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看完后对你影响很大的书籍?

余夕阳


有哪些你看完后对你影响很大的书籍?在我看来,读书真的是一件成本最低,却是能给你带来极大帮助的事情。

在书中可以经历人生百态,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在人生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有力量。

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三本书,对我人生有很大的影响,我有幸结识它们。

第一本书《金字塔原理》

作者穷尽一生获得的思想、精华都浓缩在书中。而你只要花几十块钱,就可以跟作者学到他的毕生心血。

这本书教会我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无论是在日常的沟通,思考问题,还是在写作,甚至是在年终终结关系到你升职加薪的PPT讲演,都会用到这项技能。

可以说是超实用的一本书。

看完这本书,你可以忽视市面上,那些所谓什么“结构思考力”、“清晰表达”等等文章和课程。这些都是基于麦肯锡这本书金字塔原理的延伸。

第二本书《随心 随意 去生活》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偶然看到的,单单因为书名就很吸引我了。

也很感谢这本书,让那个时候刚出来社会的我减少了迷茫与不安,让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蔡澜先生说过:“人生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活得快乐。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快乐。种花、养鸟、喝茶、逛书局、去乐器店等,都是让我们活得一天比一天好的学校。”

在这本书中,处处透露他对人生的态度,也都使我们顿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第三本是《富爸爸,穷爸爸》

这是我认为财商教育非常好的的启蒙书。

我们往往总认为,要想获取财富,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打怪升职,工作职位越高就能够获取更多财富。

但是当你发现那些高学历高薪的人,到了中年的时候,也被生活和社会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你才知道,获取一生的财富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本书,会让你学会到如何才能不做金钱的奴隶,让金钱为你工作。

总结:古人云,开卷有益。讲的是,好的书籍可以滋润人的灵魂,正如甘甜的泉水滋润干涸的土地。真正的好书甚至影响人的一生,我有幸结识了这样三本书。


曾小然


首先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当时给了我最大的内心震撼,一群农村年轻人的成长奋斗史,读来让人欣喜,让人心酸。据说路遥写完此书,因贫病交加而死,何其不幸而又何其幸哉。不幸是因为一个有才华用、生命写书的作家不幸早夭,真是天嫉英才。幸是因为短暂的一生便有如此璀璨的作品,这是他的高峰——他人生思想的高峰,登高而望,一览众山,厚积薄发,瞬刻辉煌而又骤然陨落,这瞬刻比任何永恒都要长久,人生如此,何其幸哉。

前段时间还简略写了两个《我的书单》,稍微记述我当时的心得。但现在仔细想想,何其缪也。粗读书本,未曾入室便欣欣于刚刚登堂;囫囵吞枣,不经消化便叽叽于张口吐生,想想自己真是炫耀而不知自大,张扬而不知其丑也。徐复观先生在一篇《我的读书生活》里记载了他的一次读书经历:第一次我穿军服到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看他(熊十力)时,请教应该读什么书。他老先生教我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我说那早年已经读过了;他以不高兴的神气说,“你并没有读懂,应当再读。”过了些时候再去见他,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他问:“有点什么心得?”于是我接二连三的说出我的许多不同意的地方。他老先生未听完便怒声斥骂说:“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山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这段引文很长,实在不好概括,概括便失其味矣。不知道你看到这段话的感受,我当时读到这段话,仿佛也被先生当头棒喝——常常自以为得计,其实不过跳梁小丑而已。我这段时间看书已经心境平和,不再急于去寻找漏处,急于去批评,即使和别人聊天,我也不再去急于反驳,而是静心倾听,吸其所长,辩证对待。在《六顶思考帽》中有一个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把他的汽车一般漆成白色,另一半漆成黑色。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说:因为不论什么时候我发生车祸,路两边的目击者在法庭上都会争论看到的车子是白色的还是黑色的,我想,这一定很有趣。其实,有时候我们互相争论,也许只是我们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已——你看到了白色而我看到了黑色,在这种情况下,用一面去反对另一面不是很有趣么。不过,这有趣的未免愚蠢而已。读书不也正如此么?这当头一棒,醍醐灌顶,虽然感觉以前的读书时光若有所失,但因为有所失而又有所得,又何其幸也。

至于说读书给了我什么,实在难于概括,龙应台先生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里给出了详细的读文、史、哲的理由,无非说是教你去“看”,去“判断”,可是对我来说,读书不止于此,他给了我一个精神世界。08年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伟大的党想把世界统一,还要把梦想统一,这即使不是痴人说梦,也很难实现。我就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环境世界,另一个是内在的精神世界,而读书正是塑造了我的精神世界,并给了我信心、方法去应对外在的世界,如此而已。至于这精神是什么样的,实在难以描述,现在我的头脑就如同一座房子,家徒四壁,别无长物,我正用阅读来构造家具,粉刷墙面,至于装修风格,那是个人喜好,就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了。


百融杨俊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易经和道德经,刚开始看易经,一头雾水,根本就看不懂。后来又看道德经,看来看去感觉道德经好像是对易经的解释,这下就来劲了,翻来复去的看,也明白一点,道德经是老子先生对易经形而上的方面的解释,深奥得不得了,边看边悟才能勉强入门,沾点边边,谁也无法全部看明白的,几千年以来,各种各样各家的解释都有,争议也大,你也没法说哪家的对,哪家的不对。其实呢各家的说法都对,只是都没说全面,都只说了一小部分,包括老子先生的道德经也只说了形而上的方面。

要说对我的影响呢,那是大了去了。以前的我,一直感觉不顺心,特别是有几年相当困难的时候,经常想,社会是不是抛弃了我,好事总轮不上,坏事呢咋都甩不脱。从小就怀着的要改变世界的心,也碎得丁点都找不见,曾几度想过死了算了,但回头想想老小,根本就死不起。还好我有个喜欢读书的习惯,偶然读到了国学方面的书,也勉强读明白了一丁点,也改变了我以前的思维方式。

现在我看待事物很开明,任何事物的过程和结果都能接受。举个例子,以前看不起我的人,欺负过我的人,跟我对着干的人等等,我现在都挺感激他们的,觉得他们应该算是我的贵人。

总之,任何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好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嘛!



笑傲淡薄


《国史大纲》

家中日暖,若志气不秉,则必夺之心神、亏之气血,终至浑浑噩噩而朝夕难辨、晦朔不知,时光骤逝矣。故应据学业安排每日之工作,古人称此为“日课”,既是“日课”自当一日一毕,如此或可治懒惰拖延之病,不至虚度此大好之光阴。

读《国史大纲》,感受颇深,满满一页的历史。一群人一年甚至两年的故事。无限的记忆跃然纸上。或艰苦,或安逸;或奋斗,或消沉。然而都只是这么一两句话就写完了的。真正理解钱穆先生所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一个假期的学习,最大的收获便是如此,对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做到了这样,然后可以和别人聊天。聊一聊历史,聊一聊什么是“华夏史观”。聊一聊什么叫“天地有正气”,聊一聊什么叫“丹青为重,七尺为轻”,聊一聊什么叫“华夏多忠魂,后先照千古”,聊一聊什么叫“煌煌华夏生铁骨,昭昭日月映汉魂”。

以你我之肃穆,止众生之喧哗。以你我之虔诚,唤众生之觉醒。以你我之奋力,铸众生之华夏。



诗歌子宁


《百年孤独》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至今已经翻看过无数遍,每当看完的时候,就好像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久久不能自拔。

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别是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取名奥雷良诺和阿卡迪奥的子孙,“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一家族特有的、绝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

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各自生活在自己密不透风的堡垒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实际上是保持)孤独:奥雷良诺上校周而复始的制作他的小金鱼,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玛兰塔为自己织裹尸布,日织夜拆;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在浴室里整小时整小时的消磨时间......

全书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种孤独所造成的愚昧、落后、保守、僵化的现象,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孤独—一种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这种孤独感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民族的精神,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者的用意是要引起公众思考造成马贡多一百年孤独的根本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拨弄的正确途径。

这本书还影响了许多中国当代的作家,书的开头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引起争相模仿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傲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

——《白鹿原》

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也曾评论过这本书“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写。”


胡来煮酒


《古文观止》。书题,观古代雅贤圣文止于此的意思。

此书成于康熙盛世,由绍兴吴楚材、吴调候叔侄所编,实则是启蒙仕学之书。计有两本。一本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好书《古文观止》(与《昭明文选》齐名。)另一本是启蒙了少年毛泽东的《纲鉴易知录》。这两本书300年来持久地启蒙并引导了中国文人学者走上求学问道之路。

或许吴氏叔侄屡试不第,退而著书立说的初衷只为养家糊口,但他们慧眼识珠,从浩如云烟的古籍中搜罗的200余篇短小精美古文,成就了他们失意仕途后的巨大成就。又何止吴氏叔侄呢?诸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等,不都是建功立业于国家的梦碎之后,退而在文道书海扬名四海,这样的人不胜枚举。他们迂回而来,愤懑于胸,终至功业斐然,这也许正是上天故意的安排。

喜欢《古文观止》,喜欢写书的、书里的那些正直、忠诚、赋予智慧和机智若然纸上的历史小人物。像力谏鲁公不要接受郜鼎于太庙的臧哀伯。出使陈国,仅凭所见所闻便断言陈国必亡的单子,哭着阻止秦军出函谷关的蹇叔。还有论楚宝的王孙圉,借由酒杯止君乱礼的杜蒉,酒席上借由典故劝君王远离美色美味美台丽池的鲁共公等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走进我的心灵深处,浸染在他们中间,与他们为友,让我渐化成像他们一样:知乎礼明乎仁,忠于国孝于亲,敏于思而慎于行的谦谦君子。

喜欢《古文观止》,尤其喜欢里面那些让人一看便不舍的锦绣文章。喜欢它们的短小精悍和朗朗上口,喜欢它们构思巧妙和用词用典,喜欢它们富含哲理和激情涌荡。诸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太史公的《报任安书》。像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像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像两宋诗词以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黄州快哉亭记》,那些美轮美奂、蕴涵着低谷中也要振作崛起思潮的散文游记。篇篇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在不断地诵读中幸福在作者创造的美好意境之中,乐此不彼。偶尔兴之所至,也会一书胸怀,驽钝浅陋,难登大雅之堂,纯属自娱自乐,时至今日也有几十万言。

仅以一篇古文体《石连线游记》怡笑大家。全文如下:

己亥之秋寅时,余出门,沿石连线,向山溪深处而行。当是时也,林静而风寒,溪流叮咚,落英缤纷,山鸟鸣筝,天籁之音不绝于耳。近之则山村掩映于林间,远之则群山含烟待日,可目之色不绝于目。耳闻之则有悦动之音,目观之则有迷人之色,然心不悦者鲜矣。

行至昔者存粮重地,望之窗零瓦落,院落蒿长草密,竟己是人是物非。想四十年前,与父同来,访姑母家胡氏长兄之时,红砖丽瓦,窗明几净,墙高园深之秀地福源。当是时,胡氏长兄正三十而立,粮库之主,谈笑间意气风发,儒雅才俊之良人也。至于盛情款待,米白而肉鲜,窖酒之香溢于杯而流于心,主不主客不客,皆醉于席间也。那日一别,再见胡氏长兄己是三十年后,于拉古杨家村胡氏四哥长子婚礼之上,远望之竟未识。近观则满脸堆纹,发之无几,目光呆滞。问之则重病缠身,饭食不亲,老态龙钟矣。吾苦胡氏长兄之三十载面貌英良俊远。而今又十年未见,更不能知其现状矣?

昔者粮仓至盛而今竟苍凉至此,而况于人乎。噫呼!四季流转,草木春之生而冬亡,万物皆然,物之冬亡而春日可再生,而人之转轮或可有,亦或无,未可知也?往昔不可追,来日也未必方长,只是当时,吾等身在其中,苦乐皆自知。唯愿时光善待万物,乐所乐,苦亦乐,悲愁远遁。


冬天的房子


《人生》

人生很长,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

路遥和余华很像,他最广为人知的小说作品是《平凡的世界》。

更能表达他作为一个作家的世界观的作品是《人生》。

世界可以是平凡的,也可以是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这个书名本身,已经带有了作者的倾向。

而人生,则是一个相对而言,更客观的概念。

人生就是人生。没有任何形容词有资格修饰它。

作者提供的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世界。作者像上帝一样,在小说世界中克制着自己的喜好。

也正因为这种罕见的上帝般的克制,每个读者,都可以从这篇小说中,读到属于自己的宿命般的人生。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事实上,高加林对土地逃离与回归的人生历程,正揭示出路遥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在守望土地、生命接近自然性存有野性美的同时,也要承受来自恶劣自然环境、封建陈规陋习和城市人高傲所带来的深重痛苦和屈辱。悲苦不仅来自物质层面,更主要来自个性压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闷。寄身城市,固然生活环境大为改善,为实现个人理想提供了广阔天地,但也根容易滋生克南妈式的小市民心理、黄亚萍式的极端利已主义、张克南式的人格萎缩,让人倍感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当巧珍第一次到县城去见高加林,“一进加林的办公室,巧珍就向加林的怀里扑来。加林赶忙把她推开,说:‘这不是在庄稼地里,我的领导就在隔壁……你先坐椅子上,我给你倒一杯水。’他说着就去取水杯”。这里所揭示的城市环境对个体生命的压抑扭曲,既是高加林的个人心理感受,也代表城市人作为群体,时时遭受生存环境和文明制度对个体生命的异化和弱化。

真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是贯彻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人生》的审美理想并不在于为当代农村青年指出一条铺满鲜花的人生坦途,描绘一个令人神往的灿烂前景,或展示出人生荆棘丛生的坎坷之路。《人生》的审美理想主要表现在,作者通过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给人一种痛惜感,充送着一种对于变革现实的热烈的期待和深情呼唤——要避免像高加林和刘巧珍那样的生活悲剧重演,要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正视民族文化心理的衍变。高加林所具备的,正是刘巧珍所没有的:刘巧珍所有的,又正是高加林所不具备的。这是一个合理与不合理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一个现在还无法解决但将来必然要解决的矛盾。这是一场极其复杂的令人思绪纷坛的人生悲剧,但在复杂的悲剧表象下却隐约地透出生活的某种确定性。悲剧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正是《人生》具有持久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东子的小屋


曾国藩家书,这是一本能够改变自己习惯的书,一本修正自己价值观的书,一本值得放在手边经常翻阅的书。读过这本书以后,我开始把“早起”作为像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事情。“早起”不再是一个挣扎的过程,尤其在那冰冷的冬天。我开始持续地写日记,每周至少三篇,甚至可以很自然的每天一篇,以前我也写过,都是三分钟热度。以曾文正公为师,觉得他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我只想离山更近一些。日记内容已经不仅仅是观察到的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深刻的省察。历史上说曾文正公是半个圣人,今生能读到他的家书,实为幸事!



一木虫


几十年来,通过学校学习和日常读书学习,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本书,一本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另一本是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

第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是在30多年前,上大学期间借同学的这套书,利用课余时间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又有幸淘到这套旧书。

《中国通史简编》是范文澜1940—1941年在解放区的政治中心延安编写的。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获得较好的工作条件,得以广泛利用延安时期不能见到的图书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重新编写中国通史。自1953年至1965年陆续完成四册出版,写至隋唐五代时期,共约一百万字。此书的编写仍以广大读者为对象,但尽力反映著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专著。出版时虽曾题为“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但并非延安本《中国通史简编》的简单的修订,而是重新编写的另一部中国通史。范文澜逝世后,此书在1978年再版时,书名改题为《中国通史》,以与延安时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相区别。

贯穿全书的史学观,是与经典的中国史观基本一致的,以辨证唯物史 观为基础。以研究社会,文化,科学等重大题材为线索,详尽的记叙和评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书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从中也可以看到作 者本人的深湛的中国史造诣。其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独到的精妙之处。全书的历史见解非常精辟,读后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邃的思维,浑厚的功底,独到的研究。

通过读此套书,首先,学习了中国历史,了解的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发展等情况,进一步掌握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其次,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英雄,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就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前进。再次,充分认识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朝代更替和兴亡,提升对当今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意义。第四,帮助自己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人志士,为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懈努力和奋斗,名垂青史,是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第二本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看的。该书上下两册,写的是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用大量的历史事件,记录了当时各诸侯国争霸的战争情况和兴亡更替,书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产生了许多的古代传说、典故和成语故事等,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小缩影。通过看此书,可以增加自己的智慧,了解古代历史,是非常难得的一套好书。

所以,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要向先贤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葛诸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代人说,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一个人才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取得更大成绩。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眼间,人生匆匆过,已到知天命的年龄。想想有哪些书读完了对自己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不由得感概万千。

韩愈《师说》中写道:“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说到这一时期读的书,应该是一些孩童启蒙之类的作品,现在想来,没有人提示记忆,一篇名字恐怕也记不起来了,但是汩汩细流汇成大河,它们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我长大后爱好语文,終生喜欢写写画画,恐怕与这些书大有关系。

记得当时读过一段文字,记在心头,一直不忘:“毛毛雨,轻飘飘,细蒙蒙,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上。”这恐怕是已逝作家韩少功一篇散文中的文字吧,我一直觉得简直太美了,以至于以后一动笔写作儿童题材的文字,它就会在脑海中跳跃出来,影响我思考。

说起对我一辈子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应该是《鲁迅全集》,它带给我的是人格的教育,人性的启迪,风格的锤炼。我认为其它书籍给我的影响都是暂时的,肤浅的,只有这本书深深地影响了自己。

当时读这本书正是刚入大学的时候,正如一棵小树成长在即,亟须修枝打杈,浇水施肥,又如小马初行嫌路窄,雏鹰展翅恨天低。打开书页,鲁迅先生留着八字胡须,手里夹着一支烟,像一位人生导师,把人生的酸甜苦辣,世态严凉,向我缓缓道来。或分析,或争辩,或赞许,或怒骂,是那样的直面人生,直面惨淡。读到兴致处,往往会不自禁地拍案叫好,便还要回过头来再反复读几遍,直如溽暑热天打开窗户凉风习来那样清爽惬意,胸中块垒一吐为快那般舒畅,赶快拿过摘抄本来,工工整整记录下来。直到今天这些笔记我还保存着,时不时拿出来再读读,翻翻。

我有时会想自己的思想性格受谁影响最大,写作文字时最想体现谁的风格?对,鲁迅先生。他就像一盏灯塔,给我指明了方向。做人要做先生一样的人,写文章要写先生一样的文字。

现在的语文课本上都把鲁迅的文章几乎删除殆尽了,我认为这是极端错误的。不管现在的孩子懂与不懂,多读读这些充满钙物质的文章,对他们将来做一个有骨气,少傲气的人是大有裨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