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而後動”和“衝動行事”:談丹陽、藍田之戰,秦為何能大敗楚

世人都知道春秋戰國之後,諸侯割據分地,最後是秦國獨大

,一統天下,成為滅掉六國的霸主。從秦國與其他國家的征戰還有秦國頒發的一些利國利民的政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秦國覆滅六國的原因。研究秦國的勝利,更是應該從一些戰爭的例子上來看秦國的發家史。比如秦國和楚國征戰的事情。

當初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都是當時的霸主,割據一方水土。單單從軍事力量上來比較,這兩者都是很強大的。楚國在六國當中,一直獨當一面。而秦國是後起之秀,究竟為何秦國能夠打敗楚國呢?從兩國的戰爭方面,我們就可見一斑。

首先,秦國為了收復六國做了很多準備,而楚國因為本來就是霸主,在軍事上更是有著它的能力。兩國都不是善茬。但是在戰役上,楚國卻始終落在秦國的後面。比如藍田和丹陽之戰,楚國軍隊輸得極慘,奠定了後來楚國慘敗的路途。

“謀而後動”和“衝動行事”:談丹陽、藍田之戰,秦為何能大敗楚

一、秦國主導的丹陽藍田之戰

秦國為了滅楚,做了很多準備,更是有很多的原因而不得不發動戰爭。首先,秦國最開始是要攻打齊國,但是當時的楚國正好在齊國和楚國之間。所以為了滅齊,楚國這一戰必須打。而且秦國和楚國之間深有淵源。因為秦國和楚國之間互相都有一道關隘。

秦國的關隘為藍關,楚國為武關。雖然關隘的存在擋住了兩國的些許紛爭。但是秦國人雄心勃勃,為了霸佔楚國的關隘,使用了詭計。他們將武關也給強行佔領了。這樣一來就打破了一開始秦國和楚國的友好關係。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戰國時期的秦國為了保住自己的發展前景,一直和楚國保持友好的關係,甚至是互相通婚。最後,秦國為了統一六國,自己先打破了兩國的關係。這就是秦國的先導地位。

1、使計破壞齊楚聯盟,激楚國主動出擊

在戰國時期齊國和楚國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當時的秦王始終視楚為死敵楚國與齊國,兩國交好,必然是秦王最大的禍患。不過在秦王的謀略之下,兩國的關係也最終破裂。秦王有謀士稱為張儀,獻計於秦王。因為秦王如果攻打楚國,楚國必定求助於齊國。最後如果兩國一起反抗,最後秦國只能是元氣大傷。所以秦國必須制定一個計劃,讓楚國和齊國關係破裂。

《史記》當中就詳細地記載了這個事情。當初的張儀,為了秦國的未來更是親身參與。

“謀而後動”和“衝動行事”:談丹陽、藍田之戰,秦為何能大敗楚

張儀先是跑到楚國,訴說自己在秦國的所見所聞。因為秦王要準備攻打齊國,秦王擔心楚國會幫助齊國。所以要準備首先攻打楚國。楚國的君主聽到這個事情之後十分驚駭。而且為了讓張儀的告密更加真實,秦王更是直接罷了張儀的官。

最後楚王相信了張儀的說辭,為了防止秦國的攻打,直接當場宣佈和齊國斷交。當然,張儀擔心楚王最後會出爾反爾。回到秦國之後裝病不出門。楚王,始終擔心秦國最後會攻打自己,直接派人去齊國大罵一場。最終兩國之間所有的關係都破碎了。

而沒想到,秦國真正的目標竟然是楚國。最後兩國征戰,楚王也只能生悶氣罷了。在秦國的謀劃之下,楚國和齊國放棄了各自的盟約

其實這一切都在秦國的籌劃當中,秦國為了統一而設計讓楚國和齊國關係破裂,它才好從中作梗。雖然秦國的計謀比較奸詐,但是秦國最終還是勝利者。而

楚國因為意氣用事而與齊國關係破裂,沒了一起對抗秦國的夥伴從此丟失了自己的地位。

從計謀上來說,秦國確實做了很多的準備。這也奠定了此後秦國霸主的地位

2、戰爭進程

因為張儀的欺騙還有秦國的奸詐,導致楚國失去了齊國的同盟。而且當初張儀信誓旦旦地說明如果楚國和齊國絕交,秦國為了答謝會贈送給楚國一些土地,但是秦國卻出爾反爾,最後不但沒有割地反而攻打了楚國。楚懷王發怒,只能進攻秦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丹陽之戰。秦國聯合韓國一起迎戰。當時的秦,韓,楚,三個國家,在丹陽一地發生了大戰,而楚軍就有十萬餘人。但是結果卻是楚國的軍隊被斬首了八萬餘人,還有很多的楚國軍隊將領被俘虜了。

雖然秦國大勝,但是秦王和將領們沒有掉以輕心,反而在漢中一地設立了州郡,這個地方原本就是楚國的領地。秦國的作為相當於將屬於楚國的漢中當做了自己的領地。這一行為,更是惹惱了楚王。楚王盛怒之下,又發動了戰爭,在藍田大戰秦國軍隊。但是由於過多的自大,秦國最終打敗了楚國軍隊,贏得了勝利。

“謀而後動”和“衝動行事”:談丹陽、藍田之戰,秦為何能大敗楚

一開始的丹陽和藍田大戰,看起來是秦國為了征戰楚國而做出的籌劃。但是最後戰爭席捲了整個中國土地。因為秦國首先開始戰爭,最後其他五個國家也參與了戰楚的戰爭,變成了

六國戰楚楚國也因為不敵,而失敗地撤軍。如果看最大的贏家,還是秦國。

第一次丹陽戰爭使得秦國完全掌握了漢中之地,而藍田戰爭則讓楚國丟失了大片土地和兵力,雖然因為戰爭讓六國都喪失了元氣,但是最後喪失元氣最大的仍是楚國。分析楚國之所以失敗的原因還是因為楚國的大意和楚國君臣的鼠目寸光。因為楚國也是一個大國,軍隊武裝精銳,對於戰爭不會短時間內失敗,但是正是因為這種自信,導致了後來的戰敗。

楚國軍隊在一開始,就打算奇襲秦國,但是楚國的軍隊忽略了南陽的防守工作,而韓國和魏國趁虛而入,切斷了楚國軍隊的後路。於是楚國軍隊面臨著前面的秦國大軍和後面的韓,魏逼迫,進退兩難。所以楚國最後只能早早撤兵,向秦國投降,割地求和。

秦國從一開始謀劃,到和各個國家合作就意識到了楚國軍隊的薄弱點,而楚國上下卻沒有料到自己已經被敵人看透,這就是兩國交戰而一國慘敗的原因。

“謀而後動”和“衝動行事”:談丹陽、藍田之戰,秦為何能大敗楚


二、對秦楚一勝一負的剖析

1、楚國敗亡的原因

一個國家戰爭的失敗肯定有它的原因。分析楚國在與秦國對戰時戰敗的原因,更是有著它特有的歷史價值。一開始的秦國就盯上了楚國。而楚國並沒有意識到秦國的計謀,反而頻頻上當。楚國為了推翻自己戰敗的歷史,並且希望通過下一次的戰爭扭轉自己慘敗的局勢,發動了藍田戰爭。楚懷王下令,“悉國兵復襲秦”,楚國軍隊集合了全部的軍隊士兵,一起突襲秦國的軍隊。

在這場戰爭中,楚國的軍隊完全部署在同一地點,就會出現某些領地的薄弱,從而可以給其他國家軍隊留下可乘之機。雖然接下來戰爭的短暫勝利,給了楚國軍隊一個甜頭。

楚國收復了失地還攻破了秦國的領地。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並不完全如楚國軍隊所願。韓國和魏國,雖然在這個時候與秦國相處並不和睦,但是有了同樣的敵人,而襲擊了楚國防守不利的軍隊,因此協助了秦國最後取得了勝利。

楚國失敗正是因為以下幾點,首先,楚國上下為了出其不意地致勝,反而給了敵國一個可乘之機。而且

楚國軍隊在部署上面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楚國軍隊過多的自信給了它們一個機會。楚國因為自身的原因,沒有制定符合戰事的計劃倉促地進行戰爭。最初楚國也因為自保而丟失了齊國這個盟友才引發的戰爭。這就是楚國戰敗的原因。

“謀而後動”和“衝動行事”:談丹陽、藍田之戰,秦為何能大敗楚

2、秦國戰前的充分準備

從始至終最大的贏家就是秦國。秦國一開始就計劃著要進攻楚國,而且做了很多的準備,從瓦解楚國和齊國的聯盟,到部署自己的軍隊,都是秦國的精心準備。為了成功打敗楚國,秦國的君王和大臣張儀欺騙了楚懷王,一步步地引導著楚懷王犯下錯誤。

因此楚懷王因為過於自信和冒失發動了藍田戰爭。但是楚國軍隊正好落於其他國家的虎狼之口當中。最後楚國軍隊大敗了。這就是秦國的厲害之處。因為充分的準備,秦國最後成為最大的贏家。此後秦國的命運一直處於巔峰狀態,成就一統六國的霸業。

“謀而後動”和“衝動行事”:談丹陽、藍田之戰,秦為何能大敗楚

總結:

《張儀列傳》……楚王不聽,卒發兵而使將軍屈匄擊秦。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楚又復益發兵而襲秦,至藍田,大戰,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從歷史記載來看,都是秦國鑽了楚國的空子最後取得了勝利。

“謀而後動”和“衝動行事”:談丹陽、藍田之戰,秦為何能大敗楚

雖然在藍田之戰初始,楚國有過短暫的勝利。但從一開始來看,還是秦國一直在戰爭的主導地位。因秦國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做足了準備,而楚國沒有意料到自己的失誤反而讓秦國有了可乘之機。不論怎樣,秦楚爭霸都給了後世的我們一個很好的經驗教訓

正所謂的“滅六國者,非秦也。”給楚國一個打擊的也不是秦國正是楚國它本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果楚國一開始就努力訓練軍隊或者保持謙恭肯定不會在戰爭上慘敗而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