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北洋軍閥的三大派系是如何退出歷史舞臺的?

涼涼


北洋軍閥三大派系,分別是直系,皖系和奉系。

直係軍閥,其軍閥領袖多出於直隸,因此稱為直係軍閥。主要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


第一任老大為馮國璋,馮死後,曹錕、吳佩孚相繼成為過直系老大。直系退出歷史的舞臺在北伐戰爭期間,當時北伐的三大目標中,吳佩孚、孫傳芳都屬於直系。

通過北伐戰爭,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部隊被北伐軍消滅,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皖系軍閥,引起首領段祺瑞出身安徽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其中段祺瑞和徐樹錚是最為核心的人物,徐樹錚收復過內蒙古。


段祺瑞的皖系一直以北洋正統而自居,卻是北洋三大系中最早滅亡的一個派系。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因為奉系軍閥張作霖幫助直係軍閥,導致皖系大敗。段祺瑞苦心經營的西北軍和邊防軍,被消滅的一乾二淨。

至此,基本可以看做皖系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雖然後來在1924年間段祺瑞短暫復出過。


奉系軍閥,因首領張作霖出身於奉天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張作霖,張學良,張作相,楊宇霆等人。


關於奉系和張作霖父子,大家都比較熟悉了。1927年,張作霖就認北洋政府海陸軍大元帥,成為北洋政府最後一任最高統治者。

1928年,皇姑屯事件發生,張作霖被炸死,張學良繼任奉系老大。從個人角度來說,從張作霖死的那一刻,奉系就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小鎮月明


先後順序為皖系(1916 -1920),直系(1920 -1924)奉系(1924-1928)

袁世凱稱帝后,遭到各方反對而被逼到絕境。之前還 西山養病 的段祺瑞立刻派其心腹徐樹錚聯絡北洋內部的反袁反帝勢力在外生火。如唆使陝西督軍陳樹藩獨立,逼走袁的親信等做法,氣的袁世凱一命嗚呼。為自己贏來了再造共和的美名,得到了南北兩方的支持,又在暗中獨攬大權組織起了責任內閣並出任總理,架空了非北洋系的大總統黎元洪,成為了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段祺瑞將黎總統看作一個蓋章機器,不斷擬定閣員名單,培植親信逼黎元洪蓋章同意。此時的中央大員與京畿守備部隊的將領幾乎全是皖系成員,且皖系佔據安徽,浙江,山東,陝西等內地省份,背後有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段祺瑞更是藉著一戰爆發,向日本借款,大肆編練參戰軍,僅其直屬軍隊就新編了四個師,全套的日式裝備,戰鬥力強悍,一直要南下武統中國。段的心腹愛將徐樹錚出任西北邊防軍總司令,並收復外蒙,此時皖系不論武力還是聲望達到頂峰。但其與直奉兩系的矛盾也不斷激化,終於在1920年的7月,直皖大戰爆發,皖軍雖然裝備好,但段祺瑞過於注重政治而疏於軍事,且皖系將領矛盾較大,直系聯合奉系南北夾擊,將外強中乾的皖系一舉擊潰,從此皖系淡出政治舞臺,三片自留地也被人逐步吞併,只剩浙江一省。

此後直奉共同執掌北京,但兩派分贓不均,且因梁內閣的事產生分岐於1922年爆發直奉戰爭,奉系軍閥掌門人張作霖率12萬大軍進逼關內,直軍總司令吳佩孚分三路大軍迎敵。此時的奉軍成份混雜,戰鬥力差,主力很快就戰敗,只有張學良訓練的新式軍隊建制較完整,頂在山海關掩護張作霖逃回東北。此時奉系閉關自守,暫時離開權力中心,一心整軍紀武,發展軍備財政。直系真正掌握了中央大權又接收大量奉系潰軍,實力大增,佔有關內大部分地區。1923年直系掌門人曹錕通過賄選當上總統,吳佩孚則在洛陽練兵,此時的直系看似強大,實則貌合神離,分裂為保津派和洛陽派,內部偶有摩擦,但短暫的維持著和平。

到了1924年,經過了兩年整軍紀武的奉軍實力大增,張作霖不甘屈居關外,便藉著江浙戰爭爆發揮師入關,吳佩孚立刻反抗,雙方在九門口血戰。其後直軍將領馮玉祥倒戈,回師北京,囚禁曹錕導致直軍大敗,吳佩孚乘軍艦逃走,奉系掌握北京政權。

此時奉系勢力延伸至江蘇,在奉系掌握中央大權時與南方的直系將領孫傳芳產生過沖突,發生過郭松齡倒戈等事,張作霖於1927年就任安國軍陸海軍大元帥,在與北伐軍的作戰中失敗,在退回關外時被日軍炸死。其子張學良繼其衣缽,宣佈東北易幟,歸順南京國民政府。





史話括論


皖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1916——1920)

1916年袁世凱復闢帝制失敗,同年6月在絕望中病死。繼任總統的是黎元洪,皖系首領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北京政府的實際權力掌握在段祺瑞手中。1924年的直皖戰爭,皖系戰敗,從此皖系退出了歷史舞臺。


直係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1920-1924)

直皖戰爭之後,直係軍閥控制了北京政府。此時與直系能夠抗衡的是關外的奉系軍閥張作霖。奉系軍閥張作霖不算北洋軍閥的嫡系,而是自成一系。張作霖也是有野心的,他也想控制北京政府。為此,奉系和直系發生了兩次戰爭。第一次是1922年的直奉戰爭,奉系的張作霖戰敗退居關外。張作霖退居關外後進行了改革,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系戰敗,奉系的張作霖控制了北京政府,但是直係軍閥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



北伐的對象為直系的吳佩孚、孫傳芳和奉系的張作霖,經過第一次的北伐戰爭,到1927年吳佩孚和孫傳芳才退出歷史舞臺。奉系的張作霖由於遠在關外,國民政府直到1928年才實行第二次北伐。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之後,少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舊軍閥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蔣介石、閻錫山、李宗仁等新軍閥。


歷史軍魂


北洋軍閥的三大派系,是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馮國璋的直係軍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而這三個軍閥,在當時的中國,坐擁重兵,統治一方,都擁有能夠攪動風雲變化的軍事力量。



一、奉系軍閥是怎樣退出歷史舞臺的

其實奉系軍閥,在張作霖被炸死皇姑屯之後,便開始走向沒落。尤其在張學良東北易幟以後,這也成為了奉系軍閥退出歷史舞臺的分水嶺。1928年張學良通電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宣佈效命於國民政府,這也同樣為以後張學良不抵抗事件種下了因果。

在興安嶺“中村事件”之後,日本正式加大兵力與速度,全面對東北地區進行佔領,並建立了“偽滿洲國”,至此,奉系軍閥在張學良的手上,算是逐步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二、直係軍閥是怎樣退出歷史舞臺的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開始分裂。直隸省出身的一些政治頭目,如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等人,組成了直係軍閥。

然而直係軍閥的存在,一直在奉系與皖系軍閥之間做夾縫生存,一頭要對抗皖系的騷擾,一頭又非常忌憚奉系的實力。



在1924年爆發的直奉第二次大戰中,由於馮玉祥的兵變,直系大敗,至此一蹶不振。到了1926年國共合作期間,直係軍閥已經徹底解散,退出歷史舞臺。



三、皖系軍閥是怎樣退出歷史舞臺的

段祺瑞其實還算是個厲害人物,在袁世凱死後,也曾短暫執掌北洋大權。但由於段祺瑞是親日派的代表人物,不論是國民政府,還是各地軍閥,都非常不喜歡他。



所以,這就造成了段祺瑞掌控的皖系軍閥勢單力薄,得不到其他勢力的支持。在直系與奉系的聯合軍事打擊下,皖系軍閥戰敗,段祺瑞下臺。至此,皖系軍閥像春冰消融,逐漸的也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之上。


北方木喬


北洋軍閥三大派系退出歷史舞臺,一言以蔽之:內憂外患。
如果說在中華民國,有一段時間最讓人感到迷茫,那無疑是後袁世凱時代。老袁去世之後,北洋眾生群魔亂舞,很難找到一個聲望和實力都能與袁世凱匹敵的強勢人物,更讓人感到無奈的是,他們內部還不團結,也就是題目裡所謂的北洋三派。袁世凱去世之後,政壇中出現的第一個強勢人物是皖系的代表:段祺瑞。段祺瑞一直跟在袁世凱的身邊,因此他能夠執北洋牛耳。但是也正因為他一直跟在袁世凱的身邊,袁世凱對他有很大的顧忌,因此他個人的武裝力量是有限的。因此,皖系在初始階段,可以說是有政治而無軍事。


段祺瑞對自己的硬傷也瞭然於胸,因此在他任上極力的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他的智囊徐樹錚一直在做這件事情。而擴軍這事是會引起輿論對手的攻擊的,再加之徐樹錚不擇手段,與日本人西原龜三過從甚密,因此段的倒臺,和外界的輿論壓力是分不開的。
可是坦率的說,段祺瑞的政治智慧和用人的手段,和袁世凱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段的固執,使得他偏聽偏信,特別的護短。他任上,把他的心腹都安插國家的各個角落,而且他的人還總是患得患失。內部出現破裂,成為了老段下臺的催命符。
最後一點,徐樹錚。段祺瑞是成也徐樹錚敗也徐樹錚。徐樹錚不僅能幫段祺瑞出謀劃策,也能幫他招災惹禍,最終由於得罪了曹錕,直皖戰爭,不到一週,皖系打敗虧輸,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皖系之後是直系,曹錕和段祺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性格,如同硬幣的正反面。但是,看似相反的兩極卻殊途同歸,內部矛盾處理的相當狼狽。直系掌握政權之後,一分為三。曹錕保定派,吳佩孚洛陽派,曹銳天津派。這三派有交集也有矛盾,而曹錕這種好說話的性格,非但沒有使利益最大化,卻使得矛盾更加突出。曹錕賄選總統,吳佩孚不摻和。第二次直奉戰爭,戰爭一觸即發了,吳佩孚才大搖大擺的從洛陽趕來北京。人事關係處理不好,這才有戰場上馮玉祥倒戈的一幕。

再說直系之後的奉系,張作霖出身草莽,天不怕地不怕,但是他有他自己的底線,就是一個“義”字,這個義字。但這個字也成了一把雙刃劍,積極的時候,他敢於和日本人叫板,日本人都懼他三分。消極時候,就是人人兩面三刀。奉系內部分老派和新派,新派裡面又有陸大派和士官派之分。三者利益矛盾錯綜複雜,最終陸大派的郭松齡因不滿自己的地位,發起反奉戰爭,從而敲響了奉系滅亡的喪鐘。三者內憂雜亂紛繁,但一句話就能概括:人事工作處理不好。而他們又面臨著一個共同的難題:他們執政時候的中國,並非一個統一的中國。


月曉YB


皖系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支,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被迫下臺,退出中樞。

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直係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新直係軍閥,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浙奉戰爭、魯豫戰爭再起,但又為北伐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奉系軍閥,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

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

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松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

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直魯聯軍,奉系軍閥旁支,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

郭松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松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國民軍系,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

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同年奉系郭松齡受馮鼓動,起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投靠新直系(吳佩孚)。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五省聯軍,北洋軍閥嫡系分支,由東南五省直系殘餘及地方武裝組成,核心為北洋第二鎮。

在浙奉戰爭中,擊敗奉系,統治範圍擴張至東南五省,與奉系張作霖、新直系吳佩孚三分北洋。 1926年7月,北伐戰爭爆發,五省聯軍遭重創,被迫依附於奉系。二次北伐中,再次被擊潰,派系遭瓦解。


東北軍,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西北軍,以國民一軍為主發展而來。

佔據西北,兵力最盛時達四十餘萬。1929年5月,蔣馮戰爭爆發,馮面對蔣的強大壓力,謹慎行事,於27日發表下野通電。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西北軍遭完全瓦解;派系分化出宋(哲元)、石(友三)、韓(復榘)、孫(連仲)、孫(良誠)等。1933年,馮玉祥借抗日意圖再起,聯合吉鴻昌、方振武等部組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但因政府當局的對日妥協及對馮的畏懼,而最終宣告失敗。


魚知吾


北洋軍閥在袁世凱死後逐漸分裂成: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先後把持北京政府。但三派領袖無人能達到袁世凱的政治威望和都不具備統一中國的實力,導致中國在袁世凱死後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皖系軍閥統治時期:1916-1920年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北洋正統自居,出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 1917年 主張參戰的段祺瑞與反對參戰的黎元洪矛盾激化爆發“府院之爭”。 辮帥張勳趁機進京擁溥儀復辟 段祺瑞馬廠誓師擊敗張勳“三造共和”。 重掌大權的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孫中山在南方掀起護法運動。南北戰爭爆發,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積極擴軍備戰與主張和平統一的直系首領馮國璋矛盾產生分歧。同時皖系的親日政策與武力統一政策也招致全國的人民的不滿。1920年直皖矛盾激化,直系聯合奉系發動直皖戰爭。直系擊敗皖系,段祺瑞下野,皖系軍閥退出了中國權力舞臺的中心。

段祺瑞下野後,皖系不在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政治派系,各地的皖系逐漸被直系奉系吞併消滅。此後雖然有盧永祥聯合張作霖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段祺瑞出任臨時執政,但皖系已不再是主角。


直係軍閥統治時期:1920-1924

1919年直系首領馮國璋病逝,曹錕吳佩孚成為了直系的新首領。1920年直系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後掌握北京政府的大權,直系在把持北京政府後迅速擴張,先後佔領直魯豫蘇陝及兩湖等地。1922年直系與奉系矛盾激化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擊敗張作霖。擊敗奉系的吳佩孚擁兵數十萬虎踞洛陽,掌握著直系絕大多數的軍隊。更是等上美國《時代》週刊雜誌封面,被譽為“中國最強的男人”,被認為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人。但直系同皖系一樣,其興也勃焉,敗也忽焉。直系在擊敗奉系之後倒行逆施面臨著巨大危機,對外由於曹錕賄選總統、吳佩孚鎮壓工人運動等事件招致全國人民的不滿,張作霖在被擊敗後在關外厲兵秣馬準備捲土重來,直系內部也有越來越多反對吳佩孚的人(如馮玉祥)。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前往山海關迎擊張作霖,馮玉祥在後方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吳佩孚腹背受敵兵敗南逃。直係軍閥統治也宣告結束。

與皖系不同的是,直係軍閥是敗而不亡,依舊擁有雄厚的實力,吳佩孚在失敗後退往兩湖,孫傳芳異軍突起,擊敗南下的奉系勢力挽救了直系的危機,佔據東南五省,與昔日的老上級吳佩孚平起平坐。而馮玉祥從直係軍閥中獨立出來,成為西北軍閥。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開始北伐,先在兩湖擊潰吳佩孚的主力,後進入東南擊敗孫傳芳。至此直係軍閥才徹底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4-1928

1924年張作霖聯合馮玉祥擊敗吳佩孚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大權。1925年張作霖乘勝追擊在關內再次擊敗直系。並推舉段祺瑞為臨時執政。1925年奉系軍隊佔領上海勢力到達頂峰。但面臨直系的反撲和內部危機。年底郭松齡聯合馮玉祥倒奉因日本干涉失敗,同時張作霖聯合吳佩孚開始倒馮,割據東南的孫傳芳起兵反奉,奉系的勢力被擊退。

1926年國民軍北伐,吳佩孚孫傳芳先後被擊敗。1928年蔣介石聯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發動二次北伐,張作霖不敵,敗退關外。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

(東北易幟)

1928年張作霖宣佈退回關外,宣告北洋軍閥在鬥爭中徹底失敗,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他的兒子張學良宣佈擁護三民主義和國民政府,東北易幟。自此不僅奉系軍閥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北洋軍閥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完成上了形式上的統一,中華民國的法統也由北洋政府轉移到了國民政府的手中。開始了蔣介石的時代。

最後再安利一部央視的紀錄片《北洋軍覆滅記》一共九集,講述的是從北洋軍從小站練兵到東北易幟的全過程。比較詳細,對我們瞭解那段歷史很有幫助。




涼粥牧


北洋三大軍閥脫胎於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在袁世凱死後形成三大派系、也就是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馮國璋的直係軍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此三個軍閥派系是當時中國最具軍事,經濟,政治實力的三個,因此被並列三大軍閥。他們三個也曾經統治過北京政府。所謂的北洋政府指的就是他們。直系與皖系完全袁世凱的班底。奉系應該是屬於自己“發家致富”。國民黨北伐就是為了消滅這些軍閥。也就是說他們都基本上被國民黨消滅和同化。

直係軍閥的頭領是擔任過北洋政府的代總統的馮國璋,馮國璋是北洋三傑之一(北洋三傑龍虎狗),馮國璋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是袁世凱一手培養和提拔起來的將領。馮國璋的勢力主要字在以南京為中心南方地區。之所以稱作直系。因為大都出身直隸省,故稱為“直系”,政治上親英美。主要人物包括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馮國璋死後。曹錕吳佩孚繼任直系首領,曹錕在23年當上北洋總統,直係軍閥達到政治頂峰。就此引發皖系奉系聯軍討伐直系。也就是第二次直奉戰爭,因馮玉祥臨陣倒戈,吳佩孚功敗北。1926年國民革命軍起兵北伐,直系到敗於國民革命軍,就此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皖系軍閥的頭領是以段祺瑞為首。段祺瑞也是北洋三傑之一。擔任過北洋政府執政總理,執掌北洋政府數十年。之所以稱之為皖系,是因為大多是安徽(簡稱皖)人。勢力範圍是黃河以北的地區。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皖系軍閥依靠日本為主,皖系以袁世凱接班人自詡。皖系起事最早。興盛最高,實力最強。但也敗的最早。可以說,自徐樹錚死後,皖系就走向下坡路。段祺瑞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皖系也最終在覆滅於北伐軍中,而段祺瑞晚節不虧,值得的讚賞。

奉系軍閥完全是自己發展起來的,根基最厚,勢力最強,奉系軍閥首領是張作霖,北洋政府最後一任總統,奉系軍閥勢力範圍是東北三省。主要將領包括張作相、吳俊升、張景惠、湯玉麟、張海鵬、張宗昌、馬占山、許蘭州。1928年張作霖被北洋軍擊敗退回東北,在皇姑屯被日本人暗殺。其子張學良繼任東三省奉系首領。奉系是三大軍閥裡和平解決的,1928年張學良易幟。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全國在名義上出現了統一的局面。三大軍閥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北洋三大派系是皖系、直系、奉系。

段祺瑞的皖系在袁世凱死後是第一大勢力,但卻最早退出歷史舞臺。

段祺瑞先是利用張勳復辟,驅逐了總統黎元洪。之後他又逼迫總統馮國璋辭職。但是皖系的囂張跋扈也得罪了很多人。直系馮國璋雖然下野,但是吳佩孚開始崛起,曹錕成為直系的新首領。張作霖看到皖系逐漸不得人心,也轉而投奔直系。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吳佩孚擊敗了皖系軍隊。段祺瑞下野。到1924年的時候,段祺瑞被張作霖、馮玉祥請出來,擔任臨時執政。但此時皖系的實力已經很弱,段祺瑞權力有限,相當於傀儡。1年多後,段祺瑞被馮玉祥驅逐下臺。皖系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1920年,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與奉系聯手,擊敗了段祺瑞。到了1922年,吳佩孚又擊敗張作霖,將奉軍趕出了關內。之後直系開始控制中央政府。曹錕一心想當總統,驅逐了總統黎元洪,並賄賂議員,當上了大總統。直系因此大失民心。張作霖在戰敗之後,勵精圖治,精心備戰了兩年多。而直系各首領麻痺大意,對奉系掉以輕心。直系內部矛盾也開始增多,曹錕部下,就分為保定派、天津派、洛陽派,各方爭鬥不休。1924年,直系與奉系又爆發了戰爭。吳佩孚在山海關抵抗奉軍,戰事膠著,情況對直系並不利。直系大將馮玉祥,一向與吳佩孚不和。他突然帶兵返回北京,發動政變,囚禁了曹錕。直系軍隊軍心渙散,被奉軍擊潰。直系失去了北方地盤。

但直系依然控制有南方的湖北、江西、浙江、江蘇等地,依然很有實力。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擊敗了吳佩孚、孫傳芳。從此直系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1924年張作霖擊敗吳佩孚後,控制了北京政府。之後奉軍最遠打到了上海,控制了山東

江蘇、上海等地。但之後奉軍被孫傳芳擊敗,退出了江蘇、上海等地。1926年國民革命開始北伐,奉軍又被擊敗,丟掉山東、河北、北京等地,地盤僅剩東三省。之後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九一八事變後,奉系丟掉了東北地盤,東北軍進入內地。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軟禁。大將王以哲被激進派刺殺,東北軍群龍無首、分崩離析,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國史拾遺


嚴格說來,張作霖的奉系並不算北洋軍閥 ,這個土匪出身的“張大帥”並不是袁世凱北洋軍系統,完全是靠自身的力量在關外打出一片天地,在袁世凱成為民國大總統後,已經雄踞關外的張作霖識時務地宣佈了效忠,袁世凱沒有餘力插手東三省,也就順水推舟。

之所以將張作霖的“奉系”歸為北洋軍閥的三大派系,是因為狡猾的“張小個子”一直覬覦北平政權,以軍事實力做後盾,在不到五年時間裡先後搞垮了自北洋軍分裂而成的直皖兩系,到1926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時,張作霖已經入主北平,成立了安國軍政府,就任安國軍大元帥,是北方最有實力的軍閥。



第一,搞垮皖系。

袁世凱死後,北洋系統內無人再有他的權威,幾員大將雖然沒有公開分家,但是已經各有算盤和地盤,主要形成兩股勢力:以馮國璋、曹錕、吳佩孚(軍事領袖)為首腦的直系;以段琪瑞、徐樹錚(軍事領袖)為首腦的皖系。

馮國璋早逝,直系曹錕當上大總統,皖系段琪瑞成為國務總理,互相爭權,互不相讓。一戰爆發後段琪瑞借成立“參戰軍”的名義開始擴大武裝力量,引起直系不滿和警覺。張作霖趁機與直系結盟,出兵關內,夾擊皖系。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段琪瑞敗北,麾下“定國軍”基本覆沒,從此皖系再無軍事實力,基本退出歷史舞臺。



第二,搞垮直系。

段琪瑞居然出局,北洋政權的爭奪者只剩直奉兩家,老大隻能有一個,於是曾經的盟友火速翻臉。1922年爆發第一次直奉大戰,張作霖入關部隊大敗,縮回山海關外,談和;兩年後捲土重來,在直系內應馮玉祥的配合下擊敗吳佩孚,入主北平後再次擊敗馮玉祥的國民軍,終於成為北平政權的老大。



第三,直系消亡。

吳佩孚兵敗山海關外逃往湖北,在兩湖和河南南部直系還有一定軍力,與另外一個直係軍閥分支“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部互為犄角,1926年9月蔣介石北伐軍自廣東出發,吳佩孚和孫傳芳盤踞的華中和華東首當其衝,到1927年初,吳佩孚被粵系北伐軍打垮,孫傳芳被黃埔系和新桂系北伐軍聯手打垮,直系退出歷史舞臺。



第四,奉系歸順。

北伐軍渡過長江與張作霖部接火,河南前線張學良不支,山東前線張宗昌潰敗,與此同時,西北軍馮玉祥部和晉軍閻錫山部宣佈效忠國民黨參加北伐,三打一,張作霖大勢已去,決定逃離北平退回關外老巢,被矛盾漸深的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接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後,為了能在國民政府羽翼下對抗日本勢力,1928年宣佈東北易幟,全體加入國民革命軍,奉軍改稱“東北邊防軍”,奉系這個名字不存在了。



第五,奉系消亡。

東北軍雖然歸順中央,實際上軍政是獨立的,奉系換湯不換藥而已。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軍退到關內,被蔣介石先後調往華中和西北“剿共”,直到西安事變爆發。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被蔣介石扣押,東北軍成為一盤散沙,被蔣介石分割混編到各個戰區,奉系作為一個單獨政治勢力才算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