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东吴的张昭是最幸福的谋士吗?为什么?

骑蜗牛走高速


孙坚有称帝之心,但是他早卒。他的儿子孙策已经变化了,他只想做诸侯,不过是个长久诸侯就跟国民党如果执政的台湾似的,所以孙策把孙坚传给他的传国玉玺换给袁术,获得起事江东的第一支兵马。孙权进一步弱化了东吴的地位,而上书以曹操为尊,自称吴主而不是帝。张昭亲历孙氏三主的思想变化过程,所以他具有以和为主的思想。固然张昭在赤壁之战中是边缘人物,但是战后东吴仍然采取张昭的事魏战略。可以说,张昭超越周瑜,是东吴立国的灵魂人物。


董元奔古典情怀


三国中,相比曹操和刘备麾下众多的谋士,东吴孙权旗下则显得“势单力孤”。其中只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少数人为世人所熟知。其实,东吴也是藏龙卧虎的,谋臣良士一点也不比魏蜀逊色,特别是我们都忽悠了,东吴还有一位超级谋士——张昭。

编辑

张昭早在孙策时就发迹了,孙策封张昭为长史,视他为“管仲”,可以有多么器重。孙策在遇刺身亡前,传位给了弟弟孙权,并给他托付了两位重臣。一个是周瑜,另一个就是张昭,并且给孙权留下这样的嘱咐:内事不明问张昭,外事不明问周瑜。意思叫周瑜主攻城拔寨的外务工作,让张昭辅佐朝中内务之事。

之后,张昭也不负重托,潜心辅佐孙权,使得孙权在国泰民安时称帝,而张昭也因此成为东吴的"谋主"。

张昭性格直爽。孙权称帝后,张昭仍不改火脾气的性格,经常声色俱厉当着众大臣的面让孙权下不了台。据史书记载:"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编辑

一次,孙权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拔出宝剑对着张昭说:"吴国人士入宫则拜我,出宫则拜你,我对你已经够尊重的了,你老是当着众臣让我下不了台,以为我不敢杀了你吗? "

一般大臣这时都会吓得哭爹喊娘,赶紧伏地认罪,但张昭却一点也不退让,厉声道:"我之所以竭尽愚忠而辅之,是不忘先主托孤之恩也。"说罢泪如雨下。

孙权听了很民感动,丢了剑和张昭抱头而哭。

尽管张昭知道忠言极谏会有“逆龙鳞”的危险,但他依然故我。

曹操在赤壁前,曾让记室令史阮瑀以他的名义给孙权写了一封“劝降信”,当给了孙权两条路选择。

编辑

第一条路:"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上令圣朝无东顾之劳,下令百姓保安全之福,君享其荣,孤受其利,岂不快哉!"

第二条路:"若怜子布,愿言俱存,亦能倾心去恨,顺君之情,更与从事,取其后善,但擒刘备,亦足为效。"

曹操的意思很明确,劝孙权把张昭和刘备杀掉,才是唯一出路。

孙权当然没有答应曹操的要求。

编辑

张昭的“恶名”来自于赤壁之战时的主降论。后人认为张昭过于懦弱怕死, "各顾妻子,挟持私虑",其形象也大打折扣。其实,如果站在张昭的角度来看就很容易理解他的感受了。

首先,张昭毕竟是一名儒生,书生谈兵,难免南辕北辙、夏虫语冰,出笑话实不足怪。其二,张昭曾"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可以想见张昭

要知道,张昭乃是书生,内心深处不乏孔子"君君、臣臣"之类的正统观念。在他眼里,有汉天子在的曹军不是“国贼”,而是正义之师。因此,他讨伐孙权乃以顺讨逆、师出有名,拒之则名分不正。

编辑

因此,张昭认为投降是识时务之举。

同时,以当时的形象孙、曹众寡悬殊,张昭为了自己的前程,提出投降这一馊主意,也是代表了绝大多数臣们的观点和心身。

尽管如此,曹操在赤壁大战大败后,张昭并没有因“投降论”而遭遇惩罚,相反,他的官职不降反升。

孙权并没有因此而对他秋后算帐,而是仍然对他器重有加,尊敬有加,对他"改封娄侯,食邑万户"。

编辑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81岁的张昭去世, 谥号“文”。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张昭字子布,少好学,善隶书,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昭欲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贞入门,不下车。昭谓贞曰:“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

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权素服临吊,谥曰文侯。长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袭爵。

张昭,好学善书,是当时的著名人物,于汉末避乱江东。孙策在江东创业时,辟张昭为长史,以管仲视之。孙策临终时,将孙权托付于张昭、周瑜,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张昭性格严肃,对孙权多有直谏。赤壁之战之际,张昭主降,孙权深感失望。孙权称帝后,张昭被封为娄侯,数年后病逝。

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从容闾巷,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







世玟影视解烁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张昭在东吴,是受过两次托孤之任的。

第一次是在孙策将死之时,当时孙权只有19岁。孙策先是对孙权一番叮嘱,然后又对张昭说了另一番话,大意是:如果仲谋不堪任大事,那您就自己来干!哪怕是将来我们在江东待不下去了,得回到江西,那也可以。

这个场景,和刘备托孤诸葛亮颇为相似。但细心的筒子一定已经发现了,这里面没有周瑜什么事。甚至于,在孙策死前,周瑜都没能赶回来。并没有什么“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话,孙策就只托孤给了张昭一个人。而周瑜只是在孙策死后,才留在孙权身边,与张昭一起尽心辅佐孙权。

又过了几年,孙权的母亲也去世了。《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记载,“(权母吴氏)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

孙权又一次被托孤给张昭。

托孤这种事,如果不是对对方的能力和品行有绝大信任,是断不会发生滴。

再来说张昭主降这个问题。

在《三国演义》中,张昭的形象被描绘成了典型的投降派嘴脸。但其实,真实历史中的张昭并不是一个软骨头。于是问题也就来了:张昭的所谓投降,是因为其软弱,还是因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不得不联系到张昭所身受的托孤重任。

按照曹操当时的统战政策,地方实力派在投靠以后,曹操所给的待遇是相当好的。无论是张绣,还是后来的张鲁,在投靠曹操以后,加官进爵从来都是头一份。而刘琮在降后,则换到了青州继续做刺史。

因此,孙权若是战前请降,其待遇绝不会差。相反,打一仗才倒是有不小的失败危险。当时的曹操如日中天,几乎是战无不胜;而且又控制了朝廷,名望所在,你说你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凭什么去和中央军开战呢?此前的袁氏一族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一场仗败过后,整个家族随之覆灭。

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投降怎么看都是比开战要更优的选项。揣测张昭的心思,他应当是害怕战败的后果,害怕自己因此而对不起两次托孤之任。至于战胜——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只是结局我们也都晓得了:孙权并没有听他的。而且关键是,赤壁一战,曹操还真的战败了。于是,张昭战前的一切主降,便都成了罪状。这件事也就成了张昭和孙权之间绕不过去的坎。

最后再举几个小例子,来说说孙权和张昭的关系。

蜀吴日后交好,蜀国曾经派一名使者出使吴国。这位使者大约口才极佳,说得吴国人目瞪口呆,无言以对。这个时候,孙权就想张昭了。他说,如果张昭此刻在这里,使者怎能如此猖狂!

张昭为什么不在呢?因为他和孙权吵架了,不愿意上朝。联系到两人早年的经历,孙权内心深处那种“被打了找爸妈”的心态,可见一斑。

可结果两人和好了没多久,又吵架了。

这次还是因为公事:孙权想结好辽东的公孙渊,但张昭说此人不可信。可孙权不仅不听张昭的,还和张昭说:吴国的人进了皇宫向我施礼,出了宫向你施礼!我对你已经够好了,你还一天到晚挑我的刺,几个意思!

张昭说,我不是挑刺啊!太后临终把你托付给我,我这是不敢稍有懈怠啊!说罢,老泪纵横。

孙权也被感动得痛哭流涕。巴特,在擦干眼泪后,他继续派出使者,去了公孙渊那里。

张昭于是又生气了,又不上朝了。

这回孙权也生气了,我好话说尽,你还是不领情,你不就仗着自己一把年纪倚老卖老么?有种你就别出来!然后他派了几个泥瓦匠,把张昭家的大门给封了起来。

张昭一把年纪了,还会怕这种小孩的做派?你封我也封呗!于是派人从里面把大门也给封了起来。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影视剪辑馆Q


一个安抚士族的吉祥物能有多幸福?

孙策对他有忌惮和尊敬,还好一些。

孙权对他只剩下了忌惮和厌恶,能过得开心吗。

张昭没有在早期意识到他是东吴的重臣而不是东汉的名士,这是他失意的开始。

而孙权这个人有一个特色,觉得你有用的时候极尽喜爱,没用的时候极尽冷漠,给人一种杀鸡取卵的感觉。张昭一失意就是永远。

至于他原本能有多幸福呢?

本该是东吴第一托孤重臣,内政领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自从赤壁开始,很明显发现君臣离心离德,孙权重用的人自己扶持,和张昭的士族成了对立之势。


发热老雪糕


东吴最幸福的是张宏,作为一个魏吴国双方都知道的间谍,这老兄在魏国和吴国都混的很好,得到了曹操孙策孙权的重视,而且善终。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结局最好的人,没有之一。


子梦奇谈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的张昭可以说是最幸福的谋士,他历经东吴三世,为吴国做了不少的贡献,但在赤壁之战的紧要关头,他被曹操的气势吓到,和一班文臣主张投降曹操,如果没有周瑜和鲁肃的坚持,说不定张昭带着孙权投奔曹操去了。虽然是下策,但也是保命的好方法,在错误时也没有受到责备,潇洒活着,直至善终。张昭能成为幸福的谋士,主要是孙权明智和志同道和文臣武将,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国效力如果在曹操和袁绍处说不定被罢免多少回了。


国哥爱生活


我觉得不是,在曹操赤壁之战前他还主张降曹,由此可见他只想主政,并不是逝死追随主公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诸葛亮比起来就差远了,诸葛亮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才是最幸福的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