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浔江源茶馆:既是一种味,也是一种道

踏着青石板,穿过古驿道,在苗岭屯堡古镇,沿着小桥,嗅着茶香,抬头处,悬挂“浔江源茶坊”几个行书大字牌匾的茶馆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安顺名流商贾、文人雅士常聚会的地方。

安顺浔江源茶馆:既是一种味,也是一种道

古镇中心,茶馆边上,小桥流水,两岸杨柳依依,特别是夜晚伴着虫子的吟唱,总让人联想起“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古诗句。古镇里的小河,回环弯曲,既有传统和自然的风貌,又不失现代气息,可谓匠心独运。

睡莲还在梦乡,河岸的依依垂柳已经在风中舒展了腰肢,倒映水中极具诗情画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风吹着水波逆流而上,这意境,恰巧与浔江源茶馆中的“浔”字不谋而合。

安顺浔江源茶馆:既是一种味,也是一种道

浔江源之“浔”者,寻也。这“浔江”,好似李白的“寻溪”,“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李白《东鲁门泛舟》)。寻的是那一份传统,寻的是那一份乡愁,寻的是那一份闹中取静。

茶馆为木质的整体构架,传统雕花纹样。木质房屋,比钢筋混凝土多了些古意,更多了几分平和。闲暇时光,三五客人围坐一起,或家长里短,或畅谈人生,或聊着商场轶事,或谈论国际风云。上可谈天文地理,下可说鸡毛蒜皮。当然,客人们偶尔也对生活发发牢骚,让胸中怨气伴随着茶香四散开去。中等身材的茶馆老板罗丽娟神情自若,悠然地把弄着三才碗,流畅地冲泡着茶汤。周围的一切,客人们的天南海北,与她有关,又无关。

安顺浔江源茶馆:既是一种味,也是一种道

茶馆窗外,冬日的暖阳越发金贵,似杯中茶水柔和温婉。此时,客人脸上的惬意和老板脸上的慈祥,一如三月阳光下的缓缓的河流。

浔江源茶馆原先开在安顺府文庙,后因安顺府文庙古建筑修复,才搬迁至现在的苗岭屯堡古镇。关于安顺府文庙和安顺府,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安顺军民府改为安顺府。因这里是“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当时朝廷考虑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清朝康熙年间开始,云贵总督府在一段时期曾设立安顺,贵州提督府长期就设在文庙旁的北大街上,直到民国成立才撤销,时间达243年之久。原先在浔江源喝茶,除了杯中的清冽回甘,安顺那一段被尘封的曾经辉煌的岁月也常被老人们提起。

浔江源茶馆的老板罗丽娟把茶馆迁至苗岭屯堡古镇,不仅仅是要找到与茶“门当户对”的优美环境,更多的是,她发自内心对茶的那一份尊重和敬意。罗丽娟常说,自己几十年的心血,都花在了茶叶上。每一次冲泡自己亲手从种植到管护到采摘甚至亲手揉捻的茶叶,内心都是幸福的、虔诚的。在她看来,茶人与茶,须有着天生的敬畏之心。

其实,罗丽娟接触茶的初衷,仅仅是为了“争口气”。生于安顺九溪村,罗丽娟是地地道道的屯堡人。之前,罗丽娟在贵阳从事IT业,经营着电脑电子设备。那时,IT业还算是比较火的行业。一次偶然的回家,罗丽娟得知自己祖辈父辈打理经营的茶山,涌来了大批省外茶商。茶商们低价收购茶青,加工后高价出售。有的茶商甚至服务于国内知名的茶企。当地种茶户告诉罗丽娟,茶商们在高价收购茶青的同时,个别商家甚至把生产加工的流水线都搬到了安顺。

安顺浔江源茶馆:既是一种味,也是一种道

虽然自己那时的生意与茶叶已经没有半点关系,但是想到自己祖辈、父辈苦心培育的茶山、茶叶没有得到合理公平的对待,特别是想到安顺茶摇身一变成外地“品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非常内疚,想为安顺茶“争口气”!风风火火的罗丽娟说干就干。在不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罗丽娟毅然辞去在省城贵阳的所有生意,回到老家下九溪,先从成立合作社(安顺市西秀区下九溪茶农互助经济合作社)开始,迈入了茶人的行列,开始了她的几近于固执的出击与坚守。

幸福的花朵,终于被罗丽娟采摘到了。她牵头成立的合作社于2007年9月获得加工、销售茶叶的《食品卫生许可证》,2008年9月获得茶叶(绿茶)《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007年9月,合作社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的“浔江源”商标及标志。罗丽娟越战越勇,在2010年,合作社生产的茶叶获得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茶叶博览会获得银奖,企业品牌“浔江源”获得“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等。

如何把更多的安顺茶人团结起来,把更多的专家请出山……多年来,罗丽娟一直在坚守,一直在思索。

浔江源茶馆,是罗丽娟解锁安顺茶的密码。茶人们在这里聚集,茶商们在这里讨论……轻松愉悦的环境里,无数的安顺茶从这里走了出去。

无论是原先在安顺府文庙,还是今天的苗岭屯堡古镇,浔江源茶馆的茶叶品质、茶道、茶艺还是整个馆所散发出来古香古色的草木气息,一直为外人所津津乐道。当然,这也是浔江源至今在安顺颇有口碑的原因。

根植于厚重的安顺茶馆文化,商贾人家、平头百姓、贩夫走卒……在浔江源茶馆里,在一杯茶的清香中,大家都是饮者,都是过客。

茶馆与茶,和安顺人的生活节奏息息相关。作为夜郎故地牂牁旧址的安顺,出土的汉代铜马车、摇钱树、末央瓦当等种种珍贵文物,让人们看到了当年这里作为方国之都时的情景、抚摸到这一方之地上厚重的历史。从六百年前的朱元璋调北征南到后来的铸剑为犁,战场的滚滚狼烟化作了屯堡村寨的袅袅炊烟。一切都慢了下来。慢节奏的安顺,让人们内心平和,亦豁达:“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一切流水,可争,可不争。

干净、质优的安顺茶是大自然的馈赠,当地人可小杯慢啜这青山绿水间的“枪”与“棋”,亦可端大碗茶牛饮,精细与粗犷,全凭自己喜好。如果愿意,你还可以在茶馆里,当个世俗的局外人:坐藤椅,摇蒲扇,说古风,道黄梁,古树倚石墙,青条石上,风过檐廊稻花香。

浔江源茶馆门前永远一派春意盎然。还有个小院,小院里有着知名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清风不时拂来花香和竹叶唰唰的声音,不禁人让人想起“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诗句。茶馆里,常有人提起这句诗,茶客们常说,一个“偷”字,用得实在是精妙呀!的确,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容易二字?在与生活的斗智斗勇中,人们要扮演太多的角色,要用智慧去化解太多的压力。

在这里,在闻香品茗中,只管把一切先暂时放下,世事一如杯中的茶水,在沸腾过后,在从一个茶器转移到另一个茶器后,任外面的世界风云变换,需要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地,波澜不惊。

在浔江源茶馆,到底是时光雕刻了古镇的悠闲生活,还是古镇的悠闲生活雕刻了时光?时间和空间仿佛在错位。六百年很遥远,又仿佛就在眼前,就在这弥漫着这中国风的茶馆里。

茶馆里,有着大些当地文化名人的诗文、墨宝,他们用自己的独特形式,抒发着对浔江源茶馆,浔江源茶的那一份迷恋。其中的一篇《浔江源茶赋》,让人读罢唇齿生津。

另附:

浔江源茶赋

高原有厚土,安顺多茶香。黔中东大门,紫气绕穹苍。群山巍巍,宝盆中央。源起大明,可追汉唐。承蒙天地泽被,各方人文尽享。实华夏福地,水润沃土;乃黔中雄郡,福泽乡邦。锁滇黔,控湖广。万马归槽处,一城分两江!

黔地无闲草,安顺多好茶;好茶生九溪,浔江佳茗香。吸朝夕之雾气,吐故纳新;得日月之华光,调和阴阳。

明置茶马司,古驿马蹄忙。黔人余上泗,善作竹枝词。“白头巾破白衣颓,扶岸攀罗过水隈。草屋山腰童下指,呼爷牵犬背茶回”。

浔江茶者,闻之心神旷,饮罢齿生香。色若千年之翡翠,韵比群山之绵延。红茶醇厚,倚靠后天雕琢。绿茶清冽,皆属自然造化。评时品事,谈今论古。启朱唇,顷刻浮云散聚。回首处,已是尘土飘扬。老也性情,凋也容貌。叹尺璧寸阴过隙白驹,使浔江之臻于完美大气。光阴荏苒,春秋弹指过。此去经年,千载一纯香。

注册“浔江源”,全省时无双。作别“小作坊”,谱写大文章。安顺好佳茗,塑我旗与枪。俊杰逢盛世,美名传乡邦。

人在草木间,能敛能放;草木人合一,可柔可刚。茶盏小,乾坤大。毛峰翠芽,茶花绽放。惠民新产业,脱贫有担当!

赏黄果飞瀑,看龙宫风光。走大明古城,品浔江茶香。百言文未成,月过窗前竹梢。半盏喉已润,茶绿九溪岗。

此赋一气呵成,朗朗上口,看得出作者是这茶馆的常客。

好些年了,苗岭屯堡古镇一带的人们,常到浔江源茶馆喝茶。他们说,这里的味道非常好。殊不知,这一切皆是茶馆主人的用心。

品一杯茶,生草木之心。人最难的,是与自己握手言和。在浔江源茶馆,所有的味,皆是一种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