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能打,也架不住一帮猪队友拆台啊,尤其还是领导

你再能打,也架不住一帮猪队友拆台啊,尤其还是领导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轻松读史之——大唐三百年”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65)

林彪的部下曾说:“林总打仗,好比打扑克牌拣分。五分不要、十分也不要,专门抠底。”杨义臣究竟怎么搞掉高士达的,史无明言。但看起来,他和林彪元帅一样,也是专门要抠底的。

他初战小败,接着一举反击,消灭高士达军主力。又乘胜追击,农民军后方大营顿时崩溃。幸亏窦建德早有准备,带着那百余人北上逃窜。一口气跑出去三百多里地,在饶阳(河北饶阳)这个地方,乘官军不备攻占县城。召集人马,又有三千余兵。

那时候没有电报,也没有手机。杨义臣哪知道他这么快又拉起队伍。反正高士达毙命,个把窦建德,估计也翻不起多大风浪,就撤了。

他这么考虑本来也没错。敌军主力已经消灭,大军出征是要花钱的,早一日班师,早一天安定。再说,你窦建德就算东山再起,发展壮大总有个过程,到时候再收拾也不晚。这年头,处处是反贼,哪有可能搞那么干净。

有句话说得好: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杨义臣是能打,但架不住一帮猪队友拆台啊。

他在前方浴血奋战,隋炀帝他们在后方扯腿。‘帝恶其威名,顾忌他功劳大,竟然一纸调令,给他召回中央去了(详见本篇之十五)。‘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

没了杨义臣这尊神的镇守,窦建德顿感呼吸畅快许多。他放手发动群众,很快南下收复旧地,那些被隋炀帝下令放散的兵,也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

建德复还平原(山东平原),收士达败兵之死者,悉收葬焉。为士达发丧,三军皆缟素。召集亡卒,得数千人,军复大振,始称将军。

窦建德现在不再是什么参谋长了,而是河北这一片响当当的老大。从这一刻起,他明显表现出与其他人的不同。

收葬死去弟兄、祭奠故主,在人命如蝼蚁的乱世中,体现出一种对道义和秩序的追求。而接下来的表现,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初,他盗得隋官及士人必杀之,唯建德恩遇甚备。

孔子说:所谓‘仁’,很简单啊!不过就是行‘忠恕’之道罢了。‘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就叫作‘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叫作‘恕’。

听起来很美好吧。既符合常识,又富有人性的温情。然而,中国社会历来的真相是‘儒外法内’。第一个把这话挑明的,是汉宣帝刘询。他训斥儿子(汉元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乱我家者,太子也!”这里的王道、德教,指儒家;霸道,指法家。

刘询那意思:儒家忠恕那一套,讲来听听不是不可以;但要丢了霸道和权术,我刘家天下还能不能保得住,就很成问题。为了这事,几次想要废掉太子。实在看他早死的娘亲份上,才没有忍心。

这道理只有皇上明白吗?未必。所以翻翻我们的历史,成王败寇、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是主流,真正行仁恕者,又有几人?一个典型的现象:小民受不了欺压而造反,一旦翻身作主人,往往暴虐更甚。朝廷起码表面还讲讲仁义,他们就纯粹搞谁拿着刀子谁说了算。

所以这里,就越发显出窦建德的与众不同。

窦建德本来最有理由报复:全家被官府屠杀,可以说血海深仇。正常人遭此惨祸,心灵多少都会扭曲。杀隋官复仇,顺理成章。

可是,他选择了宽容。

窦建德是个性格刚烈的人,他的克制和宽容,只能理解为对他人生命的尊重。而这,不正应该是‘仁’的本意吗?

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以‘仁’的这种本意为基础,平等、合作、发展。我们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追求近两百年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目标而已。

窦建德仁义的光芒,正如一粒金砂。这样的金砂虽少,却照亮了我们漫长的历史,也减少些读史者的悲观。汉宣帝刘询虽然严苛,不也难舍对微贱时妻子的哀悼之情吗?他不忍心废太子,还是‘仁’在起作用啊!人皆有‘仁’。问题的关键,还是建立一个奖赏‘仁’的社会共识和机制。

窦建德的克制和宽容,为他的扩张获取了极大的优势。‘隋郡县吏多以地归之,势益张,兵至十余万。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月,他在乐寿(河北献县)举办仪式,正式称王(长乐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