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裔美国人不让进公厕


二战时日裔美国人不让进公厕

美第5军军长克拉克中将在意大利检阅由日裔组成的100步兵营。

2011年11月3日,美国国会正式向参加二战的美国陆军442联队和100步兵营授予代表美国最高荣誉的国会金质奖章。这两支美国二战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部队的士兵全部由日裔组成。

奥巴马总统在法令中写道:他们勇敢地在国内与种族主义、在国外与法西斯主义战斗。其卓越的忠诚与牺牲应得到称颂的爱国情怀。

而在79年前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战机呼啸着朝珍珠港俯冲而来,使这天成为美国的国耻日,也拉开了4年太平洋血战的序幕。正是从这一天起,几十万美国日裔居民陷入了无尽的命运漩涡。

珍珠港事件

引发了美国的恐慌和仇日情绪

在日文里,“一世”指第一代移民,“二世”为第二代。在20世纪30、40年代美国日裔的主流基本是“一世”和“二世”。讽刺的是,“一世”中不少还是日本籍,这主要是源于美国过去歧视性的法律,而“二世”和“三世”几乎都是美国公民。

在文化上“一世”和“二世”显示了许多微妙的不同。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3/4的“一世”是佛教徒,半数的“二世”却是基督教徒。“一世”社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加以辩护,而以“二世”为主的“美籍日本公民团”所打出的口号则是“我为我是一名日本血统的美国公民而自豪”,愿意与“美国所有的敌人”作战。

在二战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广岛,恰恰是日本向美国输送移民最多的地区。

2001年的电影《珍珠港》中,有一个美军伤员拒绝日裔医生治疗的片段,而在1970年的《虎!虎!虎!》中,同样有美军工作人员在日军偷袭后怒视一个日裔青年的场景。事实上日本的偷袭、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势如破竹、来自潜艇和水上飞机对美国本土的威胁引发了美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恐慌和仇日情绪。而日军在东南亚和中国对平民和战俘的残酷虐待和屠杀无疑也成为了重要诱因。

广泛的歧视

公共厕所都禁止入内

有人砍倒了一些现在成为华盛顿代表性风景的樱花树,联邦调查局以美国安全存在潜在危险为借口,搜捕了约1.5万名日裔。这次搜捕得到了日裔领导人的公开支持,他们把本族年长者的亲日立场看成是对美国的不忠,是对一般日裔美国人的威胁。搜捕的结果几乎没有发现什么通敌或者间谍行为,实际上尽管当时对日本人的惧怕心理无处不在,但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判有通敌罪的美籍日本人连一个也没有。

然而这仅仅是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前的一丝微风。

在日裔最多的加州,州长卡波特·奥尔森指令解除所有日裔的公职,吊销他们的律师和医生执照,甚至禁止他们出海捕鱼。加州总检察长厄尔·沃伦的奇怪论调是:“美国国内没有出现日裔的破坏活动,正好说明他们诡计多端、阴险隐蔽。”

保险公司把日裔的保险单注销,送牛奶的拒绝给他们送奶,杂货店的商人拒绝出售商品给他们。沃伦甚至把所有日裔的银行存款都冻结了,结果银行干脆拒绝兑换他们的支票。一些日裔开始离开加州,结果发现广阔的美国似乎已经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在美国各地,理发店的窗子上挂牌子写道:“日本鬼来刮胡子,发生意外概不负责。”饭店贴出标语:“老鼠、日本鬼,本店一概毒杀无误。”加油站拒绝给日裔加油,连水都不给他们。甚至公共厕所也禁止他们进入。有5个“二世”来到新泽西州,一个农民雇用他们,当地治安委员会就把这个农民的谷仓烧了,还威胁要杀死他的幼子。一个“二世”姑娘来到丹佛市,想到教堂做礼拜,谁知牧师亲自阻挡她,并表示:“你去你们自己的佛寺不是更好些吗?”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偷袭虽然发生在珍珠港,那里生活了15万日裔,但是总体情况比美国本土好得多,这多少缘于夏威夷才被美国吞并了几十年。


二战时日裔美国人不让进公厕

二战期间大量日裔美国人被带到“集中营”生活。

第9066号总统令

另外,拘留政策某种意义上和当时在美国西海岸普遍的强烈反日情绪和负责西海岸防卫总部的约翰·德维特中将本人的观点有很强的联系。德维特将军公开声称,“日本鬼就是日本鬼,不管是不是美国公民”,这句话似乎说出了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的广大民意。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德维特作为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将军,把“狠狠地收拾本土的日本鬼”当做增加他自身存在感的一件大事。

终于在1942年2月19日,在德维特的强烈建议和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的支持下,已经为全球战局焦头烂额而无暇顾及国内民权的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第9066号总统命令,授权军队可以将“有关人等”从军方指定的“军事地区”内赶走,“安置”在其他地方。

虽然,这项行政命令没有明文使用“美籍日本人”一词,但实际上在西海岸被广泛抓走的就是他们,与别的种族无关。拘留日裔美国人的政策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最高法院的法官们无一反对。

二战期间的美国排日情绪远远超越了一战期间的排德情绪。当年排德风潮曾喧嚣一时,所有德国人都被称为匈奴人,还有“带破折号的美国人”(许多德文名的中间有连字符)这种侮辱性的说法。但是和这次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威廉·曼彻斯特在名著《光荣与梦想》中写道:德国人以种族借口惩罚老百姓,美国人也一样。当然美籍日本人还没有被拷打,被毒气杀害,被焚化或用来做残忍的医学实验。但是美国当局朝着暴行的方向走上了这条黑暗的道路。他们同时代的人没有判决他们,历史必须判决。

前往集中营

12万人被运到不毛之地

第9066号总统令只有48小时执行时间,也就是说,日裔只有这点时间来料理家务,结束他们经营超过半个世纪的产业和生意。他们只准携带个人衣服,私人投资和银行存款都要没收,甚至连剃刀和酒都被充公,没有上诉和抗议的权利。其财产总损失高达数亿美元,在当年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3月30日星期一,德维特的命令就好像防疫通知书一样一张张贴在日裔的家门口,不久卡车开来,士兵们在人行道上喊:“日本鬼滚出来!”

对待那些婴儿,一人一张标签,就像对行李一样处理。这其中包括只有14个月大的迈克·本田(日文名本田实)。离开世代居住房屋的那个晚上,他们和几千日裔家庭一起住在一座赛马场的马厩里。

历史书中对这个场景这样写道,那些年轻的日裔们,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土生土长,在公立学校中接受教育,从衣着、讲话、举止乃至跳舞和体育运动都和白人无二,就这样被自己的“同胞”赶走。

在1942年3月~11月间,有12万名日本人,包括男女老少,被运往加州到阿肯色州一带荒无人烟的各大拘留营。这一带都是“以前没人住过,以后也不会有人住的”不毛之地,好几所干脆直接设在沙漠中。在这个过程里,日裔首领以毋庸置疑的命令要求全体日裔妥协,他们以身作则,带头举家迁入。

拘留营被称为强制收容所,罗斯福总统一次都没有去过,但是有一次他将其称之为“集中营”。这样的集中营在全美有11所。

拘留营周围都是带电的铁丝网,还有武装哨兵巡逻,瞭望台的枪口一律对着营内。人住的是“长排长排的用油毛毡搭起来的小木头屋子”,室内只有一个炉子、一盏吊灯和一张张铁板吊床。可以说,再也没有任何私人生活和空间可言。

他们必须自己劳动,开垦荒地,为了把环境弄得更人道一些,他们种了花,用废木料做家具。传统的日本文化特征如父权等在拘禁中解体。而在严酷的环境中,一些年老体弱者死去。有人绝食或者试图逃跑并被射杀。但更多的人则展现了一种惊人的坚忍和对美国的忠诚。

坚忍与忠诚

3.3万名日裔参加美军

美国哨兵荷枪实弹,迷惑不解地每天看着这些“日本鬼”早上集合升星条旗、行升旗礼,童子军的军鼓号乐队(每个营都有一个)奏美国国歌。在多巴兹的拘留营,日裔开学习班,两门课程选的人最多,分别是英国和美国历史。每逢周六晚上,他们就合唱《美丽的亚美利加》。

1943年1月28日,陆军部长史汀生宣布接受日裔参军,立刻就有1200多人报了名。整个二战期间总共有约3.3万名日裔以各种方式参加了美军。由纯日裔组成的442联队和100步兵营(由夏威夷的日裔组成)被派往最残酷的欧洲战场。在那里他们成为了二战和美军历史上获得荣誉最多的一支部队。

在整个二战期间,没有一个日裔士兵开小差或者叛逃。他们获得了9486枚紫心勋章、4000枚青铜星奖章、560枚银星奖章和56枚陆军殊勋奖章。有9000人阵亡。

在太平洋战场,许多日裔从事翻译和情报工作。福原克治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一边忍受着一些同事“不愿与日本鬼为伍”的歧视,一边出色地完成了各种情报工作。甚至在战俘营中,他还遇到了自己在日本时的朋友,并成功消除其自杀的念头。日裔的表现让人联想起,率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打败德国的潘兴和艾森豪威尔都是德裔。

即使英勇作战,歧视依然难以消除。当第一批日裔士兵从欧洲回到美国,发现理发店和饭店依然拒绝为他们服务。一个失去了一条腿的日裔士兵竟然当众挨打。陆军部看不下去了,派一些和日裔士兵共同作战过的白人军官去西海岸对商人和农民作巡回演讲。一个瘦长的农民问一个中尉:“你们连里有多少个日本鬼被打死了?”

中尉回答:“在我排里一起作战的日裔士兵除了两个,全部牺牲了。”

这个农民回答:“真他妈的可惜,没把那两个也打死。”其他人仰望着天花板,有些人看着地上,有些人望着膝盖,总之没有人说一句话。

然而,美国的主流社会不可能对此视若无睹。曾在1942年下达拘捕令的罗斯福总统,在1944年公开为日裔的忠诚辩护。

到1944年底,最高法院终于宣布,拘留那些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日本人是违反宪法的。司法部长比德尔在战后发表自白书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尽力阻止此事。甚至加州总检察长沃伦也在自传里写道,我完全错了,我深深地忏悔。

1976年福特总统公开表示,强制拘禁是绝对错误的,美国也绝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1980年卡特总统专门设立委员会重新调查当年的拘禁行为。1988年里根总统签署《国民自由法》,正式以国家名义向日裔道歉并给以每人2万美元的国家赔偿。1992年,布什总统再次追加了每人2万美元的赔偿,11年间美国总共向日裔赔偿16亿美元,以《国民自由法》为标志,二战日裔拘禁得以画上一个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