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忍死偷生廿載餘,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債應填補,總比鴻毛也不如。”——吳偉業《臨終詩》


甲申之變,明清易祚。


面對滿清八旗鐵蹄,文人士大夫中以身殉節者,誓而抗清者,比比皆是。眾人不惜捨身成仁,以死謝國,其氣節之高,心志之堅,令人敬畏。此鼎革之際,誠可謂“青山遍埋忠骨,英魂血染荒丘”。


然自古以來,乾坤交替或日月倒懸時,忠賢有之,披髮避世者有之,淪為貳臣者亦是不乏。如洪承疇、錢謙益、王鐸等,或名利所誘,或貪生所累,或兵鋒所迫,緣由諸多,最終皆降清入仕。為彰顯忠貞,乾隆皇帝更是詔令國史館修編《貳臣傳》,列名其中者,不免身名交敗,後世亦口誅筆伐,非議不止。


另有大節有虧者,即由遺逸而失路為貳臣,如詩人吳偉業。其才華橫溢,世受明朝皇恩,國殤時痛心疾首,幾欲自縊,然終因老親在堂,未得取義。此後結社雅集,詩文唱和不絕,不再過問政事,成為遺民故老,惴惴悲嘆。


無奈社稷鼎定後,為緩和滿漢之間矛盾,不少明代遺老為世所逼,只得事奉新朝。而吳偉業於漢人士子中聲望甚隆,自是首當其衝,被迫應詔北上,蝕盡風骨。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吳偉業(1609—1672)


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漢族,江蘇太倉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左庶子等職。清順治十年(1653)被迫應詔北上,次年被授予秘書院侍講,後升國子監祭酒。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後人稱之為“梅村體”。


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吳偉業對於自己屈節仕清,痛悔無緒,常借詩詞,以寫心中鬱結。如其於《賀新郎·病中有感》一詞中,雲:“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艾灸眉頭瓜噴鼻,今日須難決絕。早患苦、重來千疊。脫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


或晚年詩曰“胸中惡氣久漫漫,觸事難平任結蟠。塊磊怎消醫怎識?唯將痛苦付沈瀾。


如此“心力俱枯”,無怪乎吳偉業於《與子隙疏》中,會哀嘆自己“牽戀骨肉,逡巡失身,此吾萬古慚愧,無面目以見烈皇帝及伯祥諸君子,而為後世儒者所笑也。”(卷《與子隙疏》作於其卒前不到一月)


其中“烈皇帝”即崇禎皇帝,“伯祥”為楊廷麟,與其相知至深,清兵陷城後,投水殉國。


在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後,吳偉業不遺餘力救圖存亡,欲挽大廈之將傾。弘光朝時,其任少詹事,無奈大明朝行將就木,風雨飄搖,朝野又腐敗不堪,吳偉業知天下事已實不可為,方憤然辭歸,拂衣歸裡。


筆者私以為,古人極重氣節,吳偉業背棄君臣之義,並非仕途心猿意馬,實是迫而為之。在朝代更迭之時,其有經世高才,又負詞林名望,倘一息尚存,便無可脫逃成為新朝穩固亂局之棋子。



此由吳偉業“崇禎甲申秋日”所書之《神女賦》亦可窺見一二。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吳偉業 書法 顧沄 補繪

行書臨李邕《神女賦》並梅邨圖卷

手卷 水墨紙本

書法:25×379cm 

繪畫:30×229cm 

說明:此卷經馬德宏,朱箝盦、朱榮爵遞藏。


題簽:

吳梅邨書神女賦顧若波補圖合璧卷。
題識:
1.崇禎甲申(1644年)秋日,臨北海書法,吳偉業。
2. 枳籬茅舍掩蒼苔,乞竹分花手自栽。不好詣人貪客過,慣遲作答愛書來。閒窗聽雨攤詩卷,獨樹看雲上嘯臺。桑落酒香廬柑美,釣船斜系草堂開。梅邨在太倉街西,本王銓部士驥舊業,名賁園。吳祭酒偉業斥而新之,改今名,有樂志堂、梅花庵、交蘆庵、嬌雪樓、鹿樵溪舍、榿亭、蒼溪亭諸勝,經兵火後無復存者。因憶其詩擬成一圖。時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花朝,書於網獅園。雲壺顧沄。


鈐印:偉業、俊公氏、顧沄
收藏印:箝盦、子孫寶之、雲松館、靖侯鑑賞、蛟川馬氏珍藏、兩溪軒藏、漢廬珍藏


是卷為吳偉業“崇禎甲申秋日”臨摹唐代李邕書宋玉《神女賦》,後海上名家顧沄補繪梅邨圖,書畫合壁,殊是珍貴。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吳偉業 行書臨李邕《神女賦》 款識


眾所周知,“甲申年”崇禎皇帝以身殉國,甚為悲壯。而崇禎皇帝對吳偉業有著知遇天恩。其少年得志,二十三歲時即高中榜眼,卻因科舉連捷而受質疑。為平息“舞弊”之嫌,崇禎皇帝親批其文章“正大博雅,足式詭靡”,使得吳偉業聲名鵲起。


因此其對於崇禎皇帝的“似海君恩”,可謂刻苦銘心。想來當初吳偉業臨寫此卷,落款“崇禎甲申”時,面對山河破碎,君王蒙難,同僚舊友又相繼捨身取義,何如不悽咽,如何不感慨萬千!


其臨寫內容為唐代書法家李邕所書《神女賦》。該賦作“求神女而不得”,後世不少士子文人以此隱喻“仕途進退浮沉之困境”,同時又以“男女之情”見“君臣之義”。吳偉業擇此為題材,或深感“於我心有慼慼焉”。



李邕為行書碑文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後主贊其"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則載:"李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王右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


李邕(678—747),字泰和,鄂州江夏人。 唐朝大臣、書法家,文選學士李善之子。歷任校書郎,遷左拾遺等,後轉北海太守,史稱“李北海”。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是卷,吳偉業所書《神女賦》,書風豪挺,結體茂密,可見其書法造詣之深,蓋為“詩名”所掩也。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吳偉業 行書臨李邕《神女賦》 細節圖(一)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吳偉業 行書臨李邕《神女賦》 細節圖(二)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吳偉業 行書臨李邕《神女賦》 細節圖(三)


事實上,吳偉業書法於其時名家輩出之明末清初文壇中,可謂獨樹一幟。其主學唐宋,由現存書跡可知,多是抄錄詩詞或是手札一類行草書,用筆純熟,轉折連綿,因勢取勝。 而此卷則穠纖間出,筋骨老健,風神灑落,有唐人韻致也。


卷後由顧沄補繪梅邨圖,畫中墨法明潤秀雅,筆意疏古清麗,可窺“清六家”之風。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顧沄補繪梅邨圖



是圖佈局自然,得柔美之致,兼遒勁之氣,山石樹木,人物、亭苑,皆融似一體,空幽清曠,儼然“超於象外”。


顧沄(1835-1896),字若波,號雲壺、壺隱、雲壺外史、浚川、頌墨,江蘇蘇州人。少有丹青之志,及長,寓上海鬻畫為生。工山水。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顧沄補繪梅邨圖 細節(一)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顧沄補繪梅邨圖 細節(二)


據顧沄題跋,可知此圖作於網師園,題跋中“梅邨在太倉街西,本王銓部士驥舊業,名賁園。吳祭酒偉業斥而新之,改今名,有樂志堂、梅花庵、交蘆庵、嬌雪樓、鹿樵溪舍、榿亭、蒼溪亭諸勝,經兵火後無復存者。”細數吳偉業梅邨莊園的演變經過。


而“樂志堂”、“梅花庵”等諸勝“志氣高遠”之齋名,亦可見吳偉業入仕新朝後,必是終日懺悔,哀嘆“受恩欠債須填補”的痛苦。


此作經民國馬德宏,上海著名收藏世家朱箝盦、朱榮爵夫子收藏。


朱榮爵,字靖侯,室名“雲松館”。安徽涇縣人。久居蘇州,精鑑別,高收藏,為民國時期著名的藏家。


此外,題跋中,另有吳偉業所作詩《梅村》“枳籬茅舍掩蒼苔,乞竹分花手自栽……桑落酒香廬柑美,釣船斜系草堂開。”,為“梅村體”。


吳偉業文學成就極高,有"詩史"之稱,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曾作《圓圓曲》,其中“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可謂第一名篇,膾炙人口。而所提畫中九友,並作《畫中九友歌》,其形制仿杜甫《飲中八仙歌》,各以數句描摹了九位當時頗具聲譽文人畫家,甚是有趣。


據陳廷敬《吳梅村先生墓表》雲,吳偉業臨終曾言:“吾詩雖不足以傳遠,而是中之用心良苦,後世讀吾詩而能知吾心,則吾不死矣。”


其詩影響深遠,清人毛懷曾書《吳梅村集》手卷流傳至今。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毛懷 行書《吳梅村集》卷


手卷 水墨綾本

引首:35.5×108cm

本幅:35.5×235cm 

題跋:35.5×108cm 


說明:

1.此作系羅振玉舊藏,內藤湖南、飯田新七家族遞藏。

2.施南金、徐康等題跋。


木盒:毛意香墨跡。清國上虞羅氏舊藏。內藤虎署。鈐印:虎、湖南
題簽:毛南園先生書卷。上虞羅振玉署。鈐印:臣玉之印
引首:畫禪滴髓。鈐印:徐長康、子晉、積古齋


鈐印:毛懷、意香、才不才之間


收藏印:羅振玉、玉簡齋



自古才子佳人,總譜難捨別離,吳偉業亦不例外。其曾與"秦淮八豔"之一卞玉京相互傾情,亦作《楚雲》八首,贈予雅妓楚雲。


毛懷書《吳梅村卷》,即有部分選自《楚雲》,如“人間別有朱公子,騎鶴吹笙是六郎”、“記得錢塘兩蘇小,不知誰個擅傾城?”等。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毛懷 行書《吳梅村集》卷 細節(一)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毛懷 行書《吳梅村集》卷 細節(二)


毛懷,字憶香,工書法,《蘇州府志》:“得董文敏筆意,以書名吳下五六十年。當其興至,兒童、廝養持扇索書,輒揮灑,捷若飛鳥,見者驚歎,以為化人手跡也。”


毛懷書法,頗是鮮見,其書不下於時中,尤工題跋。引首徐康所題“畫禪滴髓”,可知其書法淵源。


同古堂 |吳偉業:亂世文人之殤

毛懷 行書《吳梅村集》卷 引首


觀毛懷是卷書作,法存筆端,瀟灑出塵,書法風格之結體、用筆,俱得董其昌神髓,超出其時流輩。


徐康,字子晉,號窳叟,長洲(今江蘇蘇州)諸生。工詩、畫,篆、隸、刻印,靡不研究,尤精鑑別書、畫、金石,通岐黃。齋號為莘田硯室,楊峴以宋犖稱之。著有《前塵夢影錄》、《神明鏡詩》。


另有施南金題跋“毛丈意香與先君子同遊蠡艖林老夫子門,交最善,往來無間。”,可知毛懷、施城曾學書於林蠡艖。


林蠡艖,即林蕃鍾,字煜奇,號蠡槎,長洲人。乾隆三十二年舉人,官婁縣教諭,善書,力追晉唐,尤嗜董文敏,得其神解。


施南金,字獻琛,號少谷、稻薌。清代道光年間蘇州人,諸生。亦工書。亦以書名吳中。


本作鈐有羅振玉“玉簡齋”收藏印。據《永豐鄉人行年錄》,“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一九〇六)”條目:本年,得吳越投龍玉簡,因顏所居曰:“玉簡齋”。可知,此卷當於1906年後,方流轉於日本內藤湖南、飯田新七家族,傳承有序。



除毛懷外,亦有他人書寫吳偉業詩詞,不再贅言。其不少詩苦哀情切,令人不禁喟然嘆日:“受患只從讀書始!


入仕清朝後,吳偉業任國子監祭酒,其時常前往文天祥祠,或許面對祠堂內所書“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其心中必定是羞愧,自責與無奈雜陳。其逝世前,更留下遺言:“吾死後,斂以僧裝,葬吾於鄧尉、靈巖相近,墓前立一圓石,題日‘詩人吳梅村之墓’,勿作祠堂,勿乞銘於人”。


此舉或是吳偉業不知以何身份、面目見崇禎皇帝及舊時殉節友人,唯有以“僧裝”白贖謝罪,令人唏噓。


嗚呼,“白衣不放鐵崖還,班管題詩淚漬顏。”,亂世文人身不由己,惴惴徒嘆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