余韵袅袅,读来口齿噙香。连用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首,一个孤寂、无所适从的女子如在眼前。她寻寻觅觅,在寻找什么?

寻国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夏五月,金兵攻破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俘,连同皇族贵胄、皇亲国戚、文武重臣,约三千余人,被押往金国,北宋亡。秋八月,李清照载书十五车南下,与先期到金陵的赵明诚会合。他们再也没有岁月静好的生活了。

此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根本不想收复北方失地。朝廷没志气,纵有仁人志士慷慨激昂又能如何?此时的李清照写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寻家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破何以家为?李清照在青州的家,十余屋书册因兵变被焚。李清照夫妇随官兵南下,开始了飘摇的生活。开始赵明诚在建康做知府,但是发生兵变,他们逃离建康,到了浙江。期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藏书、金石几乎丢失殆尽。

寻夫

公元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当时李清照四十六岁。赵明诚和李清照不仅是夫妻,还是灵魂的伴侣。赵明诚的去世,使李清照深深地沉浸在忧伤里。再也没有“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欢愉,再也没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的雅致。剩下的只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刻骨思念。

国破,家亡,夫死,李清照怎能不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淡看云起,静观花落,我是知天命之年的70后女子淡看云起,欢迎批评指正!


淡看云起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抒写永恒的愁绪,表现出作者高超抒情艺术。

李清照的作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该词是作者的后期作品,写于国破,家亡,夫死之时。


寻寻觅觅,寻找的是:国家和平稳定,家庭幸福和谐,夫妻琴棋书画相唱和的生活。


观点如下:


李清照的词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她善于运用经过提炼的口语入词,而且用白描的手法驱辞造意,形成浅净畅达的特色。这方面与柳永有相似之处。


但由于经过了加工和提炼,因而不像柳词那样俗甚至庸俗。而是更接近李后主俗中见雅、淡而有韵的风致。从而使李清照词的语言具有通俗、优美、清新、富有表现力等特点。


她的生活道路与那个乱离的时代紧紧连在一起,而她的文学创作又与其生活道路紧密相连。因此,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很自然地以靖康二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下对这个时期分别作介绍和论述。


前期(1084-1126)。


李清照18岁时,嫁太学生赵明诚为妻。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他们的婚姻非常美满,感情尤其深厚,确是一对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的夫妻。婚后,二人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校勘古籍、赏玩字画。


他们把整个生活都建筑在艺术的基础上。十年之间他们所收集的金石书画、文物古籍、竟多达十余屋。李清照就在这样一个艺术化了的家庭里过着悠闲安逸、优裕舒适的生活。


后期(1127-1151至1156年间)。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44岁。东京沦陷,金兵掳走徽、钦二宗。北宋灭亡。即发生了有名的“靖康之难”。五月,赵构在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开始。


金人的兵火,毁灭了李清照与赵明诚美满的家庭生活和艺术空间。他俩只得带着最珍贵的一部分金石书画,匆匆避兵江南。


从此,一件又一件不幸的事接连发生。乱世之际,赵明诚病死于赴任潮州太守的途中。时为建炎三年(1129)八月,李清照年仅46岁。


赵明诚的去世,对李清照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从此之后,李清照一身承受着国破和家亡的双重痛苦。在奔亡道路中,金石文物又损失殆尽。


在三个多月的时间中,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走了约三千里的路程。她只身流落于杭州、越兴、台州、金华一带。过着孤独离沛的流亡生活。


此间,又发生了改嫁的悲剧。李清照晚年定居杭州,过着孤苦凄凉的晚年生活。在极尽寂寞凄楚中走完了人生的道路。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虽然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多。但是,她丈夫的死去、自己的贫穷流浪以及改嫁的悲剧,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和封建势力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是一个历史的受难者。靖康以后,国破、家亡、夫死的惨痛,使李清照忧愤深广。


在其词中以时代的大悲剧为背景,把个人沉重的不幸与社会的灾难,个人的颠沛流离之苦、茕独凄惶之悲、与国家的山河破碎之恨、生民涂炭之劫、紧紧结合起来。形成忧愤深沉、凄怆悲壮的格调。


综上所述:寻寻觅觅,寻找的是国家和平稳定,家庭幸福和谐,夫妻艺术唱和的生活。

个见浅陋,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文友参与探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