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智瑤為何沒能完成智氏代晉的雄偉大業?

前言:熟悉歷史的都知道,在戰國初期,齊國發生了田氏代齊的事件,在公元前386年,齊國的卿大夫田和驅逐齊國國君齊康公,自立為國君,從此田氏取代了姜子牙的姜姓齊國。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春秋末期的晉國,也有一位才智過人,權傾朝野的卿大夫智瑤也叫荀瑤,

他本來可以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強大的智氏家族做後盾,實現智氏代晉,但卻由於自己的一系列失誤,結果導致身死族滅,反而做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墊腳石,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詳細講來。

一代梟雄智瑤為何沒能完成智氏代晉的雄偉大業?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因寵幸酈姬引發酈姬之亂,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和夷吾流亡國外,這樣和國君有血緣關係的公子公孫不是被殺就是被驅逐國外,也就造成了晉國無公族的獨特政治環境,這就給晉國卿大夫膨脹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晉國逐步形成了範氏、中行氏、智氏和韓趙魏六大卿族勢力,他們輪流把持晉國朝政。六卿之間也是矛盾重重,到春秋末期,晉國六卿兼併,只剩下智氏、韓氏,趙氏和魏氏四卿專政,其中又以智氏家族勢力最大,智氏的首領智瑤一人獨掌朝政,大有智氏代晉之勢,可事情發展的結果卻是智瑤身死族滅,韓趙魏三家分晉,於是才有了後來的韓趙魏三國和戰國七雄,為什麼會是如此結果呢?這就得從智瑤其人說起了。

一代梟雄智瑤為何沒能完成智氏代晉的雄偉大業?

智瑤是怎樣的人?

智瑤才智過人,否則也不會成為智氏家族的首領,成為智氏家族領頭人之後,智瑤憑藉其才智,表現出色,做出了很多驕人的成績,主要有:

1、瓜分二卿,壯大智氏

晉國長期以來都是六卿執政,趙氏的首領趙簡子趙鞅和範氏、中行氏的矛盾激化,引起晉國內亂,趙鞅最終在智氏和韓魏三家幫助下打敗並趕跑了範氏和中行氏,等到趙鞅死後,在智瑤主持下,智氏和韓趙魏四家瓜分了範氏和中行氏的封地,其中智氏受益最大,智氏一躍成為四卿中勢力最大的家族。

2、英勇善戰,威震諸侯

智瑤率領韓趙魏三家和晉國軍隊,攻打齊國取得勝利,兩次攻打鄭國,都取得了勝利,從此智瑤以英勇善戰之名遠揚,威震諸侯。

3、擁立新君,權傾朝野

晉出公時,對智瑤為首的四卿勢力十分忌憚,於是打算從齊國和魯國借兵討伐智瑤為首的四大家族,得到消息的智瑤先發制人,帶領韓趙魏攻打併趕跑了晉出公,晉出公還奇怪地死在了逃跑的路上,於是在智瑤主持下擁立了晉哀公,從此晉國大權掌於智瑤一人之手,韓趙魏三家已無力與智氏家族抗衡,勢力強大的智氏已經具備了智氏代晉的實力,智瑤有了自己做國君的雄心。

一代梟雄智瑤為何沒能完成智氏代晉的雄偉大業?

從以上事例不難看出,智瑤的才能確實遠超常人,趙氏的趙簡子和其子趙襄子二人雖然都很有才能,號稱簡襄之烈,但趙簡子雖藉助智氏和韓魏的幫助,打敗了範氏和中行氏,但趙簡子沒有膽量和能力瓜分範氏和中行氏的封地,而智瑤成了智氏的領頭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韓趙魏三家一起瓜分範氏和中行氏的封地,當然智氏受益最大。僅此一點就足以看出智瑤的膽量和魄力。而且據史書中記載,智瑤生的身材魁偉,說話辦事幹練,個人有很強的氣場,很有領導氣勢,所以智瑤憑藉其才,做到了挾君自重,號令韓趙魏三卿。

一代梟雄智瑤為何沒能完成智氏代晉的雄偉大業?

智瑤的性格缺陷

那麼勢力強大的智氏家族和才智過人的智瑤,為什麼最終沒能實現智氏代晉,成為一代英主,反而功虧一簣,做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墊腳石了呢?按《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的話說,主要原因是智瑤這個人有才無德,尤其他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致命缺陷:

1、驕狂自大

說起智瑤狂妄自大,從一件事中就可以看出。

隨著智氏家族勢力的不斷強大,權傾朝野的智瑤就想取代晉君自己來做國君,可是對韓趙魏三家心存顧忌,雖然韓趙魏三家哪一家單獨也不是智瑤的對手,可如果三家聯手實力也不可小覷,智瑤一時也不知如何對韓趙魏三家下手,有一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

這時智瑤的重要家臣絺疵給智瑤獻上了一個“食果去皮”之計(很可能是明代的小說家馮夢龍等妄加的,此計並未見高明,反而輕易將追隨自己的韓魏推向對立面,倒是很符合狂妄自大的智瑤所為),可以在逐步削弱韓趙魏三家實力的同時,不斷壯大智氏自己的實力。具體來說就是以當時長江下游的吳越國稱霸中原,晉國失去霸主之位的原因,是晉國四卿的實力太強大,而國君的力量太小,因此由智瑤出面,建議四家卿大夫每家都拿出100裡土地獻給晉國國君,以壯大晉國國家的實力,使晉國能夠重登霸主之位。如果韓趙魏三家都拿出了土地,這些土地當然是會落入智氏手中,如果哪家不獻土地,我們就可以晉國國君的名義,去攻打討伐他,最終實現蠶食韓趙魏三家,直至各個擊破的目的。

一代梟雄智瑤為何沒能完成智氏代晉的雄偉大業?

食果去皮是很高明的計策,於是智瑤依計而行,先向實力較弱的韓氏首領韓康子韓虎要地,韓虎當然不願意白白的獻出100裡土地,這時韓虎的家臣段規勸道,你不給他土地, 他就會立刻攻打我們,我們又不是他的對手,不如給他,而且還給他上好的土地,智瑤這人既驕狂又貪婪,得到我們獻出的土地後,就會助長他的驕狂,他就會進一步向其他兩家提出更高更過分的要求,如果哪家不給他,就會發生爭鬥,那時我們就可以坐觀形勢變化,伺機而動。

韓虎聽從了段規的建議。果然智瑤又向魏氏的首領魏駒索地,魏駒也不願意獻出土地,因為他知道獻出的這些土地,根本到不了晉國國君手中,只會讓智瑤笑納,魏駒也有一個很有遠見的家臣叫任章,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勸魏駒獻出土地,任章還引用《周書》中的一段話來勸魏駒:將要敗之,必姑輔之,將要取之,必姑與之。意思是想要打敗一個人,就要先讓他成就一些事,要想從一個人那取得東西,就要先給予他一些東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想讓人滅亡,先要讓他瘋狂。於是魏駒也聽從任章之言,獻出了土地。

智瑤順利地得到了200裡土地,躊躇滿志,就設宴招待韓虎和魏駒,酒席宴間,酒至半酣,智瑤拿出一幅畫給大家看,這幅畫的名字叫卞莊刺三虎圖,我們都知道卞莊刺虎的故事,講的是魯國勇士卞莊,曾經看見兩隻老虎相鬥,他就站在旁邊觀看,等到兩隻老虎惡鬥得兩敗俱傷,卞莊上前一舉殺死了兩隻老虎,從而以一人殺二虎之勇,揚名天下,這就是卞莊刺虎的故事。可現在智瑤拿出的是卞莊刺三虎圖,是何用意呢?智瑤怕大家不明白,就對著韓虎一字一句解釋起畫中的題贊來,三虎啖羊,其勢必爭,其鬥可俟,其倦可乘,一舉兼收,卞莊之能。就是說三隻老虎爭著吃一隻羊,肯定會爭鬥起來,等到三隻老虎打的累了,旁邊的卞莊就會乘機一舉殺死三隻老虎。解釋完智瑤又加了把火,聽說齊國有一個卿大夫叫高虎,鄭國七穆中有一個叫罕虎,加上閣下您韓虎,不是正好湊齊了三隻虎嗎?說完就哈哈大笑。如此赤裸裸的威脅、挑釁和羞辱,把韓虎一下給弄懵了,這時跟隨韓虎赴宴的家臣段規看不下去了,就上前一步,對著智瑤說,按照禮儀規定,您不該直呼我主人的名字。段規的個子比較矮小,身材高大的智瑤抬手摸著段規的頭頂說道,三隻虎吃剩下的羊雜碎就給你吃吧,你這麼點兒個小人,也夠你吃了吧,這裡有你說話的份嗎?氣的段規怒目而視,這時韓虎已經清醒過來,韓虎怕段規不能忍受屈辱,做出過分舉動,於是忙假裝喝醉了酒,向智瑤告辭,一場宴會不歡而散。

一代梟雄智瑤為何沒能完成智氏代晉的雄偉大業?

自大狂妄的智瑤之所以如此所為,就是故意以這種方式告訴韓魏兩家,雖然你們給了我土地,是因為你們打不過我,但你們心裡想什麼我清楚,希望見到我和別人打起來,想從中取利,沒門兒,我就是那卞莊,把你們三家就像那三隻老虎一樣都一起收拾。智瑤的家臣智國聽說此事後,就告誡智瑤說,你的內心想法已經對韓魏兩家挑明,要早做防範,恐怕韓魏會對我們智氏發難。智瑤卻毫不在乎地說道:

難將有我,我不發難,誰敢興之?就是說要找麻煩也是我找別人的麻煩,我不找別人的麻煩,別人誰敢找我的麻煩呀。可見智瑤狂妄至極。

2、不勤小物,不顧細節

常言說細節決定成敗,可智瑤偏偏不注意細節,結果輕易與趙毋恤結怨,而且在圍困趙毋恤於晉陽,勝利在望之際,又由於自己說話不注意,引發韓魏兩家的猜忌,輕易將即將到手的勝利成果一舉斷送,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智瑤做為元帥,率領晉軍攻打鄭國,韓趙魏三家各率自己的軍隊隨軍參戰,戰鬥閒暇之時,智瑤就召集眾將領飲酒,趙毋恤不勝酒力不想喝酒,智瑤偏強迫趙毋恤喝,趙毋恤再三解釋說自己不能再喝了,可智瑤不聽,趙毋恤不喝智瑤竟動手打趙毋恤,本來是酒桌上的事,喝多了撒撒酒瘋,過後道一句歉,事情也過去了,可是智瑤不僅不道歉,打完仗回到晉國,還找到趙毋恤的父親趙簡子趙鞅說,你這個兒子真是個窩囊廢,連酒都不能喝,讓我揍了一頓,我勸你也別讓他當世子做接班人了。大家都知道,趙毋恤的世子之位得之不易。

原來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嫡長子叫伯魯,是法定的繼承人,趙毋恤是小妾生的,伯魯比較愚鈍,將來把趙氏交給伯魯,趙簡子有點不放心,因此趙簡子對選誰做接班人拿不定主意,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考驗二人。一天,他把兩個兒子叫來,每人給了一個竹簡,並對二人說,這上面寫著治國理政和修身齊家的至理名言,你二人要妥善保管好竹簡,並經常學習,按上面說的話去做,囑咐完之後趙簡子就不再過問此事,過了三年,一天趙簡子又把二人叫到跟前,先問伯魯,還記得當初我給你竹簡上面的話嗎?伯魯說不記得了,竹簡在哪兒呢?伯魯說早已不知道扔哪兒了,又問趙毋恤,趙毋恤很流利地背出了竹簡上的話,又問竹簡在哪呢,趙毋恤隨手從衣袖中拿出竹簡。於是趙簡子才把趙毋恤定為了繼承人,如今趙毋恤費盡心機才得來的世子之位,智瑤幾句話卻想給廢了,趙毋恤能不忌恨智瑤嗎?智瑤不注意細節,一件小事就和趙毋恤結了怨。

一代梟雄智瑤為何沒能完成智氏代晉的雄偉大業?

智瑤不顧細節還有一件事,做得就更匪夷所思了。智瑤順利地從韓魏兩家拿到土地後,又向趙毋恤索要100裡土地,遭到趙毋恤斷然拒絕,於是智瑤聯合韓魏兩家以晉國國君的名義討伐趙毋恤,將趙毋恤圍困在晉陽三年,最後水淹晉陽,堪堪破城之際,卻遭韓趙魏三家聯合突襲,終致智瑤身死族滅,智氏的統一大業功虧一簣。那麼韓魏兩家為何勝利在望之際,卻臨陣反水,和趙毋恤聯合攻打智瑤呢?這也和智瑤不顧小節,大大咧咧有關。

當時智瑤水淹晉陽城,智瑤帶韓虎和魏駒一起巡視,見固若金湯的晉陽城如今成了一片汪洋,城破指日可待,得意忘形的智瑤竟興奮的對韓虎和魏駒說道,我今天才知道水這麼厲害,是可以滅人國的呀。說者有心,聽者也有意,因為引絳水可以淹韓氏的都城平陽,引汾水可以淹魏氏的都城安邑。聽了智瑤的話,韓虎和魏駒互使眼色以通心意。智瑤家臣絺疵目光敏銳地觀察到了韓魏的表現,回到營帳就對智瑤說,韓虎和魏駒兩家已有反心,主人應有所準備。智瑤問為什麼這麼說呢?絺疵答道,趙氏城破在即,韓魏二家理當高興才是,可是二人近來總是愁眉不展,心事重重,不合常理,不是有反心是什麼?智瑤不聽,不僅不聽,第二天見到韓虎和魏駒,智瑤竟然直接問道,我的家臣絺疵說你們想要反叛我,有這事嗎?韓虎魏駒二人慌忙解釋,並且離間說絺疵很可能是趙毋恤的奸細,所以在關鍵時刻企圖破壞我們三家的聯盟。智瑤就聽信了二人之言。可見智瑤有多沒心沒肺,在如此緊要關頭毫不謹慎,既把底牌亮給了對手,又出賣了自己人。絺疵很生氣,就找藉口離開智瑤去了齊國。果然城中趙毋恤夜間暗派張孟談出城,以唇亡齒寒之理成功策反韓虎和魏駒,於是三家聯合,一起向毫無準備的智瑤發動突襲,結果智瑤戰敗被殺,然後韓趙魏三家又將智氏滅族,並且瓜分了智氏的土地,韓趙魏三家從此強大,才有了後來的三家分晉。

正是智瑤的不勤小物,導致一連串的失誤,最終成就了韓趙魏三家,強大的智氏家族為三家分晉做了墊腳石。

殺死智瑤後趙毋恤仍不解氣,用智瑤的頭骨當做酒器,又引出了豫讓漆身吞炭為主人報仇的故事,此是後話。

一代梟雄智瑤為何沒能完成智氏代晉的雄偉大業?

3、智瑤貪吝,剛愎不羈

智瑤的貪婪,體現在從韓魏手中拿地後,貪慾更加膨脹。就直接向趙毋恤索要趙氏發家之地蔡和宅皋狼,這是趙氏的祖廟和祭祀之地,怎麼可能給他呢,所以正是因為智瑤的貪心逼得深恨智瑤的趙毋恤只能和他打,即便這樣,智瑤仍佔有絕對優勢,智瑤打著晉國國君的旗號聯合韓魏討伐趙毋恤,趙毋恤敵不過,只得退守晉陽,智瑤圍困晉陽,這時智瑤的謀臣曾勸智瑤拿出兩個萬戶大邑,來賄賂韓氏和魏氏的兩個重要家臣段規和任章,用於鞏固智韓魏三家的聯盟,這是個很高明的計策,可這時就體現出智瑤的吝嗇和目光短淺,雖然覺得有道理,但卻遲遲捨不得拿出城邑,所以才給了趙毋恤可乘之機。如果智瑤照謀臣說的去做,就不會有韓魏臨陣反水的事情發生,那趙毋恤肯定會失敗,歷史將會重寫。

一代梟雄智瑤為何沒能完成智氏代晉的雄偉大業?

正是智瑤的聰明才智當初成就了他,但最終也徹底毀了他的事業。智瑤恃才傲物,養成了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性格,智瑤的狂妄,促使他明目張膽的索取,而且索取起來貪得無厭,智瑤目光短淺,使得他關鍵時刻還不顧大局,不懂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智瑤的剛愎自用,使得他輕易結怨趙氏,無端羞辱韓氏,而且事後根本聽不進自己的謀臣絺疵的警告和智國的勸諫之言,智瑤有小才而無大德,小人得志便猖狂,所以才會在勝利的前夜,得意忘形,口無遮攔,引發韓魏兩家的異志,又不聽絺疵的告誡,絲毫不做防範,終於導致功虧一簣,使得智氏代晉的宏偉大業成為泡影。

通過上面的故事和論述,大家應大致明白智瑤之所以會敗亡,主要原因是智瑤才智有餘而仁德不足。所以司馬光《資治通鑑》開篇一大通議論,就是說選人用人的道理。

德才不配位,是智瑤失敗的根本原因

司馬光認為德與才二者是有根本區別的,而世人通常會把二者混為一談,德指的是人的仁愛公平和順之心,才指的是聰穎明察、堅強果毅辦事幹練等,司馬光依此把人劃分為四種,德才兼備為聖人,德大於才為君子,有才無德為小人,才德俱無為愚人。司馬光認為,選人用人時,如果不能得到聖人和君子,與其用有才無德的小人,還不如用才德俱無的愚人,為什麼這麼說呢?無才無德的愚人,如乳狗搏人,很容易被制服,這樣的人即使想幹壞事,很容易被人制服,至少不會有大害。而有才無德的小人就不同了,憑藉其才,足以為害,如果再授之以權,則如虎添翼,做起壞事來,危害之大難以估量,且無人能制,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敗家害國,正像智瑤所為。

一代梟雄智瑤為何沒能完成智氏代晉的雄偉大業?

不過把智氏滅亡全歸咎於智瑤一個人,有點不公平。當初智氏的族人智果就曾勸阻智瑤的父親,不要立智瑤為世子,理由就是智瑤雖才智過人,能言善辯,儀表堂堂,孔武有力,但缺乏仁愛之心,預見到了智瑤當了智氏的領頭人,肯定會憑藉其才為所欲為,其害無窮,會危害智氏一族,可智瑤的父親不聽智果之言,而智果也沒有效仿龍逄比干之忠,折面廷爭,以死相諫,而是選擇了明哲保身的態度,申明脫離智氏改姓輔。

其實智瑤身邊也不乏足智多謀目光敏銳之士,內有像智開、智國這樣的肺腑之親,外有像絺疵、豫讓這樣的忠謀之士。絺疵食果去皮之策就十分高明,打著晉國君主的旗號,冠冕堂皇地蠶食韓趙魏三家,不斷壯大智氏自己的勢力,可是智瑤不識賢,不聽賢,結果大好形勢被智瑤的狂妄貪婪斷送。智國當時已經意識到智瑤羞辱韓虎段規,後患無窮,曾借夏書中的話“怨不在大,義不在多”來告誡智瑤,既然已經結下仇怨,就要早做防範,可智瑤不在乎,智國又以“蟻蟲蜂蠍都可以傷人性命,何況君相呢”來勸諫,可智瑤全當耳旁風。水淹晉陽,絺疵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分析能力,覺察出韓魏兩家已經有反叛之心,明確提醒智瑤造作防範,智瑤也是置之不理。而此時絺疵和智國的態度也只是聽之任之,根本沒有體現出忠,最後絺疵離開智瑤去齊國,也是明哲保身。即便是豫讓,也只是在智瑤敗亡後,以身殉職取義,為智氏報仇也只是成就了自己的名聲,對智瑤的事業毫無補益。智瑤的肺腑之親和所謂的忠謀之士尚且如此,雖才智過人,但剛愎自用的智瑤之亡就在情理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