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春秋時期就能觀測到哈雷彗星?

鍾舒漫shersher


關於哈雷彗星的描述

著名的哈雷彗星出現的時候形態龐然,明亮易見。同時它也是人類歷史上首顆有記錄的週期彗星,繞行太陽的平均週期為76年。

在西方,有關哈雷彗星的記載,最早的觀測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年。不過,歷史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載,不是在西方而是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早在公元前1057年,中國就已經有了對哈雷慧星的記載,這足足比西方國家的記載早了整整1000多年時間。

《春秋》:

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

春秋時期為何就能觀測到哈雷彗星

因為哈雷彗星是人類到目前為止,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週期彗星,同時也是人一生中唯一可能以裸眼看見兩次的彗星。

歷史上也有過其它能以裸眼看見的彗星出現過,它們可能會比哈雷彗星更壯觀和更美麗。但相比哈雷彗星,它們都是數千年甚至上萬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彗星。

哈雷彗星下一次什麼時候出現

哈雷彗星上一次的出現是在1986年,而經過相關數據演算後得出結論,哈雷彗星的下一次出現將在2061年中。



爆款歷史


哈雷彗星英國物理學埃德蒙·哈雷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併成功預言迴歸時間而得名。

中國是最早發現並記錄哈雷慧星行蹤的。25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13年的《春秋》:“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

還有最早的《淮南子·兵略訓》說:“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至共頭而墜,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迴歸的記錄。從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每次出現,古書上都有記載,其次數之多和記錄之詳,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若把公元前1057年武王伐紂的迴歸次序當作第一次,而第二到第六次的迴歸至今尚未在史籍中找到記錄,而第七次迴歸即魯文公十四年七月的那次(公元前613年),第八次迴歸也未發現有記載,第九次迴歸即秦厲共公十年那次(公元前467年),第十次及十一次迴歸同樣未找到記載資料印證,但從第十二次即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起至1910年第四十次為止,我國史籍上連續有29次有關哈雷彗星迴歸的記錄。

從公元前1057年起計,在40次哈雷彗星的迴歸中,中國有32次的出現記錄,記錄之多為世界之冠。

星孛、妖星、異星、蓬星、長星,這些都是我國古書上所記載的彗星的名稱。從這些名字中反映出古人對彗星並不瞭解,在他們看來,這種奇形怪狀,偶爾現於天際的古怪星體乃是不祥之兆,會給人間帶來災禍。彗星一旦出現,便是大災大難的前兆。民間流傳的“掃帚星”,也正是由形似掃帚的彗星演變而來。原本很正常的天文現象,由於自然科學知識的貧乏,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烙下了恐懼的烙印。

典型的彗星由彗核、彗發與彗尾3個部分組成。慧核的外面包著慧發,慧發的外面再包著慧雲。慧尾有直的,彎的,或者兩種混合的。尾巴有1條,2條或數條的。慧尾長短不一,最長的有幾億千米。

彗核的成分以水冰為主,佔70%,其他成分是 一氧化碳(10~15%)、二氧化碳、碳氧化合物、氫氰酸等。整個彗核的密度是水冰的10~40%,所以,它只是個很鬆散的大雪堆而已。在彗核深層是原始物質和較易揮發的冰塊,周圍是含有硅酸鹽和碳氫化合物的水冰包層,最外層則是呈蜂窩狀的難熔的碳質層。

哈雷彗星不像流星那樣一掠而過,而是在緩慢移動,它的頭部由彗星核和彗核周圍的彗發組成,哈雷彗星運行到太陽附近時,受到太陽光壓和太陽風的作用,表層物質被蒸發、氣化而形成那長長的彗尾,每次迴歸都要失掉許多物質

哈雷彗星的迴歸週期為76年,最近一次的迴歸是在1986年,下一次是2062年。


時光隧道2019


因為哈雷彗星用肉眼就能看到。

哈雷彗星(週期彗星表編號:1P/Halley)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週的週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併成功預言迴歸時間而得名。

哈雷彗星的軌道週期為76~79年,下次過近日點時間為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週期彗星,最遲在公元前240年,或西元前466年,在中國、古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據朱文鑫考證:自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

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週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見兩次的彗星。其它能以裸眼看見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那些都是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彗星。哈雷彗星上一次迴歸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迴歸將在2061年中。在1986年迴歸時,哈雷彗星成為第一顆被宇宙飛船詳細觀察的彗星,提供了第一手的彗核結構與彗發和彗尾形成機制的資料。這些觀測支持一些長期以來有關彗星結構的假設,特別是弗雷德·惠普的“髒雪球”模型,正確的推測哈雷彗星是揮發性冰-像是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塵埃的混合物。這個任務提供的資料還大幅改革和重新配置這些材料的想法;例如,理解哈雷彗星的表面主要是佈滿塵土的,沒有揮發性物質,並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獵戶座流星雨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造成的。


唐明國亮


《春秋》一書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

這一記載,可能就是最早的關於慧星的記錄了。

西方世界的記錄比我們晚了幾百年,我國古代就有專門的觀望天象的星相大師,因為在古代科技不發達,古代的人們往往會把天象結合預測判斷未來或是當下發生的事情,所以會有專門的人去幹觀察天象的事情。

只有天象有任何變化,這些專職工作者就會認真負責的記錄下來,至於如何和現實的生活結合,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但根據古人的那套唯心的哲學觀點,他們總能夠從天象出發現或是判斷未來會發生什麼,所以這門技術就變得十分高大上,那些負責記錄觀察天象的人士就受到了追捧,所以無論時局如何動盪,這些人屬於特殊人才,這些記錄一直有傳承。

並不是古人偶然間發現的慧星,而是無數代人一直用心專心的做同一件事情,所以天象有任何異樣的變化,立刻就會被他們記錄下來。

古有太史令、後有欽天監,這些都是專司其職的技術人才,任何朝代都需要這些的人才,把他們當寶一樣的供著,因為古代十分需要他們這樣的人才。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所以我國春秋時期觀測到哈雷慧星就不足為奇了。


指揮使吳鐵錘


哈雷彗星繞太陽運行平均週期是76年,從魯文公十四年起到清代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止,哈雷彗星出現過31次,每次出現我國都有詳細記錄。因為在古代,由於科技並不發達,所以星象往往跟國家的興衰、時序的更迭有著密切關係,星象學家會把每一次能觀測到的星象運動詳細的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記錄。


赫赫講故事


來源於對占卜和天地的崇拜,西漢《淮南子》“武王伐紂……彗星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