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大、李陸大:為善最樂的慈善昆仲

家鄉道路崎嶇,他們捐資修橋築路,改善家鄉交通環境;山區教育落後,他們慷慨解囊興學助教,創辦“慈山學園”;哥哥捐助項目眾多,堅持不以自己名字命名;弟弟捐贈巨資用於祖籍國扶貧事業,名字被推薦用於命名小行星

人物簡介

李尚大(1920年—2008年),祖籍福建泉州安溪,印尼著名慈善家。

李陸大(1923年—2007年),祖籍福建泉州安溪,新加坡著名慈善家。

李尚大、李陸大昆仲年少時求學於泉州、廈門,學成後先在學校當老師,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往印尼、新加坡等地經商。在海外事業有成後,對故土有著深厚感情的兄弟倆於上世紀80年代先後返鄉,捐出巨資修建學校、醫院、公路、橋樑等等,為祖籍國教育、醫療、交通、養老、扶貧等公益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李尚大、李陆大:为善最乐的慈善昆仲

李尚大(右二)回鄉時,時常到慈山學校與師生們談心。(陳賢能 供圖)

李尚大、李陆大:为善最乐的慈善昆仲

李陸大(右二)回鄉時與安溪縣領導商量家鄉建設(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 供圖)

李尚大、李陆大:为善最乐的慈善昆仲

黎明職業大學裡,李尚大捐贈的慈山大樓。 (黎明職業大學 供圖)

李尚大、李陆大:为善最乐的慈善昆仲

安溪陸大醫院建成,極大地方便周邊群眾就醫。 (黃志陽 供圖)

李尚大、李陆大:为善最乐的慈善昆仲

李尚大(左二)與李陸大(右二)兄弟情深(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 供圖)

敢闖敢拼誠信經商 異國他鄉創業有成

安溪湖頭歷史上人文薈萃,名臣與碩學之士輩出,是清朝名相李光地故里。近代以來,這裡同樣湧現出一批批愛國愛鄉的有志之士,李尚大、李陸大昆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1920年和1923年,李尚大、李陸大先後出生,父親李瑤悌是當地知名人士,母親姚卡是位勤儉善良的家庭婦女。李瑤悌對家鄉公益事業十分熱心,為便利當地學子就學,於1923年倡議創辦慈山小學,李尚大、李陸大童年也就讀於此。

1931年,父親突患重疾,不幸病逝。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這個和諧平靜的家庭遭受沉重打擊。雖然家中有一些微薄的資產,但失去父親這一家庭支柱後,要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並非易事。不過,勤儉持家的母親堅信讀書成才的道理,在家庭經濟十分拮据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將子女們送進學堂。

“我自幼就是一個極調皮的孩子,八九歲就會呼朋引伴賭博,偷自己家的東西,認識我父母的親友看我那樣,都會搖頭嘆息。我母親為此不知哭了多少回,但她仍然不死心,相信教育的作用,硬是把我往學校裡送,總算讓我念完大學。大學畢業後雖然沒什麼成就,不過幸運的是沒變成壞人。”時隔幾十年後,李尚大回憶起自己的少年時光,感慨不已。

李尚大先後在安溪、廈門的多所學校學習,在廈門雙十中學、集美中學完成中學學業,1947年從福州的福建學院畢業後,應聘到安溪藍溪中學任校長;而李陸大則先後就讀於集美中學和廈門大學,畢業後受聘於集美財經學校任教。正是母親對教育的執著,老師對學生的關愛,造就了兄弟倆的品格與才識,對日後他們鍾情教育、尊師重教、興學育才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48年,國內局勢風雲變幻,李尚大前往香港,在那裡度過一段艱辛時光,並於1952年輾轉前往印尼。初到印尼,他先是在一家商行當職員邊幹邊學,很快掌握了經商知識。不久,自幼聰穎、敢幹敢闖的他與友人合作成立一家進出口公司,經營土特產品及花布生意。在他的誠信經營下,公司生意興隆,規模也不斷擴大。上世紀50年代末,弟弟李陸大也告別家鄉,移居香港經商,開始人生另一段旅程。

上世紀60年代,國際市場木材價格不斷上揚,而印尼又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可供開採。瞅準商機的李尚大、李陸大昆仲將此前經商積累的資金投入木材業,創立和聲(木材)有限公司,在印尼、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主營木柴種植、砍伐、加工、出口等業務。隨著公司業務不斷髮展,還兼營鋼鐵廠、房地產、棕櫚油等行業。此後,兄弟倆發揮閩南人“愛拼敢贏”的精神,事業蒸蒸日上,經過幾十年積累,分別成為印尼、新加坡兩地享有盛譽的華人企業家。

心念故土回鄉捐資 修橋築路興教助學

雖然身居異國他鄉,但李尚大、李陸大昆仲卻時刻心繫故鄉。1985年,帶著一顆熾熱的赤子之心,李尚大回到了闊別近四十年的故鄉。“我生在安溪,長在安溪,總是盼望用我的餘生回饋養育我的故鄉。”站在家鄉的土地上,眼前貧瘠、落後與閉塞的情形,以及鄉親們努力擺脫貧困的身影,令他百感交集。站在父親曾經創辦、兄弟倆曾經就讀過的慈山小學校園,破舊的校舍令他流下感傷的淚水,也堅定了他為家鄉建設盡心力的決心。

“為了家鄉我願意獻出微薄的力量,希望對她有一點好處,達到脫貧的目的。”此後,李尚大與胞弟李陸大一起,在重建慈山小學基礎上,聯手創建慈山學校初中部,於1989年秋季正式招生;同時,他們還攜手創建慈山財經中專學校(現為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慈山分院),於1992年秋季面向全省招生;1990年,李尚大力排眾議,接手坐落於湖頭五閬山麓、瀕臨停辦的安溪農業中學(現為安溪慈山農業學校),捐建教學樓,添置教學設備,並積極尋求福建省農科院、福建農業大學的指導幫助,最終使學校重煥生機;李陸大、吳聖君伉儷1992年回鄉,即以吳聖君的名義,捐巨資創建慈山幼兒園……這四所學校共同構成了如今別具特色的慈山學園,並且經過三十多年持續不斷地投入和建設,規模越來越大。

同時,為改善安溪山區的交通狀況,兄弟倆或合捐或單獨捐資為家鄉修橋築路,先後幫助安溪開鑿通往廈門的龍門隧道,修建安湖公路,在湖頭興建振羽大橋、昆祝橋,鋪設湖頭中山街和瑤閘路水泥路面,修築長坑至衡陽的公路和橋樑,捐建湖上鄉的飛新橋和慈恩橋等,這些都極大地方便當地群眾來往通行。

所捐公益項目眾多 多以恩師名字命名

1990年起,李尚大把生意交給兩個兒子打理,自己一年回國三四趟。每次從海外回來,他總要在學校同師生們住上一些日子。“尚大先生每次回來,經常悄悄去聽課,看學生出的黑板報,還饒有興致地參加學校的運動會、文娛晚會等活動,與師生們一起聊天談心,一談就是一兩個小時。” 慈山學校德育處主任陳賢能回憶,李尚大經常對老師們提起:“我從小不肯好好唸書,是教育的力量改造了我。我永遠感念我的慈母堅持把我留在學校裡,由我的事實證明教育對人對社會的重要性。”

李尚大寄語教師:“當老師一定要兢兢業業,將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對成績不好的同學,要有更大的責任教好他、培養他、愛護他,不可遺棄他。”他和學生們親切交談,諄諄告誡:“你們不單要念好書,尤其重要是學做人,保有茁壯的身體。我希望,凡是慈山學校畢業的學生,以後都是造福國家社會的精英。”

李尚大捐資興學並不侷限在安溪本地,所捐項目雖然眾多,卻從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1994年,黎明職業大學準備在中心市區東海建設新校區,他主動請纓承擔新校區一期工程建設的全部費用,先後興建的教學樓分別以中小學老師吳龍江、陳後潮、張聖才,廈門大學原校長汪德耀,著名僑領黃丹季,福建省老領導項南的名字命名,為該校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今日能有小小的成就,可以說都是老師們給我的。這些大樓多數用我老師的名字命名,既是為紀念過去對我有很大影響的老師,也是作為對今天從事教育的老師們的一種鼓勵……”他滿懷深情地說。

此外,李尚大還先後為華僑大學捐資興建校舍,協助著名音樂家蔡繼琨籌建福建音樂學院,支持推動廈門大學創辦醫學院,致信時任福建省有關領導,建議將廈門集美原有5所高校合併,創辦集美大學……

“鐵觀音”是安溪的特產,過去由於沒有茶葉的直接出口權,茶農收益低,生產積極性不高,安溪得天獨厚的優勢得不到發揮,制約了經濟的發展。為此,他親自撰寫了一份調查報告,題為《為我安溪人請命》,利用各種機會向中央、省領導反映。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幫助下,安溪終於在1996年獲得國家賦予的茶葉出口權,極大地促進了安溪茶產業的發展。

辦敬老宴三十餘載 捐巨資助西部扶貧

作為慈山幼兒園的創建者,李陸大十分關心幼兒園的發展,每次回鄉都會到幼兒園參觀走訪,並提出相關建議。在幼兒園工作二十餘年,如今已是園長的王麗娜清楚地記得,為滿足更多孩子的求學需求,2006年李陸大再次慷慨捐資,對學校進行擴建,一個月內兩次回到家鄉,就學校擴建事宜提出具體意見。“陸大先生講話輕聲細語、循循善誘,思考問題也十分細緻周到。他擔心孩子們冬天上學會冷,要求建教室時一定要做保溫層;擔心孩子們課間玩耍不安全,要求樓梯拐彎處縫隙、樓道走廊欄杆間距都不能太大;為避免孩子上課受到外界干擾,要求必須做好建築的隔音工程……”

除了捐資助學,李陸大還熱心參與家鄉各項公益事業。“我母親曾告訴我們,一個人若餓肚子會痛苦,受寒挨凍也會很痛苦。所以,我們有能力時就要幫助別人。”李陸大謹遵當年母親的教誨。1988年起,他連續十幾年於元旦前後,在家鄉舉辦“迎春敬老宴”,凡安溪縣城年滿60歲以上老人都可赴宴。1996年起,他在老家舉辦湖頭李氏宗親新春敬老活動,邀請年過花甲的老人們聚餐,給他們發慰問金,至今也有二十餘載,從未中斷。

李陸大還重視文物保護。如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安溪文廟及清朝名相李光地讀書處和故居年久失修,他得知後捐資予以修建,使古蹟重現光彩。除了家鄉外,他還鼎力支持廈門中山醫院的擴建工程,捐款建立醫院製藥中心,並將醫院每年收益全數用於改善職工福利,以鼓勵員工盡心盡力為病人服務。

1994年,李陸大慷慨解囊,為中國扶貧基金會捐款100萬美元,用於幫扶國家西部貧困地區。為表彰李陸大對我國扶貧事業的貢獻,中國扶貧基金會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鄭重推薦,後經國際小行星中心批准,將該臺1980年在金牛座首次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李陸大星”。“中國是我的故鄉,我在這片土地上出生成長,這裡是我的根之所在。當我在海外創業略有成就時,最大的心願,就是能為故鄉和故鄉的父老鄉親奉獻綿薄之力。我所做的微不足道,但我希望以自己的努力為故鄉的發展助一臂之力,造就更多的棟樑之材,為中國添一抹光彩。”1996年,在“李陸大星”命名典禮上,他動情地說。

慈善事業子女接棒 繼續助力家鄉發展

李尚大、李陸大昆仲不僅自己率先垂範支持家鄉建設,還帶動海外僑親關心、捐助家鄉建設,對自己的子女更是言傳身教。

1991年底,李尚大帶著子孫三代回到湖頭。次年,他再度帶著全家人回家鄉參觀慈山學園。他要求子女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堅持把慈山學園辦下去,而且要越辦越好。他欣慰地說:“我在家鄉所做的一點善事,已得到兒女們的統一認識,未了的事業後繼有人,我已無後顧之憂,感到高興與安慰。”

李尚大去世後,他的子女們在香港成立李尚大慈善基金會。他的兒子李川羽、李龍羽遵循父親教誨,持續不斷關心和支持家鄉教育、文體、交通、養老等各項公益事業發展。2009年至今,李川羽、李龍羽昆仲先後捐資建設慈山學校,支持安溪崇德中學、俊民中學發展和慈山農業學校的改造,設立湖頭隴西李氏教育基金和上東老人福利金,新建湖頭尚大公園及尚大道路等。2019年,李川羽多次回到家鄉,實地察看修建中的慈山學校體育館、慈山農業學校一、二期改造工程和綜合訓練樓項目,以及慈山農業學校僑建三期工程——實訓綜合大樓的建設情況。

“為善最樂!你能夠幫忙人家就是好事,你在內心上、在精神上,都會感到很舒服。”2006年,李陸大在其外孫大學畢業時,在家長留言欄這樣寫道。2005年底,李陸大回鄉時,目睹家鄉湖頭醫院建築老舊、院區狹小,就決定建設一所醫院,以改善湖頭鎮及周邊鄉鎮百姓的就醫條件。在醫院籌建期間,他突然與世長辭,其家人決心完成他未竟的醫院建設,無償提供醫院的建設用地並捐資用於醫院建設。經過三年多時間緊張建設,醫院於2011年竣工並正式投入使用。為了紀念李陸大關心家鄉的醫療衛生事業,醫院取名“安溪陸大醫院”。

“醫院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湖頭鎮及周邊鄉鎮群眾的就醫條件,為安溪‘北線’近40萬群眾提供醫療、急救、預防、保健等綜合衛生服務。”安溪陸大醫院院長黃志陽介紹,醫院120急救站為安溪“北線”茶鄉提供急救綠色通道,為湖頭鎮範圍內提供24小時的院前急救服務。

今年1月9日,一年一度的湖頭李氏宗親新春敬老活動如期舉辦。當天中午,當地六十歲以上的李氏宗親陸續前來赴宴,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氏宗親新春敬老活動是家父李陸大發起的,也是家父的心願,寄託了他對家鄉深深的感恩之情。這樣的活動我們會一直舉辦下去,讓尊老敬老、為善最樂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李陸大女兒李鳴羽說。□本報記者 許文龍 通訊員 葉妍 林偉彬

專家點評

■林少川(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

李尚大、李陸大昆仲的事蹟,令人感動和敬佩,也讓我們看到了兩點,一是教育的成功,二是慈善精神的傳承。

兄弟倆的母親堅信教育培養人才的理念,在痛失家庭頂樑柱、社會動盪不安、孩子年少頑皮等眾多困難之下,仍堅持將孩子送進學堂,接受教育的洗禮,為他們日後成才、成功打下基礎。其次,他們年少時均就讀於著名華僑陳嘉庚創辦的集美中學,深受“嘉庚精神”影響,讀書期間老師的諄諄教誨,使他們功成名就之後,慷慨解囊興學助教、修橋鋪路、扶貧濟困,傾力參與祖籍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

更為重要的是,兄弟倆經常帶著兒孫們回國,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國,通過言傳身教,將這種無私奉獻的慈善精神傳遞給子女。在兩人逝世後,他們的子女秉承父志,繼續關心和支持祖籍國和家鄉的各項公益事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