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北洋軍閥首領失敗後,為何都往天津跑?

夏目歷史君


1926年,段祺瑞被馮玉祥打敗下臺。下野之後的段祺瑞,來到天津日租界,潛心修佛並當起了寓公。這已經不是段祺瑞第一次下野了,不過他下野之後的歸屬地,卻仍然選在天津。

無獨有偶,徐世昌在1922年被直係軍閥趕下臺後,也選擇了到天津生活。並且除了段祺瑞和徐世昌兩位北洋軍閥外,溥儀和黎元洪等人,也都曾在下臺後定居在天津。

(段祺瑞舊照)

那麼,天津到底有怎樣的魅力,竟然會成為軍閥們下野後的首選之地呢?

如果說起民國時期中國的大都市,那麼天津一定榜上有名。除了上海之外,天津甚至可以算得上民國第二大城市。

自鴉片戰爭以來,外來文化不斷衝擊著衰弱的清朝,天津作為清朝最接近政治中心的港口,自然也成為了受西方影響最大的城市。當時的天津滿街都是歐式建築,西洋元素大量充斥在天津街頭。甚至還有外國人在天津開設了西餐廳,咖啡等飲品也開始逐漸流行。

在北洋政府時期,天津的總人口已經超過了100萬,是政治中心北京的數倍。不過話說回來,北京在當時除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之外,其他各方面實在不能算得上是大都市。

人口規模的增加,也促使了天津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天津的城市配套設施是非常高的。除了便利的交通條件之外,天津的水、電、體育、娛樂等設施,一直處在國內先進水平。

黎元洪下野之後,就曾在天津住宅中建了一個網球場,到了冬天,則又會改為滑冰場。這在天津甚至算不得一件非常稀奇的事,也側面反應了天津人民的生活豐富多彩。

天津的豐富生活,很快得到了北洋軍閥的青睞。說起來,既然下野的軍閥不能再在政壇上攪動風雲,那麼他們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大把地去揮霍金錢。而作為國內大都市的天津,正好能夠滿足軍閥們的生活所需。

(徐世昌舊照)

不過,難道僅僅因為生活條件好,下野的北洋軍閥就會選擇前往天津嗎?

事實上,對於一個下野的軍閥來說,生活條件什麼的都是浮雲,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要想躲避仇家的殺害,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尋找一個安全的避難場所,而天津正好是這樣的一個安全城市。

自1860年之後,英、法、美、俄等9個國家,先後在天津設立了租界。儘管列強設立行政自治的租界地,是為了欺辱中國,但這卻意外地使得軍閥有了一個特別的保護傘。

自溥儀退位進入天津後,北洋軍閥有樣學樣,在下野後通常都會進入天津。

只要一躲進外國列強的租界中,任誰也沒有辦法把他們抓出來。畢竟當時的北洋政府內部問題都還沒有解決,誰也不願意去得罪外國人。

於是乎,一旦北洋軍閥下野,他們都會退居天津。並且來到天津後,他們都會前往各國租界的黃金地段五大道定居。那裡除了各國勢力的保護之外,到處都是別墅式的小洋樓,生活條件更是高人一等。時至今日,五大道的洋樓建築依然保持完好。

(袁世凱舊照)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要在保證安全的同時也能舒服生活,那為什麼不選擇同樣租界無數,但卻更加繁華的上海呢?

事實上,北洋軍閥基本上都是袁世凱的手下,其勢力範圍也一直在北方地區。任何人來到北方之後,都一定會給北洋軍閥幾分面子。而假如他們去到人生地不熟的上海,拋棄了自身的立足之本,那就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並且最重要的原因是,北洋軍閥下野之後,幾乎都會渴望著東山再起。北京是北洋政府的政治中心,而天津則算是離北京最近的地方了。一旦北京城有什麼風吹草動,下野的軍閥,都可以憑藉著自己在北方強大的關係網,迅速取得情報。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機遇,再次登頂權力之巔。

比如直皖戰爭中被迫下野的段祺瑞,在失敗之後,就曾來到天津靜待時機。結果在馮玉祥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後,段祺瑞還真的等來了機遇,出任了臨時國家元首。

由此看來,居住在天津,不僅可以在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享受優渥的物質生活,同時還能繼續身處政治中心,以圖東山再起。這也難怪北洋軍閥下野後,都喜歡到天津當寓公了。

(參考資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張生全精彩歷史


民國初年,正是北洋軍閥名義上掌控全國政局的時期。

雖然北洋軍閥看似一個整體,但其內部仍然存在派系之爭,而政治鬥爭往往都是殘酷的,在北京政治鬥爭失敗的北洋軍閥首領們,往往會選擇待在天津等待東山再起的一刻,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當時的民國有著“南上北天”的說法,即南方最大的城市是上海,北方最大的城市是天津。而天津之所以能夠與上海相媲美,正是由於這裡匯聚了大量的外國租界,政治鬥爭失敗的北洋首領們,往往可以在這裡獲得外國勢力的庇護,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時還能獲得優渥的退隱生活;

其次,我們要知道天津是當時民國北方第一大港,交通條件極為便利,只要是政治鬥爭失敗的大多都會選擇在天津先落腳,如果確定無法挽回敗局就會選擇從這裡坐船去南方,在哪裡還有許多地方可以供他們東山再起,至少也能做個地方軍閥;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天津離北京足夠近啊。如果北京一旦出現新的政治變化,就在北京邊上的天津,退隱的政治人物們必然可以迅速的來到民國的政治中心把握機會,重新發光發熱。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歷史控專心為您答疑解惑:

如果說起民國時期中國的大都市,那麼天津一定榜上有名。除了上海之外,天津甚至可以算得上民國第二大城市。

自鴉片戰爭以來,外來文化不斷衝擊著衰弱的清朝,天津作為清朝最接近政治中心的港口,自然也成為了受西方影響最大的城市。當時的天津滿街都是歐式建築,西洋元素大量充斥在天津街頭。甚至還有外國人在天津開設了西餐廳,咖啡等飲品也開始逐漸流行。 在北洋政府時期,天津的總人口已經超過了100萬,是政治中心北京的數倍。不過話說回來,北京在當時除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之外,其他各方面實在不能算得上是大都市。



天津離北京近,便於打探消息,隨時北上。不僅而且,天津的租界全國最多,租界一般擁有治外法權,不屬中國政府管轄,所以這些軍閥躲在租界裡很安全。當時天津的外國勢力非常的多,有九個國家在天津設下了租界,和北京相比,也非常的繁華,差不了多少。和北京頻繁的政權更迭相比,天津有很多的國外勢力庇護,相對來說是比較的安全的。當時的天津是北洋軍閥的大本營,是北洋軍閥的發跡點和重要活動中心。所以北洋軍閥首領失敗後,都往天津跑。


歷史控


北京指點江山,天津退隱江湖,是整個民國前期的風氣,更是北洋軍閥們不成文的慣例。

為什麼呢?

因為天津實在是個好地方啊~

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民國時期的中國城市排名,跟現在並不一樣。由於交通方式的不同,民國時期的城市格局跟現在差異很大。

最大的城市,自然是上海了。但第二大城市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北京,而是長江重鎮武漢。

北京連第三都排不上,第三名是天津,第四名是南京。事實上,北京在民國時期除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外,別的方面影響力很弱。但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影響力就更弱了。

但天津不同。

由於海運的興起,天津快速發展了起來。外國侵略打開了華北的大門,各國都在天津劃上了大片的租界。北洋時期的天津,幾乎完全是由外國人建立起來的城市。


由於海運發達與外來文化影響,導致天津的生活非常西化,華北第一家西餐廳——起士林,就落在了天津。天津城區裡直到今天都隨處可見的歐式建築,就是受方面租界區的影響。北洋時期,天津的人口曾經一度是北京的六倍多。相比於現在北京天津的地位,那時候從北京到天津才是“進了大城市”。

更重要的是,租界區除了建設優良,設施完善之外,還獨立與中國政府的管制之外。無論是下野政客還是失意軍人,只要你有錢,你就可以在租界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不怕你的仇家到租界區找你的麻煩。對於這些政治的失意者而言,這可實在是太重要了。

(天津五大道)

五大道,是方面北洋大佬們退居天津的主要居住區。這個地方位於各國租界中的黃金地段,處處都是民國修建的小洋樓,是當年的豪宅,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您現在去天津也可以看到。

對於北洋軍閥來說,回到天津,第一有安全保證,第二生活設施比北京要好上很多。而且天津華洋雜居,各式各樣的西方文化娛樂他們都能接觸到,黎元洪就是在天津學會的打網球。

最重要的是——勢力在這,離北京近,有復出的可能。

北洋的人物,都是跟著袁世凱混出來的。而袁世凱起家的地方,就是天津小站練兵。天津城是李鴻章袁世凱及之後的北洋人三代經營出來的,北洋的勢力在此根深蒂固。無論是滿清遺老還是日本人、國民黨,都別想在天津佔北洋派的便宜。北洋老人回到天津,就像回家一樣。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後,蔣介石邀請段祺瑞南下上海,幾次三番邀請,段祺瑞就是不去。他深知自己如果去了,就是砧板上的魚肉,離開了天津沒有任何勢力能庇護他。

在滿屏滅亡後,有相當多的滿清遺老去了大連。因為大連地處東北,是清朝的發家龍興之地,滿清遺老們在哪裡還能找到歸屬感和一定的勢力,與北洋人迴天津是一個道理。

另一方面,由於天津離北京的距離很近,對於北京政府的消息,天津能夠第一時間探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北洋退下的人物,沒有幾個徹底死心的,政治敏感度自然高,他們還是想等到北京風雲有變重出江湖的。

與之相比,南京國民政府中的失意者,則大多去了上海,就是因為政治中心已經變成了南京。這就像漢朝的時候,社會上的“名士”出家修道,不去五嶽等名山大川,而去緊挨著長安的終南山,就是為了第一時間得知朝廷裡的消息,等著皇上請自己出山。所謂“隱退”,說給別人聽聽而已。


小約翰


為什麼民國的軍閥們一旦失勢或下野,就不約而同地往天津跑呢?

第一,天津離北京近,便於打探消息,隨時北上。民國是大亂之世,尤其是北京政府時期更是如此,今天你把我轟下臺,明天說不定我就把你轟下臺,所以那些失敗的軍閥都蟄伏在天津,一旦有機可乘,便可立即北上入京,重掌大權。



第二,天津有九國租界,相對安全。那些失意的軍閥最怕的是啥?最怕有人想把他斬盡殺絕啊。而天津租界全國最多,租界一般擁有治外法權,不屬中國政府管轄,所以這些軍閥躲在租界裡很安全。



第三,天津娛樂業發達,生活愜意。天津這個地方在民國是娛樂業大本營,中西交匯,土洋結合,吃喝玩樂應有盡有,足以滿足了人們對娛樂的需求。這些大軍閥雖然下野了,但並不缺錢,所以他們紛紛在天津買房置地,過上了滋潤愜意的小日子。



第四,天津是北洋新軍發家的地方。當年袁世凱奉命在天津小站編練北洋新軍,後來那些叱詫風雲的大軍閥在當時不過是袁手下的軍官或士兵,他們對天津也有著獨特的感情。所以當他們晚年失意之時,多數選擇了落葉歸根,魂歸津門。

這大概就是北洋軍閥們失敗後願意往天津跑的主要原因吧。


達摩說


如果說國民政府的前臺是南京,後臺是上海。那北洋政府的前臺是北京,後臺是天津。天津是重要通商港口,又是各國租界所在地,是國內的飛地。在這裡進可攻,退可守自然是不二選擇。

(近代通商口岸)

1、特殊的近代城市:天津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把天津作為通商口岸開放。直隸總督加銜通商大臣負責天津地區的對外事務。

(第二次鴉片戰爭)

從北京來看,天津是國防的前線,所以從大沽口到天津之間層層佈防。

從外國人來看,這個越來越繁榮的通商港口,租界林立,各家發展各家的。當時有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日本、奧匈帝國和比利時等九國租界。

(天津租界圖)

這種模式發展之下,天津是北方的經濟重心,也是現代化的標準城市,其租界更是一塊飛地,政府權力無法企及。

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列強在天津的權力更加多元,條約屬地可以駐紮軍隊,銀行團、公使團常常在這裡活動。

(意式風情區今天依然很受歡迎)

2、北洋時期的選擇

軍閥下野是為了再次更好的出來,而不是真正下去。當然就算真正退出也要找一個安全的地。

黎元洪在丟失總統後,果斷逃到天津租界,到這裡就不用擔心了。張勳復辟失敗後,來了德租界。

(黎元洪)

梁啟超很長時間裡也在天津租界區。

在這裡,首先可以保證基本的安全,不會被莫名的死去。

其次這裡外國勢力強大,來了這裡可以接觸到很多人,弄不好有回去的機會。

再者這裡距離北京也近,有風聲容易行動。

(溥儀)

溥儀離開故宮後,就來了天津租界。

其實到了南京國府時期,失意軍人、下野政客都在上海,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上海租界分佈圖:租界就是國中之國)

近代中國的幾個特殊的地方,香港之於廣州,上海之於南京,天津之於上海,大連之於奉天,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列強對中國政局影響的深遠。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民國初期,中國處北洋軍閥統治,軍閥之間在袁世凱死後,混戰不休,北洋政府的帶頭大哥一直都在換,而在換政權的過程中,有個很獨特的現象,那就是軍閥在失敗下野後,第一個要去的地方就是天津了。天津為何能得到他們的青睞呢?



這裡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天津多租界

民國時期有句話是“南上海,北天津”。這倆個地方由於租界多很受政客的喜愛。而天津境內有九國租界,軍閥們可以託庇於帝國主義的保護,因為在租界內,屬外國管轄,國內是無權干涉的,軍閥失敗後,在這裡可以不受到當權者的控制,即使下野了,也可以比較自由。


二、天津距離首都北京近

天津距離北京太近了,天津就是北京的後花園,北京發生了什麼,有個風吹草動天津都能第一時間得知。離首都近就可以更好掌握當時的政治風向標,在軍閥們看來搞不好還能東山再起呢!

三、天津是大都市、多社會名流

天津在北洋軍閥時期,號稱亞洲第一都會。經濟發達,多資本家和上層階級人員。軍閥雖下野但畢竟朋友也大多是這個圈子裡的,所以軍閥在天津生活即能享受大都市的樂趣,又能和朋友交心,何樂而不為呢?


四、這裡是北洋軍閥起家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北洋軍閥起源於袁世凱的小站練兵,而小站就在天津,所以這裡是他們發家的地方。這裡走出了五位民國總統、九位總理和三十位督軍,是北洋軍閥當之無愧的大本營。回到天津,對他們來說也是會有歸屬感的了,畢竟落葉歸根嘛!

對於此,大家有何看法,歡迎補充!


夏目歷史君


民國特別是北洋政府執政時期,軍閥們下野後,都喜歡到天津去。當年北洋大總統徐世昌被直系曹錕逼迫下臺後,馬上離開北京去了天津,在天津的直隸省長曹銳、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和天津地方士紳到車站迎接。與眾人寒暄後,徐世昌攜家人先到意大利租界暫住,不久又搬到英租界咪哆士道新居,結束了40多年的政治生涯,專心致志於租界寓公的悠閒生活。

曾任北洋政府大總統的徐世昌,下野後寓居津門

不僅徐世昌如此,其他北洋大佬如段祺瑞、黎元洪、曹錕等人失意後也是去了天津,天津成了北洋失意下野政客軍閥的大本營,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直係軍閥首腦曹錕下臺後也在天津租界做寓公

我感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天津有西方列強租界,便於藏身,並且十分安全。

北洋元老段祺瑞天津舊居

從1860年至1945年間,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日本、比利時等國通過各種方式在天津城區設立了租界,這些租界具有行政自主權和治外法權,中國政府不得干涉。下野軍閥和政客在天津租界做寓公,不用擔心中國政府秋後算賬,十分安全。

二、天津距離當時中國政治中心北京非常近,交通便利,便於打聽消息,可退可進。一旦有風吹草動,下野政客和軍閥可以隨時進京重新上臺,也可以從海路和陸路南下或者出國。

三、天津是北方最大的都市之一,生活舒適、便利。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腹地,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北方最為繁華的畿輔首邑,經濟繁榮輝煌,環境安靜優美,用今天的話說,是個宜居城市,所以深得下野軍閥政客們的青睞。











民國年間那些事


因為天津先後有九個國家的租界,天津租界也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法外之地”,末代皇帝溥儀和其它下野軍閥躲進租界就相對安全了,民國政府無論誰當家,也不想跟列強發生外交衝突。



另外,正是天津的特殊位置 ,使政治中心北京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以在最短時間讓政客們獲得消息,下野的軍閥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東山再起,有關北京政府的情報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象段琪瑞就幾次下野後先到天津租界蟄伏,時機一到,再迅速趕回北京爭奪最高權力。



從1860年1945年,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的國家有:英國、法國、美國、德國、俄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和比利時,他們通過各種不平等條約,在天津老城的東南地區設立具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的租界地,是清末民初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真實寫照。

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才收回了天津的所有租界。



在兵荒馬亂的民國時期,由於天津租界的治安相對穩定,還催生了租界內經濟的畸形繁榮,使下野的軍閥們得以在此繼續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也是他們喜歡躲到天津一個因素。

由於大批清朝的遺老遺少和下野的軍閥政客將天津租界當成避風港,還形成了天津獨特的“寓公文化”,比如趙一荻與張學良私奔就住在法租界;袁世凱的英租界故居,馮國璋在奧租界的洋房 ,黎元洪在德租界的寓所等等。



溥儀的張園在日租界,他就是從這裡潛逃東北,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


度度狼gg


還真是如此,民國北洋軍閥時期,諸多北洋軍閥首領兵敗下野以後,大多都前往天津當寓公,過起了有滋有味的小日子。如徐世昌、段祺瑞、孫傳芳都是如此。為什麼這些北洋軍閥首領這麼喜歡往天津跑呢?

第一,天津是民國時期有數的大城市。民國期間,甚至有南上海北天津之說。早在1920年天津就擁有了150多萬的人口,可以說,哪怕在當時全世界,天津都是有數的大城市。因此,天津可以為這些下野的北洋大佬們提供足夠舒適和現代化的生活。

不要小看大城市所提供的現代化便利條件,這其實在民國只有少數城市才能做到。當時,包括北洋大佬們的老家,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仍然處於原始生活狀態,既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更別說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了。這自然不是享受慣了現代便利生活的北洋軍閥們所能忍受的。


第二,天津地區擁有幾乎所有列強的租界。我們都知道,自清末以來,列強就開始在中國各大城市圈定勢力範圍,建立租界。在這些租界之中,列強擁有自己的管理機構、警察、監獄甚至軍隊,完全就是國中之國。

對於這些租界,哪怕是清政府和後來的民國政府都束手無策。而這恰恰是這些下野的北洋軍閥首領們最需要的。因為他們只要進入租界,無論是曾經的敵人還是正在掌權的對手,都只能望洋興嘆、束手無策。因此,天津租界就成為下野大佬們的最好避難場所。


同時,北洋軍閥首領選擇天津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租界的治安往往遠遠好於軍閥混戰中的中國大部分城市。因此,對於已經下野、沒有兵力保護自己,又擁有龐大資產的前北洋軍閥們來說,租界才是最能維護自身生命財產安全的地方。

第三,北洋軍閥自興起以來,勢力範圍一直主要以華北地區為主。而天津又是北洋軍閥的起家之地,因此,北洋軍天津勢力和關係都極為密切。兵敗下野後的北洋軍閥首領們,自然會選取自己更熟悉和關係網更密切的地區,而不是更加繁華卻鞭長莫及的上海灘。


第四,大部分北洋軍閥並不甘心失敗,避居距北京最近的天津,意圖東山再起。北洋軍閥時期,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是北京地區。而這些失敗下野的北洋軍閥首領們,大部分人並不甘心失敗,一直尋求機會試圖東山再起。

而距北京咫尺之遙、交通發達、信息便利的天津,顯然是他們最好的選擇。在天津,他們可以隨時獲取最新的消息,抓住可能會出現的機遇。

而且,這麼做的確有成功的例子。例如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在直皖戰爭失敗後一直避居天津,等待時機。而機會也真的讓他等到了,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倒戈將軍發動北京政變,由於軍閥之間的矛盾,一直避居天津的段祺瑞,則被公推為中華民國總執政。段祺瑞成功的東山再起,再次回到了政治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