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從“轉產”導向“轉型”

何萬篷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非常時期,各地充分利用制度優勢,重組企業產能,滿足應急需要,保障醫護物資供應。一些原本從事服裝、體育用品、食品甚至汽車、電纜等製造的企業,緊急增加或調用生產線,生產口罩、防護服、消毒水等緊缺物資。這對戰勝疫情,具有戰略性意義。

企業的應急轉產所涉及的體制、機制、稅制、法制等制度,及其解決觸發點定義、上下游響應、物流體系構架、徵用和結算制度完善、峰值產能事後消化調整等問題的經驗,是此次抗擊疫情的寶貴實戰經驗,會成為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應急轉產,也給各地區、各行業的順勢轉型,創造了場景,開闢了入口。至少從中可以看到一種象徵意義:相當一部分傳統產業的舊產能裡,潛藏著面向未來的新動能,這個從舊動能出發的新動能,規模大、成長性高、持續性強,可以加載新技術、導入新模式,從而孕育出新產品和新服務。換言之,大部分的新動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從傳統、經典、常規動能的“襁褓”中接續和轉化出來的。顯然,搞“拋棄型轉型”要千萬慎重,那可能會割斷了歷史,打散了產業鏈,從而丟掉了市場。

就看口罩生產這樣看似技術含量不高,也算是“紅海”的行業,有企業開發出可清洗消毒、可重複使用的產品,性價比、附加值都很高,其加工過程和童裝加工“共線”,是典型的柔性“新生產”;物流配送領域的幾家頭部平臺,在此次戰“疫”中成為國之重器,讓人體驗了什麼是堅韌的“新交易”;即便是居家就餐,“公筷母匙”也越來越被接受,成為時尚“新生活”。另外,還有在線在網、勝似在場在崗的新型辦公,遠程教育、共享員工、彈性就業等,都是未來潛在的新機會。

如何對付危機?危轉機,化消極為積極,化被動為主動,化腐朽為神奇。如何實現危轉機?眼門前要看轉產,中長期則要謀轉型。

因“轉產”而起,因“轉型”而興,可以避免“地方性、特殊性、局部性的生產過剩危機”,也就是恩格斯說的“中間性危機”。在非常時期,有關職能部門“寧可過頭,不敢不夠”,動員企業踩足油門搞轉產,甚至直接幫著踩油門、把方向盤,是有必要的。但到了現在,應該把油門啊方向盤啊都還給企業,讓企業自主“換擋”。職能部門要做的,就是把道路、加油站、服務區——也就是營商環境建設好,並及時播報天氣(產業引導意見),供企業參考。

從“轉產”到“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需要做大量的務實創新,比如手續容缺、責任豁免、義務推遲、獎勵前置等。這都需要政策制定者走出辦公室,深入企業車間,傾聽一線的聲音。上海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到位,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很實在、很生動、很具象。甚至有人表揚,職能部門和我們形成了“統一戰線”。真心希望,這樣的“統一戰線”,不僅是點上的,也是條上的、塊上的,是系統性的。

“統一戰線”用好了,職能部門的公信力、執行力上去了,政商關係正常了,企業就可以輕裝上陣,火力全開。有的國家給中方企業貼上“不可靠的貿易伙伴”的標籤,我們要儘早打破它。部門要誠信踐諾,提供“絕對便利、相對便宜、本質公平、全面安全”的環境,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一方面運用好“不可抗力”等符合國際慣例的條款,另一方面全力加固、優化在全球生產分工體系和價值分配網絡中的位勢,持續地迭代升級。

從“轉產”切換到“轉型”,從“救急”切換到“謀遠”,企業需要靈活度,行業需要冗餘度,地方需要智敏性,國家需要集成性。當中貫穿著一條中國特色的鮮明主線——以新的治理方式,咬合、保障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交易方式。這正是我們制度優勢的精髓。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