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很多人被坑后都不再计较,朱仝的反应为何这么强烈乃至李逵都躲了起来?

戴草帽的小老鼠


水浒英雄里共一百零八将,分别为三十二天罡,七十六地煞,此数据为圆满之数,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水浒中的一种玄数塑造,其中水浒英雄里面的朱仝,却表现得和其他英雄不一样,为何别人落草没啥子大反应,而朱仝却反应特大,究竟为何?

先从朱仝当时担任的职责却是一个刺配的刑犯,当时救人犯了罪只好被发配,当时在官府和小衙内玩的却也很好,有着特别深的感情,所以当地知府就让朱仝带他的小孩,也就是小衙内。

但是宋江晁盖等人知道朱仝还心念大宋,很难割舍对大宋的感情,于是派了侩子手李逵给小衙内来上几刀,在李逵眼里,其实心里并不想杀这个小衙内,毕竟小衙内是无辜的,从此说来,李逵还是很有良心的,但是宋江哥哥的话不能不听啊,宋江哥哥是李逵心中的天平。

所以在小衙内死后,朱仝的第一反应是要和李逵拼命,即便小衙内不是自己的至亲,但是带了这么多天,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啊。

于是从此而言,知府肯定会把自己朱仝定为最大的敌人,一个是带孩子没带好,第二就是会认定为朱仝和梁山一伙的,没多久朱仝就得被通缉,如此说来,朱仝只好被坑了一把,被逼上梁山。

之后,朱仝提了一个条件,要我朱仝上梁山可以,但是要把李逵那厮给宰了,好为小衙内报仇,其实这也是朱仝的心里闵行恩义,也是朱仝和其他梁山好汉不同的地方,本性仁慈善良,但是无奈被坑。

李逵后来达复:“你这厮杀我干鸟,这是哥哥和军师的命令!”之类的云云,从这里看来,李逵好像很有道理耶,宋江,晁盖也是很有道理的?

在朱仝的心里,他认为这些梁山泊的人都是没有仁义的,不像自己这么有血性,所以在后来的梁山生活中,朱仝并没表现有太大的战斗欲望,即便后来宋江死了,自己也没掉一滴眼泪,如此说来,宋江等人确实做的太过了。

不过这也是现实,山贼不心狠手辣,怎么在江湖上混呢?所以朱仝知道这等人的行事作风,所以基本上见到了都会畏惧,甚至要躲开李逵,离得远远的,因为这样的侩子手在我朱仝胸中的仁义道德里,根本不配玩在一起啊。

还有就是当时朱仝照顾的小衙内事发之后,宋江的小弟李逵给了他要么自杀,要么上梁山的选择,而留在官府里还不是死路一条,朱仝自己想肯定跑不了,所以朱仝不像林冲是被官府逼的,而朱仝自己是被梁山逼上梁山的。

从朱仝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大晁盖宋江两位哥哥的虚伪与自私,为了达到目的,连一个小孩都杀,所以在后世的管理学说中,如此权术肯定不为人所称道,应该有仁有义,才是管理者的大度,最后也挺同情朱仝,确实上梁山下梁山这一趟不容易啊。


小小嬴政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来都来了”,并且因此引申出与之并列的几句话“大过年的”“人都死了”“孩子还小”,并称恶心四大名句。这里面“来都来了”堪称四大名句之首,很多时候人们用这个来安慰自己或他人充满委屈厌倦的心境,比如有人被朋友骗去饭局,内心十分抵触,但是一句“来都来了”,很多人就只有坐下来喝几杯,你要扭头就走,那小气不知趣的帽子就扣上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当事人只能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事情已经这样了,还想怎么样。梁山上面很多好汉都是陷入“来都来了”的困境,无法自救,只能违心接受。

梁山一开始时候是王伦当家,王伦是个气量狭小的不第秀才,算是个读书人,心肠却挺坏,比如他下面打探消息的朱贵表面开着酒店,背地里却把肥胖客人做灯油,瘦客做肉干,干着杀人越货勾当。林冲上山以后,王伦为了刁难他,非要他下山杀人立投名状。而等到晁盖取而代之的时候,梁山情况变了,晁盖一条规定就是打劫为主,不准杀人,除非说来玩客旅反抗,否则不准杀人。晁盖虽然是个粗人,心地却比王伦好了很多,作为梁山头领,晁盖立了个好规矩。

然而,晁盖规矩虽然好,却不利于梁山的发展壮大,他来的时候梁山算上白胜一共才十二个头领,经营多日毫无增加,直到宋江加入,一下带来二十多人,梁山头领一下达到四十之多,这才有了一个大山头的样子。宋江上山以后,以发展壮大梁山为第一要务,这时候什么规矩都没用了,玩的全是手段。

像秦明那种,是宋江未上梁山之前收复的,用的是反间计,逼官府杀死秦明全家,而扈三娘呢,这事是个意外,主要是宋江手下头号打手李逵杀人兴起所致,一样是死了全家。秦明号称霹雳火,脾气暴躁,当他知道自己被宋江陷害,全家被杀之时,他是有反应的,但是一看对方还有花荣燕顺等一堆人,自己火拼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不敢发作。宋江这时候马上说你不是没老婆了吗,没事,花荣妹妹嫁给你,秦明立马老实了。而扈三娘呢,由于早早被宋江收为义妹,全家死后啥都没说。从个人生存角度来说,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卑微,却是唯一的出路。这都落入贼窝了,要么同流合污要么死,所谓来都来了,梁山上都上了,还想咋滴,惹那些事情是讨不得好处的。你想发泄得罪了兄弟得罪了老大以后你难做人啊。


而朱仝呢,却有些不一样,不得不说,朱仝是个有血性的男人,但也绝非那种血性到底一根筋的好汉,只能说,他的表现要比秦明、扈三娘之流好一些。朱仝这人相貌堂堂,而且一脸大胡子,大胡子在今天很多人觉得恶心,但是以前那可是好东西,美髯公一词就这么来的。朱仝本来出身富贵之家,做了兵马都头,跟雷横交好,后来跟梁山一伙人搭上关系,因此获罪,获罪以后他也没遭什么罪,由于他长得好本事不错,得到沧州知府赏识,特别是沧州知府儿子小衙内格外喜欢他的大胡子,朱仝一下子成了最佳奶爸。

一个人照顾孩子久了就很容易出感情,何况小衙内真心喜欢朱仝,朱仝自然也把他当自己亲儿子一般。有着知府信任,又能照顾小孩子体验当爸爸感觉,朱仝还是挺高兴的。然而宋江却见不得朱仝逍遥自在,他看上了朱仝,就一定要朱仝上山。朱仝虽然是获罪之身,但是人家小日子过得不错,哪里愿意当土匪呢。宋江一看朱仝如此不给面,宁愿给人家伺候孩子也不上山,心想我还治不了你。你不是喜欢知府的孩子吗,那我就弄死孩子,看你还怎么呆。

这种杀人的事自然交给李逵来做最合适了,因为李逵天性弑杀,不过随便杀一个小孩子的确不地道,宋江又把晁盖拉过来,说这也是晁盖的意思。后来小衙内被李逵劈死,这对朱仝来说就是死了自己儿子,朱仝大怒要跟李逵拼命,李逵丢出一句这是晁盖宋江的意思,我只是个干活的,把朱仝气的够呛。但既然是老大意思,朱仝想小衙内被杀死,知府必定认为是朱仝使坏,会抓住朱仝一家老小抵命,朱仝最担心的也是这个。不过宋江对朱仝势在必得,所以早早安排好人把朱仝一家老小接上山。然后极力安抚朱仝,朱仝一看老大这么给面子,自己再坚持就不识趣了,他血性的一面也就到此为止了。

朱仝那时候的确是没有办法做选择了,家里人都已经被接上了梁山,自己也被官府通缉,在梁山待着只有死路一条。留给朱仝的,除了接受宋江他们的“好意”,就只有自杀一条路。但是谁又不惜命呢,自己死了小衙内也活不过来了,就这样接受命运安排吧。

实际上,在水浒里面,朱仝这样已经算是品德高尚的了。就好像那好汉鲁智深是行侠仗义代表,孙二娘是专门杀人越货做人肉包子的,在他被迷倒以后,待张青救下以后也是不声不响就走了,也不说杀了孙二娘他们为民除害。所以永远不要高估梁山好汉的道德水准,他们能有几分血性的已经算不错了。


一览众河小


《水浒传》里的许多人物受了宋江等人迫害却不反抗不计较,是因为梁山已经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属地。他们已经没有了计较的筹码。

如卢俊义,他已经被朝廷逼的无立足之处,如果在与梁山作对,他将如何存身?更何况,宋江,吴用逼人上梁山时常常打着"义"的大旗。使这些被逼无奈的人们不得不屈从于及时雨宋江的麾下。朱仝也不例外。

可是为什么一开始朱仝反应那么厉害,以至于逼得李逵都要躲了起来呢?朱仝之所以反应強烈,不仅仅是因为李逵杀了知府的小衙内,断了朱仝的前程,而是坏了朱仝中的信仰"义"。

朱仝是被作者当成关羽来写的,“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不但外貌,而且言行,朱仝私放晁盖是义,私放宋江是义,私放雷横是义,他为小衙内报仇也是"义"。

朱仝义释雷横以后,被刺配沧州,却被知府和小衙内看中,这对朱仝来说,是恩是情,但却因为他朱仝的缘故害小衙内惨死,这不但辜负了知府和小衙内对他的信任,还抹黑了朱仝的"义"的形象。这就明显地触碰了朱仝的作人底线了。

因此,朱仝最后虽上了梁山,但他对李逵的梁子,却终生未解,一直到宋江李逵死后,朱仝才算消了心头郁闷。


萍风竹雨123


谢谢@戴草帽的小老鼠的邀请,梁山泊聚齐了108位英雄好汉(包括三名女汉子),但这些好汉并不都是心甘情愿主动落草的,有些人是被梁山设计,也是另一种的被“逼上梁山”。比较典型的有秦明、卢俊义还有朱仝。这些人中,朱仝曾经三次找黑旋风李逵拼命,只是旁边有人,没能杀掉李逵。可以说在这些被梁山设计的人当中,朱仝的反应是最强烈的,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朱仝的为人,在郓城县,真正能称得上可以呼风唤雨的人物,也就只有宋江、朱仝两人。上山之前的晃盖、吴用,还有和朱仝同样身为都头的雷横都无法和这两人相比。宋江和朱仝在郓城县一文一武,但是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会做人。

朱仝这人特别讲义气,私放晁盖、宋江都做得滴水不漏。结果到了雷横的时候,实在无法可想了,他就主动承担走失人犯的责任,又放了雷横。即使这样,要给自己粉头报仇,必杀雷横以后快的县令也没有难为朱仝,反而想替他开脱,只不过被白秀英的父亲不依不饶, 最后才从轻发落,断了个刺配沧州。由此可知,朱仝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是相当好的。

朱仝到了沧州,仍然深受众人喜爱。书上说朱仝送了些人情,但最重要的还是朱仝比较和气。其实从这一点来说,朱仝比梁山绝大多数人,都更适应当时的社会规则。无论走到哪里,朱仝都能混得风生水起,被人尊重。宋江要不是最后得了杀头的罪名,也是不想上梁山的,朱仝自然也是如此。朱仝家境殷实,又会做人,虽然刺配在沧州,知府也对他高看一眼,根本没有发到牢城营,而是在府内成为小衙内的玩伴。跟其它被逼上梁上之人走投无路完全不同,朱仝熬完一年半载的刑期,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从朱仝私放晁盖、宋江、雷横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注重情义之人。而在沧州得到知府的优待,朱仝内心也是十分感激的。再加上年仅四岁的小衙内对他又如此亲近和依赖,他对小衙内也同样是有慈父情怀的。结果为了逼他上梁山,宋江、吴用让李逵把一个无辜的四岁小孩一斧劈成两半,同时也暗中派人把朱仝的家小搬到梁山。对于朱仝来说,一方面是梁山彻底断绝了他的退路,另一方面李逵的做法丧尽天良、禽兽不如,已经超越了他为人的底线,所以他才会几次找李逵拼命。

梁山众将里,朱仝的结局算是比较圆满的,后来做到了太平军节度使。可以说朱仝是真正的人才,放在哪里都是会发光的,只可惜交友不慎,被如此毒计逼上梁山,也难怪他反应如此激烈了(姜郎)。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只能说凡事有度。

梁山以义气为重,以除暴安良为己任,但几乎没做什么安良的事儿。梁山图谋柴进家产,图谋卢俊义家产,挖坑让他们跳,被坑地有家不能回,没有办法,只能入伙。这是强盗的行为,多叫几声“好兄弟”也还是强盗!但钱财身外物,没了也就没了,生逢乱世,民不聊生,也不太可能独善其身,再加上吴用巧舌如簧,自然也就放下了。



朱仝不一样。朱仝是宋江的同事,因私放了雷横,发配沧州。知府的儿子喜欢朱仝,朱仝也全心喜欢这个天真可爱的只有四岁的孩子,天真可爱,吴用为逼朱仝上山,唆使李逵残杀了小衙内,朱仝无奈,只得上梁山入伙。


或者说不是入伙,是上梁山找凶手算账。梁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视人命如草芥,连四岁的孩子都能下手,与他们反的那些人有什么区别?!对于朱仝来说,小衙内已是他的亲人一般,用杀死小孩子的办法逼迫自己,实在不能接受。所以朱仝才不依不饶,李逵自知理亏,赶紧躲藏。


清淡滋味坊


朱仝在梁山排名第十二位,比鲁智深和武松还要靠前。作者把朱仝当成再世关羽来写,外貌如出一辙,言行更是一般无二。朱仝义字当头,义释晁盖,义释宋江,义释雷横,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不计较个人得失。吴用亦以兄弟之义劝说朱仝入伙,朱仝却说:“我因义气放了他,出头不得,上山入伙。我亦为他配在这里,天可怜见,一年半载,挣扎还乡,复为良民。我却如何肯做这等的事?”

此时,朱仝忠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但他的忠不是忠于朝廷,而是忠于自我,忠于正统观念。李逵杀了小衙内,断了朱仝的前途和念想,朱仝肯定火大,此为其一;其二、“是则是你们弟兄好情意,只是忒毒些个!”,李逵的狠毒和残忍让朱仝无法接受;其三、李逵陷朱仝于不义,朱仝辜负了小衙内及其父亲。之后,李逵的让步和众人的劝解给了朱仝一个“交代”,“好情意”消解了朱仝的部分原则,使得这个人物不再那么高大上。


上头派掌门


《水浒传》里,确实是三步一小坑,五步一大坑,很多人被坑了还不能反抗,只能无可奈何与梁山一伙人同流合污,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为非作歹,作威作福。

被坑得最惨的当数卢俊义,本来家大业大,被坑之后,老婆没了,家业没了,声誉没了,最悲惨的是最后落得被毒死的下场。

朱仝同样是被坑,他相对卢俊义好一些,一家老小可以全带到梁山,但是朱仝对李逵非常有意见,甚至可以说对整个梁山都气愤。



朱仝是大宋良民,只想上班下班,平平安安,不求大富大贵,不愿做鸿鹄,甘当一只燕雀,平平淡淡过日子。然而,人在江湖。

《水浒传》的很多坑都是由女人开始,这次也不例外,都不知道施公与女人有什么仇什么怨,总与女人过不去。

一切由朱仝的兄弟雷横与白秀英开始。知县的情妇白秀英在卖唱,雷横在看的时候,忘了带银两打赏,白秀英依仗她是知县的情妇,百般羞辱雷横。雷横哪受得了这气,怒火中烧,狂殴了白秀英。

雷横自然被捉起来,并且刺配处理,刺配之前,雷横与老母拜别,哪知白秀英不知死活,又来责骂雷横的老母。雷横是大孝子,见老母受辱,用枷锁敲死白秀英。



朱仝在衙门当差,与雷横是兄弟,而雷横的老母又来向朱仝求情,希望救救雷横,说若能救得雷横,视朱仝为再生父母。

朱仝本来生活安稳,但兄弟犯了这事,不得不帮,只能放弃自己生活的四平八稳,加上他也是孝顺之人,兄弟的老母这番话让他听得心疼,在押解雷横的半途中,非常义气的放了雷横,然后自己去自首,知县将朱仝刺配沧州。

朱仝是位暖男,到了沧州,与人相处和气,深得大家的喜爱,非常的有人缘,特别是沧州知府的四岁儿子小衙内,最喜欢与朱仝玩耍。沧州知府得知朱仝是孝顺与义气之人,很放心让他与小衙内嬉耍玩乐。



此时,梁山一伙人开始挖坑,吴用来劝导一番朱仝,拉他入伙梁山,但朱仝不愿意,毕竟他只想平平淡淡生活,原著中是这么写:

先生差矣,这话休题,恐被外人听了不好。雷横兄弟他自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上山入伙,出身不得。我亦为他配在这里,天可怜见,一年半载挣扎还乡,复为良民。我却如何肯做这等的事!

这里,朱仝说得很清楚,希望一年半载之后,罪满还乡,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复为良民,无论如何他是不愿意入伙梁山的。



晁盖、宋江带头,吴用设计,李逵实行,让朱仝跳进大坑,朱仝怒不可遏,满天找李逵算账。

梁山一伙人见劝不转朱仝,晁盖、宋江、吴用便让李逵在闹市绑了沧州知府的儿子小衙内,朱仝去寻找时,李逵已经将四岁的小衙内劈成两半。朱仝非常气愤,与李逵拼命,两个人的功夫半斤八两,可李逵又不能伤了朱仝,只能忍气边打边跑,给朱仝追得上气不接下气。

这时梁山一伙人粉墨登场,对朱仝软硬兼施,硬的是小衙内已死,朱仝脱不了干系,他不上梁山也得上梁山,软的是晁盖、宋江、吴用等人都在,都是幕后大老板,个个满嘴仁义侠气,兄弟前兄弟后,朱仝无奈,于情于理只能跳进这大坑。



但是朱仝心中不服,说不杀李逵,绝不上梁山,他的火气全冲向李逵,见到李逵便要开杀,李逵躲无可躲,盛怒之下,只得告诉朱仝说:“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其实朱仝满天跑想追杀李逵,无非以下原因:

一、李逵太没有人性,连小孩子都杀,所谓满嘴是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干的这事,人神共愤,良心泯灭,惨绝人寰。

二、朱仝心中对梁山一伙人不满,心中有怨气,给他挖了大坑,毁了他的生活,他的怨气只能向与他没有交情的李逵发泄,其他幕后老板个个都惹不起。

三、朱仝在面子上,既然要入伙,无论如何得打闹一下,立一下威风,显示自己不好欺负,也显示自己连李逵都敢追杀,日后梁山一伙人,最好别招惹他。



都是被坑,朱仝相对而言,确实比其他人反应更强烈一些,这说明朱仝性格上,比较善良,也衬托了梁山一伙人,打着替天大旗,处处挖坑,而且专坑好人,对该坑的朝廷,反而是低头的接受招安。



喜欢“悟空”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情怀。感恩相遇,更感谢您的关注、点赞和留评。


我就是竹韵


诚如好友车逻辑所答,在被梁山“好汉”设计陷害后,朱仝的反应才是正常的,反而扈三娘、秦明等的表现才更奇怪,他们全家被梁山害死后,居然毫无怨言,甘愿与仇人当兄弟。相比秦明和扈三娘,朱仝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行为举止也更符合常理,秦明和扈三娘的故事都不完整,而朱仝的故事却是可以单独成书的。

朱仝早期就同情梁山好汉,曾先后私自放走晁盖和宋江,后来又冒死放走打死白秀英的好友雷横,但不料晁盖、宋江和雷横都是忘恩负义之辈,他们丝毫不顾朱仝的意愿,在请朱仝入伙遭拒后,居然让李逵杀死无辜四岁孩子小衙内,以此断绝朱仝退路,邀请朱仝上梁山一事表面看像是晁盖宋江在报昔日私纵之恩,实际上却是强买强卖、强拉入伙,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朱仝只是平庸之辈,他们又怎会大费周章设计此事?

小衙内被害的罪魁祸首是晁盖和宋江,这是毫无疑问的,朱仝被逼上梁山后,表示只有杀了黑旋风才愿意入伙,当时李逵就在急怒之下说出真相:

“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

但是宋江始终不愿承认自己是幕后凶手,后来他居然又将责任推到军师吴用身上:

“前者杀了小衙内,不干李逵之事。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

朱仝当然也清楚李逵只是一把斧头,持斧者还是晁盖宋江,但是两位头领的“仁义形象”是不容颠覆的,所以他唯有一见李逵拔刀相向,在潜意识里朱仝也是不愿意接受小衙内因自己被害的,他想和李逵性命相搏既是无奈之举,也有以死谢罪的想法,不过老奸巨猾的宋公明当然不会遂他所愿,他放下身段央求李逵与朱仝陪话,李逵吃宋江逼住了,拜了朱仝两拜,朱仝方才消了这口气。

梁山一百零八将向来被人们视为敢于反抗强权的人物典型,但仔细推敲,其实除了朱仝外,大部分“好汉”都是当不起这个典型的,他们甚至连基本的人性良知都不具备,且看很多好汉被自己人陷害后上山入伙,落草时居然欢天喜地,转身也去逼迫别人入伙,实在匪夷所思。

我是六甲番人,敬请大家关注。


六甲番人


题主考虑问题一定很喜欢走逆向思维,毕竟从正常思维来讲,那些被坑上梁山却毫无怨言的人才更奇怪吧,怎么唯一一个反应正常的朱仝反倒成了异类了呢?

先说两个脑子绝对有泡人吧。第一个是秦明,秦明是实力毋庸置疑,这也是宋江进入江湖之后遇到的最猛的人,可宋江是怎么对待秦明的,为了让秦明与慕容彦达交恶,宋江命清风山三匪徒带着喽啰们假扮成秦明军队的模样在青州城内劫掠,慕容知府因此杀了秦明全家。秦明走投无路又被宋江接纳,还把花荣的妹妹许配给了他。从常理角度来讲,秦明应该先杀宋江,再杀花荣,接着与清风山众匪徒同归于尽吧,但秦明只是说你们的招式也忒狠了就完事了,这是正常人的举动吗?

第二个是扈三娘,扈三娘在被林冲活捉后就被直接押上了梁山,这期间宋太公收其为义女,这也无可厚非。但后来梁山打破祝家庄后,李逵不仅砍了祝彪,还顺带杀尽了扈家庄的人,只跑了扈成一个,就算扈三娘再冷血,全家人都被梁山所杀,她怎么也得报仇或者自尽吧。但我们发现家人的死对她来说毫无打击,她还不拒绝与王英的婚事,并且还爱上了王英,这让人实在想不通。

从小说角度来说,大家都是妖星下凡,彼此都是互敬互爱的,所以有什么矛盾也都可以解决。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二人其实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罢了,这点我之前也说过,今天不再阐述。

但是,在骗朱仝上山这一篇章中,朱仝对于李逵的残忍,却表现的不像个妖星。

朱仝在私放雷横后被刺配沧州,沧州知府的儿子小衙内很喜欢这个大胡子叔叔,再加上朱仝仪表非俗,知府就很放心的让他当起了奶爸。朱仝对于小衙内的照顾也很上心,可以说他是全书最幸福的刺配犯了,不难想象按照这个进展,朱仝完全可以洗白自己,继续为朝廷效力。

已经上梁山的雷横觉得对不起朱大哥,就想拉他一起上梁山,但朱仝表示自己的日子过得不错,并没有落草的打算。可让朱仝没有想到的是,宋江和吴用压根就没有放过朱仝的意思,为了逼他上梁山,居然让李逵杀死了年仅四岁的小衙内。

李逵这一斧子,砍断了朱仝的前程,朱仝去找李逵拼命,并不是觉得李逵让他丢了差事,而是感叹怎么李逵等人能残忍到连四岁小孩都不放过呢。

想让朱仝上山,朱仝说了,把李逵那厮杀了我便答应,李逵虽然没脑子,但这人老实,听到朱仝要杀他,也很不高兴,直接放出这么一句话:

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

也就是说,人家李逵是“奉旨行事”,你朱仝觉得委屈,直接去砍宋江和晁盖啊?

所以,没脑子的李逵只是晁、宋二人手中的刀,真正恶心的人,并不是他。

知府见小衙内身亡,悲痛欲绝,朱仝在他心里的形象也被颠覆了。当然,沧州知府和朱仝的故事在《水浒传》中已经结束了,可在《荡寇志》中,知府还有个大儿子在郓城县当知县,当地百姓可是呼其为盖青天,他就是盖天锡!最终朱仝如愿被凌迟,这当然不是《水浒传》的情节,哈哈。


朱仝其实是自作自受。


逻辑文史游


朱仝是《水浒传》中文学人物,绰号“美髯公”,原为郓城县马兵都头,后改任当牢节级,他的哥们雷横失手打死了,新任知县的相好白绣英,被判押解济州,由朱仝押送。朱仝在半路中偷偷地将雷横放跑,自己回去投案自首,被“断了二十脊枝,刺配沧州牢城”。

朱仝一表堂堂,面如重枣,一束美髯。深受知府赏识,知府的小儿子也很喜欢朱仝的胡子,知府便让朱仝带衙内玩耍。宋江派吴用、雷横、李逵去找朱仝,劝他上山,被朱仝拒绝。在他们说话时,李逵把小衙卫劫持,等朱仝在树林中找到了小衛卫时,发现孩子的头己被劈成两绊,死在那里。当时朱仝心下大怒,奔出林中去找李逵拼命。李逵一路把朱仝引进柴进府中,柴进迎了出来,说道:“近间有个爱友,和足下亦是近交,目今在梁山泊做头领,名唤及时雨宋公明,写有一封密书,令吴学究、雷横、黑旋风俱在敝庄安歇,礼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因见足下推阻不从,故意教李逵杀害了小衙内,先绝了足下归路,只得上山坐把坐椅。”

通过柴进的话,我们可以知道,宋江、吴用是多么狠毒,为了逼朱仝上山,竞滥杀无辜,这还是个只有四岁的娃娃,这个孩子,朱仝带他也有半月有余,想必也很有感情。所以,书中描写他一见李逵,“心头一把无明业火高三千丈,按纳不下,起身抢近前来,要和李逵性命相搏。”

由上面的故事得知,朱仝上梁山,完全是被宋江、吴用设毒计给逼上梁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