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戰鬥力是被司馬遷誇大了嗎?

享耳舟亢


沒有誇大,實事求是寫的,縱觀整個史記,先了解下司馬遷寫史記的幾個特點,

1.秉筆直書,不畏權貴

就是史學家必須忠於歷史史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歷史本來的面貌撰寫歷史,不因為“成王敗寇”而去為了迎合上層階級的需要,而去曲筆改寫歷史,就拿項羽與劉邦本紀來說,雖然項羽最後戰敗了,但司馬遷並沒有把項羽寫成是無能之輩,相反把項羽的勇猛無雙都寫了出來,也沒有去誇讚劉邦的偉大,這就是司馬遷寫史記的特點,敢於說真話,史記到現在依然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2,實事求是,不虛美

司馬遷敢於為“小人物”立傳記,農民出身的陳勝,也是揭竿而起的第一人,雖然陳勝起義後,半年就被殺掉了,但是司馬遷還是堅持要為陳勝立傳記,而且還列入世家,所以所司馬遷雖然為官府史官,但不只是記錄帝王將相之事,只要在歷史中有過影響的人物都會被記錄下來,承認客觀事實的存在,全面而系統地直書史實,不做任何曲筆或漏略。司馬遷寫歷史,全方位地展現社會生活,他敢於寫各色人物的傳記,反映了歷史的本真,這是實錄精神最直接的反映。

再來看看史記中記載的項羽

1,秦始皇巡遊路過吳地,很多為都圍觀讚歎秦始皇的功績卓著和雄才偉略,項羽看到後卻說,我可以取而代之,也從側面反映了項羽的雄心壯志的野心。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2,項羽的勇猛是天生的

第一,項羽殺縣令起義,史記記載

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第二,項羽北上抗秦救趙殺宋義,史記記載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

第三,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一戰成名。項羽最得意之戰,司馬遷最得意之筆。司馬遷一連用了三個“無不”,把項羽的勇猛善戰描寫的淋漓盡致。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從此項羽成名天下,諸侯皆屬焉。

項羽天生勇猛,更善武戰,以少勝多的戰役就有好多次,1,鉅鹿之戰,項羽5萬軍隊對抗秦軍章邯的20萬大軍,結果大獲全勝,打得章邯投降了自己。2,彭城會戰,劉邦佔領了項羽的都城,項羽聽說後,挑選3萬精兵直接殺了回來,打敗了劉邦的50萬軍隊,死傷數十萬,劉邦更是差點丟掉性命。

這都是真實的戰事,不是司馬遷誇大的,更反映出項羽為一代戰神也是實至名歸。

這在項羽自述一段話也證明了自己的英勇善戰,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能身經70多戰,而且從未戰敗過,真不愧為一代戰神!

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愛憎記述了項羽的偉業。但對於項羽的驕傲自大和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點,司馬遷也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這就是司馬遷說項羽犯的致命弱點,他自矜功伐,自大虛榮;做事缺乏原則性,過分仁慈軟弱;缺乏遠見,謀事不深,剛愎自用、驕傲自大,不聽勸建,到最後戰敗了,都不知覺悟,正是由於這樣的性格,使他失去了天下。

總結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雖然項羽一生戎馬戰場,戰鬥力確實爆表,司馬遷並沒有誇大項羽的戰鬥力,這是項羽當之無愧的,但是一代戰神終有戰敗的時候,項羽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項羽以前的時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也是一個貴族的時代。高貴感和英雄氣質,是那個時代的精神。


讀史記品人生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分一下兩點回答。

1.司馬遷對項羽的同情

如果我們讀過《史記》就知道,司馬遷對項羽是有所同情的。項羽的傳被放在本紀之中,而本紀專古今帝王的。可見司馬遷將項羽放在帝王之中,足見其對項羽的重視。項羽身上帶有許多西周春秋以來的貴族氣質,大英雄主義,這是司馬遷所看重的。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這樣的用心態未免會使得其在用筆上,更偏向於項羽,所以一定程度上會有所誇大。

2.有限的誇張

縱然司馬遷對項羽有所同情,但其畢竟是一位嚴謹的歷史學家。當他不確定的事情,例如老子其人其事時,對於不明晰的地方也都加以說明,沒有胡編亂造。

對於項羽也是如此,但其某些事蹟有所誇大。就拿我們最熟悉的,破釜沉舟來說。當時項羽軍隊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戰勝了二十餘萬秦軍,最後將其大多數一夜間坑殺。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項羽所對戰的秦軍,是秦國徵發修建陵園囚徒的一支非正規武裝,戰鬥力有限。並且,當時章邯與趙高矛盾激烈,早有投降之意,根本無心戀戰。所以,項羽戰勝的二十萬大軍,實則被誇大。另外,將二十萬秦軍一夜坑殺,似乎也是誇張之語。

相對來說,司馬遷誇張的是項羽的具體戰鬥的水平,也許是為了突出其勇武的形象。但對於項羽的戰略素養,對天下局勢的判斷是沒有誇張之語的。例如項羽的婦人之仁,項羽對關中重要戰略位置的判斷失誤,項羽用人不佳等。

但這畢竟是根據真實的史實而來,只是司馬遷在做出自己價值評價時,有所取捨,造成了某些地方誇大的情況,總體來說誇張程度有限。


秋山散人


項羽雖然輸給了劉邦,但是在很多人的心裡項羽更配得上“英雄”二字。因為項羽被後人神話了很多,基本上當時就是戰神一般的存在,不過歷史上真實的項羽也的確非常厲害。但是光一人厲害沒用,劉邦身邊的能人更多,所以項羽最後也只能吞下敗果。單看項羽的個人能力絕對沒話說,而且也創造了很多記錄,可惜兩國相爭不能單挑啊項羽的戰鬥力並沒有被誇大。




歷史爛番茄


估計司馬遷沒有誇大項羽的戰鬥力。

1、司馬遷對項羽失敗抱著同情態度,肯定了項羽在推翻秦朝過程中重要作用。

2、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太史令職位,有志於寫一部好的史書,年青時曾遊歷考查山川河流,名勝古蹟,名人故居,古戰場等,為寫好史書奠定了良好基礎。

3、司馬遷經過13年艱苦寫作,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中國的史書,《史記》應排首位。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司馬遷堅持實事求是,還歷史本來面目寫史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史學家。《史記》內容不敢保證百分之百準確,但是相對可信度、準確性還是非常高的。

5、《史記.項羽本紀》可信性相當的高,為了寫好項羽及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戰爭情況,司馬遷深入實地考察,去過彭城、豐、沛等地。

6、有一些對《史記》中某些情節產生懷疑、疑問,但是對描述項羽的戰鬥力情況沒有人產生懷疑。

7、項羽身材魁梧高大,力能扛鼎,隻身殺會稽太守殷通及其手下一百來人也沒有誇大的方面。歷史上記載秦武王、項羽、西漢劉長、劉胥,北齊的高渙五人都力能扛鼎。項羽、冉閔、楊再興、夏魯奇都有百人斬戰績。

8、項羽指揮的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都很具體詳實。

9、項羽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 的代表人物,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這些情況都是客觀的。

10、司馬遷對項羽描述是客觀的,沒有造神誇大虛假成分。


大白白野


沒有誇大。項羽的戰鬥力在古代戰將中那是上乘水平。

先來看看個人素質:武功方面,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當地吳中弟子,也都非常懼怕項羽的鹹勢;知識方面,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鼻祖,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後輩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後人對項羽戰鬥力評價方面都是處於肯定態度。

個人戰績:自從頂羽參加反秦運動以來,打過不少漂亮的經典案例,後人常常以此津津樂道。如1,鉅鹿之戰,項羽率不足幾萬的兵力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40萬秦軍主力,殺死秦王子嬰,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2,彭城之戰,項羽分封完諸侯,諸侯各前往封國,項羽將義帝遷往長沙郴縣,暗中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於途中將義帝殺死。項羽聽說劉邦定居漢中後,惱火沖天。劉邦為了控制局勢,率兵四十多萬兵圍攻彭城。項羽知道後親率兵3萬精兵攻打敗退劉邦,救急彭城。

強大對手:項羽諸多對手。最強的是號稱“兵仙“的韓信。但韓信背後有一個強大系統組織撐著他 。而項羽卻是孤家人一個。二人之間的勢力相差大,但項羽卻能長時間的對抗直至自殺,這足說明了項羽的能力不俗。

項羽雖故去,但一提起此人,後人都說他是位失的的英雄。


歷史天平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成名,也因為這一戰樹立了項羽千年英勇的形象。

鉅鹿之戰是項羽的成名作,也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寫的最著名的篇章。在鉅鹿之戰中,項羽勇猛善戰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可項以破釜沉舟來鼓舞士氣,一舉消滅了秦軍率10主力,這在歷史上是以少勝多的典例。項羽殺了蘇角,俘王離,迫使章邯投降,扭轉了盟軍失敗的局面。

按照司馬遷的描寫,很容易產生時間上的誤解:項羽破釜沉舟,隨後又擊敗了王離。王離投降,從此項羽在鉅鹿解除了敵軍的包圍。但是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項羽在三年十一月渡河作戰,而王離卻是在兩個月之後的三年端月才投降,兩本書籍記載有矛盾。

王離將項羽包圍在鉅鹿地區,他的南面是秦將章邯的20萬大軍,再往南才是漳水,而漳水再往南才是項羽。

而事實上章邯的20大軍始終並沒有被項羽擊潰,章邯一直都沒有離開棘原城。章邯一直北靠鉅鹿,項羽在南邊一直遠離鉅鹿。那麼項羽怎麼可能俘獲王離呢?這一隻是歷史上的一大疑點。

在《史記》其他篇章中也有記載:項羽並沒有直接進攻王離。根據《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記載:“項羽只是曾經偷襲了章邯的運糧車隊,致使王離軍中斷糧。然後,作壁上觀的諸侯軍才攻擊俘虜王離,秦將應該是自殺的。

根據《史記黥布列傳》記載:項羽並沒有在鉅鹿中俘虜王離,只是說“項羽派黥布渡過漳水偷襲秦軍,黥布獲勝之後,項羽才率大軍渡過漳水與黥布匯合協同作戰。隨後章邯大敗,秦軍被迫投降。從此楚軍屢戰屢勝,各路諸侯開始歸附項羽領導的楚軍,而這次功勞應該屬於黥布指揮得當,以少勝多。”所以:並不是項羽包圍王離,迫使王離投降。王離的投降另有原因。

那麼事實到底怎麼樣呢?因為年代久遠的原因,也沒有歷史考證,很多地方都已經被模糊化了,所以只能根據史書來加以分析和揣測。


公元前


最佳戰例:以三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六十萬之眾;

  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

  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巴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


南朝灬


秦朝統治時期,殘暴的作風使民間大亂。各地諸侯揭竿而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項羽和劉邦。

而在秦末年間,發生的一場大戰,在歷史上。可以稱得上是,起義軍與秦軍的轉折點。在此戰役之中,項羽帶著有數萬人之多的楚軍,與秦朝名將章邯、王離的四十萬主力在鉅鹿大戰,後來各路諸侯也相繼加入,也就有了歷史上最著名的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算的上是項羽的成名之戰,在史記中也是最為著名的一段。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憑藉著驍勇善戰,在秦軍之中殺敵無數,以極少的兵力戰勝強秦。在鉅鹿之戰之前,項羽的楚軍主力剛被章邯殲滅,又被劉邦帶走一支部隊,自己剩下的人數少的可憐。

為了能夠提高士氣,項羽就想出了用破釜沉舟的方法,來激勵士兵的鬥志。還奮勇的殺了王離最少十萬的秦兵,還擊敗了章邯的二十萬大軍。在此期間還殺了蘇角,抓了王離,使章邯投降。就是這個男人,憑藉著自己的實力與智慧,帶領著大軍逐漸轉危為安,解救了眾多起義軍的生命,並且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看的我是熱血澎湃,但故事真的是這樣發展的嗎?

從司馬遷的史記中可與看出,鉅鹿之戰雖然被描寫的刺激萬分,但矛盾也不斷出現。

就拿項羽當時只拿了三天的乾糧,打算和秦軍拼命,但隨後王離卻是兩個月以後才投降的,試問破釜沉舟雖然能夠,增長士氣,但項羽大軍是如何在吃完三天的糧食後,堅持到王離投降的。

項羽在各路諸侯都在觀戰的時候,就能夠獨自一人擊敗章邯,並且還殺了王離,但為什麼在正式統領上起義大軍後,一直沒有打敗過章邯。而乘著章邯打算會盟的時候,為什麼也沒有在突然襲擊之下殺了他,讓人們對項羽的實力感到很疑惑。

而後來章邯會盟以後殺了自己的叔父,做了雍王,跟當時項羽的老大楚懷王一樣的地位。到後來封諸侯的時候,章邯得到了三個王的稱謂,但項羽只有兩個。雖然項羽是戰勝者,但也不會讓一個剛加入到自己陣營的秦人地位比自己大吧。

隨意說,鉅鹿之戰很有可能就是司馬遷胡編的,只要是想襯托出項羽的地位,從而貶低劉邦。

根據司馬遷的描寫,很容易使時間錯亂,讓人覺得是:項羽在破釜沉舟之後,就打敗了王離,隨後王離投降。而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中記載著:項羽在三年十一月渡河打仗,王卻是在兩個月之後的三年端月投降的。而當時項羽,只帶三天干糧的進攻,與王離投降並沒有直接的因果。

根據當時的地形和實際情況,還有其他史書的記載,發現之所以能使起義軍讓項羽管理,是因為他的手下黥布能夠指揮部隊以少勝多,而項羽跟本就沒有包圍王離,也沒有打敗過他,王離之所以投降是別的原因。





緬懷未逝的青春


為啥那時候的人和事那麼傳奇,第一,先秦時代和漢朝時期,人性沒有被儒家禮法束縛住,確實能做一些很極致的事。商朝時,古人就敢弄一艘獨木舟去美洲旅行這在後世很難想象。

第二,千古文章二司馬。司馬遷這文采不是蓋的。論文筆唐宋八大家都被他甩一條街。簡簡單單一個事,他寥寥數筆就能給你刻畫得很傳神。比如項羽,他唱力拔山兮氣蓋世,但在場的人全戰死了,這歌怎麼傳出去的?只能是司馬遷自己編的。後世打仗也有很牛逼的,可沒一個司馬遷級的史學家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