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柔寡斷:宋真宗在靈州棄守上舉棋不定,迫使宋朝處境舉步維艱

宋真宗繼位後,西夏勢力逐漸迅速崛起,真宗企圖通過

仁義感化的方式對西夏進行封官賞賜來達到拉攏的目的,避免宋夏軍事衝突的發生。但是,事與願違,封官賞賜未能滿足西夏的胃口,西夏軍依舊騷擾宋朝西部邊疆地區,而且是越來越放肆。隨著宋夏關係的進一步惡化,靈州的棄、守問題成為了全局的關鍵,靈州作為宋朝西北部重要的地區,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靈州不管是放棄,還是死守,都將直接影響宋夏戰爭的走向,宋真宗在此問題上卻沒有自己的主見,遲遲舉棋不定,導致戰機貽誤,對宋朝極為不利。

優柔寡斷:宋真宗在靈州棄守上舉棋不定,迫使宋朝處境舉步維艱

邊塞之花——靈州

靈州是宋朝西北部邊疆的重要地區,尤其是在清遠軍失守後,靈州的軍事戰略地位顯得尤為重要。清遠軍的失守及麟州部分領土的喪失,使靈州孤零零地突踞在宋朝西北部邊陲,雖然人口不多,但是卻有著相當數量的駐軍。靈州地區土地肥沃,也有水利資源,但是由於當地老百姓得不到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所以不斷大規模外流,使得原住居民變少,從而土地也大部分撂荒,故糧食生產上能力有限,當地駐軍的糧食供應基本上都需要靠內地運輸

優柔寡斷:宋真宗在靈州棄守上舉棋不定,迫使宋朝處境舉步維艱

在當時的靈州有著宋朝數萬大軍,龐大的軍隊數量使得糧食供應成為了當時最大的問題,也相應的給宋朝西北部邊疆地區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但是靈州還不能輕易放棄,它是党項族居住區和西蕃族居住區的重要通道,可謂是咽喉之地。如果放棄,宋朝害怕党項族與西蕃族進行聯合攻宋,那時候的局面將會更糟糕。並且靈州還是宋朝北部邊疆的大門,如果靈州失守,它南面的環州、鎮戎軍等地區將無險可守,直接受到西夏的威脅。

優柔寡斷:宋真宗在靈州棄守上舉棋不定,迫使宋朝處境舉步維艱

靈州問題大論戰

對了靈州這一棘手的問題,宋朝內部展開了大討論,有人主張放棄靈州,理由就是數萬大軍的供給問題解決困難,消耗財力;也有人主張死守靈州,遏制住西夏勢力的擴張。雙方人數相當,都不在少數,且各有理由,互不相讓。主張放棄靈州的有宋真宗趙恆的潛邸舊臣參知政事李至、李沆,諫臣田錫等人。主張堅守靈州的有前宰相張齊賢,曾在陝西任職的何亮、鄭文寶等人。雙方勢均力敵,搞得宋真宗趙恆一時搖擺不定,不知道如何是好。

優柔寡斷:宋真宗在靈州棄守上舉棋不定,迫使宋朝處境舉步維艱

清遠軍失守,宋軍慘敗,標誌著宋真宗企圖用仁義感化的方式拉攏西夏的策略徹底破產,嚴重傷害了真宗的自尊心,所以當時主張堅守靈州的一派一時間佔了上風。前宰相張齊賢認為就算放棄靈州,也需派大軍前去接應,倒不如索性派大軍直接西征,宋真宗為挽回顏面接受了此建議。

戰前屢換將,有蹊蹺

鹹平四年,宋真宗任命王超為西面行營都部署,率步兵、騎兵共計六萬餘人進攻西夏。但是,不知什麼原因,王超接到任命後沒有立馬行動。此時的真宗對王超作為西征的統帥似乎又有點不放心了,於是又將前宰相張齊賢搬了出來,任命他為宋夏交界地區的經略使,並規定西征的全部兵馬都要聽從他的指揮。主張棄守靈州的大臣提出抗議,認為張齊賢能力有限,難以履行職責,不足以擔任西征的總指揮,真宗被迫又取消了對張齊賢的任命。


優柔寡斷:宋真宗在靈州棄守上舉棋不定,迫使宋朝處境舉步維艱

不久,宋真宗又作出來了令人費解的新任命,即任命大將軍王漢忠為宋夏前線兩路都部署,讓他統帥當地駐軍數萬人分道控制。王漢忠本是太宗趙光義的親信,在官職上比王超還要略高一些。宋真宗一直不催促王超等人率軍西征攻西夏,而是屢次換將,這在戰前是大忌諱,為何還要這樣呢?那隻能說明一個原因,宋真宗心裡沒底,主張西征進攻西夏是

為了給自己挽回部分面子,實際上對戰爭的勝負沒有任何把握

西征未徵就失敗

鹹平五年三月,王超剛到靈州附近,西夏軍就佔領了靈州,宋朝知靈州裴濟陣亡。然而,特別令人費解的是,宋軍得到消息後並未前去奪回靈州,給予西夏軍重創,而是就此撤軍了。事後王漢忠成為了此次事件的最大責任人,撤職改任,還沒上任就暴病去世了。

優柔寡斷:宋真宗在靈州棄守上舉棋不定,迫使宋朝處境舉步維艱

王漢忠剛上任不到一個月,就讓他承擔整個戰事失利的全部責任,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並且王漢忠沒有因此免官入獄,而是免職改任其他官職,這也從側面說明王漢忠就是個替罪羊。他替的誰呢?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宋真宗趙恆,如果沒有皇帝的授意,王漢忠也是不可能撤軍的

優柔寡斷:宋真宗在靈州棄守上舉棋不定,迫使宋朝處境舉步維艱

綜上,靈州的失守,主要還是在於宋真宗趙恆優柔寡斷,沒有果斷的氣魄,在靈州問題上舉棋不定,如果能早早的作出決策,也不至於導致靈州失守,宋代西北部邊疆垂危。西夏佔領靈州後,獲得了向西部長足發展的保障,不久佔領瓜州、甘州和西涼府等地,使得西夏的統治區域迅速擴大。西夏已經成為了雄踞西北的強大力量,而遼又多次南下攻宋,使得此時期的宋朝形勢嚴峻,可謂是舉步維艱。

參考文獻

①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②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③徐松:《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