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只有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虜,為何俘虜不反抗?

瓶子裡的女人


看到這個問題不禁一下子想起了初中的時候,歷史老師也曾經說過這樣的事情,大致是說抗戰時期,幾個日本人壓著成百上千的中國軍人,但是沒有人敢反抗。當時我們就很不解,覺得就幾個日本人和幾條槍,就算一顆子彈殺死一個人,日本人又有多少子彈呢?

但是當時還年輕,沒有想到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誰去擋日本人的這幾顆子彈?

這就是“群羊效應”

什麼叫群羊效應呢?

大家都知道草原的牧民往往會訓練一條或者幾條牧羊犬協助自己驅趕羊群,在數量上來說,羊群很龐大,牧羊犬隻有一條或幾條,但是由於天性中對肉食動物的本能恐懼,讓羊群不敢反抗牧羊犬,所以往往一條牧羊犬就能發揮驅趕羊群的作用,而羊群也總是遵從牧羊犬的指揮。

在歷史上發生過很多著名的屠殺俘虜的事件,譬如白起坑殺40萬降卒,項羽坑殺20萬降卒,同樣包括近代屈辱史南京大屠殺。假設說這幾十萬人奮起而反抗,儘管不敢說他們能夠取得勝利,但至少也能夠給敵人造成重創。

但這是假設,實際上這其中蘊含著一種很奇妙的人類心理變化,一個士兵在戰場可能不怕死,但是當他成為了俘虜突然就會變得害怕死亡起來,其實這就是力量不對等的情況下讓人產生了退縮心理。

在戰場上的時候士兵手裡有槍,他有恃無恐,大不了殺一個夠本,但是成為了俘虜就不一樣,他手裡沒有了槍,所以他自己也沒有了底氣。而當敵人憑著手中的武器揚武揚威的時候,人的恐懼感就會成倍的增加,這就猶如一個獵人沒有弓箭,被老虎抓了起來,面對老虎鋒利的獠牙,獵人首先就會在心理上逐漸崩潰。

而說到底,俘虜之所以不敢反抗就是因為心理已經崩潰,他已經喪失了反抗的勇氣,他有可能整個人是麻木的,也可能是僥倖的,但歸根結底都是對敵人的恐懼。他們興許並不害怕被敵人殺死,但由於長久籠罩在敵人所施加的恐懼之下,他們也就忘卻了反抗。

所以你會發現,這些俘虜寧願等死,也不願意主動赴死,實際上這不單單是勇氣的問題,而是整個心理防線的崩潰,信念的消散,尤其是當和敵人近距離的接觸時,這種恐懼感會被成倍的增加。

儘管明知道反抗也許還有一線生機,但這時候的俘虜已經陷入了“群羊效應”中,所以哪怕只有一個士兵押著他們,他們也不敢反抗。所以哪怕信仰“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兵被俘虜後,也無一例外的不敢反抗。另一方面,俘虜有時也僥倖的認為自己能夠逃出去。


圍爐談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電視劇兄弟連中,有個場景。

當時為了防止美軍士兵押送德國戰俘時,引仇恨隨便開槍,只給他槍裡安裝了1發子彈。

七八名德國戰俘也看到美軍押送兵只有1發子彈,但沒有一個人逃走。

顯然,美軍只能打死1個人,其他六七人都會逃走。

但關鍵在於,誰願意去做這個被打死的人呢?

沒人願意。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再說,抗戰期間中國很多縣,日軍只有三四十人駐守,而縣城老百姓就有三四萬人。

但日軍下鄉胡作非為,老百姓只敢逃走,不敢隨便殺死日軍。

為啥?三四萬老百姓,就算衝過去被三四十個日軍殺,也得累死他們。

就算日軍每人可以殺死100人,也就殺死了十分之一的老百姓,還剩下十分之九。

關鍵在於,誰願意做著十分之一呢。

戰俘既然已經投降,就說明他已經放棄抵抗了。如果堅持抵抗,就不是戰俘了。

這個大前提下,戰俘基本不會抵抗,無論押解士兵有多少人。

這絕非是某國人如此,是所有國家人,或者說全人類如此。

古代的人類,也是如此。

薩沙經常說一個故事,就是一個醉酒的蒙古騎兵,殺入一個巴格達附近村子,發現沒有拿刀。他就讓七八十個阿拉伯村民躺在地上不許動,誰動就先砍死誰。

然而自己走了二三十分鐘,去村子另一頭的馬上取刀,回來後將村民砍死了一半。

大家覺得不可思議,這些阿拉伯村民為什麼不反抗,也不逃走呢?

因為當時村民被蒙古人在周圍的屠城嚇破了膽,已經失去抵抗意識,連逃跑也不敢。

他們只軟弱的希望同蒙古人合作,就可以放過他們。


薩沙



這有兩個原因:

其一、蘇聯在二戰對日宣戰時,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在蘇聯的鋼鐵洪流碾壓之下,日軍潰不成軍。被蘇聯秋風掃落葉一般進行了摧枯拉朽式的打擊。

實際上,通過諾門罕戰爭後,日軍見識了蘇軍的戰力,已經對蘇軍產生了深深的恐懼。以致於德國揮師蘇聯時,希特勒要求日軍北上高加索夾擊蘇聯,日軍都噤若寒蟬、不敢動彈。

到了美國核打擊日本後,日本軍方還抱著與美國進行本土決戰的幻想,日本外交官還天天守在莫斯科,希望蘇聯不要參戰,可見日本對蘇聯的畏懼程度。但是蘇聯一參戰,就將不可一世的關東軍打的屁股尿流,幾天時間就徹底瓦解。日軍對蘇軍已經不是忌憚了,簡直就是恐懼。



所以蘇聯一參戰,日本就徹底絕望,很快宣佈投降。可見蘇軍對日軍的壓力,更勝於美國的原子彈。

日本這個國家,一向是欺弱怕硬,敬畏強者的。再加上蘇俄軍隊簡單粗暴,一旦敢於反抗,會乾脆利落的讓日本人生不如死或者直接槍斃。加上日本人對蘇軍的敬畏,所以根本不敢反抗。當然,這種情況也可能是發生在日本天皇宣讀投降詔書之後,國家都投降了,個人反抗還有什麼意義?不就是找死?


第二個原因是,人類的從眾心理和自我保護。在古龍的小說裡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情節:李尋歡被500高手困在寺廟裡,卻沒有一人敢率先發起攻擊。其原因就是因為江湖傳言:小李飛刀,例無虛發。沒有一個人願意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取他人的幸福。


一般被俘虜押送的人,早已承認了失敗,心如死灰,早已喪失熱血。誰都知道,誰率先反抗,誰就得死。所以數學誰都會算,但是因為沒有那個不怕死的帶頭大哥,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軍人卻沒有人反抗就不足為奇。


謝金澎


蘇聯軍隊在二戰時期以強悍出名,曾把叱吒歐洲的德軍坦克兵團打回老家,又把小日本堵在東北地區猛揍。結果把小日本打得留下了陰影,哪怕德軍是想邀請日本聯合一起攻打蘇聯莫斯科,小日本也早就嚇破了膽不敢再答應。那個戰爭時期,還有一個奇怪情況就是,曾有一群日本士兵被蘇軍俘虜,蘇方僅派幾個士兵就能押送他們一群人,為什麼當時的日本俘虜不敢反抗呢?

1945年的8月9號,蘇軍開始全面反攻,100萬怒火沖沖的蘇聯士兵瘋狂殺向德國領土,另外一部分衝入了東北地區。而盤踞在我國東北關東軍始終不敵戰鬥民族的勇猛,蘇聯加強裝甲師團用猛烈的炮火,轟得日軍體無完膚,殺得他們死的死逃的逃。此時日軍早已經鬥志全無,就算有所謂的武士道精神也大部分蕩然無存。遠在日本的天皇眼看,蘇軍把自己的士兵逼得無處可退,這才急忙下令通電蘇聯表示要向蘇聯投降。為此,蘇聯軍隊就在很短的時間內大量日軍俘虜,約計為五十萬人。

面對如此多的日軍俘虜,蘇聯一度頭疼,但是很快就想到自己國家被德軍摧殘慘重正需快速復興時期,為此就決定把這50萬日軍俘虜押送回家充當重建國家的勞動力。看來德國惹下的鍋是讓日本來背了,日本也沒了辦法,這邊被美國打得快國破家亡,因此再顧不得被抓走的50萬關東軍。然而蘇軍正忙於戰事,無法抽出更多的兵力去押送日本俘虜回蘇聯,僅僅是派遣了三千左右名蘇聯士兵負責將50萬日軍送往荒涼的西伯利亞。

就算是隻有幾千蘇軍的隊伍照樣能把50萬日軍風平浪靜的順利送西伯利亞工作場報到。在途中日軍完全佔據人數優勢,50萬的俘虜如果集體反抗的話就算空手赤拳撲上去,幾千蘇軍打光子彈也控制不住他們。可惜這50萬日軍俘虜卻意外變得十分乖巧聽話,一路上居然沒有任何一個人敢站出來抵抗,就如行屍走肉般任由“低語者”驅趕。

為此,很多人大為不解,日軍俘虜當時為什麼不選擇反抗呢?

這3個原因個個扎心

首先是震懾性,蘇軍進攻東北後,大肆屠殺了數不清的日本關東軍,這給存活下來的日軍留下難以抹除的心理陰影。所以當他們被俘虜之後,馬上就失去了鬥志,連裝備跟槍支都被繳走,更是無能力對抗蘇軍。

另外,之前的失敗教訓讓日軍更加懼怕蘇聯,任何自己的軍隊打不過蘇軍,所以就乾脆放棄了任何抵抗。另外一方面是,日本天皇已經宣佈對蘇聯投降,他們當士兵的,就算中途反抗也沒有什麼意義,扭轉不了大局,說不定還惹怒日本天皇,嚴重者還等於是不服從日軍命令,叫你投降,你還在打,影響日本對蘇聯投降的誠意,還有被自己的軍隊判刑。

再說,離開東北之後,一路上多數是荒涼地區,一些地方還是蘇聯境內,50萬日軍俘虜若是敢反抗,也沒有出路,就算把那幾千押送的蘇軍士兵殺掉,他們深入敵國境地也是插翅難逃,最終換來的只是大批蘇軍趕來將他們趕盡殺絕。

不過也有例外,聽說當時有一小撮日軍俘虜意欲抵抗蘇聯士兵,可惜其他俘虜不配合,導致這小撮日軍敵不過押送的蘇軍,而蘇軍被了再次威懾這批俘虜,就用坦克對這些敢抵抗的日軍俘虜反覆碾壓,碾得滿地血腥肉泥慘不忍睹,最終剩下的日軍就通通的被嚇乖了。


貓眼觀史


戰爭年代,只有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虜,為何俘虜不反抗?


我們知道,在戰爭中,被俘虜的戰俘,他們會被送進集中營,作為免費勞力使用。但二戰中的日軍對待戰俘卻非常的殘忍,刑訊逼供,嚴刑拷打,這讓蘇聯忍無可忍。在諾門坎戰役中,日軍被蘇聯軍隊幾乎全部消滅。大量原本“不怕死”的日本兵被蘇聯俘虜。蘇軍把日本俘虜押送到西伯利亞的戰俘集中營,進行勞動改造。幾個蘇聯紅軍,幾桿槍就能把一群日本俘虜押送到目的地,令人疑惑的是,這些日本戰俘為什麼不會反抗呢?印象當中這些日軍應該是信仰武士道精神的,從不怕死,就算那些蘇聯紅軍有槍,這麼多的戰俘還制服不了幾名拿槍的士兵嗎?

《左傳·莊公十年》中的《曹劌論戰》中說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小編認為,士兵的戰鬥士氣很重要,一旦成為俘虜,喪失士氣,即便給他們機會,他們也不會反抗。具體原因是:

一是戰俘們往往抱有一線生機,只要不反抗就會有活下去的希望。戰場上士兵之所以投降被俘,就是不想死亡,想活下去。如果領頭反抗很有可能撞到槍口上,那就是死定了。人性是很現實的,沒有人願意跳出來做反抗的領頭羊,每個人都想活下,所以,雖然只有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虜,他們也不會不反抗。

二是這些俘虜喪失了鬥志和心志。從變成俘虜的那一刻,他們的鬥志和心志基本都喪失了,更多的是對即將要面對的刑罰充滿恐懼,從而陷入這種恐懼中完全不敢反抗,不反抗可能還有一線生機,如果反抗可能直接會被擊斃,這是人性的特點。所以,雖然只有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虜,他們也不會不反抗

三是他們沒有能力反抗。我們知道,戰爭中的俘虜,一旦被俘是不可能讓他們手中繼續持有武器的,所以這些俘虜一定是繳械的狀態。雖然在押解的過程中,只有幾個蘇聯兵,在人數上他們不怎麼佔優勢,但人家手裡面有槍,有武器,有壓得住日本士兵的工具,對於日本俘虜而言,無論你人再多,但是沒有武器,還是敵不過子彈的,所以,日本俘虜是沒有任何能力去反抗蘇聯士兵的。

四是被押解的日本俘虜不熟悉環境,即使反抗也無處可逃。當時這些日本俘虜基本上都被押送到了西伯利亞做苦工去,雖然那時候蘇聯俘虜的日軍戰俘很多,沒有太多的兵力押送日軍戰俘,但西伯利亞天寒地凍的,非常荒涼,就算反抗成功逃出去了,不認識路也是白搭。而且那裡荒無人煙的,肯定會挨餓受凍,並且根本就不會蘇聯的語言,在那種條件下能逃去哪裡?如果真的逃了,就算不被凍死也被餓死!而且西伯利亞還有很多的地方沒有被開發,野獸橫行,弄不好連個全屍都留不下來,還不如去西伯利亞做苦工,在戰俘營人多還能互相支持,還能有吃的,還能有衣服穿。勞動幾年,說不定就釋放了。

五是被俘的日軍士兵看到日本勝利無望,產生了厭戰情緒,喪失了反抗的鬥志。雖然二戰初期,日本在亞洲戰場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隨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日本的處境每況愈下,他們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再加上大量的傷亡和物力財力的損耗,國內家人的窘境,使得這些士兵產生厭戰情緒,他們巴不得戰爭趕快結束,即便當一名俘虜也心安理得。所以,這些戰俘是不會反抗的。

俗話說“貪生怕死、趨吉避凶是人的本性”。所以,小編認為,這些日本俘虜不反抗蘇軍押解士兵,既有貪生的人性使然,也有喪失鬥志和心志的原因。


葛大小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軍出兵中國東北,日本的關東軍在蘇聯紅軍的進攻之下一觸即潰,基本上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因此大部分日本士兵選擇投降。而美軍又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更是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不過在日本宣佈投降的時候,日本還有60萬關東軍滯留在中國東北,因此這些殘餘的日本俘虜全部成為了蘇聯紅軍的“戰利品”。

由於在二戰之中,蘇聯在和德軍作戰的時候損失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力,因此絕大多數日本關東軍俘虜都被蘇聯紅軍拉上火車,送到了西伯利亞當苦工。那麼很多人就會感到好奇了:在當時,通常是十幾個蘇聯士兵看守數百個日本士兵做苦工,難道說日本俘虜就沒有任何反抗精神,只能任人凌辱嗎?他們的“武士道”精神又去哪裡了呢?

首先,這些日本士兵根本沒有反抗的勇氣和理由。要知道,就連天皇陛下都宣佈投降了,就算自己再怎麼瞎折騰,最後也打不過氣勢如虹的蘇聯紅軍,還不如乖乖去西伯利亞做苦工,說不定還能熬出一條生路。而且日本俘虜手中沒有任何武器,要想憑著做勞工使用的鐵鍬反抗蘇聯人手中的衝鋒槍,那無疑於自尋死路。

其次,當時的日本關東軍戰鬥力並不強,很多都是十六七歲的孩子或者老弱病殘。要知道,日本深陷戰爭的泥潭之中長達十多年,這期間早已經將日本國內的青壯年實力消耗殆盡,因此後來前往日本關東軍的士兵們質量就得不到保證,多是一些老弱病殘或者還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從人員素質上來說,這些新兵根本沒有經歷過什麼像樣的戰鬥,和老奸巨猾的蘇聯老兵比起來,他們還嫩的很。

最後,西伯利亞嚴酷的生存環境限制了日本俘虜的逃跑空間。要知道,在當時的西伯利亞,天氣條件極端惡劣,就算徒步幾十公里也不一定能夠找到一戶人家,因此就算這幾百個日本士兵能夠團結起來打倒蘇聯士兵,但是他們卻也面臨著人生地不熟的困境,根本沒有可能從茫茫的西伯利亞草原逃出生天。

到了後來,日本政府和蘇聯幾次三番提出交涉,想要讓這群日本俘虜回國,但是蘇聯人硬是讓日本俘虜把活幹完了才予以遣返,這個時候60萬日本關東軍已經死傷過半,只剩了不到30萬人,這或許就是惡有惡報,天道輪迴吧。


完顏翠花


反抗,死路一條,順從,有可能活著。

俘虜,為什麼叫俘虜,因為他們被俘了,因為他們已經放棄抵抗了。已經放棄抵抗了,就有活下去的一樣,抵抗,死路一條。

幾個士兵押送一群俘虜的事情是常事,不光是幾個蘇聯兵押著一群日本兵。就在一兩年前,網上很多鍵盤大俠就對“幾個日本兵押送一群中國人”一事進行評價,他們的觀點是,這些人已經麻木無知到了極點,知道會死,也不拼死一搏。

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幾個士兵押送一群俘虜的情況

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先看一下,幾個士兵押送一群俘虜的事情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通常,兩三個人押著一群俘虜的情況,都是在戰鬥已經結束了,勝負已經分明瞭的時候。這個時候,反抗已經沒了意義了,決定的不是戰爭勝負,而是什麼時候死。

幾個士兵押著一群俘虜,幾個士兵面對的就是那麼一大堆俘虜,而這些俘虜面對的是更多的手持武器的敵軍。戰鬥結束後,戰鬥區域內的敗方几乎都是沒有武器了,而勝者則是全副武裝。

在一個城市內,押送俘虜的就那幾個人,而城市裡卻是到處都是已經獲勝一方的士兵。戰俘要是暴動,立馬會有一大群士兵衝過來,衝過來就是機槍掃射。這些戰俘暴動,頂多搶五把槍,而敵軍卻有不知道多少的槍,從四面八方湧過來。

反抗的結局,只能是立馬就死,而如果不反抗,興許還能活下來。當然,這是幾個士兵押送一群俘虜的時候,這個時候,勝負已分了,要不不會有幾個士兵押送一群俘虜的了。


軍武文齋


其實呢,在二戰中,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虜,而這些日本俘虜卻不反抗,這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因為在當時德國戰場,美國士兵押送德國戰俘時,往往都是一個美國士兵押送七八名德國戰俘,這些俘虜也不敢反抗。

更關鍵是,當時美國軍方為防止美軍士兵在押送德國戰俘時,因仇恨而隨便開槍,所以他們給這個負責押送的美國士兵槍裡,只安裝了1發子彈。也就是說,這七八名德國戰俘,完全是有機會反抗的,但問題是,他們卻都一致選擇任人宰割。

無獨有偶,在當時中國戰場,很多擁有三四萬人的縣城,往往被三四十個日本士兵就可以輕而易舉佔領,甚至而言,有時候一個日本兵就能控制或者屠殺一個村莊,那些比日本士兵數量多得多的百姓,卻沒有人站出來反抗,他們無一列外都選擇素手就擒。

很多人在說起這個現象時,都把他歸結於他們的麻木不仁或者人性的弱點。但其實呢,這背後的根本原因,是敵人強大的報復能力。



換句話說,你可以選擇把眼前的敵人殺死,但問題是,如果你沒有辦法解決敵人事後的報復,你的這種行為,只會遭來更嚴重的後果,所以即便你想這樣做,你的同伴也會想方設法阻止你。

回到當時的情況,一個日本兵佔領一個村莊,幾十個日本兵佔領一個縣城,這種情況會出現,但通常只會發生在一種地方,那就是這個地方的的國軍早已被日軍打得沒有蹤影,同時這個地方的游擊隊,也早已遊得不知去向。

在這種地方,不要說有一個日本鬼子,就是一個日本鬼子也沒有,老百姓也不敢反抗的!至少,漢奸、偽軍前來給日本人收公糧時,他們也會乖乖交的。事實上,許多村莊都是這樣存在的。

其實呢,當我們奇怪當地老百姓不敢反抗時。應該問一下,這種連一個日本兵都沒有的地方,為什麼國軍、游擊隊不去接管呢?

原因很簡單,現在這裡就一個日本兵。但是國軍敢過去,游擊隊敢過去,馬上就會出現很多日本兵的。 同樣,老百姓敢反抗,馬上就會出現很多日本兵的。至少這些日本兵,有足夠的能力把這裡三光的!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你選擇殺死這個日本兵,不要說你逃不出去,就算你能有幸逃出去,你的家人朋友同學老師,甚至和你同村的人,都會因此遭來更殘酷的屠殺。

如果是這種結果,你殺死一個日本兵,又所謂何事?甚至而言,你的家人朋友和同村百姓,也不會因此感謝你,他們只會覺得你是害死他們的兇手。因為,一人做事一人當,你想殺死日本兵,沒人攔你,但問題是,你事後拍拍屁股溜走,把災難留給其他人,這算什麼事?

同時,對於當事人來說,如果冒險殺死這個日本兵後,自己卻因為要顧及家人朋友和同村百姓的安危,所以不能逃走,因此只能給這個日本兵抵命,甚至還會因此遭到最殘酷的折磨,那他去冒險殺死這個日本士兵,又所謂何事呢?

事實上,失去這種背景,日本兵算個屁啊。在日本軍隊無法橫掃國軍的地方,不要說一個日本兵了,就是一百個、一千個日本兵敢過來,也得做好各種偵察,因為萬一遭到國軍的伏擊,估計會死得很難看。在這種背景下,積極參與抗戰的老百姓多的是。

同樣,在日本軍隊無法橫掃游擊隊的地方,不要說一個日本兵,就是十個日本兵出去的時候,也得小心翼翼,因為萬一讓游擊隊打了埋伏,那可怎麼辦啊?在這種背景下,積極參與抗戰的老百姓多的是;事實上,這裡總會有大量的老百姓為游擊隊提供各種幫助。



再回到幾個蘇聯士兵押送一群日本俘虜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表明上看,是十幾個蘇聯士兵押送幾百上千的日本俘虜,問題是,這些俘虜要是敢反抗,馬上就會有上千上萬個蘇聯士兵趕過來。在這種背景下,這些士兵俘虜反抗又有什麼意義呢?只會讓自己遭到更殘酷的折磨。

事實上,套用上面說中國百姓的,當我們奇怪這些日本俘虜不敢反抗時。應該問一下,這種只有十幾個蘇聯士兵的地方,為什麼日本的正規軍不去解救這些俘虜呢?原因很簡單,現在這裡就十幾個蘇聯士兵。但是日本軍隊敢過去,馬上就會出現很多蘇聯兵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強大的報復能力,與麻木不仁沒有任何關係,這是一個正常人都會做出的選擇。

別看我們很多人現在說得熱血沸騰,總而言之,要是我處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定會站出來反抗,但其實呢,如果真把我們放在那種環境下,恐怕還不如人家,人家好歹都是身經百戰的軍人,我們這些人呢?


我是趙帥鍋


這關係到一種國際契約!根據日內瓦公約,各國俘虜享受人道主義待遇,只要放棄抵抗就可以保證生命的安全。但是呢,這條公約不保護武裝暴動的人,也就是說當這些人選擇反抗的時候他們將不再是戰俘,蘇聯軍隊可以採用各種方式處死這些人。比如一旦有日軍反抗,蘇聯軍隊可以用航空兵投擲燃燒彈的方式,可以用喀秋莎發射火箭炮的方式屠殺這些所謂的戰俘,而不用擔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

其次,蘇聯雖然押送的士兵只有幾個人,但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有蘇軍150萬人,這些軍隊是全機械化部隊。蘇聯軍隊在當時已經普及無線電,只要有求援就可以隨時馳援,蘇聯人也不傻的,並不是沒有防備。

第三,當時日軍被押送的地方是西伯利亞地區。這個地方在以前叫做寧古塔以北地區,氣候比寧古塔還惡劣。在寧古塔地區,夜晚的氣溫可以降到零下40度以下,根本沒有人能夠在野外過夜。也就是說,即便日軍能夠在被押送去西伯利亞的途中逃走,那麼也絕對活不下去。當時蘇聯士兵對日軍戰俘的押送其實並不嚴格,只要你想跑他基本上也懶得去管,日軍戰俘在前往西伯利亞途中有數萬人逃走,但是這些人幾乎沒有一個能夠回到日本。


優己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士兵為什麼會做俘虜?做了俘虜的士兵無外乎兩種情況。第一喪失了戰鬥能力。第二心無鬥志自願投降。不論是屬於哪一種情況,揹負的士兵都沒有能力,沒有反抗的心思。而且戰爭年代除了少數國家之外,大多數的國家都是遵守不虐待不殺害俘虜這項政策。但如果俘虜反抗作亂,那麼看守自然可以任意殺掉俘虜而不需要受到譴責或者懲罰。熱武器時代,幾個士兵押送一群手無寸鐵的俘虜綽綽有餘了。畢竟看守手裡的槍可不是吃素的。士兵既然投降了就是怕死。他也不可能在投降之後再自己找死。


蘇聯在二戰後期反攻日本關東軍的時候就俘虜過好幾十萬日本俘虜。蘇聯當時既沒有加入《日內瓦公約》又沒有優待俘虜的習慣。所以當時蘇聯人就想把這些俘虜留下來做苦力使喚。當時蘇聯看守好幾百甚至上千的日本俘虜,靠著的也就是幾十個全副武裝的士兵。日本人之所以不跑,那是因為他們都知道大勢已去,整個關東軍都奔潰了。就算是他們逃跑又能如何?成與不成先不說,反抗肯定是會死人的。二戰後期的日本士兵可不像二戰初期日本士兵那樣悍不畏死。他們既然投降了就肯定不想死。而反抗必然會造成死亡,肯定沒有人願意當出頭鳥。人心莫測啊。要是同心協力也說不定可以成功。但萬一反抗的只有你自己,那豈不是必死無疑嘛。成百上千的人你根本不能確定每個人心裡是怎麼想的。所以是人性決定了他們根本不會反抗。沒人願意當出頭鳥。反抗也是需要主導者的,沒有主導者就是一盤散沙成不了事。


再說了,蘇聯雖然沒加入《日內瓦公約》但他們在二戰時期除了故意殺德國人之外,對於日本人雖然也百般凌辱,但主動殺死的還真不多。而日本人又是出奇的能忍。既然他們決定了投降保命。那就代表他們不論如何都要活下去。所以他們就壓根兒不會去想反抗這檔子事。

戰爭是殘酷的。它最能摧毀一個人的精神意志。別看很多人說的很厲害的樣子。什麼不反抗就是叛國就是窩囊廢之類的。但實際上讓他身處在那個環境裡。他可能會更加的不堪。人類的本性就是活命自保。士兵們在戰場上戰鬥的時候或許都是悍不畏死的戰士。但當他們的戰鬥意志精神意志崩潰之後,整個人多氣勢就會蕩然無存。他們會變得畏懼死亡,甚至害怕。直到後來麻木。所以他們會逆來順受。而逆來順受的人越來越多,這種情緒也會影響到周邊的人。就好像一個人瞌睡打哈欠一樣,周邊的人都會受到影響。在那種極端的環境下,求生就成了唯一的想法。反抗什麼的根本不存在。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