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两栖载具的诞生

人类拥有水陆两栖载具的历史比机动车的发明历史还要长。早在1770年,一位意大利阿不勒斯的贵族发明家莱曼多·桑格罗发明了一种水陆两栖的四轮马车,到19世纪中期,美国出现了一种蒸汽明轮推进的“两栖船”,这种船在水中利用20马力的蒸汽机驱动明轮推进,在岸上驱动船头的绞盘将自身一点点从陆地拉向水中。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19世纪生产的蒸汽动力水陆两栖船

但由于蒸汽动力效率过低,这些设计实用性都很差,在它面世后的100多年时间里,水陆两栖载具在民用和军用领域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只是个别发明家的玩具。到了19世纪末,内燃机的出现让载具的输出功率大大增加,水陆两栖载具才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在20世纪初出现了船形的两栖车,即在船体上增加四个轮子进行行走。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的出现,一种新的战争形态开始被军事理论家提出,那就是机械化战争。机械化战争理论要求使用坦克、装甲车进行快速的战场突击,要求车辆具备全地形的适应性。虽然履带式的坦克装甲车辆具备极强的越野能力,但面对河流、湖泊是无能为力的。如果在坦克车体基础上进行一定改进,增加车体浮力,同时改进动力系统,完全可以实现坦克的浮渡,同时可以在搭载人员的情况下,直接冲上滩头,利用装甲使步兵免于机枪和炮火的杀伤。在机械化战争理论的驱使下,水陆两栖载具重新焕发生机,成了20年代末直到二战美、英、法、德、苏、日等国争相研究的新车种。

初登战争舞台的两栖战车

螺旋桨水中推进方案

水陆两栖战车最早的研制始于英国。1931年,英国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研制的戈登·罗伊德轻型两栖坦克(在后面的编号整理中被命名为A4E11)成为了两栖战车的开山鼻祖,并在后来发展成了一个车族。A4E11采用了全封闭车体和可旋转炮塔,车体正面采用了大倾角设计,侧面看车体恰如一个小船,很显然这样做是为了获得一个减小阻力的流线型。这种轻型坦克仅重2.2吨,有两名成员,一人负责驾驶,一人在炮塔中操作机枪。在车的尾部中间有一具与变速箱相连的涵道螺旋桨,在水中可以靠螺旋桨产生向前推进的动力,速度“高达”6km/h。这个推进方案开创了两栖坦克的一大分支,即以靠螺旋桨在水中的转动向前推进,并在后来发展为喷水推进方案。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A4E11两栖坦克

这种设计在30年代迅速风靡全欧洲,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等国纷纷购买了它的生产许可证。苏联在这种水陆两栖坦克发明不到一年后就引进了它的技术,改进后推出了国产版本的T-37水陆两栖坦克。波兰虽然没有购买维克斯两栖坦克,但本国1937年生产的PZInż.130显然就是参考了维克斯水陆坦克的外形。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苏联的T-37坦克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波兰的PZInż.130

1939年英国开发的 A4E3 LE3可以说战前水陆坦克中的一款集大成之作。这款坦克在MK IV轻型坦克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它在尾部两侧各装了一具涵道螺旋桨,水中推进速度增加到了8km/h,陆地最大速度也提高到惊人的了56km/h。它的重量增加到4.3吨,但浮渡能力反而是增加的,因为在车体周围增加了许多用来增加浮力的浮筒(还能当附加装甲用)。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A3E3 L1E3,车体两侧有硕大的金属浮筒

另一边,德国在2号坦克基础上研发的两栖坦克也是螺旋桨推进方案。这是在二号坦克前后安装一个浮箱,使得二号在水面看起来像一艘小船。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在两侧安装浮渡箱

与二号较为类似的是日本海军开发的特二内火艇。有意思的是它是日本海军研发,为岛屿攻防战而研究的一种两栖载具,由于出身是海军所以被命名为“艇”。特二内火艇在水面上除了炮塔外和小型巡逻艇几乎别无二致。这是因为它采用了经过特意修型的可拆卸式浮箱,前后各有一个。到了陆地上后,由于这种设计非常不便行走,需要将前后浮箱拆掉,这时候就露出它本来的面目——合着还是一辆坦克。特二内火艇采用了一台115马力的风冷柴油机,水上最大速度8.5km/h,在各国的螺旋桨推进的两栖坦克中已经属于比较好的水平了。据说战后美国对日本陆军的各种战车不屑一顾,唯独对海军的特二内火艇很感兴趣,证明的确有可取之处。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水中行进的特二内火艇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岸上的特二内火艇,完全是坦克的样子

履带划水式的两栖坦克

除去螺旋桨式推进的两栖坦克外,当时还有另一种水中推进的思路,那就是履带划水推进,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去了螺旋桨和传动机构。具体办法就是把履带的齿做的大一些,这样履带转动时拨动的水流增加,也能获得不错的速度。这种方案可以看做是明轮蒸汽船的一种延续。

当时美国的LVT系列水陆两栖载具就是这样的方案。LVT起源于1935年罗布林研制的“短吻鳄”两栖载具。这种车采用了较窄的履带,同时在履带上用螺栓安装上罗布林的独家专利——一种呈W形曲面的“蹄铁”,为的是可以在运动的时候兜住更多的水,同时符合流线减阻的原理。LVT-1陆地最大速度仅有19km/h,但却可以实现水中11km/h的最大速度,甚至显著超过了当时所有螺旋桨方案的两栖坦克。总的来说,严格地说,LVT并不能算两栖坦克,它的全称是Landing Vehicle Tracked,即“履带式登陆载具”,从形式上它更像是一种船,拥有一整块规整的空间用来容纳人员或货物,这些空间同时可以提供可观的浮力。因此LVT不需要像其他两栖坦克那样额外安装浮箱。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LVT履带上安装的W型齿

美军对它最初的定位就是将步兵和物资送上滩头的两栖载具,兼有一定自卫和支援能力。早期服役的LVT-1是敞开式的车体,可以搭载十数名步兵。与登陆舰相比,它可以在士兵不下车的情况下直接冲上滩头,利用两挺M2 .50机枪(在LVT-3上改为了1挺.50机枪加两挺.30机枪)作战。而登陆舰的士兵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登陆舰艇无法直接冲上滩头,士兵必须下船趟水走过一段距离,无异于给敌军机枪阵地提供了活靶子

美国对LVT的升级和修改几乎贯穿了整个二战。 后面对LVT的改进主要围绕着它的陆地最大速度和最大载重。LVT-1载重2.2吨,陆上最大速度仅19km/h,LVT-2提高到3.1吨,陆上最大速度提高到32km/h;1944年改进的LVT-3和已经可以运送4吨货物或30名全副武装的步兵。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LVT-1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水中突击的LVT-2,很像一个冲锋舟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LVT-3,机枪换成了3挺(部分有机枪放盾)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十分宽敞的LVT-4,正在卸下一辆吉普车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军也很快就发现LVT存在火力不足的问题,于是在LVT-1基础上研制了用于支援的LVT-(A)1坦克(A代表Attack)。这是在LVT-1基础上研发的一款全封闭式的两栖坦克,采用一门37mm火炮,可以用来对付轻型和中型装甲单位。到了1944年,在LVT-(A)1基础上又推出了火力更为强大的LVT-(A)4,采用一门短管75mm榴弹炮。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LVT-(A)1两栖坦克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LVT-(4)A用了是一门M8短管榴弹炮,几乎不具备反装甲能力,但可以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LVT系列毫无疑问是二战最成功的车族,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一直到1945年,LVT载着陆战队和陆军士兵打满太平洋全场和欧洲战场,美军接收的两栖登陆车和两栖坦克超过了18000辆,这个产量是四号坦克的2倍!

脑洞大开的潜渡方案

如果说要选一个最艺高人胆大的国家,那必然是德国。德国当时盯上了一种子午谷奇谋式的战略,那就是装甲集群潜渡英吉利海峡。这需要给坦克装上一根长长的通气管,让它露出水面,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及成员的呼吸,并使用可充气橡胶实现对炮塔座圈以及其他缝隙的密封。表面上看这个方案很疯狂,但其实不失严谨,因为英吉利海峡平均深度仅63米。之所以要搞出这么套方案,是因为德国海军较弱无法拿下制海权,所以只能靠一个个坦克组成的集群来发动集体进攻。


德国在三号坦克上开发出了潜渡型,被命名为Tauchpanzer III(Tauch即德语潜水的意思)。虽然在随后的实验中,德国的坦克被证明在水下密封完好,但是因为无法导航和通信,且海底地形复杂,通过性非常差,使得这种方案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实验层面。随着海狮计划的取消,德国对潜水坦克的研究也就作罢了。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进行潜水实验的Tauchpanzer III

不过潜渡这条技术路线并没有完全荒废。战后的主战坦克普遍要求具备一定潜渡能力,通过配备数米长的通气筒可以使坦克轻松越过数米深的溪流、水库和小河,大大增强了坦克的通过能力,这是后话了。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入水为蛟出水为豹,二战两栖战车发展简史

德国对潜渡坦克的研究成果还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坦克

总结

两栖载具在二战期间登上历史舞台,既是技术进步,也是战争需求驱动使然。而两栖战车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登陆作战的形态。作为一场全球性的战争,二战成为了两栖战车的竞技场,螺旋桨推进和履带划水推进量大技术路线从此被确立起来。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冷战的开始,两栖作战和登陆作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会对两栖战车的那些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下一章宣仔会专门讲解战后至今的两栖战车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