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而后动”和“冲动行事”:谈丹阳、蓝田之战,秦为何能大败楚

世人都知道春秋战国之后,诸侯割据分地,最后是秦国独大

,一统天下,成为灭掉六国的霸主。从秦国与其他国家的征战还有秦国颁发的一些利国利民的政策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秦国覆灭六国的原因。研究秦国的胜利,更是应该从一些战争的例子上来看秦国的发家史。比如秦国和楚国征战的事情。

当初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都是当时的霸主,割据一方水土。单单从军事力量上来比较,这两者都是很强大的。楚国在六国当中,一直独当一面。而秦国是后起之秀,究竟为何秦国能够打败楚国呢?从两国的战争方面,我们就可见一斑。

首先,秦国为了收复六国做了很多准备,而楚国因为本来就是霸主,在军事上更是有着它的能力。两国都不是善茬。但是在战役上,楚国却始终落在秦国的后面。比如蓝田和丹阳之战,楚国军队输得极惨,奠定了后来楚国惨败的路途。

“谋而后动”和“冲动行事”:谈丹阳、蓝田之战,秦为何能大败楚

一、秦国主导的丹阳蓝田之战

秦国为了灭楚,做了很多准备,更是有很多的原因而不得不发动战争。首先,秦国最开始是要攻打齐国,但是当时的楚国正好在齐国和楚国之间。所以为了灭齐,楚国这一战必须打。而且秦国和楚国之间深有渊源。因为秦国和楚国之间互相都有一道关隘。

秦国的关隘为蓝关,楚国为武关。虽然关隘的存在挡住了两国的些许纷争。但是秦国人雄心勃勃,为了霸占楚国的关隘,使用了诡计。他们将武关也给强行占领了。这样一来就打破了一开始秦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发展前景,一直和楚国保持友好的关系,甚至是互相通婚。最后,秦国为了统一六国,自己先打破了两国的关系。这就是秦国的先导地位。

1、使计破坏齐楚联盟,激楚国主动出击

在战国时期齐国和楚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当时的秦王始终视楚为死敌楚国与齐国,两国交好,必然是秦王最大的祸患。不过在秦王的谋略之下,两国的关系也最终破裂。秦王有谋士称为张仪,献计于秦王。因为秦王如果攻打楚国,楚国必定求助于齐国。最后如果两国一起反抗,最后秦国只能是元气大伤。所以秦国必须制定一个计划,让楚国和齐国关系破裂。

《史记》当中就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情。当初的张仪,为了秦国的未来更是亲身参与。

“谋而后动”和“冲动行事”:谈丹阳、蓝田之战,秦为何能大败楚

张仪先是跑到楚国,诉说自己在秦国的所见所闻。因为秦王要准备攻打齐国,秦王担心楚国会帮助齐国。所以要准备首先攻打楚国。楚国的君主听到这个事情之后十分惊骇。而且为了让张仪的告密更加真实,秦王更是直接罢了张仪的官。

最后楚王相信了张仪的说辞,为了防止秦国的攻打,直接当场宣布和齐国断交。当然,张仪担心楚王最后会出尔反尔。回到秦国之后装病不出门。楚王,始终担心秦国最后会攻打自己,直接派人去齐国大骂一场。最终两国之间所有的关系都破碎了。

而没想到,秦国真正的目标竟然是楚国。最后两国征战,楚王也只能生闷气罢了。在秦国的谋划之下,楚国和齐国放弃了各自的盟约

其实这一切都在秦国的筹划当中,秦国为了统一而设计让楚国和齐国关系破裂,它才好从中作梗。虽然秦国的计谋比较奸诈,但是秦国最终还是胜利者。而

楚国因为意气用事而与齐国关系破裂,没了一起对抗秦国的伙伴从此丢失了自己的地位。

从计谋上来说,秦国确实做了很多的准备。这也奠定了此后秦国霸主的地位

2、战争进程

因为张仪的欺骗还有秦国的奸诈,导致楚国失去了齐国的同盟。而且当初张仪信誓旦旦地说明如果楚国和齐国绝交,秦国为了答谢会赠送给楚国一些土地,但是秦国却出尔反尔,最后不但没有割地反而攻打了楚国。楚怀王发怒,只能进攻秦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丹阳之战。秦国联合韩国一起迎战。当时的秦,韩,楚,三个国家,在丹阳一地发生了大战,而楚军就有十万余人。但是结果却是楚国的军队被斩首了八万余人,还有很多的楚国军队将领被俘虏了。

虽然秦国大胜,但是秦王和将领们没有掉以轻心,反而在汉中一地设立了州郡,这个地方原本就是楚国的领地。秦国的作为相当于将属于楚国的汉中当做了自己的领地。这一行为,更是惹恼了楚王。楚王盛怒之下,又发动了战争,在蓝田大战秦国军队。但是由于过多的自大,秦国最终打败了楚国军队,赢得了胜利。

“谋而后动”和“冲动行事”:谈丹阳、蓝田之战,秦为何能大败楚

一开始的丹阳和蓝田大战,看起来是秦国为了征战楚国而做出的筹划。但是最后战争席卷了整个中国土地。因为秦国首先开始战争,最后其他五个国家也参与了战楚的战争,变成了

六国战楚楚国也因为不敌,而失败地撤军。如果看最大的赢家,还是秦国。

第一次丹阳战争使得秦国完全掌握了汉中之地,而蓝田战争则让楚国丢失了大片土地和兵力,虽然因为战争让六国都丧失了元气,但是最后丧失元气最大的仍是楚国。分析楚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还是因为楚国的大意和楚国君臣的鼠目寸光。因为楚国也是一个大国,军队武装精锐,对于战争不会短时间内失败,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自信,导致了后来的战败。

楚国军队在一开始,就打算奇袭秦国,但是楚国的军队忽略了南阳的防守工作,而韩国和魏国趁虚而入,切断了楚国军队的后路。于是楚国军队面临着前面的秦国大军和后面的韩,魏逼迫,进退两难。所以楚国最后只能早早撤兵,向秦国投降,割地求和。

秦国从一开始谋划,到和各个国家合作就意识到了楚国军队的薄弱点,而楚国上下却没有料到自己已经被敌人看透,这就是两国交战而一国惨败的原因。

“谋而后动”和“冲动行事”:谈丹阳、蓝田之战,秦为何能大败楚


二、对秦楚一胜一负的剖析

1、楚国败亡的原因

一个国家战争的失败肯定有它的原因。分析楚国在与秦国对战时战败的原因,更是有着它特有的历史价值。一开始的秦国就盯上了楚国。而楚国并没有意识到秦国的计谋,反而频频上当。楚国为了推翻自己战败的历史,并且希望通过下一次的战争扭转自己惨败的局势,发动了蓝田战争。楚怀王下令,“悉国兵复袭秦”,楚国军队集合了全部的军队士兵,一起突袭秦国的军队。

在这场战争中,楚国的军队完全部署在同一地点,就会出现某些领地的薄弱,从而可以给其他国家军队留下可乘之机。虽然接下来战争的短暂胜利,给了楚国军队一个甜头。

楚国收复了失地还攻破了秦国的领地。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并不完全如楚国军队所愿。韩国和魏国,虽然在这个时候与秦国相处并不和睦,但是有了同样的敌人,而袭击了楚国防守不利的军队,因此协助了秦国最后取得了胜利。

楚国失败正是因为以下几点,首先,楚国上下为了出其不意地致胜,反而给了敌国一个可乘之机。而且

楚国军队在部署上面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楚国军队过多的自信给了它们一个机会。楚国因为自身的原因,没有制定符合战事的计划仓促地进行战争。最初楚国也因为自保而丢失了齐国这个盟友才引发的战争。这就是楚国战败的原因。

“谋而后动”和“冲动行事”:谈丹阳、蓝田之战,秦为何能大败楚

2、秦国战前的充分准备

从始至终最大的赢家就是秦国。秦国一开始就计划着要进攻楚国,而且做了很多的准备,从瓦解楚国和齐国的联盟,到部署自己的军队,都是秦国的精心准备。为了成功打败楚国,秦国的君王和大臣张仪欺骗了楚怀王,一步步地引导着楚怀王犯下错误。

因此楚怀王因为过于自信和冒失发动了蓝田战争。但是楚国军队正好落于其他国家的虎狼之口当中。最后楚国军队大败了。这就是秦国的厉害之处。因为充分的准备,秦国最后成为最大的赢家。此后秦国的命运一直处于巅峰状态,成就一统六国的霸业。

“谋而后动”和“冲动行事”:谈丹阳、蓝田之战,秦为何能大败楚

总结:

《张仪列传》……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於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从历史记载来看,都是秦国钻了楚国的空子最后取得了胜利。

“谋而后动”和“冲动行事”:谈丹阳、蓝田之战,秦为何能大败楚

虽然在蓝田之战初始,楚国有过短暂的胜利。但从一开始来看,还是秦国一直在战争的主导地位。因秦国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做足了准备,而楚国没有意料到自己的失误反而让秦国有了可乘之机。不论怎样,秦楚争霸都给了后世的我们一个很好的经验教训

正所谓的“灭六国者,非秦也。”给楚国一个打击的也不是秦国正是楚国它本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楚国一开始就努力训练军队或者保持谦恭肯定不会在战争上惨败而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