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为何毫无防备?

所评图书:

书名:《珍珠港: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为何毫无防备?


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为何毫无防备?


美国历史作家克莱格·尼尔森所著的《珍珠港: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一书,全景式的展现了1941年12月7日当天所发生的珍珠港袭击。在该次袭击中,美军共有188架战机被摧毁,8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被重创,另有2403人死亡。

当时,日军轰炸机的飞行员执行任务时,被海天一色的美丽风光所打动不禁拍照留念,然后投掷炸弹并用机载机枪向人群扫射;美军战船“俄克拉荷马号”被鱼雷击中时,巨大的震动触发一台留声机播起了爵士乐;被毁的“亚利桑那号”开始下沉时,水兵必须马上选择是与军舰一起沉没还是跳入燃烧着柴油的水域。

珍珠港袭击打响之前,美国政府向日本方面施加了巨大压力,提出的要求包括从中国撤军、停止威胁东南亚等日本方面当时不可能接受的要求——能接受那些要求的日本政客,都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被日本少壮派狂热分子刺杀了。美国官方表现出的态度是,虽然还没有向日本和德国宣战,却已经在大规模援助英国和中国,并不怕跟日本方面翻脸,所以在立场上更是没有丝毫松动的可能。

所以这种情况下,日本袭击美国其实成为了一种双方心知肚明的演变结果:1904年的日俄战争,也是日本以偷袭方式挑起的。这被欧美“文明世界”认为是极不光彩的行为。而在1931年、1932年、1937年,日本对华发起的侵略战争,每一次都制造了拙劣的“贼喊捉贼”。正因为此,日本在当时被认为是有偷袭“前科”,毫无武德,行事残暴的文明世界边缘国家,在美国紧逼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再作冯妇。

这就产生了一个广为流传的猜测:罗斯福政府在珍珠港袭击发生前,完全掌握了相应的情报,为了吸引日军完成战术胜利、战略失败的偷袭(袭击珍珠港只能让美国海军战斗力受损,却无法真正意义上打击美国的战斗精神和战争潜力),所以故意让珍珠港门户大开。如果这一猜测是成立的,那就意味着罗斯福政府在用珍珠港海军将士的血肉之躯为诱饵。


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为何毫无防备?


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为何毫无防备?


《珍珠港: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这本书翔实论证了日本对美国以及欧美世界其他国家发起挑战(偷袭)的必然性,那就是日俄战争的侥幸胜利创造出一个自信心爆棚的日本必胜神话,日本人相信“舰船如果更多、更大、更好,就能在整个太平洋赢得相似的胜利。”

有意思的是,珍珠港袭击的策划者、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是日军高层中的亲美派。山本曾到美国学习,坚信如果日本挑战美国将必败无疑,希望通过与美国缔结和平条约来避免危机。他的观点对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日本天皇,甚至那些狂热分子都有影响——但表述顺序不同:山本认为,如果日本进攻美国,短期胜利之后,就会逐渐迎来资源的枯竭,最终战败,所以无异于自寻死路;但在战争狂热分子来看,不进攻美国,就必须答应美国的条件,那跟被美国打败了没有区别,而进攻美国还可以为日本迎来一点生机。

在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几乎举国上下都对日本抱以敌意,除了华尔街、华盛顿的少数资本代言人;而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是,当时的美国人视中国人为天然盟友——相关的调查中,只有40%的美国人选择英国人为盟友,而选择中国人联盟的则超过80%。这其中,与当时的中国孱弱、不得不在外交等方面依仗美国,而日本已经很明朗的崛起为了美国挑战者有着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泯灭最起码的道德和良知,许多影像资料和媒体报道传入欧美世界后,使得当时的美国人对于与日本作战的中国人产生了相当的敬意。

《珍珠港:1941,现代美国命运的转折》这本书指出,日本在1941年初选任的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此前是海军大将,并不是主流历史作品中描绘的愚蠢的、阴险的好战分子。日本海军与陆军差别很大,有着山本五十六等许多反对鲁莽袭击英美的高级军官。野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解日美矛盾,但很快发现自己不过是个悲剧性的角色:在一场日美尽知底细的虚假谈判中扮演角色。而在日本国内,东条英机从陆军大臣到首相,代表着日本好战派向文官集团以及天皇施加压力。

这本书整体上都十分出色,很好的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双方政治博弈以及珍珠港袭击的战况。但书作者试图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书名所揭示的内容:珍珠港袭击使得美国摆脱了孤立主义,开始更加积极担负世界责任,这其实是很难成立的。美国的孤立主义向来是阶段性的,日本的国门最初就是美国军舰以“黑船来航”打破的,而鸦片战争后,美国也积极参与到对中国的渗透;美国开国后的门罗主义更是相当直截了当的侵略宣言,这更不必提在美西战争后,美国吞并菲律宾后实施的残酷杀戮。当初让罗斯福政府感到束手束脚的孤立主义,其实是20世纪20年代末大萧条的产物,目的是拒绝分担国际性经济危机的代价,与邻为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