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活着一定要做官吗?

江名丹


没有任何时代或者任何人规定过“活着一定要做官”,只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志向,是一个人应该有的“家国情怀”。“为官”的目的首先不是“为官”,而是“为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一种古人普遍的“初心”。将“当官”与“利益”等同起来已是“变质”。


梁生智


古人一定要做官吗?这个问题要把“古人”这个概念来细分。从清朝往前推算,中国历史有将近有3、4000年有文字记载着文明,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君王或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具有征战、杀伐、赋敛、料民、治疆等独断大权,辅佐君王(侯)统治并对之负责的就称为“官”。

释字源,官,甲骨文(宀,房屋)(兵符、权印),表示放兵符的房屋。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可见,居官职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类是军队人员,这个是甲骨文最初的意义,后来又引申为府,官府两个字连用,逐渐代替了军队行营的本意,府,指文职机构,即传达君王文书并监督执行,还有代替君王保存财物贵重物品的功能。

最早的军队人员只有世袭贵族才有资格拥有战车、马匹和武器等,春秋战国贵族体制瓦解后,军队人员模式逐渐采用募兵制、府兵制、屯田制等,一国之将非军功不得授衔领军,这就使普通的自耕农都可以凭借战功飞黄腾达。

除了世袭、军功两种途径做官,还有纳赀、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主要有三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纳赀就是向朝廷捐纳银两换官做,东汉特别盛行的荐举制是地方太守考察一方德行孝行高尚之士,并向朝廷举荐,太守任期内没有举荐或失察的都要被问责。至于科举考试制度 ,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了,它打破了门第界限,凡是有能者,通过朝廷考试者,不论身份地位都可以被朝廷录用,贫寒之士可以一跃龙门,从此锦衣玉食衣食无忧。科举分武考和文考。

古人也不一定非做官不可,也可以为民,从事手工业、农业、商业等一份谋生之道。




有狐文娱


古代是官本位等级社会,不当官的话,日子往往艰难。官员出巡,小民回避。打官司告状,得先跪下。

当代毕竟进步了,升级到了财本位。稍为想想就知。

今天的时代,没有钱如何过日子。

吃的用的,房子教育,医疗养老。

哪一样也离不得。


王铁尧


古人活着就一定要做官吗?我觉得这句话是不对的。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没有任何人,任何规定,活着就一定要做官。虽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的一种志向,一种“家国情怀”,但,也不能说活着就一定要做官。

“为官”的目的是“为民”。有一句话说的好: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也就是说,做官就要做一个廉政为民的好官。如果“为官”和“利益”挂钩,这个“为官”就会变质,就会被人唾弃。


子龙zh


我认为说古人活着一定要去当官,这是比较偏颇的思想。活着就是要预备创造价值,活着就等同于要历经千辛万苦,有可能沧桑变幻,也有可能平平淡淡。不过,如果说活着只是为求当官,那么可想而知他们将会失去很多,司马相如就很想做官,但当时汉武帝却相信什么神仙传世,蓬莱仙游,而耗费了过多的精力。司马相如想通过《大人赋》一文劝说汉武帝就此为之,不要再四处寻访神仙,同时也带着一种渴求的心绪告诉汉武帝想在他身边从事,可是其收获不大,他未能达成目的。如果说司马相如活着只为求做官,那么我想就没有很多传世的文学经典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怎么能流传开来呢?所以做官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活着并不一定要靠做官来谋求功名。胡雪岩大师还靠经商来寻求价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