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智瑶为何没能完成智氏代晋的雄伟大业?

前言: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在战国初期,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的事件,在公元前386年,齐国的卿大夫田和驱逐齐国国君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从此田氏取代了姜子牙的姜姓齐国。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春秋末期的晋国,也有一位才智过人,权倾朝野的卿大夫智瑶也叫荀瑶,

他本来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智氏家族做后盾,实现智氏代晋,但却由于自己的一系列失误,结果导致身死族灭,反而做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垫脚石,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详细讲来。

一代枭雄智瑶为何没能完成智氏代晋的雄伟大业?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因宠幸郦姬引发郦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流亡国外,这样和国君有血缘关系的公子公孙不是被杀就是被驱逐国外,也就造成了晋国无公族的独特政治环境,这就给晋国卿大夫膨胀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晋国逐步形成了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赵魏六大卿族势力,他们轮流把持晋国朝政。六卿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到春秋末期,晋国六卿兼并,只剩下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四卿专政,其中又以智氏家族势力最大,智氏的首领智瑶一人独掌朝政,大有智氏代晋之势,可事情发展的结果却是智瑶身死族灭,韩赵魏三家分晋,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韩赵魏三国和战国七雄,为什么会是如此结果呢?这就得从智瑶其人说起了。

一代枭雄智瑶为何没能完成智氏代晋的雄伟大业?

智瑶是怎样的人?

智瑶才智过人,否则也不会成为智氏家族的首领,成为智氏家族领头人之后,智瑶凭借其才智,表现出色,做出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主要有:

1、瓜分二卿,壮大智氏

晋国长期以来都是六卿执政,赵氏的首领赵简子赵鞅和范氏、中行氏的矛盾激化,引起晋国内乱,赵鞅最终在智氏和韩魏三家帮助下打败并赶跑了范氏和中行氏,等到赵鞅死后,在智瑶主持下,智氏和韩赵魏四家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封地,其中智氏受益最大,智氏一跃成为四卿中势力最大的家族。

2、英勇善战,威震诸侯

智瑶率领韩赵魏三家和晋国军队,攻打齐国取得胜利,两次攻打郑国,都取得了胜利,从此智瑶以英勇善战之名远扬,威震诸侯。

3、拥立新君,权倾朝野

晋出公时,对智瑶为首的四卿势力十分忌惮,于是打算从齐国和鲁国借兵讨伐智瑶为首的四大家族,得到消息的智瑶先发制人,带领韩赵魏攻打并赶跑了晋出公,晋出公还奇怪地死在了逃跑的路上,于是在智瑶主持下拥立了晋哀公,从此晋国大权掌于智瑶一人之手,韩赵魏三家已无力与智氏家族抗衡,势力强大的智氏已经具备了智氏代晋的实力,智瑶有了自己做国君的雄心。

一代枭雄智瑶为何没能完成智氏代晋的雄伟大业?

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智瑶的才能确实远超常人,赵氏的赵简子和其子赵襄子二人虽然都很有才能,号称简襄之烈,但赵简子虽借助智氏和韩魏的帮助,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但赵简子没有胆量和能力瓜分范氏和中行氏的封地,而智瑶成了智氏的领头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韩赵魏三家一起瓜分范氏和中行氏的封地,当然智氏受益最大。仅此一点就足以看出智瑶的胆量和魄力。而且据史书中记载,智瑶生的身材魁伟,说话办事干练,个人有很强的气场,很有领导气势,所以智瑶凭借其才,做到了挟君自重,号令韩赵魏三卿。

一代枭雄智瑶为何没能完成智氏代晋的雄伟大业?

智瑶的性格缺陷

那么势力强大的智氏家族和才智过人的智瑶,为什么最终没能实现智氏代晋,成为一代英主,反而功亏一篑,做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垫脚石了呢?按《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话说,主要原因是智瑶这个人有才无德,尤其他在为人处事方面有致命缺陷:

1、骄狂自大

说起智瑶狂妄自大,从一件事中就可以看出。

随着智氏家族势力的不断强大,权倾朝野的智瑶就想取代晋君自己来做国君,可是对韩赵魏三家心存顾忌,虽然韩赵魏三家哪一家单独也不是智瑶的对手,可如果三家联手实力也不可小觑,智瑶一时也不知如何对韩赵魏三家下手,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这时智瑶的重要家臣絺疵给智瑶献上了一个“食果去皮”之计(很可能是明代的小说家冯梦龙等妄加的,此计并未见高明,反而轻易将追随自己的韩魏推向对立面,倒是很符合狂妄自大的智瑶所为),可以在逐步削弱韩赵魏三家实力的同时,不断壮大智氏自己的实力。具体来说就是以当时长江下游的吴越国称霸中原,晋国失去霸主之位的原因,是晋国四卿的实力太强大,而国君的力量太小,因此由智瑶出面,建议四家卿大夫每家都拿出100里土地献给晋国国君,以壮大晋国国家的实力,使晋国能够重登霸主之位。如果韩赵魏三家都拿出了土地,这些土地当然是会落入智氏手中,如果哪家不献土地,我们就可以晋国国君的名义,去攻打讨伐他,最终实现蚕食韩赵魏三家,直至各个击破的目的。

一代枭雄智瑶为何没能完成智氏代晋的雄伟大业?

食果去皮是很高明的计策,于是智瑶依计而行,先向实力较弱的韩氏首领韩康子韩虎要地,韩虎当然不愿意白白的献出100里土地,这时韩虎的家臣段规劝道,你不给他土地, 他就会立刻攻打我们,我们又不是他的对手,不如给他,而且还给他上好的土地,智瑶这人既骄狂又贪婪,得到我们献出的土地后,就会助长他的骄狂,他就会进一步向其他两家提出更高更过分的要求,如果哪家不给他,就会发生争斗,那时我们就可以坐观形势变化,伺机而动。

韩虎听从了段规的建议。果然智瑶又向魏氏的首领魏驹索地,魏驹也不愿意献出土地,因为他知道献出的这些土地,根本到不了晋国国君手中,只会让智瑶笑纳,魏驹也有一个很有远见的家臣叫任章,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劝魏驹献出土地,任章还引用《周书》中的一段话来劝魏驹:将要败之,必姑辅之,将要取之,必姑与之。意思是想要打败一个人,就要先让他成就一些事,要想从一个人那取得东西,就要先给予他一些东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想让人灭亡,先要让他疯狂。于是魏驹也听从任章之言,献出了土地。

智瑶顺利地得到了200里土地,踌躇满志,就设宴招待韩虎和魏驹,酒席宴间,酒至半酣,智瑶拿出一幅画给大家看,这幅画的名字叫卞庄刺三虎图,我们都知道卞庄刺虎的故事,讲的是鲁国勇士卞庄,曾经看见两只老虎相斗,他就站在旁边观看,等到两只老虎恶斗得两败俱伤,卞庄上前一举杀死了两只老虎,从而以一人杀二虎之勇,扬名天下,这就是卞庄刺虎的故事。可现在智瑶拿出的是卞庄刺三虎图,是何用意呢?智瑶怕大家不明白,就对着韩虎一字一句解释起画中的题赞来,三虎啖羊,其势必争,其斗可俟,其倦可乘,一举兼收,卞庄之能。就是说三只老虎争着吃一只羊,肯定会争斗起来,等到三只老虎打的累了,旁边的卞庄就会乘机一举杀死三只老虎。解释完智瑶又加了把火,听说齐国有一个卿大夫叫高虎,郑国七穆中有一个叫罕虎,加上阁下您韩虎,不是正好凑齐了三只虎吗?说完就哈哈大笑。如此赤裸裸的威胁、挑衅和羞辱,把韩虎一下给弄懵了,这时跟随韩虎赴宴的家臣段规看不下去了,就上前一步,对着智瑶说,按照礼仪规定,您不该直呼我主人的名字。段规的个子比较矮小,身材高大的智瑶抬手摸着段规的头顶说道,三只虎吃剩下的羊杂碎就给你吃吧,你这么点儿个小人,也够你吃了吧,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吗?气的段规怒目而视,这时韩虎已经清醒过来,韩虎怕段规不能忍受屈辱,做出过分举动,于是忙假装喝醉了酒,向智瑶告辞,一场宴会不欢而散。

一代枭雄智瑶为何没能完成智氏代晋的雄伟大业?

自大狂妄的智瑶之所以如此所为,就是故意以这种方式告诉韩魏两家,虽然你们给了我土地,是因为你们打不过我,但你们心里想什么我清楚,希望见到我和别人打起来,想从中取利,没门儿,我就是那卞庄,把你们三家就像那三只老虎一样都一起收拾。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后,就告诫智瑶说,你的内心想法已经对韩魏两家挑明,要早做防范,恐怕韩魏会对我们智氏发难。智瑶却毫不在乎地说道:

难将有我,我不发难,谁敢兴之?就是说要找麻烦也是我找别人的麻烦,我不找别人的麻烦,别人谁敢找我的麻烦呀。可见智瑶狂妄至极。

2、不勤小物,不顾细节

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可智瑶偏偏不注意细节,结果轻易与赵毋恤结怨,而且在围困赵毋恤于晋阳,胜利在望之际,又由于自己说话不注意,引发韩魏两家的猜忌,轻易将即将到手的胜利成果一举断送,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智瑶做为元帅,率领晋军攻打郑国,韩赵魏三家各率自己的军队随军参战,战斗闲暇之时,智瑶就召集众将领饮酒,赵毋恤不胜酒力不想喝酒,智瑶偏强迫赵毋恤喝,赵毋恤再三解释说自己不能再喝了,可智瑶不听,赵毋恤不喝智瑶竟动手打赵毋恤,本来是酒桌上的事,喝多了撒撒酒疯,过后道一句歉,事情也过去了,可是智瑶不仅不道歉,打完仗回到晋国,还找到赵毋恤的父亲赵简子赵鞅说,你这个儿子真是个窝囊废,连酒都不能喝,让我揍了一顿,我劝你也别让他当世子做接班人了。大家都知道,赵毋恤的世子之位得之不易。

原来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嫡长子叫伯鲁,是法定的继承人,赵毋恤是小妾生的,伯鲁比较愚钝,将来把赵氏交给伯鲁,赵简子有点不放心,因此赵简子对选谁做接班人拿不定主意,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考验二人。一天,他把两个儿子叫来,每人给了一个竹简,并对二人说,这上面写着治国理政和修身齐家的至理名言,你二人要妥善保管好竹简,并经常学习,按上面说的话去做,嘱咐完之后赵简子就不再过问此事,过了三年,一天赵简子又把二人叫到跟前,先问伯鲁,还记得当初我给你竹简上面的话吗?伯鲁说不记得了,竹简在哪儿呢?伯鲁说早已不知道扔哪儿了,又问赵毋恤,赵毋恤很流利地背出了竹简上的话,又问竹简在哪呢,赵毋恤随手从衣袖中拿出竹简。于是赵简子才把赵毋恤定为了继承人,如今赵毋恤费尽心机才得来的世子之位,智瑶几句话却想给废了,赵毋恤能不忌恨智瑶吗?智瑶不注意细节,一件小事就和赵毋恤结了怨。

一代枭雄智瑶为何没能完成智氏代晋的雄伟大业?

智瑶不顾细节还有一件事,做得就更匪夷所思了。智瑶顺利地从韩魏两家拿到土地后,又向赵毋恤索要100里土地,遭到赵毋恤断然拒绝,于是智瑶联合韩魏两家以晋国国君的名义讨伐赵毋恤,将赵毋恤围困在晋阳三年,最后水淹晋阳,堪堪破城之际,却遭韩赵魏三家联合突袭,终致智瑶身死族灭,智氏的统一大业功亏一篑。那么韩魏两家为何胜利在望之际,却临阵反水,和赵毋恤联合攻打智瑶呢?这也和智瑶不顾小节,大大咧咧有关。

当时智瑶水淹晋阳城,智瑶带韩虎和魏驹一起巡视,见固若金汤的晋阳城如今成了一片汪洋,城破指日可待,得意忘形的智瑶竟兴奋的对韩虎和魏驹说道,我今天才知道水这么厉害,是可以灭人国的呀。说者有心,听者也有意,因为引绛水可以淹韩氏的都城平阳,引汾水可以淹魏氏的都城安邑。听了智瑶的话,韩虎和魏驹互使眼色以通心意。智瑶家臣絺疵目光敏锐地观察到了韩魏的表现,回到营帐就对智瑶说,韩虎和魏驹两家已有反心,主人应有所准备。智瑶问为什么这么说呢?絺疵答道,赵氏城破在即,韩魏二家理当高兴才是,可是二人近来总是愁眉不展,心事重重,不合常理,不是有反心是什么?智瑶不听,不仅不听,第二天见到韩虎和魏驹,智瑶竟然直接问道,我的家臣絺疵说你们想要反叛我,有这事吗?韩虎魏驹二人慌忙解释,并且离间说絺疵很可能是赵毋恤的奸细,所以在关键时刻企图破坏我们三家的联盟。智瑶就听信了二人之言。可见智瑶有多没心没肺,在如此紧要关头毫不谨慎,既把底牌亮给了对手,又出卖了自己人。絺疵很生气,就找借口离开智瑶去了齐国。果然城中赵毋恤夜间暗派张孟谈出城,以唇亡齿寒之理成功策反韩虎和魏驹,于是三家联合,一起向毫无准备的智瑶发动突袭,结果智瑶战败被杀,然后韩赵魏三家又将智氏灭族,并且瓜分了智氏的土地,韩赵魏三家从此强大,才有了后来的三家分晋。

正是智瑶的不勤小物,导致一连串的失误,最终成就了韩赵魏三家,强大的智氏家族为三家分晋做了垫脚石。

杀死智瑶后赵毋恤仍不解气,用智瑶的头骨当做酒器,又引出了豫让漆身吞炭为主人报仇的故事,此是后话。

一代枭雄智瑶为何没能完成智氏代晋的雄伟大业?

3、智瑶贪吝,刚愎不羁

智瑶的贪婪,体现在从韩魏手中拿地后,贪欲更加膨胀。就直接向赵毋恤索要赵氏发家之地蔡和宅皋狼,这是赵氏的祖庙和祭祀之地,怎么可能给他呢,所以正是因为智瑶的贪心逼得深恨智瑶的赵毋恤只能和他打,即便这样,智瑶仍占有绝对优势,智瑶打着晋国国君的旗号联合韩魏讨伐赵毋恤,赵毋恤敌不过,只得退守晋阳,智瑶围困晋阳,这时智瑶的谋臣曾劝智瑶拿出两个万户大邑,来贿赂韩氏和魏氏的两个重要家臣段规和任章,用于巩固智韩魏三家的联盟,这是个很高明的计策,可这时就体现出智瑶的吝啬和目光短浅,虽然觉得有道理,但却迟迟舍不得拿出城邑,所以才给了赵毋恤可乘之机。如果智瑶照谋臣说的去做,就不会有韩魏临阵反水的事情发生,那赵毋恤肯定会失败,历史将会重写。

一代枭雄智瑶为何没能完成智氏代晋的雄伟大业?

正是智瑶的聪明才智当初成就了他,但最终也彻底毁了他的事业。智瑶恃才傲物,养成了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性格,智瑶的狂妄,促使他明目张胆的索取,而且索取起来贪得无厌,智瑶目光短浅,使得他关键时刻还不顾大局,不懂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智瑶的刚愎自用,使得他轻易结怨赵氏,无端羞辱韩氏,而且事后根本听不进自己的谋臣絺疵的警告和智国的劝谏之言,智瑶有小才而无大德,小人得志便猖狂,所以才会在胜利的前夜,得意忘形,口无遮拦,引发韩魏两家的异志,又不听絺疵的告诫,丝毫不做防范,终于导致功亏一篑,使得智氏代晋的宏伟大业成为泡影。

通过上面的故事和论述,大家应大致明白智瑶之所以会败亡,主要原因是智瑶才智有余而仁德不足。所以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一大通议论,就是说选人用人的道理。

德才不配位,是智瑶失败的根本原因

司马光认为德与才二者是有根本区别的,而世人通常会把二者混为一谈,德指的是人的仁爱公平和顺之心,才指的是聪颖明察、坚强果毅办事干练等,司马光依此把人划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大于才为君子,有才无德为小人,才德俱无为愚人。司马光认为,选人用人时,如果不能得到圣人和君子,与其用有才无德的小人,还不如用才德俱无的愚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无才无德的愚人,如乳狗搏人,很容易被制服,这样的人即使想干坏事,很容易被人制服,至少不会有大害。而有才无德的小人就不同了,凭借其才,足以为害,如果再授之以权,则如虎添翼,做起坏事来,危害之大难以估量,且无人能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败家害国,正像智瑶所为。

一代枭雄智瑶为何没能完成智氏代晋的雄伟大业?

不过把智氏灭亡全归咎于智瑶一个人,有点不公平。当初智氏的族人智果就曾劝阻智瑶的父亲,不要立智瑶为世子,理由就是智瑶虽才智过人,能言善辩,仪表堂堂,孔武有力,但缺乏仁爱之心,预见到了智瑶当了智氏的领头人,肯定会凭借其才为所欲为,其害无穷,会危害智氏一族,可智瑶的父亲不听智果之言,而智果也没有效仿龙逄比干之忠,折面廷争,以死相谏,而是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态度,申明脱离智氏改姓辅。

其实智瑶身边也不乏足智多谋目光敏锐之士,内有像智开、智国这样的肺腑之亲,外有像絺疵、豫让这样的忠谋之士。絺疵食果去皮之策就十分高明,打着晋国君主的旗号,冠冕堂皇地蚕食韩赵魏三家,不断壮大智氏自己的势力,可是智瑶不识贤,不听贤,结果大好形势被智瑶的狂妄贪婪断送。智国当时已经意识到智瑶羞辱韩虎段规,后患无穷,曾借夏书中的话“怨不在大,义不在多”来告诫智瑶,既然已经结下仇怨,就要早做防范,可智瑶不在乎,智国又以“蚁虫蜂蝎都可以伤人性命,何况君相呢”来劝谏,可智瑶全当耳旁风。水淹晋阳,絺疵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分析能力,觉察出韩魏两家已经有反叛之心,明确提醒智瑶造作防范,智瑶也是置之不理。而此时絺疵和智国的态度也只是听之任之,根本没有体现出忠,最后絺疵离开智瑶去齐国,也是明哲保身。即便是豫让,也只是在智瑶败亡后,以身殉职取义,为智氏报仇也只是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对智瑶的事业毫无补益。智瑶的肺腑之亲和所谓的忠谋之士尚且如此,虽才智过人,但刚愎自用的智瑶之亡就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