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這四項,阿司匹林不“傷胃”

起阿司匹林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這是一種臨床上非常常用的藥品,屬於非甾體抗炎藥,用途廣泛,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大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以用於解熱鎮痛,比如頭痛、發熱、感冒等的治療,而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通過抑制抑制環氧合酶,進而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從而降低心臟冠狀動脈血管及腦血管的血栓形成的幾率,有良好的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但是我們也都聽說過阿司匹林對胃黏膜的損害,俗話說就是“傷胃”,因為阿司匹林也會抑制保護胃黏膜的前列腺素等成分的合成,從而導致胃黏膜更容易遭到損傷。

做好這四項,阿司匹林不“傷胃”

那麼因為臨床上一些腸胃病患者,因為同時也有心腦血管疾病必須同時也服用阿司匹林(同理因為一些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當然也會同時造成胃黏膜的損傷),所以有時候阿司匹林的使用是矛盾的,有利也有弊,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儘量避免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而做到不“傷胃”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話題。

先說一下哪些人群更容易被阿司匹林“傷胃”吧。

根據一些研究資料的數據,伴有這幾類情況的人更容易出現胃腸道黏膜的損傷:

1、65歲以上的老年人;

2、既往有過潰瘍病史的;

3、合併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人群;

4、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藥物)、或者使用其他抗凝藥品、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以及其他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

以上幾類患者相對一般人都更容易出現消化道黏膜的損傷,甚至出血。

做好這四項,阿司匹林不“傷胃”

那麼服用阿司匹林的胃黏膜損傷會有哪些症狀呢?主要有3點:

1、大部分患者一開始都沒有上腹部疼痛等症狀,而是直接出現黑便、貧血、或者大便潛血陽性等情況就診的,只有部分患者會出現上腹痛、燒心、反酸、飽脹感等症狀,一般都是在就診後查胃鏡可見胃、十二指腸潰瘍或者糜爛,才知道胃黏膜損傷的。

2、阿司匹林引起的潰瘍,一般位於胃或者十二指腸,或者兩者同時存在,一般來說胃潰瘍比十二指腸潰瘍出現的幾率要高一些,潰瘍的風險在於會導致消化道出血、穿孔以及黏膜變形等原因導致的消化道梗阻等情況的發生,嚴重者甚至有生命風險。

3、根據研究,阿司匹林導致的胃腸黏膜的損傷,大部分和治療時使用的劑量大小以及使用時間長短有關,使用劑量和時間與胃腸潰瘍的發生成正比。

做好這四項,阿司匹林不“傷胃”

那麼我們該怎麼減少或者避免阿司匹林對胃黏膜的損傷呢?需要做到以下4點

1、服用需謹慎、劑量需嚴控:

在使用阿司匹林的時候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尤其是65歲以上老人,或服用其他抗凝藥品、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等)以及其他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需經過醫生進行詳細的評估後,做到心血管保護以及胃腸道減少損傷之間的使用劑量的平衡點,才能決定是否可以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劑量需要做到嚴格控制,據研究阿司匹林在每天75~325㎎時,對心血管時間的預防效果相同,所以小劑量(如100mg/日)服用時,可以可以儘量做到在損傷胃腸黏膜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平衡。

2、劑型選擇要正確

目前推薦使用腸溶類的阿司匹林,因為腸溶阿司匹林外面的那層包膜,是耐酸的,可以防止胃酸在胃內就將阿司匹林溶解掉,然後可以使腸溶阿司匹林在進入到小腸之內後再溶解釋放,被小腸慢慢吸收,可以有效降低阿司匹林對胃和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傷。(注:腸溶阿司匹林儘量要在空腹時服用,以避免與食物同時進入胃內導致停留時間過長,從而出現腸溶阿司匹林在胃內提前崩解。)

3、需根除幽門螺桿菌(Hp)感染

因為幽門螺桿菌會導致阿司匹林對胃黏膜的損害加重,所以一般在使用阿司匹林前應當排查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有需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再開始阿司匹林的治療(注:在沒有根除幽門螺桿菌的禁忌症的情況下或者其他特殊情況下)。

4、長期服用需注意大便性狀及顏色

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情況下,需要平時注意觀察大便的性狀及顏色,有無黑便等情況的發生,一旦發現大便為黑便需及時就診,而且建議三個月查一次大便潛血,以便及早發現胃腸道有無出血情況。

做好這四項,阿司匹林不“傷胃”

小貼士: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應當定期檢查

患者應當定期去醫院進行檢查,如:皮膚黏膜有無出血傾向,定期查血、尿及大便常規,凝血、大便潛血、肝、腎功能等,如果有必要可檢查胃鏡瞭解具體胃腸黏膜情況。

其實只要做好必要的防範和正確的使用方法,阿司匹林也是可以與您的胃和平共處的,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做好這四項,阿司匹林不“傷胃”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會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健康科普文章,如果有什麼想問的或者意見,可以留言私信我,我會盡量回復大家,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