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疫情後,部分奶粉企業仍將面臨轉產或退出的艱難選擇


熬過疫情後,部分奶粉企業仍將面臨轉產或退出的艱難選擇

“從2018年年初開始,我們工廠的機器就只敢開動一半,不敢多生產!這一兩年行業紅利下降,行業競爭激烈,我們更不敢上產能。”

四川某品牌奶粉企業銷售部經理張雷憂心忡忡地對知食君說。在他看來,奶粉行業產能早就過剩,但勢態這一兩年還在惡化。“再這樣下去,我們這種區域牌子就撐不下去了,老闆一定會讓企業關門停產。”張雷說得有點無可奈何。

日子難過的,不僅是張雷所在的企業,產能過剩猶如一座大山,壓得很多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的奶粉企業都喘不過氣來。而去產能的工作,不僅引發了行業主管部門的重視,也成了擺在絕大多數奶粉企業案頭上的共同課題。

熬過疫情後,部分奶粉企業仍將面臨轉產或退出的艱難選擇

產能閒置勢態在惡化

產能過剩指的是成本最低產量與長期均衡的實際產量之差,供大於求即為過剩。據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預計,中國奶粉產能約150萬噸,目前的奶粉消費量只有90萬噸,這意味著有60萬噸的產能被束之高閣。

國內奶粉產能過剩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最早的徵兆出現在2009年。

此前一年,三鹿奶粉事件爆發,國產奶粉形象嚴重受損,洋奶粉一時之間供不應求,推動奶粉零售價上漲。相關部門統計,到2010年,配方奶粉連年漲價,年漲幅為50%左右,最高幅度甚至達到100%,奶粉行業變得有利可圖,資本蜂擁入場建廠,產能急速增長。

2013年開始的中國奶粉企業出海潮,疊加二胎開放政策的紅利,伊利、蒙牛、光明、澳優和貝因美等在新西蘭、澳大利亞和歐洲等地為爭搶優質奶源建廠,產能再次擴張。伊利在新西蘭建廠前,有奶粉年產能為14.5萬噸,實際產量約9萬噸,產能已有近四成的閒置,而在新西蘭建廠後,奶粉產能再度增加30%。

熬過疫情後,部分奶粉企業仍將面臨轉產或退出的艱難選擇

第三次擴張在2016年發佈的配方奶粉註冊新政後,它規定每家奶粉企業的註冊數量確定為3個品牌9個配方。奶粉新政的本意是限制企業配方數,解決品牌和配方過多過亂的現象,但其“副作用”是一些實力大廠為了握有更多註冊品牌,再次掀起了建廠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僅2017年就有新萊特、中牧紐瑞滋等數十家國內外乳企明確表示“針對中國消費市場”計劃在海外擴產。同時,國內很多本應淘汰的落後產能也受到追捧。

也是在同一年,雅培CEO白千里發出預警。他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曾聲稱,中國的營養品供應過剩,“市場在放緩”。

熬過疫情後,部分奶粉企業仍將面臨轉產或退出的艱難選擇

然而,在產能迅速擴張的同時,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新生兒人數在2016年達到1786萬的頂峰後,連續3年下降,2017年為1723萬,2018年比2017年淨減少200萬。截止2019年11月,新生兒數量為1016萬,行業估計2019年的新生兒數量為1300萬左右,同比再減200萬。

熬過疫情後,部分奶粉企業仍將面臨轉產或退出的艱難選擇

消費人群的減少,使得奶粉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加凸顯。據知食君瞭解,早在2016年,坊間就傳出國內奶粉企業有一半產能閒置的聲音,到了2018年,產能閒置比例超過60%。

此外,在中國市場成為世界各大奶粉巨頭的必爭之地後,它們爭相加大向中國出口,全球奶粉產能過剩的矛盾轉移到了中國。

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29.6萬噸,同比增長33.7%,2018年同比增加9.6%。2019年1-11月,嬰配粉進口32.03萬噸,同比增加9.1%,有業內人士預計,2019年全年進口嬰配粉規模有望達35萬噸。

去產能成行業當務之急

去產能化提出好幾年了,而隨著矛盾的更加尖銳,以及由此引發的價格戰,最後吃虧的還是全行業。因此,去產能化已經刻不容緩,也已成業界共識。

在政策層面,有關政府部門強化了兼併重組的指導性方案。

根據《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到2020年,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數量要達到3-5家,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80%。2019年5月發佈的《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提升行動方案》也要求加快推進連續3年年產量不足1000噸或年銷售額不足5000萬元、工藝水平和技術裝備落後的企業改造升級,進一步提高行業集中度和整體發展水平。

熬過疫情後,部分奶粉企業仍將面臨轉產或退出的艱難選擇

國家也明確鼓勵各地通過企業併購、協議轉讓、聯合重組、控股參股等多種方式,開展企業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產能。

在《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提升行動方案》發佈之時有統計顯示,國內共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112家,其中絕大部分是技術水平落後、管理水平低,產品競爭力差,開工率不高的中小企業。其中,全國年產量不足1000噸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在數量上佔30%至40%。而一旦實現80%的行業集中度,那意味著100家左右的企業將爭搶20萬噸左右的奶粉市場,其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近幾年,為了消化產能,奶粉行業的兼併重組時有發生。新希望乳業就接連收購河北天香、四川乳業、西昌三牧、雲南七彩雲和福州澳牛乳業等20多家中小奶粉企業,聖元完成了對河南金元乳業、聖達乳業、哈爾濱艾倍特乳業的收購,湖南展輝收購呼倫貝爾友誼乳業,這些都是優化整合產能之舉。

轉產還是退出?

去產能並非對所有奶粉企業都是當務之急,例如美贊臣、惠氏、雅培、美素和A2等品牌塑造力強、創新力強的專業大廠,但對那些底子薄、根子淺的區域性奶粉企業而言,這就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它們不知道“明天和死亡誰先到來”。

有業內專業人士稱,解決產能過剩,市場化手段有兩個辦法:一是強行退出,自覺去產能;二是進行供給側改革,把閒置產能往新需求、新消費方向引導。

對於前者,宋亮認為嬰配粉的創新已經走到“極致”,近幾年內不會再有大的創新,中小規模的國產奶粉企業如果堅持不下去,就要果斷退出奶粉市場。而據報道,一些經營困難的小奶粉企業已經在考慮退出,最便宜的賣價甚至低於500萬元。

奶粉企業轉產也不失為有效之道,方向之一是從傳統嬰兒奶粉企業向“專業營養食品提供者”方向轉型。宋亮也認為,中國成人營養,特別是中老年營養的市場塑造還有10年的時間,大家有充分的時間去準備。

熬過疫情後,部分奶粉企業仍將面臨轉產或退出的艱難選擇

報告顯示,中國營養品行業的年均複合增速超過10%,全球佔比達到16%,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健康營養品消費市場,營養品將是母嬰零售下一個增長極。“營養成分高、食用方便快捷、口感好的成人營養產品也有很好發展態勢。”宋亮說。

而據知食君瞭解,貝因美在通過剝離新西蘭合資工廠股份達到削減產能的同時,在產品方向上增加了對營養品的投入,包括提升乳鐵蛋白、益生菌、AD鈣和DHA等。此外,這家杭州企業還開始進軍利潤豐厚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保健食品市場。

此外,面向中老年的成人奶粉,以及孕婦奶粉也成為一些企業眼裡的“掘金點”。

中國產業信息網預測,到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市場對於中老年奶粉的需求持續擴大,近年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或許正因為此,僅在2019年內,蒙牛和伊利雙雙推出了成人奶粉,行業黑馬飛鶴也出現在了這一市場。

而美贊臣、三元和貝因美等企業則推出了孕婦奶粉,產品訴求為營養均衡、低脂低糧,以及強調乳清蛋白、DHA等營養素的配比。

熬過疫情後,部分奶粉企業仍將面臨轉產或退出的艱難選擇

知食君說

目前來看,國內嬰配奶粉處於價格上升通道,但奶粉產能虛高,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總有爆炸的一天,它帶來的嚴重後果是價格戰。

價格戰下無贏家。短期看,這或許有利於消費者,但長遠來看必成全行業之累,小品牌流血出局,大品牌元氣大傷,那時,企業無力創新,服務弱化,渠道不振,消費者也是唇亡齒寒。

著眼大局,兼顧自身利益,奶粉企業的去產能化已是刻不容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